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增光膜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增光膜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增光膜被广泛应用于背光模组以用来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设备中,常应用增光膜来增加显示亮度和节约显示器电池设备的能量。现有的增光膜直接在基材上设置一层横截面为类三角形的棱镜条,由于棱镜条的形状单一,聚光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增光膜及背光模组,解决现有增光膜聚光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复合式增光膜,包括基材和聚光层,所述基材包括第一光学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对面的第二光学面,所述聚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面上;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按同一预设方向排列的聚光单元;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包括棱镜条,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个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且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的起伏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单元中的棱镜条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至少两种类型的三角形。
[0007]进一步地,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包括:该棱镜条的棱峰,以及形成棱峰的两侧面,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左右起伏状态。
[0008]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单元还包括填充在至少一个所述棱镜条和所述基材的第一光学面之间的第一辅助聚光结构;和/或所述聚光层还包括填充在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层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为7至50微米。
[0010]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节距为14至100微米。
[0011]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单元中还包括基础聚光条,所述基础聚光条与所述棱镜条之间上下层叠设置,且所述棱镜条层叠在所述基础聚光条之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单元中基础聚光条与棱镜条的折射率不同。
[0013]进一步地,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个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中的周期在棱镜条的长度延伸方向的长度包括100至400微米。
[0014]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设置在所述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发射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方的下扩散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扩散板上方的、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式增光膜及背光模组,在基材上按同一预设方向排列的聚光单元至少包括棱镜条,所述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制备过程中不易产生瑕疵,还可以防静电、防水波纹;所述棱镜条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的起伏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增亮膜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增亮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增光膜,主要包括基材和聚光层,所述基材包括第一光学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对面的第二光学面,所述聚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面上;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按同一预设方向排列的聚光单元;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包括棱镜条,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个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且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该三角形的底边实际上也是基材层中第一光学面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中的一段;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的起伏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
[0020]基材可以是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制成;棱镜条可直接在基材上通过涂覆的方式形成;聚光层中各聚光单元可在基材上按照从左至右的横向方向排列,各聚光单元的长度延伸方向可相同;
[0021]优选的,聚光单元中的棱镜条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以下四种类型中的至少两种类型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非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非直角三角形、非等腰非直角三角形,当某个棱镜条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或非等腰直角三角形时,优选的,其峰角即距离第一光学面最远的那个角为直角;当某个棱镜条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腰非直角三角形时,优选的,形成峰角的两边等长;优选的,聚光单元中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节距为14至100微米,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节距指的是,相邻两聚光单元的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聚光单元的中心线指的是从棱镜条的峰角沿垂直第一光学面的方向画线,优选的,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节距为40微米;在聚光层中至少两个聚光单元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不同,更优的,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不同,聚光单元的高度取决与棱镜条的高度;
[0022]优选的,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两种类型:一、该棱镜条的棱峰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呈左右起伏状态,形成棱峰的两侧面即棱面形状不限;二、该棱镜条的棱峰,以及形成棱峰的两侧面,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呈左右起伏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左右起伏式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基本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即可;
[0023]优选的,所述聚光单元还包括填充在至少一个所述棱镜条和所述基材的第一光学面之间的第一辅助聚光结构,更优的,聚光单元包括的第一辅助聚光结构的个数比其包括的棱镜条的个数少1,分别填充在各棱镜条和所述基材的第一光学面之间;优选的,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第一辅助聚光结构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一段弧,其中,第一辅助聚光结构的横截面指的是第一辅助聚光结构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
[0024]优选的,聚光层还包括填充在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更优选的,聚光层包括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的个数比其包括的聚光单元个数少1,分别填充在各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优选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一段弧;第一辅助聚光结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的横截面可以相同或不同;
[0025]优选的,聚光层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为7至50微米,聚光层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取决于聚光层中各个聚光单元、第一辅助聚光结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中的最高高度,聚光层中聚光单元、第一辅助聚光结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的,第一辅助聚光结构和/或第二辅助聚光结构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小于其相邻两侧聚光单元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而对于棱镜条的高度,其具体的高度范围包括15到25微米之间,更优的,棱镜条的高度为20微米。
