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活塞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活塞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活塞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活塞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动力机构,其作为动力源,能对物体输出直线、稳定的动力,其广泛使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上。
[0003]传统的活塞结构包括单杆活塞结构和双杆活塞结构,单杆活塞结构适用于单向驱动,而双杆活塞结构适用于双向驱动,而现有活塞结构主要以单向驱动的单杆活塞结构为主。
[0004]现有的单杆活塞结构主要包括活塞缸,在活塞缸内设置有活塞,活塞的一端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一端伸出活塞缸,在活塞缸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孔,通过其中一个进油孔进油,另一个进油孔出油,实现活塞在活塞缸内移动,并使活塞杆移动,从而形成驱动力,这种活塞结构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由于活塞的一端与活塞杆相连,而另一端为平面,因此,活塞缸内由活塞隔开的两个腔室的有效工作面积不等,活塞在两个方向上的推力和速度均不一样,造成活塞杆前后移动不稳定,移动存在距离差,移动精度差;2、传统的活塞结构,活塞缸是固走的,由活塞在活塞缸中移动,从而驱动活塞杆移动,而相比活塞缸,活塞杆的直径较小,其作为驱动件,当移动距离较长时,移动时稳定性和平衡性均较差,移动效率较低。
[0005]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活塞机构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移动稳定性较好、移动精度高、驱动效率高的新型活塞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移动稳定性较好、移动精度高、驱动效率高的新型活塞结构。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包括活塞套筒与设置于活塞套筒内的活塞杆,在活塞杆外表面设置有位于活塞套筒内的第一柱塞,所述第一柱塞将活塞杆分为活塞固定杆与活塞挡杆,活塞固定杆一端伸出注射套筒,活塞挡杆位于活塞套筒内且活塞挡杆能抵在活塞套筒上,所述活塞固定杆外径与活塞挡杆外径相同,在活塞套筒外部还设置有活塞缸,所述活塞套筒贯穿活塞缸,所述活塞套筒在活塞杆上移动并能带动活塞缸移动。
[0008]在上述一种新型活塞结构中,在活塞缸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滑槽,在环形滑槽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所述活塞套筒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柱塞,活塞套筒移动时,所述第二柱塞在环形滑槽内移动且第二柱塞能分别抵在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上并带动活塞缸移动。
[0009]在上述一种新型活塞结构中,所述活塞缸包括前缸体与后缸体,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于前缸体一端并形成有第一限位圈,所述第二凸台设置于后缸体一端并形成有第二限位圈,在前缸体与后缸体之间设置有导套,所述导套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上且分别与第一限位圈和第二限位圈接触,所述导套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间形成有所述的环形滑槽。
[0010]在上述一种新型活塞结构中,所述第一柱塞环绕其外表面横向开设有多个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呈轴向分布,在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0011 ] 在上述一种新型活塞结构中,所述第二柱塞环绕其外表面横向开设有多个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呈轴向分布,在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0012]在上述一种新型活塞结构中,在第一限位圈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环形槽,在第三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在第二限位圈内侧壁上开设有第四环形槽,在第四环形槽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柱塞将活塞杆分为活塞固定杆与活塞挡杆,活塞固定杆与活塞挡杆的外径相同,第一柱塞两端的受力面积是相同的,因此,由第一柱塞隔开的两个腔室的有效工作面积相等,活塞在两个方向上的推力和速度相同,使得活塞杆前后移动更加稳定,移动也不存在距离差,移动精度也更高。
[0015]2、活塞杆分为活塞固定杆与活塞挡杆,活塞固定杆与被驱动的物体固连,使得活塞杆整体固定,而活塞套筒相对于活塞杆移动,通过活塞杆固定,活塞套筒在活塞缸内移动,在活塞缸的定位作用下,其移动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好,移动效率更高。
[0016]3、另外,本活塞结构通过活塞套筒移动从而带动活塞缸移动,并通过活塞缸带动被驱动的物体移动,实现两级驱动,而两级驱动相比一级驱动,其更容易控制行程和精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8]图中,100、活塞杆;110、第一柱塞;111、第一环形槽;120、活塞固定杆;130、活塞挡杆;200、活塞套筒;210、活塞腔;220、第二柱塞;221、第二环形槽;300、活塞缸;310、前缸体;311、第一凸台;312、第一限位圈;313、第三环形槽;320、后缸体;321、第二凸台;322、第二限位圈;323、第四环形槽;330、导套;331、环线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0]如图1所不,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包括活塞杆100、活塞套同200与活塞缸300,活塞套筒200内具有活塞腔210,活塞杆100 —部分位于活塞腔210内,在活塞杆100外表面设置有位于活塞腔210内的第一柱塞110,该第一柱塞110将活塞杆100分为活塞固定杆120与活塞挡杆130,活塞固定杆120 —端伸出活塞腔210,活塞固定杆120的伸出端作为固定端同其他零部件固连,活塞挡杆130整个位于活塞腔210内,活塞固定杆120外径与活塞挡杆130外径相同,当活塞腔210内增压时,第一柱塞110在活塞腔210内移动,使得活塞套筒200在活塞杆100上来回移动,本案中,由于活塞固定杆120与活塞挡杆130的外径相同,因此,第一柱塞110的两个端面的受力面积相同,并且,由第一柱塞110隔开的两个腔室的有效工作面积也相等,活塞在两个方向上的推力和速度相同,使得活塞杆100前后移动更加稳定,移动也不存在距离差,移动精度也更高
[0021]在活塞套筒200外部还设置有活塞缸300,所述活塞套筒200贯穿活塞缸300,所述活塞缸300包括隔开的前缸体310与后缸体320,在前缸体310 —端设置有第一凸台311,该第一凸台311使前缸体310上形成有轴向设置的第一限位圈312,在
