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轨道客车三相逆变器测试领域,具体是一种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轨道客车三相逆变器主要为车上空调等三相负载供电,以确保旅客有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三相逆变器在装车前必须进行各项工况的试验,测试所需的输入控制电源为直流110V,输入主电源为直流600V,均由独立的直流电源柜提供。通常,电源柜内引出的电源正负线线径相同,颜色相同,会通过外加不同颜色的热缩套管对正负线进行区分,但长期使用过程中套管会逐渐磨损,不易辨认,同时因新员工对电源柜操作的不熟练,极易导致接至三相逆变器的正负电源线反接,送电后引起逆变器的烧损。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有效避免输入电源正负线接反导致的逆变器烧损。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包括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600V+电源线、600V-电源线、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110V+电源线、110V-电源线。
[0005]所述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由电阻R11、发光二极管D1组成。电阻R11的一端与600V+电源线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与600V-电源线连接。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整体串联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600V与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间,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与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11为绕线型电阻,D1为红色发光二极管。
[0006]所述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由电阻R12、M0S管Q1组成。电阻R12的一端与600V+电源线连接,另一端与M0S管Q1的栅极G连接后通过源极S和漏极D串接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600V与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间,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与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12为普通插件式电阻,Q1为N沟道型M0S管。
[0007]所述600V+电源线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16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600V+端口引出,通过中间电路转接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并外加棕色热缩套管。
[0008]所述600V-电源线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16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600V-端口引出,通过中间电路转接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并外加蓝色热缩套管。
[0009]所述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由电阻R21、发光二极管D2组成。电阻R21的一端与110V+电源线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与110V-电源线连接。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整体串联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110V与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的输入间,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与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21为绕线型电阻,D2为黄色发光二极管。
[0010]所述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由电阻R22、M0S管Q2组成。电阻R22的一端与110V+电源线连接,另一端与M0S管Q2的栅极G连接后通过源极S和漏极D串接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110V与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间,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与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22为普通插件式电阻,Q2为N沟道型M0S管。
[0011]所述110V+电源线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2.5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110V+端口引出,经过中间电路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并外加棕色热缩套管。
[0012]所述110V-电源线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2.5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110V-端口引出,经过中间电路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并外加蓝色热缩套管。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使用常见的普通元件,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安全可靠。在三相逆变器接线完成送电后,通过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中红色发光二极管D1及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中黄色发光二极管D2的点亮指示主电源600V和控制电源110V正确连接,可开始各种工况试验,并提醒非调试人员该区域为带电区,以免误入,确保人身安全。如任一发光二极管不亮或两个发光二极管均不亮,说明电源正负接线错误,并能通过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中的M0S管Q1和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中的M0S管Q2起保护,线路不能导通,从而避免三相逆变器的损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断电后及时纠正错误接线,恢复测试。装置中使用M0S管代替一般的防反二极管,大大降低损耗,延长使用寿命,并可适应多种电压等级,从而扩展运用于其它电气产品的调试。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0016]图1中:1.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2.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3.600V+电源线,4.600V-电源线,5.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6.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7.110V+电源线,8.110V-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0018]实施例
[0019]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直流电源防反接装置,包括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600V+电源线3,600V-电源线4,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110V+电源线7,110V-电源线8。
[0020]所述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由电阻R11、发光二极管D1组成。电阻R11的一端与600V+电源线3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与600V-电源线4连接。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整体串联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600V与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间,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与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11为绕线型电阻,既作为发光二极管D1的限流电阻,又在600V正负电源线接反时通过分压防止发光二极管D1上反向电压过大导致烧损。D1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实际使用中通过其亮灭明确直流600V接通与否,接通后在测试中保持常亮以作为带电区域的警示。