[0
026]优选的,所述聚光单元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基础聚光条,所述基础聚光条与所述棱镜条之间上下层叠设置,且所述棱镜条层叠在所述基础聚光条之上;同一聚光单元中不同基础聚光条的折射率可以相同或不同,基础聚光条与棱镜条的折射率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的,聚光单元中的各层基础聚光条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一段弧,这样聚光效果更好;且基础聚光条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的一段弧能够进一步提升聚光效果,以棱镜条的横截面的底边为弧线的三角形为例,基础聚光条和棱镜条不同的横截面形状结合还可以分别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光线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可视角度以满足不同的显示要求。
[0027]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增亮膜,包括基材11和聚光层,基材11包括第一光学面111和位于第一光学面111对面的第二光学面112,聚光层设置在第一光学面111上;本实施例中的聚光层包括在第一光学面111上按从左至右横向方向排列的多个相同结构的聚光单元,由于本实施例中各个聚光单元的结构均相同,那么以排列在最左边的一个聚光单元为例,其包括设置第一光学面111上的棱镜条122,棱镜条122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棱镜条122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111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本实施例中,棱镜条122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保持为三角形,该棱镜条122的棱峰1223,以及形成棱峰1223的两侧面(包括左侧面1221和右侧面1222),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111呈左右起伏状态;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122中形成棱锋1223的两个侧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122的起伏最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
[0028]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式增亮膜,包括基材21和聚光层,基材21包括第一光学面211和位于第一光学面211对面的第二光学面212,聚光层设置在第一光学面211上;本实施例中的聚光层包括在第一光学面211上按从左至右横向方向排列的多个相同结构的聚光单元,由于本实施例中各个聚光单元的结构均相同,那么以排列在最左边的一个聚光单元为例,其包括由第一光学面211往上依次层叠设置的一层基础聚光条221和棱镜条222,且基础聚光条221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中的一段弧,棱镜条222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底边为弧线的三角形,该三角形的弧线底边实际上也是基础聚光条221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中的一段;棱镜条222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211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本实施例中,棱镜条222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保持为底边为弧线的三角形,该棱镜条的棱峰2223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光学面211呈左右起伏状态,且形成棱峰2223的两侧面(包括左侧面2221和右侧面2222)为平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222中形成棱锋2223的两个侧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222的起伏最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
[00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设置在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下方的发射板、设置在导光板上方的下扩散板,以及设置在下扩散板上方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复合式增光膜。
[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式增光膜及背光模组,在基材上按同一预设方向排列的聚光单元至少包括棱镜条,所述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所述棱镜条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的起伏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制备过程中不易产生瑕疵,还可以防静电、防水波纹。
[003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和聚光层,所述基材包括第一光学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对面的第二光学面,所述聚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面上;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按同一预设方向排列的聚光单元;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包括棱镜条,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个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且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的起伏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I至6微米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中的棱镜条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至少两种类型的三角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包括:该棱镜条的棱峰,以及形成棱峰的两侧面,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左右起伏状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还包括填充在至少一个所述棱镜条和所述基材的第一光学面之间的第一辅助聚光结构;和/或所述聚光层还包括填充在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第二辅助聚光结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相对于第一光学面的高度为7至50微米。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对相邻聚光单元之间的节距为14至100微米。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中还包括基础聚光条,所述基础聚光条与所述棱镜条之间上下层叠设置,且所述棱镜条层叠在所述基础聚光条之上。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中基础聚光条与棱镜条的折射率不同。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个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中的周期在棱镜条的长度延伸方向的长度包括100至400微米。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设置在所述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发射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方的下扩散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扩散板上方的、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增光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复合式增光膜及背光模组,复合式增光膜包括基材和聚光层,所述基材包括第一光学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对面的第二光学面,所述聚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面上;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按同一预设方向排列的聚光单元;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包括棱镜条,所述聚光单元中至少一个棱镜条在其长度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光学面呈周期性左右起伏状态,且被垂直于其长度延伸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形成左右起伏状态的棱镜条的起伏左边与起伏最右边之间的距离在1至6微米之间。本方案解决了增光膜聚光效果不佳的问题。
【IPC分类】G02B5/04
【公开号】CN204650005
【申请号】CN201520339023
【发明人】邢其彬, 杨千力
【申请人】深圳市聚飞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