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是设及一种超薄镜头。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不断缩小,对应地,使 得搭载在手机或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上的摄像镜头也逐渐往小型化、高像素和大视场角等 领域发展。
[0003] -般的摄像镜头,为了满足高像素和大视场角,需要采用大口径的配置,导致镜头 尺寸会比较长,因此将很难做到匹配一个高像素感光忍片的要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视 场角,往往会导致崎变增大及主光线出射角度过大,使得镜头解像力不够。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实施 例需要提供一种超薄镜头。
[0005] -种超薄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0006]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0007]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至少一个 反曲点,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000引具有光焦度的第Ξ透镜;
[0009] 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0010]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
[0011]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0012] 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TTlVlmgH^l.4; I (R10-R11)/(R10+R11) I ^0.4;
[0013] 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Im巧为该成像面上有效像 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 率半径。
[0014]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实现超薄,同时有利于扩大视场 角,有效修正系统像差,避免全反射,提高镜头成像品质。
[0015]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n^3| ^0.2;
[0016] 其中,fl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该第Ξ透镜的有效焦距。
[0017]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3<T45/CT5 ^0.6;
[0018] 其中,T45为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CT5为该第五透镜的中屯、 厚度。
[0019]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6<CT3/CT4<1.5;
[0020] 其中,CT3为该第Ξ透镜的中屯、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的中屯、厚度。
[002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1.5<巧处6<0;
[0022] 其中,巧为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002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2.0<R11/R12<0;
[0024] 其中,Rll为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 半径。
[0025]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I (R5-R6)/(R5+R6) I ^3.0;
[0026] 其中,R5为该第Ξ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该第Ξ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 径。
[0027]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8<(CT3+CT4)/(T34+T45)< 1.5; [00%]其中,CT3为该第Ξ透镜的中屯、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的中屯、厚度,T34为该第Ξ 透镜和该第四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为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
[0029]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75<ImgH/f<1.0;
[0030] 其中,f为该超薄镜头的有效焦距。
[0031]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 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2]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3] 图1是实施例1的超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2是实施例1的超薄镜头的轴上色差图(mm);图3是实施例1的超薄镜头的象散图 (mm);图4是实施例1的超薄镜头的崎变图(%);图5是实施例1的超薄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um);
[0035] 图6是实施例2的超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7是实施例2的超薄镜头的轴上色差图(mm);图8是实施例2的超薄镜头的象散图 (mm);图9是实施例2的超薄镜头的崎变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超薄镜头的倍率色差图 (um);
[0037] 图11是实施例3的超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2是实施例3的超薄镜头的轴上色差图(mm);图13是实施例3的超薄镜头的象散 图(mm);图14是实施例3的超薄镜头的崎变图(% );图15是实施例3的超薄镜头的倍率色差 图(um);
[0039] 图16是实施例4的超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7是实施例4的超薄镜头的轴上色差图(mm);图18是实施例4的超薄镜头的象散 图(mm);图19是实施例4的超薄镜头的崎变图(% );图20是实施例4的超薄镜头的倍率色差 图(um);
[0041 ]图21是实施例5的超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22是实施例5的超薄镜头的轴上色差图(mm);图23是实施例5的超薄镜头的象散 图(mm);图24是实施例5的超薄镜头的崎变图(% );图25是实施例5的超薄镜头的倍率色差 图(um);
[0043] 图26是实施例6的超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27是实施例6的超薄镜头的轴上色差图(mm);图28是实施例6的超薄镜头的象散 图(mm);图29是实施例6的超薄镜头的崎变图(% );图30是实施例6的超薄镜头的倍率色差 图(um)。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 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 一"、"第二"的特征可W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 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W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W是固定连接,也可W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W是机械连接,也可W是电连接或可W相互通信;可W是直接相连,也可W通过中间媒介间 接相连,可W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而言,可W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8]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 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定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 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W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运 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定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W意识 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49] 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超薄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0050]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E1;
[0051]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E2,该第二透镜E2的物侧面S3在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至 少一个反曲点,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S4为凹面;
[0052] 具有光焦度的第Ξ透镜E3;
[0053] 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
[0054]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E5,该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S10在近轴处为凸面;
[0055]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E6,该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非球 面;
[0化6]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TTL/lm巧^1.4; I (R10-R11)/(R10+R11) I ^0.4;
[0057] 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El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5的轴上距离,Im巧为该成像面 S15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R10为第五透镜E5像侧面S10的曲率半径,R11为第 六透镜E6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