后缸体320 —端设置有第二凸台321,该第二凸台321使后缸体320上形成有轴向设置的第二限位圈322,在前缸体310与后缸体320之间设置有导套330,导套330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凸台311与第二凸台321上并分别与第一限位圈312和第二限位圈322相连,在导套330与第一凸台311、第二凸台321间形成有环形滑槽331,在活塞套筒200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柱塞220,活塞套筒200移动时,所述第二柱塞220在环形滑槽331内移动且第二柱塞220能分别抵在第一凸台311与第二凸台321上并带动活塞缸300移动,而导套330的外部与被驱动的部件相连,当活塞套筒200在活塞杆100上移动时,活塞套筒200能带动活塞缸300移动,实现对部件的机械传动,通过活塞杆100固定,活塞套筒200在活塞缸300内移动,在活塞缸300的定位作用下,其移动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好,移动效率更高。
[0022]值得一提的是,本活塞结构通过活塞套同200移动从而市动活塞缸300移动,并通过活塞缸300带动被驱动的物体移动,实现两级驱动,而两级驱动相比一级驱动,其更容易控制行程和精度。
[0023]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柱塞110环绕其外表面横向开设有多个第一环形槽111,所述第一环形槽111呈轴向分布,在第一环形槽111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0024]活塞套同200在活塞杆100上移动是本活塞结构的王动力源,而活塞fe 210的密封效果直接影响着主动力源的大小和性能,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保证了第一柱塞110与活塞腔210内侧壁的密封性,使得活塞腔210在增压时,第一柱塞110能在活塞腔210内正常的移动,以保证对被驱动的部件提供正常的动力,避免因活塞腔210渗漏而导致动力大大降低,而第一环形槽111的设置能有效的将第一密封圈固定住,防止第一密封圈脱落。
[0025]作为进一步改进,第二柱塞220环绕其外表面横向开设有多个第二环形槽221,所述第二环形槽221呈轴向分布,在第二环形槽221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0026]第二柱塞220随活塞套筒200移动时,能带动活塞缸300移动,并能驱动与活塞缸300相连的部件移动,因此,第二柱塞220与导套330间的密封性直接影响着活塞缸300的移动性能,在第二柱塞220外表面设置第二密封圈,有效的保证了第二柱塞220与导套330间良好的密封性,同时保证了活塞缸300随活塞套筒200正常的移动,而第二环形槽221的设置,也将第二密封圈限制在第二柱塞220上,防止第二柱塞220脱落。
[0027]作为更进一步改进,在第一限位圈312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环形槽313,在第三环形槽313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在第二限位圈322内侧壁上开设有第四环形槽323,在第四环形槽323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图中未示出)。
[0028]由于导套330与前缸体310和后缸体320相连,第二柱塞220在导套330内侧壁上滑动,而被驱动的部件在导套330外表面上移动,因此,导套330与前缸体310和后缸体320间会产生间隙,通过增加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有效的避免导套330与第三密封圈、第四密封圈间发生泄漏,进一步保证了环形滑槽331内良好的密封性。
[0029]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包括活塞套筒与设置于活塞套筒内的活塞杆,其特征在于:在活塞杆外表面设置有位于活塞套筒内的第一柱塞,所述第一柱塞将活塞杆分为活塞固定杆与活塞挡杆,活塞固定杆一端伸出注射套筒,活塞挡杆位于活塞套筒内且活塞挡杆能抵在活塞套筒上,所述活塞固定杆外径与活塞挡杆外径相同,在活塞套筒外部还设置有活塞缸,所述活塞套筒贯穿活塞缸,所述活塞套筒在活塞杆上移动并能带动活塞缸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活塞缸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滑槽,在环形滑槽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所述活塞套筒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柱塞,活塞套筒移动时,所述第二柱塞在环形滑槽内移动且第二柱塞能分别抵在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上并带动活塞缸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缸包括前缸体与后缸体,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于前缸体一端并形成有第一限位圈,所述第二凸台设置于后缸体一端并形成有第二限位圈,在前缸体与后缸体之间设置有导套,所述导套两端分别位于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上且分别与第一限位圈和第二限位圈接触,所述导套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间形成有所述的环形滑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塞环绕其外表面横向开设有多个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呈轴向分布,在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塞环绕其外表面横向开设有多个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呈轴向分布,在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限位圈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环形槽,在第三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在第二限位圈内侧壁上开设有第四环形槽,在第四环形槽内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属于活塞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稳定性差、移动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活塞结构,包括活塞套筒与活塞杆,在活塞杆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柱塞,第一柱塞将活塞杆分为活塞固定杆与活塞挡杆,活塞固定杆一端伸出注射套筒,活塞挡杆位于活塞套筒内且活塞挡杆能抵在活塞套筒上,活塞固定杆外径与活塞挡杆外径相同,在活塞套筒外部还设置有活塞缸,活塞套筒贯穿活塞缸,活塞套筒在活塞杆上移动并能带动活塞缸移动;第一柱塞隔开的两个腔室的有效工作面积相等,活塞在两个方向上的推力和速度相同,使得活塞杆前后移动更加稳定,移动也不存在距离差,移动精度也更高。
【IPC分类】F16J1/00
【公开号】CN204647275
【申请号】CN201520348337
【发明人】于春雷
【申请人】宁波双盛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