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1-3-13  83

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尤其是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沿面放电指的是闪络电场中固体(或液体)与气体(或液体)等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所出现的放电现象。沿面放电发展成电极间贯穿性的击穿称为闪络。绝缘子的放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气体中的沿面放电现象。由于介质交界面上的电压分布不均匀,沿面闪络电压比气体或固体单独存在的击穿电压都低。闪络通道中的火花或电弧使绝缘表面局部过热造成炭化,损坏表面绝缘。
[0003]为了提高绝缘结构的沿面闪络电压,一般要求电极和介质紧密结合,以减少电极和介质间由于没有密合而留有的气隙。然而,这种紧密结合的程度一般没有定量指标,也难以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可方便地定量测量和研宄不同形状的电极与不同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
[000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包括:
[0007]一个构成装置顶部的高压电极板I和一个构成装置底部的接地电极板3,所述的两个电极相互平行,且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由构成该装置两侧边的至少两个绝缘支柱2所支撑;
[0008]一金属可旋转部分7,其顶端螺纹连接于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底面上;
[0009]一弹簧针电极筒4,其筒口螺纹连接于所述金属可旋转部分7的底端,并垂直于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和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 ;
[0010]所述弹簧针电极筒4的筒口设有一金属可拆卸后盖401,筒内安装有一可沿所述的弹簧针电极筒4轴向方向运动且尖端穿过筒底开孔的针电极403,所述的针电极403后端与所述的后盖401间安装有弹簧402 ;
[0011]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中间开有一螺纹通孔,一金属可旋转底座6螺纹配合于所述的螺纹通孔内;所述的金属可旋转底座6的顶部还安放有所述介质板5。
[0012]优选地,所述的弹簧402、针电极403和介质板5均为可更换的。
[0013]优选地,所述的弹簧402的形变范围为0~10mm,弹性系数为0.3158 N/mm。
[0014]优选地,所述的针电极403可为圆头针电极、尖头针电极或平头针电极。
[0015]优选地,所述的介质板5可为玻璃板、陶瓷板或环氧树脂板。
[0016]优选地,所述的电极板I和电极板3为筒底相对的筒状。
[0017]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时,通过旋转金属可旋转底座6和金属可旋转部分7,可调整针电极403与介质板5之间紧密结合的程度,并引起弹簧402的形变。已知弹簧形变的程度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可计算出针电极403所受的压力,并可将该压力作为电极与介质之间的紧密结合的指标。
[0018]有益效果:
[0019]1.使用弹簧针,通过改变弹簧的形变能够改变和测量针电极和介质间的压力,从而容易地改变针电极与介质之间的紧密结合程度;
[0020]2.所述的弹簧针电极管中的电极部分可以更换,可更容易地观察不同类型的针电极,如圆头针电极、尖头针电极等在电极和介质间不同的紧密结合程度下沿面放电的发展情况;
[0021]3.所述的弹簧针电极管中的弹簧部分可以更换成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能够调节弹性系数,从而可以更容易和更全面地研宄电极和介质不同的紧密结合程度对面沿面放电的影响;
[0022]4.由于所使用的弹簧的弹性系数为已知,并可测量弹簧的形变,可容易地计算出电极所受的压力;电极所受压力可作为电极与介质之间的紧密结合的指标,弥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
[0023]5.可旋转底座与介质板为分离设计,旋转可旋转底座6可调节介质板5的高度,向上反压针电极筒,引起弹簧形变,但不会引起介质板旋转,也就不会引起针电极和介质板的接触面位置变化和磨损,从而保持电极与介质面状态的稳定。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其中可变压力针电极结构图。
[0025]图中:1_高压电极板;2-绝缘支柱;3-接地电极板;4_弹簧针电极筒,401-金属可拆卸后盖,402-弹簧,403-针电极,5-介质板,6-金属可旋转底座,7-金属可旋转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包括:一个构成装置顶部的高压电极板I和一个构成装置底部的接地电极板3,其为筒底相对的筒状。所述的两个电极相互平行,且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由构成该装置两侧边的两个绝缘支柱2所支撑;
[0027]—金属可旋转部分7,其顶端螺纹连接于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底面上;
[0028]一弹簧针电极筒4,其筒口螺纹连接于所述金属可旋转部分7的底端,并垂直于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和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 ;
[0029]所述弹簧针电极筒4的筒口设有一金属可拆卸后盖401,筒内安装有一可沿所述的弹簧针电极筒4轴向方向运动且尖端穿过筒底开孔的针电极403,所述的针电极403后端与所述的后盖401间安装有弹簧402 ;
[0030]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中间开有一螺纹通孔,一金属可旋转底座6螺纹配合于所述的螺纹通孔内;所述的金属可旋转底座6的顶部还安放有介质板5,其材料为玻璃。
[0031]所述的弹簧402的形变范围为0~10mm,弹性系数为0.3158 N/mm。
[0032] 所述的针电极403为尖头针电极。
【主权项】
1.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构成装置顶部的高压电极板(I)和一个构成装置底部的接地电极板(3),所述的两个电极相互平行,且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由构成该装置两侧边的至少两个绝缘支柱(2)所支撑; 一个金属可旋转部分(7),其顶端螺纹连接于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底面上; 一个弹簧针电极筒(4),其筒口螺纹连接于所述金属可旋转部分(7)的底端,并垂直于所述的高压电极板(I)和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 所述弹簧针电极筒(4)的筒口设有一金属可拆卸后盖(401),筒内安装有一可沿所述的弹簧针电极筒(4)轴向运动且尖端穿过筒底开孔的针电极(403),所述的针电极(403)后端与所述的金属可拆卸后盖后盖(401)间安装有弹簧(402); 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中间开有一个螺纹通孔,一个金属可旋转底座(6)螺纹配合于所述的螺纹通孔内;所述的金属可旋转底座(6)的顶部还安放有所述的介质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402)、针电极(403)和介质板(5)均为可更换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402)的形变范围为0~10mm,弹性系数为0.3158 N/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电极(403)可为圆头针电极、尖头针电极或平头针电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质板(5)可为玻璃板、陶瓷板或环氧树脂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板(I)和电极板(3 )为筒底相对的筒状。
【专利摘要】一种可改变电极与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的沿面放电模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构成装置顶部的高压电极板(1)和一个构成装置底部的接地电极板(3),高压电极板(1)由构成该装置两侧边的至少两个绝缘支柱(2)所支撑;一个金属可旋转部分(7);一个弹簧针电极筒(4),其筒口螺纹连接于所述金属可旋转部分(7)的底端;所述的接地电极板(3)中间开有一个螺纹通孔,一个金属可旋转底座(6)螺纹配合于所述的螺纹通孔内;所述的金属可旋转底座(6)的顶部还安放有介质板(5)。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方便地定量测量和研究不同形状的电极与不同介质之间紧密结合程度。
【IPC分类】G01R31/12
【公开号】CN204649907
【申请号】CN201520286531
【发明人】李凯曼, 陈金君, 李春亮, 林楚斌, 熊鑫欣, 林旭毅, 黄文驰, 章桂林, 蔡伟贤, 陈晓科, 赵艳军
【申请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揭阳供电局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6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