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载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4-23  159

一种加载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设及作动筒技术领域,特别是设及一种加载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某些需要安装作动筒并对作动筒进行调试的试验场合,通过需要使作动筒的安 装满足试验要求,且需要安装与调试同时进行。
[0003] 例如,在协调加载控制系统中,该系统每年都需要对作动筒加载系统进行标定,标 定时需要分级施加拉压双向载荷,现场伺服作动筒的安装、固定必须能够满足要求。
[0004]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两个作动筒底座螺接或焊接在工字梁或槽钢两端,两个作 动筒底座间安装伺服作动筒,因两底座相对位置基本固定,虽然可开不同位置安装孔,但不 能无级调整而且可能每次标定都需要开孔,既复杂也麻烦,而且开设的孔容易降低整个工 字梁或者槽钢的强度。
[0005]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载装置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 个上述缺陷。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加载装置主 体,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设置在基础上;第一承力座W及第二承力座,所述第一承力座W及所 述第二承力座固定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主体上;第一作动筒底座,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 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连接,并能够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 所述第一承力座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承力座;第二作动筒底座,所述第二作动 筒底座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连接,并能够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所述第二作动筒 底座与所述第二承力座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力座;其中,所述第一作动筒底 座用于连接作动筒的筒体或者活塞杆中的一个,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用于连接所述作动筒 的筒体或者所述活塞杆中的另一个。
[0008] 优选地,所述加载装置主体上设置有引导槽,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W及所述第二 作动筒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槽相适配的引导条,所述引导槽与所述引导条配合,从而 引导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相对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的运动 轨迹。
[0009]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远离所 述第一作动筒底座W及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的面固定连接,且该面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的 与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W及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接触的面平行。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和第二作动筒底座中与所述作动筒的活塞杆连接的 一个作动筒底座通过第一双向螺套与所述活塞杆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双向螺套用于调整其 与所述作动筒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0011] 优选地,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一承力座通过调位螺杆相互连接,从而调 整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一承力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0012] 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二承力座通过调位螺杆相互连接,从而调整所述第 一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二承力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0013] 优选地,所述调位螺杆为多级可伸缩螺杆,其中,所述多级可伸缩螺杆包括多级相 互套设的螺杆,其中,任意一级螺杆能够相对套设其外的一级螺杆伸缩。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承力座包括第一螺杆螺母W及承力块,其中,所述承力块固定连 接至所述加载装置主体上,所述第一螺杆螺母用于与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连接;
[0015] 所述第二承力座包括第二螺杆螺母W及承力块,其中,所述承力块固定连接至所 述加载装置主体上,所述第二螺杆螺母用于与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连接。
[0016] 优选地,所述加载装置进一步包括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分别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 主体的两端,用于支撑所述加载装置主体。
[0017] 优选地,所述支撑腿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W可拆卸方式相互连接。
[001引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加载装置。
[0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载装置中,第一作动筒底座,能够沿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并 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承力座;第二作动筒底座能够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并 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力座。该样,能够通过调整第一作动筒与第一承力座W及第二 作动筒与第二承力座的方式对作动筒进行位置的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其调整的幅度W 及精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是图1所示的加载装置中的第一作动筒底座W及双向螺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标记:
[00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 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 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 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引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屯、V纵向"、"横向"、"前"、"后"、 "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 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W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载装置包括加载装置主体、第一承力座、第二承力座、第一作 动筒底座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其中,加载装置主体设置在基础上。第一承力座W及第二 承力座固定设置在加载装置主体上;第一作动筒底座与加载装置主体连接,并能够沿加载 装置主体的轴向运动;第一作动筒底座与第一承力座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一承力座; 第二作动筒底座与加载装置主体连接,并能够沿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第二作动筒底座 与第二承力座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二承力座;第一作动筒底座用于连接作动筒的筒 体或者活塞杆中的一个,第二作动筒底座用于连接作动筒的筒体或者所述活塞杆中的另一 个。即本实用新型对作动筒与第一作动筒底座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不 做具体限定。
