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3-18  46

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用的座椅,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
【背景技术】
[0002]现在市场普通汽车座椅结构、功能单一,车内空间不灵活,且一般车型后排空间狭小,后排乘客乘坐腿部无法伸直,乘坐舒适性较差。尤其是经常以车内为办公地点的商务人士和热衷自然、经常喜欢自驾游的朋友,随身用品缺少桌面的支撑,外出十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通过靠背绕至少两个转动轴转动,将汽车内空间灵活运用,可将座椅瞬间变为桌面,且大幅度提高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座椅经转动并折叠后,靠背的相对平整的后部拼接到一起,可以形成可移动的办公室、餐厅、棋牌室甚至是床,以满足汽车内的多样化需求,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包括底座、坐垫和靠背,所述坐垫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靠背在竖直平面内绕至少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靠背在竖直平面内绕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
[0007]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后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靠背的侧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底座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靠背的底边平齐。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靠背的位置距离所述靠背的底边的距离为所述靠背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九。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设置,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靠背的一端沿靠背的高度方向可滑动地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坐垫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坐垫转动轴,所述坐垫的前端铰接在所述坐垫转动轴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对称设置在所述靠背的左右两侧。
[0014]进一步的,所述坐垫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可滑动地设置。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6]通过靠背绕至少两个转动轴转动,将汽车内空间灵活运用,可将座椅瞬间变为桌面,且大幅度提高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座椅经转动并折叠后,靠背的相对平整的后部拼接到一起,可以形成可移动的办公室、餐厅、棋牌室甚至是床,以满足汽车内的多样化需求;
[0017]坐垫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设置,坐垫的后端绕坐垫转动轴向前转动,可以将坐垫下方的空间让出,为乘坐在汽车后排座椅上的人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以提高车内空间的利用率;
[0018]连接杆安装在底座上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设置,保证连接杆安装在底座的一端沿前后方向滑动,用来调节靠背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连接杆安装在靠背的一端沿靠背的高度方向可滑动地设置,用来调节连接杆与靠背的连接位置,坐垫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可滑动地设置,用来调节坐垫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位置,使得靠背、连接杆和坐垫相对底座的位置调节更加灵活,满足多样化的车内空间需求。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汽车上的侧视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调节模式的侧视图;
[0023]图5是与图3对应的后视图;
[0024]图6是采用图4对汽车内部空间进行调节的原理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调节模式的侧视图;
[0026]图8是与图5对应的侧视图;
[0027]图9是采用图7对汽车内部空间进行调节的原理图;
[00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调节模式的侧视图;
[0029]图11是与图7对应的侧视图;
[0030]图12是采用图10对汽车内部空间进行调节的原理图;
[0031]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调节模式的侧视图;
[0032]图14是与图9对应的侧视图;
[0033]图15是采用图13对汽车内部空间进行调节的原理图;
[0034]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调节方式对汽车内部空间进行调节的原理图;
[0035]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调节方式对汽车内部空间进行调节的原理图。
[0036]图中,1、底座;2、坐垫;3、坐垫转动轴;4、靠背;5、连接杆;6、第一靠背转动轴;7、
