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1-4-23  174

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透光性的电极部和透光布线部的输入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修正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的差异所导致的电阻值的偏差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静电电容型的输入装置在基板上以相同大小且一定的间距配置有多个电极部(导电构造体)。各个电极部连接着布线部(导电线),各个布线部延伸到基板的端缘部。
[0003]这种输入装置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元件的前方,所以为了能够透视显示元件的显示内容,基板为透光性基板,电极部和布线部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
[0004]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输入装置,电极部以碳纳米管构造体为主体而构成。此外,布线部由ITO、ATO、导电树脂的某一个构成,并且由碳纳米管构造体构成。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输入装置,触摸电极部和引出布线部由将金属线做成网眼状而形成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6419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91504号公报
[0007]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所示,静电电容型的输入装置在能够透视显示元件的显示内容的显示区域规则地排列配置多个透光性的电极部。从各个电极部延伸的布线部在显示区域内布线并延伸到基板的端缘部,所以在显示区域内布线的布线部的布线长度根据电极部的位置而彼此不同。布线部的电阻值与布线长度成比例,所以电极部和从电极部延伸的布线部的电阻值的合计在每个电极部存在差异。
[0008]近来的输入装置,存在使对每个电极部施加的驱动电力增加而提高各个电极部的检测感度的倾向,但是电极部和布线部的电阻值的合计在每个电极部存在差异时,各个电极部的检测感度容易出现偏差,可能会给高感度且准确的输入操作带来影响。
[0009]进而,为了构成高感度的输入装置,需要降低电极部和布线部的电阻值。为此,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输入装置,电极部和布线部由碳纳米管构造体形成,在专利文献2中,触摸电极部和引出布线部由将金属线做成网眼状而形成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此外,近来为了降低所述电阻值,作为透光性导电材料逐渐使用银纳米线等金属纳米线。
[0010]但是,碳纳米管及网眼状的金属线或银纳米线等金属纳米线虽然电阻较低,但是电流路径集中在纤维状的细小区域,所以存在电流容量变小的缺点。对电极部施加静电引起的放电等而在布线部中流动过大的电流时,电流集中在纤维状的细小区域,碳纳米管或金属纳米线等由于焦耳热而容易发生断裂。特别是,布线长度短的布线部的电阻值较低,所以放电引起的过电流集中,发生断裂的概率变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修正从电极部延伸的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的差异所导致的电阻值的偏差的输入装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在透光性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电极部和从各个电极部延伸的布线部,
[0013]所述电极部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布线部具有:透光布线部,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从所述电极部延伸;以及低电阻布线部,与所述透光布线部相比形成为低电阻,与所述透光布线部连续,
[0014]至少I个所述透光布线部具有电阻值增加构造。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最短的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与其他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相比,向将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延长的一侧位置偏移而形成。
[0016]此外,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与布线长度比该透光布线部长的其他透光布线部和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相比,向将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延长的一侧位置偏移而形成。
[0017]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布线部设有3个以上,所述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在各个布线部彼此不同,各个布线部的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与布线长度比该透光布线部长的其他透光布线部和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相比,向将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延长的一侧位置偏移而形成。
[0018]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在至少I个所述透光布线部的中途,介在有电阻值比所述透光性导电材料高的高电阻材料层。
[0019]例如,在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设有所述高电阻材料层。
[0020]或者,在2个以上的透光布线部的中途设有所述高电阻材料层,各个所述高电阻材料层设定为,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越短,电阻值越高。