[0027]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载装置中,第一作动筒底座,能够沿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并 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承力座;第二作动筒底座能够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轴向运动,并 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力座。该样,能够通过调整第一作动筒与第一承力座W及第二 作动筒与第二承力座的方式对作动筒进行位置的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其调整的幅度W 及精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002引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加 载装置中的第一作动筒底座W及双向螺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如图1所示的加载装置包括加载装置主体1、第一承力座2、第二承力座3、第一作 动筒底座4、第二作动筒底座5、支撑腿11W及调位螺杆9、10。
[0030] 可W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的结构及形 状基本相同,只是连接W及设置位置不同。在下述叙述中,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两者可 W互相替换W及取代,且叙述其中任意一个作动筒底座的形状及构造,均可认为在叙述另 一个。
[0031] 可W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力座2、第二承力座3结构及形状基本相同, 只是连接W及设置位置不同。在下述叙述中,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两者可W互相替换W 及取代,且叙述其中任意一个作动筒底座的形状及构造,均可认为在叙述另一个。
[0032] 可W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调位螺杆9、10为同样的调位螺杆。
[0033] 参见图1,加载装置主体1设置在基础上;可W理解的是,此处的基础,既可W指代 用于放置加载装置主体1的地面,也可W指代试验中放置加载装置主体1的试验平台。
[0034]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加载装置主体1呈条状,其两端之间的距离明显大于两 侧之间的距离。采用该种结构,能够使本加载装置主体1两端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本实用 新型之目的。作动筒6设置在加载装置主体1上。
[00巧]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加载装置主体1通过槽钢加工而成。即加载装置主体1 的沿两侧方向的截面呈工字型。可w理解的是,加载装置主体1还可w通过钢板加工而成。[003引参见图1,加载装置主体1上设置有引导槽11,在本实施例中,该引导槽11通过加 载装置主体1的形状而自然得到。可W理解的是,当加载装置主体1为钢板时,该引导槽11 能够通过加工而成。为了叙述方便,该引导槽11的用处在下述叙述中做进一步描述。
[0037]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腿11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加载装置主体1的两端。 有利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腿11与加载装置主体1W可拆卸方式连接。采用可拆卸方 式连接,能够将加载装置主体1与支撑腿11拆卸下来并分别。
[0038] 可W理解的是,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可W不具有支撑腿11,直接将加载装置主 体1放置在基础上。
[0039] 参见图1,第一承力座2W及第二承力座3固定设置 在加载装置主体1上。第一 承力座2包括第一螺杆螺母21W及承力块22,其中,承力块22固定连接至加载装置主体1 上。在本实施例中,承力块22焊接至加载装置主体1上。可W理解的是,承力块22也可W 通过其他方式与加载装置主体1连接,例如,螺栓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杆螺母21 用于与第一作动筒底座4连接。
[0040] 参见图1,第二承力座3包括第二螺杆螺母31W及承力块32,其中,承力块32固 定连接至加载装置主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承力块32焊接至加载装置主体1上。可W理 解的是,承力块32也可W通过其他方式与加载装置主体1连接,例如,螺栓连接等。第二螺 杆螺母31用于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连接。
[0041] 有利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力座2与第二承力座3分别设置在加载装置主体 1的两端,W充分利用加载装置主体1的轴向方向的尺寸。
[0042]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加载装置主体1连接,并能够沿加载 装置主体1的轴向运动;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一承力座2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一承 力座2 ;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加载装置主体1连接,并能够沿加载装置主体1轴向运动;第 二作动筒底座5与第二承力座3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二承力座3 ;其中,第一作动筒 底座4用于连接作动筒6的筒体61或者活塞杆62中的一个,第二作动筒底座5用于连接 作动筒6的筒体61或者活塞杆62中的另一个。
[0043] 参见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作动筒底座4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5上设置 有与上述的引导槽11相适配的引导条41,引导槽11与引导条41配合,从而引导第一作动 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相对加载装置主体1轴向运动的运动轨迹。
[0044] 可W理解的是,该引导条41在上述的第一作动筒底座4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5受 到扭矩时,还能够将受到的扭矩传递给加载装置主体1,从而避免损坏调位螺杆9、10。
[0045]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加载装置主体 1远离第一作动筒底座4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5的面固定连接,且该面与加载装置主体1 的与第一作动筒底座4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5接触的面平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 作动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的与加载装置主体1接触的面上设置有螺栓孔,螺栓穿 过本实施例中的加载装置主体1的中部(即引导槽部分),并通过垫板将加载装置主体1远 离第一作动筒底座4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5的面后与螺栓孔连接。采用该种结构,能够将 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受到的力矩传递给加载装置主体1上,从而防止了 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的损坏,且加载装置主体1的强度远大于第一作动 筒底座4与第二作动筒底座5,且远离与第一作动筒底座4W及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加载装 置主体1接触的面上,充分利用了加载装置主体1良好的抗弯能力,防止了第一作动筒底座 4、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加载装置主体1开孔连接的损坏,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加载装置的 承力能力。