[0021]所述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由电阻R12、M0S管Q1组成。电阻R12的一端与600V+电源线3连接,另一端与M0S管Q1的栅极G连接后通过源极S和漏极D串接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600V与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间,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与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12为普通插件式电阻,为M0S管Q1提供电压偏置。Q1为N沟道型M0S管,利用其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导通与断开,从而防止电源反接引起三相逆变器的烧损。直流600V正负接线正确时,电阻R12提供VGS电压,M0S管Q1饱和导通;直流600V正负线反接时,M0S管Q1不能导通,从而起到防反接作用。
[0022]所述600
V+电源线3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16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600V+端口引出,通过中间电路转接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以便于各段电路的可靠连接,外加棕色热缩套管作为600V+电源线3的标识,提尚接线效率。
[0023]所述600V-电源线4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16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600V-端口引出,通过中间电路转接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以便于各段电路的可靠连接,外加蓝色热缩套管作为600V-电源线4的标识,提尚接线效率。
[0024]所述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由电阻R21、发光二极管D2组成。电阻R21的一端与110V+电源线7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与110V-电源线8连接。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整体串联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110V与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的输入间,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与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21为绕线型电阻,既作为发光二极管D2的限流电阻,又在110V正负电源线接反时通过分压防止发光二极管D2上反向电压过大导致烧损。D2为黄色发光二极管,实际使用中通过其亮灭明确直流110V接通与否,接通后在测试中保持常亮以作为带电区域的警示。
[0025]所述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由电阻R22、M0S管Q2组成。电阻R22的一端与110V+电源线7连接,另一端与M0S管Q2的栅极G连接后通过源极S和漏极D串接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110V与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间,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与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R22为普通插件式电阻,为M0S管Q2提供电压偏置。Q2为N沟道型M0S管,利用其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导通与断开,从而防止电源反接引起三相逆变器的烧损。直流110V正负接线正确时,电阻R22提供VGS电压,M0S管Q2饱和导通;直流110V正负线反接时,M0S管Q2不能导通,从而起到防反接作用。
[0026]所述110V+电源线7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2.5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110V+端口引出,经过中间电路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以便于各段电路的可靠连接,外加棕色热缩套管作为110V+电源线7的标识,提尚接线效率。
[0027]所述110V-电源线8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2.5mm2,由多根分段组成,从直流电源柜110V-端口引出,经过中间电路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输入端口。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以便于各段电路的可靠连接,外加蓝色热缩套管作为110V-电源线8的标识,提尚接线效率。
[0028]本装置使用常见的普通元件,成本低廉,制作简单,安全可靠。通过发光发光二极管亮灭指示电路接通情况并作为带电区域的警示灯。电源正负接线正确,发光二极管点亮,M0S管导通,三相逆变器得电可正常测试。电源正负线反接,发光二极管熄灭,通过M0S管起保护,线路不能导通,断电后及时纠正错误接线,再恢复测试。装置中使用M0S管代替一般的防反二极管,大大降低损耗,延长使用寿命,并可适应多种电压等级,从而扩展运用于其它电气产品的调试。
[0029]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600V+电源线(3)、600V-电源线(4)、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110V+电源线(7)和110V-电源线(8); 所述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和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均由电阻和发光二极管组成;电阻一端与电源正线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负极与电源负线连接;其中电阻为绕线型,既作为发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又在正负电源线接反时通过分压防止发光二极管上反向电压过大导致烧损;发光二极管为单色型,通过其亮灭明确电路接通与否,接通后在测试中保持常亮以作为带电区域的警示; 所述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和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均由电阻和MOS管组成;电阻的一端与电源正线连接,另一端与MOS管的栅极G连接后通过源极S和漏极D串接于直流电源柜输出电源与三相逆变器间;其中电阻为普通插件式,为MOS管提供电压偏置;MOS管是利用其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导通与断开,从而防止电源反接引起三相逆变器的烧损; 所述600V+电源线(3)和600V-电源线(4)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16mm2,从直流电源柜引出,通过中间电路转接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主电源输入端口; 所述110V+电源线(7)和110V-电源线(8)为黑色标准壁厚的单芯电缆,线径为2.5mm2,从直流电源柜引出,通过中间电路转接后,最终接至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输入端口。2.—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整体串联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600V与三相逆变器主电源600V输入间,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1)与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的单色发光二极管为红色。3.—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整体串联于直流电源柜的正负110V与三相逆变器控制电源110V的输入间,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5)与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为并联连接关系;其中的单色发光二极管为黄色。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2)与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6)中的MOS管均为N沟道型。5.—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600V+电源线(3)、600V-电源线(4)、110V+电源线(7)、110V-电源线(8)均分段组成,电缆各端头处压接端子;600V+电源线(3)和110V+电源线(7)外加棕色热缩套管作为电源正线标识,600V-电源线(4)和110V-电源线(8)外加蓝色热缩套管作为电源负线标识。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装置,包括直流600V接通指示电路、直流600V防反接电路、600V+电源线、600V-电源线、直流110V接通指示电路、直流110V防反接电路、110V+电源线和110V-电源线。通过发光二极管亮灭指示电路接通情况并作为带电区域的警示灯,电源正负接线正确,发光二极管点亮,MOS管导通,三相逆变器得电可正常测试;电源正负线反接,发光二极管熄灭,通过MOS管起保护,线路不能导通,断电后及时纠正错误接线,再恢复测试。装置中使用MOS管代替一般的防反二极管,大大降低损耗,延长使用寿命,并可适应多种电压等级,从而扩展运用于其它电气产品的调试。
【IPC分类】G01R31/02
【公开号】CN105486968
【申请号】CN201510700649
【发明人】王莉, 万玉山, 王晟斌
【申请人】常州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