[0021]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是,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至少布线长度最短的所述透光布线部具有布线延长部。
[0022]例如,所述布线延长部是具有至少I个弯曲部的迂回布线路径。
[0023]本实用新型的输入装置,在所述电极部和所述透光布线部由含有导电性纳米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0024]此外,在所述电极部和所述透光布线部由将金属线形成为网眼状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0025]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6]本实用新型尽量减小了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的透光布线部的电阻值的差。其结果,能够使电极部和透光布线部的电阻值的合计的差在各个电极间变小,能够减小各个电极部的检测感度的偏差。
[0027]此外,在透光布线部由导电性纳米材料或网眼状的金属线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减小透光布线部的电阻值的差,能够防止因放电等产生的过大电流集中在I个透光布线部,能够抑制电流集中到在透光区域布线长度变短的透光布线部,降低透光布线部断裂等的危险性。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0029]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0030]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0031]图4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构造的扩大截面图。
[0032]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透光布线部和高电阻材料层及低电阻布线部的构造的扩大截面图。
[0033]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的俯视图。
[0034]符号说明:
[0035]I输入装置;2透光区域;3a、3b、3c、3d布线区域;10基板;lla?Ilf单独电极部;12a?12f单独布线部;13a?13f透光布线部;14a?14f低电阻布线部;15a?15f边界部;16a?16f连接器部;18a、18b布线延长部;21a?21f共用电极部;22a、22b共用布线部;23a、23b透光布线部;24a、24b低电阻布线部;26a、26b连接器部;31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2低电阻材料层;35、36高电阻材料层;101、102、103输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I。
[0037]该输入装置I装配于信息处理终端装置或游戏装置或各种显示装置,配置在彩色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和表面罩之间。输入装置I具有由四边形的虚线围出的透光区域2和其周围的布线区域3a、3b、3c、3d。透光区域2配置于显示面板的画面的前方,在透光区域2的前方配置有表面罩的透视窗。在表面罩中,透视窗的周围成为非透光性的所谓装饰部,所述布线区域3a、3b、3c、3d被所述装饰部覆盖。
[0038]本说明书中的透光性指的是,能够透视所述显示面板的画面的程度的光透过性,例如全光线透过率为60%以上。优选全光线透过率为80%以上。
[0039]如图1所示,输入装置I具有基板10。基板由PET等透光性的可挠性薄膜、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硬质的透光性板材、或玻璃板等形成。
[0040]在透光区域2中,在基板10的表面,单独电极部11a、11b、11c、lld、lie、Ilf相互独立地形成。各个单独电极部Ila?Ilf为相同面积且相同形状。在基板10的表面形成有从单独电极部Ila延伸的单独布线部12a,单独布线部12a与形成于下侧的布线区域3a的连接器部16a导通。同样,从单独电极部I lb、11c、I Id、lie、I If延伸出单独布线部12b、12c、12d、12e、12f,并分别与连接器部 16b、16c、16d、16e、16f 导通。
[0041]单独布线部12a具有从单独电极部I Ia—体地延伸的透光布线部13a和与透光布线部13a连续的低电阻布线部14a。低电阻布线部14a与所述连接器部16a连接。单独布线部12b具有从单独电极部Ilb —体地延伸的透光布线部13b和与该透光布线部13b连续的低电阻布线部14b,低电阻布线部14b与连接器部16b连接。同样,单独布线部12c、12d、12e、12f具有透光布线部13c、13d、13e、13f和低电阻布线部14c、14d、14e、14f,低电阻布线部 14c、14d、14e、14f 与连接器部 16c、16d、16e、16f 连接。
[0042]在透光区域2中,在基板10的表面形成有共用电极部21a、21b、21c、21d、21e、21f。全部共用电极部21a?21f都以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面积形成,这些共用电极部21a?21f以与单独电极部Ila?Ilf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面积形成。
[0043]共用电极部21a形成在单独电极部Ila和Ilb之间的位置,共用电极部21b形成在单独电极部Ilb和Ilc之间的位置,共用电极部21c形成在与单独电极部Ilc并列的位置。共用电极部21d形成在单独电极部Ild和Ile之间的位置,共用电极部21e形成在单独电极部lie和Ilf之间的位置,共用电极部21f形成在与单独电极部Ilf并列的位置。
[0044]3个共用电极部21a、21b、21c与共同的共用布线部22a连接,共用布线部22a与设置于下侧的布线区域3a的连接器部26a导通。另外3个共用电极部21d、21e、21f与共同的共用布线部22b连接,共用布线部22b与设置于下侧的布线区域3a的连接器部26b导通。
[0045]共用布线部22a具有从3个共用电极部21a、21b、21c延伸的透光布线部23a和与其连续的低电阻布线部24a,低电阻布线部24a与连接器部26a连接。共用布线部22b具有与3个共用电极部21d、21e、21f连接的透光布线部23b和与其连续的低电阻布线部24b,低电阻布线部24b与连接器部26b连接。