[0046]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一承力座2通过调位螺杆9相互 连接,从而调整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一承力座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二作动筒底座5 与第二承力座3通过调位螺杆10相互连接,从而调整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第二承力座3之 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采用该种结构,能够通过调整第一作动筒4与第一承力座2W及第二 作动筒5与第二承力座3的方式对作动筒进行位置的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其调整的幅度 W及精度均有大幅度的提局。
[0047] 在本实施例中,该调位螺杆9为多级可伸缩螺杆,其中,多级可伸缩螺杆包括多级 相互套设的螺杆,其中,任意一级螺杆能够相对套设其外的一级螺杆伸缩。
[0048] 参见图1,第一作动筒底座4和第二作动筒底座5中与作动筒6的活塞杆62连接 的一个作动筒底座通过双向螺套7与活塞杆62相互连接,双向螺套7用于调整其与作动筒 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与作动筒6的活塞杆62连接的一个作动筒底座与作动筒6之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作动筒6的活塞杆62连接。可W理 解的是,在一个备选实施例中,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作动筒6的活塞杆62连接。
[0049] 采用该种结构,能够通过双向螺套7对上述的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作动筒6之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微调,从而实现精度调节。
[005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加载装置。
[0051]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W上实施例仅用W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审IJ。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 解:其依然可W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该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 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包括: 加载装置主体(1),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设置在基础上; 第一承力座(2)以及第二承力座(3),所述第一承力座(2)以及所述第二承力座(3)固 定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上; 第一作动筒底座(4),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连接,并能够 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所述第一承力座(2)连 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承力座(2); 第二作动筒底座(5),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连接,并能够 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轴向运动;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所述第二承力座(3)连接, 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承力座(3);其中, 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用于连接作动筒(6)的筒体(61)或者活塞杆(62)中的一个, 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用于连接所述作动筒(6)的筒体(61)或者所述活塞杆(62)中的 另一个。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上设置有引导槽 (11),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以及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上设置有与所述引导槽(11) 相适配的引导条(41),所述引导槽(11)与所述引导条(41)配合,从而引导所述第一作动筒 底座(4)与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相对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轴向运动的运动轨迹。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远离所 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以及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的面固定连接,且该面与所述加载装 置主体(1)的与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以及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接触的面平行。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和第二作动筒底座(5)中与所述作动筒(6)的活塞杆(62) 连接的一个作动筒底座通过第一双向螺套(7)与所述活塞杆(62)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双向 螺套(7)用于调整其与所述作动筒(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所述第一承力座(2)通过调位螺杆(9)相互连接,从而调 整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所述第一承力座(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5)与所述第二承力座(3)通过调位螺杆(10)相互连接,从而调 整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4)与所述第二承力座(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位螺杆(9、10)为多级可伸缩螺 杆,其中,所述多级可伸缩螺杆包括多级相互套设的螺杆,其中,任意一级螺杆能够相对套 设其外的一级螺杆伸缩。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承力座(2)包括第一螺杆螺母(21)以及承力块(22),其中,所述承力块(22) 固定连接至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上,所述第一螺杆螺母(21)用于与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 (4)连接; 所述第二承力座(3)包括第二螺杆螺母(31)以及承力块(32),其中,所述承力块(32) 固定连接至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上,所述第二螺杆螺母(31)用于与所述第二作动筒底座 (5)连接。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装置进一步包括支撑腿(11), 所述支撑腿(11)分别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主体(1)的两端,用于支撑所述加载装置主体 ⑴。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11)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 (1)以可拆卸方式相互连接。10. -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载装 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载装置及具有其的系统。所述加载装置包括:加载装置主体,其设置在基础上;第一承力座以及第二承力座,两者皆固定设置在所述加载装置主体上;第一作动筒底座,其与所述加载装置主体连接,并能够沿所述加载装置主体的轴向运动;所述第一作动筒底座与所述第一承力座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承力座;第二作动筒底座,其与加载装置主体连接并能够沿其轴向运动;第二作动筒底座与第二承力座连接并能够靠近或远离第二承力座。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通过调整第一作动筒与第一承力座以及第二作动筒与第二承力座的方式对作动筒进行位置的调整,相对于现有技术,其调整的幅度以及精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IPC分类】G01N3/02
【公开号】CN204694543
【申请号】CN201520433445
【发明人】李素强, 惠占荣, 谭申刚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