[0058]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实现超薄,同时有利于扩大视场 角,有效修正系统像差,避免全反射,提高镜头成像品质。
[0059]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n^3| ^0.2;
[0060] 其中,fl为第一透镜El的有效焦距,f3为第Ξ透镜E3的有效焦距。
[0061]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合理分配系统的光焦度,有效修正系统像差。
[0062]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3<T45/CT5 ^ 0.6;
[0063] 其中,T45为该第四透镜E4和该第五透镜E5之间的轴上间距,CT5为该第五透镜E5 的中屯、厚度。
[0064]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配置透镜间的距离及尺寸,使超薄镜头进一步小 型化。
[0(?日]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6<CT3/CT4<1.5;
[0066] 其中,CT3为该第Ξ透镜E3的中屯、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E4的中屯、厚度。
[0067]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合理配置第Ξ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中屯、厚度, 易于透镜组装,降低镜头的敏感性。
[0068]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1.5<巧处6<0;
[0069] 其中,巧为该第五透镜E5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E6的有效焦距。
[0070]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有效修正像差,特别是减小系统的边缘像差,实 现从中屯、到边缘都具有高成像性能。
[0071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2.0<R11/R12<0;
[0072] 其中,Rll为该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Sll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 S12的曲率半径。
[0073]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调整各视场入射于感光元件的入射角度,有效避 免全反射。
[0074]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I (R5-R6)/(R5+R6) I ^3.0;
[0075] 其中,R5为该第Ξ透镜E3的物侧面S5的曲率半径,R6为该第Ξ透镜E3的像侧面S6 的曲率半径。
[0076]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可使透镜厚度相对匀称,使得中屯、到边缘整体像质比较 均匀。
[0077]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8<(CT3+CT4)/(T34+T45)<1.5;
[0078] 其中,CT3为该第Ξ透镜E3的中屯、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E4的中屯、厚度,T34为该 第Ξ透镜E3和该第四透镜E4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为该第四透镜E4和该第五透镜E5之间的 轴上间距。
[0079]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配置透镜间的距离及尺寸,使超薄镜头进一步小 型化。
[0080] 较佳地,该超薄镜头满足W下关系式:0.75<ImgH/f<l.0;
[0081] 其中,Im巧为该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f为超薄镜头的有效 焦距。
[0082] 满足上述配置的超薄镜头有利于提高镜头的视场角,满足大视场角的同时保证镜 头小型化。
[0083] 成像时,光线穿过六片透镜后经过具有物侧表面S13及像侧表面S14的滤光片E7后 成像于成像面S15。
[0084]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Ξ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 及第六透镜E6都为非球面透镜。
[0085] 非球面的面形由W下公式决定:
[0086]
[0087]其中,h是非球面上任一点到光轴的高度,C是顶点曲率,k是锥形常数,Ai是非球面 第i-th阶的修正系数。
[008引实施例1:
[0089] 请结合图1~图5,在实施例1中,超薄镜头满足下面表1、表2及表3的条件:
[0090] 表 1
[0091] _
[0094]
[0097] 实施例2:
[009引请结合图6~图10,在实施例2中,超薄镜头满足下面表4、表5及表6的条件:
[0099] 表 4
[0100]
[0101] 表 5
[0102]
[0106] 实施例3:
[0107] 请结合图11~图15,在实施例3中,超薄镜头满足下面表7、表8及表9的条件: [010引表7
[0109]
[011引实施例4:
[0116] 请结合图16~图20,在实施例4中,超薄镜头满足下面表10、表11及表12的条件:
[0117] 表 10 [011 引
[0123] 实施例5:
[0124] 请结合图21~图25,在实施例5中,超薄镜头满足下面表13、表14及表15的条件:
[0125] 表13
[0126]
[0132] ~实施例6:' '
' '
[0133] 请结合图26~图30,在实施例6中,超薄镜头满足下面表16、表17及表18的条件:
[0134] 表16
[0135]
[0141]在实施例1~6中,各条件式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Γη?49?
'[014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些实施例'I'、"示意性实施例"、I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 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 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 特点可W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W合适的方式结合。
[0144]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W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Ξ 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145]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W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 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W对上述 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 一种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至少一个反曲 点,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 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TTL/ImgH$1.4; |(R10-R11)/(R10+R11)|S0.4; 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ImgH为该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 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R10为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 的曲率半径。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fl/f3| ^0.2; 其中,Π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3<T45/CT5^0.6; 其中,T45为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CT5为该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6〈CT3/CT4〈1.5; 其中,CT3为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1.5<f5/f6<0; 其中,f5为该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该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0〈R11/R12〈0; 其中,R11为该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R5-R6)/(R5+R6) | ^3.0; 其中,R5为该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8<(CT3+CT4)/(T34+T45)<1.5; 其中,CT3为该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4为该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T34为该第三透镜 和该第四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T45为该第四透镜和该第五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超薄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75<ImgH/f<1.0 其中,f为该超薄镜头的有效焦距。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薄镜头,其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在近轴处为凹面且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像侧面为凹面;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像侧面在近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超薄镜头满足:TTL/ImgH≦1.4;|(R10-R11)/(R10+R11)|≦0.4;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ImgH为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R10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上述超薄镜头,能有效缩小镜头体积,实现超薄,同时有利于扩大视场角,有效修正系统像差,避免全反射,提高镜头成像品质。
【IPC分类】G02B13/18, G02B13/00
【公开号】CN105487201
【申请号】CN201510932769
【发明人】黄林, 戴付建
【申请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