[0046]图4中示出了从单独电极部I Ia延伸的透光布线部13a和低电阻布线部14a的截面构造。单独电极部Ila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层形成,单独布线部12a由与构成单独电极部Ila的材料相同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形成,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露出。低电阻布线部14a在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上层叠非透光性的低电阻材料层32而构成。
[0047]其他单独电极部llb、llc、lld、lle、llf、单独布线部 12b、12c、12d、12e、12f 的透光布线部13b、13c、13c、13d、13e、13f、以及低电阻布线部14b、14c、14d、14e、14f的构造,和所述单独电极部11a、透光布线部13a、以及低电阻布线部14a的构造相同。
[0048]同样,共用电极部21a、21b、21c、21d、21e、21f、以及共用布线部22a、22b的透光布线部23a、23b也由所述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形成,低电阻布线部24a、24b在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上重叠低电阻材料层32而构成。
[0049]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形成的单独电极部I Ia?Ilf、共用电极部21a?21f、以及单独布线部12a?12f的透光布线部13a?13f、共用布线部22a、22b的透光布线部23a、23b形成在透光区域2。单独布线部12a?12f的低电阻布线部14a?14f和共用布线部22a,22b的低电阻布线部24a、24b为非透光性,所以在布线区域3a、3b、3c、3d布线而形成。
[0050]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是由ITO(氧化铟锡)、导电性纳米材料、金属线以网眼状形成的。
[0051]导电性纳米材料是由从Ag、Au、N1、Cu、Pd、Pt、Rh、Ir、Ru、Os、Fe、Co、Sn 选择的 I种以上构成的金属纳米线,平均短轴径大于Inm且500nm以下。此外,导电性纳米材料是碳纳米管等的碳纤维。导电性纳米材料在被分散剂分散的状态下涂布到基板10的表面的整个区域,利用透明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聚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够通过热?光.电子线?放射线而固化的透明固化性树脂(例如三聚氰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异氰酸酯、环氧树脂)等固接到基板10的表面而形成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
[0052]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形成在基板10的表面的整个区域,然后通过蚀刻等手段将不需要的部分除去,形成单独电极部Ila?llf、单独布线部12a?12f、以及共用电极部21a?21f、共用布线部22a、22b。
[0053]网眼状的金属线是在基板10的表面将金、银、铜等低电阻材料印刷为网眼状而形成的,或者通过蚀刻形成为网眼状,在单独电极部Ila?llf、单独布线部12a?12f、以及共用电极部21a?21f、共用布线部22a、22b以外的部分将网眼状的金属线除去。
[0054]在低电阻布线部14a?14f和低电阻布线部24a、24b,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上重叠的低电阻材料层32由银膏或铜箔层等、面积电阻或相对电阻比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低的材料形成。因此,与透光布线部13a?13f和透光布线部23a、23b相比,低电阻布线部14a?14f和低电阻布线部24a、24b的每单位布线长度的电阻值更小。
[0055]如图1所示,位于图示右侧的3个单独电极部11a、Ilb、llc与具有连接器部的下侧的布线区域3a的距离彼此不同。因此,单独布线部12a、12b、12c的布线长度为,12a最长,按照12b、12c的顺序变短。此外,透光区域2中的透光布线部13a、13b、13c的布线长度为,透光布线部13a最长,按照13b、13c的顺序变短。
[0056]透光布线部13a、13b、13c与低电阻布线部14a、14b、14c相比电阻值更高,所以透光区域2中的透光布线部13a、13b、13c的布线长度的差异给到单独电极部11a、Ilb、llc为止的布线电阻的差带来较大的影响。
[0057]单独电极部11a、Ilb、llc和透光布线部13a、13b、13c的合计电阻值为,IIa和13a最大,按照Ilb与13b、Ilc与13c的顺序变小。
[0058]在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I中,透光区域2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和低电阻布线部14c的边界部15c,位于比透光区域2的划分线更向布线区域3a侧偏离的Al,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的布线长度在布线区域3a内延长到Al的位置。另一方面,透光布线部13a和低电阻布线部14a的边界部15a、以及透光布线部13b和低电阻布线部14b的边界部15b位于接近透光区域2的划分线的位置。
[0059]同样,在从位于左侧的单独电极部lld、lle、llf延伸的单独布线部12d、12e、12f中,透光区域2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f和低电阻布线部14f的边界部15f,位于比透光区域2的划分线更向布线区域3a侧偏离的位置BI,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f在布线区域3a的内部延长到位置BI。另一方面,透光布线部13d和低电阻布线部14d的边界部15d、以及透光布线部13e和低电阻布线部14e的边界部15e位于接近透光区域2的划分线的位置。
[0060]如图1所示,边界部15c、15f进入布线区域3a侧,透光布线部13c、13f延长,其结果,透光区域2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的电阻值和与其相邻的透光布线部13b、13e的电阻值之差被修正而变小。
[0061]说明上述构造的输入装置I的动作。