第二靠背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优选实施例
[003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包括底座1、坐垫2和靠背4,坐垫2安装在底座I上;靠背4在竖直平面内绕至少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通过转动转动轴可以调节靠背4的倾斜角度,通过绕不同的转动轴转动靠背4可以调节靠背4的位置,从而保证靠背4调节的灵活性,以将车内的空间调节到舒适布置。为了将靠背4锁紧在其转动位置上,针对每一个转动副都设置一个锁紧机构,用来将靠背4锁紧在其相应的转动位置上。
[0039]首先说明靠背4绕两个转动轴可转动设置的形式,该形式下靠背4的调节是通过连接杆5实现的,底座I的后端安装有轴线沿左右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一靠背转动轴6,连接杆5的一端铰接在第一靠背转动轴6上,靠背4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靠背转动轴7,第二靠背转动轴7与第一靠背转动轴6平行设置,连接杆5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靠背转动轴7上,靠背4可以绕第一靠背转动轴6转动,连接杆5可以绕第二靠背转动轴7转动,从而调节靠背4的前后位置、竖直高度和倾斜角度,以此满足车内空间的调整。
[0040]连接杆5与第一靠背转动轴6之间的转动连接、连接杆5与第二靠背转动轴7之间的转动连接还可以为棘轮棘齿连接,或者,连接杆5与第一靠背转动轴6之间、连接杆5与第二靠背转动轴7之间均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在此种情况下,还设置有锁紧机构,以将连接杆5锁紧在其转动位置上和将靠背4锁紧在其转动位置上。
[0041]另,靠背4也可设置成绕三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该设置方式下,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三靠背转动轴和第一辅助连接杆,第三靠背转动轴固定在连接杆5朝向座椅的一侦U,第一辅助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靠背转动轴7铰接,第一辅助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靠背4上,此种设置下,靠背4的调节方式在绕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的基础上,靠背4还可绕第三靠背转动轴转动,提高了靠背4的调节的多样性,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0042]依次类推,靠背4也可绕大于三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即分别设第二辅助连接杆、第三辅助连接杆,直至第N辅助连接杆,即将第N辅助连接杆的一端与靠背4铰接,将第N辅助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在靠背4上,以实现靠背4的多自由度调节。
[0043]为了保证靠背4绕第一转动轴转动时,靠背4的底部不会与坐垫2发生空间冲突,将连接杆5安装在底座I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成与靠背4的底边平齐的形式。
[0044]第二靠背转动轴7的安装位置距离靠背4的底边的距离为靠背4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到十分 之九。当靠背4绕第二转动轴转动时,将第二转动轴下部的空间让出高度为座椅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九,以使前排座椅向上翻转,将车内空间充分地留出。
[0045]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的灵活性,将连接杆5安装在底座I上的一端设置成沿前后方向可滑动的形式,即连接杆5通过第一靠背转动轴6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安装在底座I上,同时设置有锁紧其滑动位置的锁紧装置;同理,将连接杆5安装在靠背4的一端设置成沿靠背4的高度方向可滑动的形式,即第二靠背转动轴7沿靠背4的高度方向可滑动地安装,即连接杆5通过第二靠背转动轴7沿靠背4的高度方向可滑动地安装在靠背4上,同时,设置锁紧其滑动位置的锁紧装置。
[0046]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部空间的调节灵活性和多样性,将坐垫2设置成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的形式,并且设置有将坐垫2锁紧在其某一转动位置的锁紧装置。
[0047]作为上述坐垫2的设置方式之一,底座I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坐垫转动轴3,坐垫2的前端铰接在坐垫转动轴3上。通过该设置方式,坐垫2的后部可绕坐垫转动轴3向前转动,从而将坐垫2下部的空间让出,为车内提供了更大的可利用空间。
[0048]为了使得连接杆5、靠背4的转动更加稳定,将同一个座椅上的连接杆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连接杆5对称设置在所述靠背4的左右两侧。使得靠背4转动过程中、连接杆5转动过程中,两侧的连接杆5受到大小一致的力,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运行更加稳定,以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0049]为了最大化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方式,将坐垫2设置成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可滑动的形式,即坐垫2可以前后调节和左右调节。
[0050]进一步说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对汽车内部空间的利用,如下:
[0051]临时休息模式,乘坐在后排的人短时间休息时,执行如下调节: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打开将连接杆5锁紧在第一靠背转动轴6上的锁紧装置,使靠背4绕第一靠背转动轴6转动,使得后排空间相对宽敞;
[0052]平台模式,即可以提供平整的工作台桌,一般在吃饭或工作时需要,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调节方式的基础上,打开将靠背4锁紧在第二靠背转动轴7上的锁紧装置后,转动靠背4,使得靠背4的背面水平即可,然后将靠背4锁紧在第二靠背转动轴7上的锁紧装置即可,当然后排乘客可通过连接杆5与第一靠背4转动转的转动和连接杆5与第二靠背转动轴7的转动来调节靠背4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这种距离调节方式下,距离得以调节的同时高度也有变化,此时可通过调节第一靠背转动轴6沿底座I在前后方向的滑动位置来实现更为直接;
[0053]舒适模式,当长时间乘坐在后排时,人需要将腿部伸直,而腿部前面的坐垫2挡住了伸腿的空间,因此为了增加舒适度,在平台模式的基础上将坐垫2设置成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的形式,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尤其是将坐垫转动轴3设置在底座I的前端,使得坐垫2的后部绕坐垫转动轴3转动后最大化的提供伸腿的空间;
[0054]睡眠模式,当需要在车内睡眠时,座椅不是水平的睡眠环境不好,因此就有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可以提供一张睡眠用的床的技术要求,其通过如下调节实现的通过调节相邻的座椅,如图16所示,使得相邻座椅的靠背4在同一水平面上即可。此处为了将相邻的靠背4之间的缝隙消除,可以通过坐垫2相对底座I进行前后滑动和/或左右滑动实现。
[0055]娱乐、会议模式,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三排座,尤其是安装在商务车型内时,可以进行娱乐和开会,此时,通过将中间的一排座椅的靠背2调节到如图17所示的水平位置即可。
[0056]当然,上述几种调节方式仅仅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基础上所列举的部分调节方式,因其调节方式灵活、多样,故不再一一赘述,不应将该调节方式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57]为了进一步提高被实用新型的操作便捷性,连接杆5绕第一靠背转动轴6的转动、靠背4绕第二靠背转动轴7的转动、坐垫2绕坐垫转动轴3的转动、第一靠背转动轴6沿底座I的滑动、第二靠背转动轴7沿靠背4的滑动,以及,坐垫2沿底座I的滑动均可设置成由动力机构驱动传动机构的形式,然后设置相应的调节旋钮,以控制各动力机构的工作状态,上述各运动位置还可设置位置传感器或限位开关,位置传感器将记录坐垫2、坐垫转动轴3、连接杆5、第一靠背转动轴6、第二靠背转动轴7和靠背4的位置座位通信信号传输到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内设有存储单元,即存储单元内会存储临时休息模式、平台模式、舒适模式和睡眠模式等各种调节模式下的相应部件的位置,当需要再次将车内空间调节到相应位置时,直接通过控制器调取相应的调节模式即可,然后控制器会驱动个动力机构驱动相应的传动机构调节作出相应调节,以实现自动调节,当使用完毕后按动复位按钮,坐垫2、坐垫转动轴3、连接杆5、第一靠背转动轴6、第二靠背转动轴7和靠背4便会复位到正常驾驶位置。
【主权项】
1.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坐垫和靠背,所述坐垫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靠背在竖直平面内绕至少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在竖直平面内绕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后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靠背的侧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底座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靠背的底边平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靠背的位置距离所述靠背的底边的距离为所述靠背的高度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九。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一端沿前后方向可滑动地设置,所述连接杆安装在所述靠背的一端沿靠背的高度方向可滑动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坐垫转动轴,所述坐垫的前端铰接在所述坐垫转动轴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杆对称设置在所述靠背的左右两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可滑动地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多功能折叠座椅,包括底座、坐垫和靠背,所述坐垫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靠背在竖直平面内绕至少两个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靠背绕至少两个转动轴转动,将汽车内空间灵活运用,可将座椅瞬间变为桌面,且大幅度提高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座椅经转动并折叠后,靠背的相对平整的后部拼接到一起,可以形成可移动的办公室、餐厅、棋牌室甚至是床,以满足汽车内的多样化需求。
【IPC分类】B60N2/32, B60N2/30
【公开号】CN204659504
【申请号】CN201520348060
【发明人】贾乾新
【申请人】贾乾新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6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