[0062]在该输入装置I中,连接器部16a、16b、16c、16d、16e、16f通过多路复用器依次与驱动电路连接,对单独电极部I la、I lb、I lc、I ld、I le、I If依次施加脉冲状的驱动电压。此夕卜,连接器部26a、26b与检测电路连接。在单独电极部Ila?Ilf和共用电极部21a?21f之间形成耦合电容,所以对某一个单独电极部施加脉冲状的驱动电压时,与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对应地,在共用电极部21a?21f出现基于相互的耦合电容的电位。
[0063]作为导电体的手指或手接近输入装置I时,来自单独电极部Ila?Ilf的电场被手指或手吸收,电极部的相互的耦合电容下降,所以共用电极部21a?21f中出现的电位变化。根据共用电极部21a?21f中出现的电位的变化、以及对哪个单独电极部施加了驱动电压的信息,能够检测手指或手接近的位置。
[0064]相反,通过向共用电极部21a?21f施加脉冲状的驱动电压而将单独电极部Ila?Ilf依次切换地与检测电路连接,也能够检测手指或手与哪个位置接近。
[0065]在此,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的布线长度延长到布线区域3a,单独电极部Ilc和透光布线部13c的电阻值的合计与相邻的单独电极部Ilb和透光布线部13b的电阻值的合计的差变小。同样,透光布线部13f的布线长度延长,单独电极部Ilf和透光布线部13f的电阻值的合计与相邻的单独电极部lie和透光布线部13e的电阻值的合计的差变小。
[0066]其结果,从距离下部的布线区域3a最近的单独电极部IlcUlf发出的电场与从其他单独电极部lla、llb、lld、lle发生的电场相比不会极端地变大,能够在单独电极部Ila?Hf实现感度的均一化。
[0067]例如,在使手指或手在远离输入装置I的位置移动而检测其位置的输入操作中,需要在各单独电极部产生比较大的电场。各个单独电极部和透光布线部的电阻值的偏差较大时,在单独电极部的前方形成的电场的大小存在差异,检测感度出现差异。但是,在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I中,在透光区域2中,使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 3f延长到布线区域3a,并调整透光布线部13c、13f的电阻值,从而能够抑制单独电极部llc、llf处的电阻值极端下降而感度变化的现象。
[0068]此外,通过将导电性纳米材料或金属线做成网眼状的材料,形成构成单独电极部Ila?Ilf和从各个单独电极部延伸的透光布线部13a?13f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由此,与通过ITO等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面积电阻和相对电阻成为一半以下。但是,由导电性纳米材料形成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层和将金属线做成网眼状的透光性导电层,电流路径由纳米材料或细金属线形成,电流路径相互交错地多点接触,所以能够通过的电流量被限制而电流容量变小。而且,这些透光性导电层的电阻值较低,所以流动的电流量变多。
[0069]因此,由于静电等而向单独电极部Ila?Ilf放电时,在电阻值较低的透光布线部13a?13f中流过较大的电流,过大电流集中在纳米材料或细金属线,并且过大电流集中在电流路径的相互的接触点,可能会在透光布线部13a?13f中产生焦耳热而导致破损。特别是,透光区域2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的电阻值最小,所以过大电流集中,所以发生断线。
[0070]但是,在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I中,透光区域2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延长到布线区域3a内,电阻值被修正而变高。因此,即使向单独电极部Ila?Ilf施加了放电等的过大电流,该电流也不会仅集中在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还分担到其他透光布线部13a、13b、13d、13e而容易流动。因此,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不容易断线。
[0071]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在该输入装置101中,布线长度不同的单独布线部12a、12b、12c中的、透光区域2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和低电阻布线部14c的边界部15c形成于布线区域3a内的Al的位置,与其相邻的透光布线部13b和低电阻布线部14b的边界部15b也形成于布线区域3a内的A2的位置。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在布线区域3a的内部延长到Al的位置,第二短的透光布线部13b在布线区域3a的内部也延长到A2的位置。但是,最长的透光布线部13a和低电阻布线部14a的边界部15a位于透光区域2的划分线的附近。
[0072]同样,透光布线部13f和低电阻布线部14f的边界部15f延长到BI的位置,透光布线部13e和低电阻布线部14e的边界部15e延长到B2的位置。最长的透光布线部13d和低电阻布线部14d的边界部15a位于透光区域2的划分线的附近。
[0073]在第2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中,多个透光布线部延长到布线区域3a,透光性布线部的延长量被阶梯式地设定为,透光区域2内的布线长度越短,布线区域3a内的布线的延长量越长。
[0074]在该输入装置101中,在单独电极部Ila?Ilf和透光布线部13a?13f中,能够减小单独电极部和透光布线部的电阻值的相加值的偏差幅度。其结果,能够使单独电极部I Ia?Ilf的检测感度均勾。此外,在因放电等而流动过大电流时,能够由透光布线部13a?12f分别分担该电流,防止过大电流的集中,容易防止透光布线部的破损。
[0075]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2。
[0076]第I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I和第2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1,作为电阻值增加构造,使透光布线部13c延长而修正电阻值。与此相对,第3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2,作为电阻值增加构造,在透光区域2内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的中途设有高电阻材料层35ο
[0077]如图5所示,将形成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a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的一部分除去,在除去部分设置高电阻材料层35。高电阻材料层35由含有碳的导电性树脂材料等那样的、面积电阻和相对电阻比透光性导电材料层31更大的材料形成。
[0078]在非透光性的情况下,高电阻材料层35形成在布线区域3a内,在透光性的情况下,高电阻材料层35也可以形成在透光区域2内。
[0079]通过形成高电阻材料层35,能够提高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的电阻值。在布线长度第二长的透光布线部13b也设有高电阻材料层36。但是,高电阻材料层36的电阻值比所述高电阻材料层35的电阻值低。
[0080]同样,在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f的中途设有高电阻材料层35,在第二短的透光布线部13e的中途设有高电阻材料层36。
[0081]通过设置所述高电阻材料层35、36,在各个单独电极部lla、llb、llc中,能够减小从透光布线部到单独电极部的电阻值的差。
[0082]因此,能够减小单独电极部Ila?Ilf的检测感度的偏差。此外,通过减小透光布线部13a?13f的电阻值的差,在因放电而流动过电流时,能够将过电流分担到多个透光布线部,能够避免在某个透光布线部中集中过大电流。
[0083]图6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3,在透光区域2中,布线路径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2c具有布线路径形状与相邻的其他透光布线部13b不同的布线延长部18a。此外,布线路径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f也具有布线路径形状与相邻的其他透光布线部13e不同的布线延长部18b。由布线延长部18a、18b构成电阻值增加构造。
[0084]布线延长部18a、18b是迂回布线路径,具有至少I个弯曲部而形成。布线延长部18a构成与相邻的透光布线部13b平行地延伸的往返布线路。布线延长部18b形成锯齿形状的布线路。
[0085]另外,也可以在布线长度第二长的透光布线部13b、13e形成布线延长部。
[0086] 通过形成该布线延长部18a、18b,能够减小透光布线部13a?13f的电阻值的差。
【主权项】
1.一种输入装置,在透光性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多个电极部和从各个电极部延伸的布线部,该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布线部具有:透光布线部,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从所述电极部延伸;以及低电阻布线部,与所述透光布线部相比形成为低电阻,与所述透光布线部连续, 至少I个所述透光布线部具有电阻值增加构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最短的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与其他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相比,向将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延长的一侧位置偏移而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与布线长度比该透光布线部长的其他透光布线部和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相比,向将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延长的一侧位置偏移而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设有3个以上,所述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在各个布线部彼此不同, 各个布线部的透光布线部和低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与布线长度比该透光布线部长的其他透光布线部和电阻布线部的边界部相比,向将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延长的一侧位置偏移而形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在至少I个所述透光布线部的中途,介在有电阻值比所述透光性导电材料高的高电阻材料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设有所述高电阻材料层。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2个以上的透光布线部的中途设有所述高电阻材料层,各个所述高电阻材料层设定为,透光布线部的布线长度越短,电阻值越高。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电阻值增加构造,至少布线长度最短的所述透光布线部具有布线延长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延长部是具有至少I个弯曲部的迂回布线路径。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和所述透光布线部由含有导电性纳米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和所述透光布线部由将金属线形成为网眼状的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入装置,能够降低透光布线部的长度差异所导致的电阻值的差所带来的影响。在基板(10)上的透光区域(2)形成有单独电极部(11a~11f)和共用电极部(21a~21f)。从单独电极部(11a~11f)延伸出单独布线部(12a~12f)。构成单独布线部(12a~12f)的透光布线部(13a~13f)中的、布线长度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延长到布线区域(3a)。通过该构造,能够减小透光布线部(13a~13f)的电阻值的差,使各单独电极部(11a~11f)的检测感度一致。此外,能够避免放电等引起的过大电流集中到最短的透光布线部(13c、13f)。
【IPC分类】G02F1/1333, G06F3/044
【公开号】CN204695283
【申请号】CN201520150084
【发明人】桥田淳二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7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