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包含其的集成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包含其的集成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通常将触控扫描线设置在一单独的导体层中。
[0003]参见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沿垂直于面板方向的示意性剖面图。
[0004]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10,形成在基板110上的栅极层120,形成在栅极层120上的第一绝缘层131,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31上的源漏电极层140,形成在源漏电极层140上的平坦层150,形成在平坦层150上的像素电极层160,形成在像素电极层160上的第二绝缘层132,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32上的金属层170,形成在金属层170上的第三绝缘层133以及形成在第三绝缘层133上的公共电极层180。其中,栅极层120上形成有多条扫描线,源漏电极层140上形成有多条数据线,金属层170上形成有多条触控扫描线,公共电极层180上形成有多个公共电极,公共电极可复用为触控电极。各触控扫描线对应连接其中一个公共电极,以向与之连接的公共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
[0005]与普通的非触控显示面板相比,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增加了用于形成触控扫描线的金属层170。金属层170与源漏电极层140、公共电极层180之间均可形成寄生电容。寄生电容的存在可能影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和触控效果。
[0006]为了减小金属层170与源漏电极层140、公共电极层180之间的寄生电容,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下的几种方案:
[0007]方案一
[0008]如图1所示,在公共电极层180上与金属层170的金属线的对应位置形成开缝,以减小金属层170与公共电极层180之间的寄生电容。然而,在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侧向电场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由于侧向电场中电力线的其中一段的方向平行于显示面板的方向,形成于金属层170上的触控扫描线不仅与一个公共电极产生寄生电容。触控扫描线与公共电极层上其它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不会因与之电连接的公共电极开缝而减小。
[0009]方案二
[0010]如图2A所示,为方案二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图,图2B为图2A沿剖线A-A的剖视图(图2B中未示出像素电极)。参见图2A所示,阵列基板包括基板210、形成在基板210上的第一绝缘层22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数据线230,形成在数据线230上的第二绝缘层240,形成在第二绝缘层上的触控扫描线250,形成在触控扫描线上的第三绝缘层260以及形成在第三绝缘层260上的公共电极270。结合图2A和图2B所示,方案二将触控扫描线250与数据线230错开设计,以减小触控扫描线250与数据线230之间的寄生电容。同时,与触控扫描线250连接的公共电极270在触控扫描线250的对应位置开缝,以减小触控扫描线250与公共电极270之间的寄生电容。然而,将触控扫描线250与数据线230错开的设计会严重损失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开口率,进而影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0011]方案三
[0012]如图3A所示,为方案三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图,图3B为图3A沿剖线B_B的剖视图(图3B中未示出像素电极)。参见图3A所示,阵列基板包括基板310、形成在基板310上的第一绝缘层32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数据线330,形成在数据线330上的第二绝缘层340,形成在第二绝缘层上的触控扫描线350,形成在触控扫描线上的第三绝缘层360以及形成在第三绝缘层360上的公共电极370。结合图3A和图3B所示,方案三通过加大相邻二公共电极370之间的刻缝,以进一步减小公共电极370与触控扫描线350之间的寄生电容。然而,公共电极370之间的刻缝增大后,公共电极370的面积相应地进一步缩小,公共电极370与像素电极(图中未示出)之间形成的电容Cst将随之减小,进而导致显示质量劣化。
【发明内容】
[001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包含其的集成触控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1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触控电极,多个触控电极呈阵列排布,多个触控电极互相绝缘;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触控信号线通过连接线与一个触控电极电相连,每个触控电极通过连接线与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多条触控信号线、连接线与多个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0015]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集成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0016]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触控扫描线和触控电极(公共电极)同层设置,可以减小触控扫描线与公共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此外,由于触控扫描线与触控电极(公共电极)同层设置,减少了用于形成触控扫描线的膜层,从而可以相应地增大像素电极的尺寸,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穿透率。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触控扫描线在数据线的相应位置开缝,可以进一步降低触控扫描线与数据线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特性和触控特性。
【附图说明】
[00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9]图1示出了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阵列基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0]图2A示出了为减小寄生电容,现有一种方案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1 ]图2B为图2A沿A-A线的剖视图;
[0022]图3A示出了为减小寄生电容,现有另一种方案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3]图3B为图3A沿B-B线的剖视图;
[0024]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5]图5为图4中的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6]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个可选的实现方案中的触控电极、数据线和显示像素之间的示意性位置关系;
[0027]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8]图7A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的一种示意性布局关系;
[0029]图7B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的另一种示意性布局关系;
[0030]图8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个可选的实现方案中的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1]图8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另一个可选的实现方案中的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34]参见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5]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410、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触控电极421?424以及多条触控信号线431?434。
[0036]其中,多个触控电极421?424呈阵列排布,且多个触控电极421?424互相绝缘。例如,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多个触控电极呈2 X 2的阵列式分布。
[0037]各条触控信号线431
?434与一个触控电极421?424电相连,每个触控电极421?424与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431?434电连接。例如,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各触控信号线431?434与一个触控电极421?424电连接,且各触控电极421?424与一条触控信号线431?434电连接。具体地,触控电极421通过连接线451与触控信号线431电连接,触控电极422通过连接线452与触控信号线432电连接,触控电极423通过连接线453与触控信号线433电连接,触控电极424通过连接线454与触控信号线434电连接。多条触控信号线431?434、连接线451与多个触控电极421?424同层设置。
[0038]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将触控信号线431?434与触控电极421?424同层设置,可以至少部分地减小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位于不同的膜层时,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从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特性和触控特性。
[0039]此外,由于触控信号线431?434、连接线451与触控电极421?424同层设置,在本申请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过程中,触控信号线431?434、连接线451与触控电极421?424可以同时在同一制作工艺中制作形成,与现有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相比,减少了工艺步骤、降低了工艺复杂度。
[004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本发明的改进得以突出地体现,在描述中,略去了对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些公知的结构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获得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想到本实施例与现有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其它公知的结构(例如,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形成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相结合而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0041]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除了如上所述的结构之外,还包括多个显示像素440、多条数据线D1?D4以及多条栅极线G1?G4。
[0042]其中,多个显示像素440呈阵列排布,例如,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以4 X 4阵列排布的多个显示像素440。数据线D1?D4用于向多个显示像素传输显示信号。栅极线G1?G4用于向多个显示像素440提供扫描驱动信号。
[004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多条触控信号线431?434和多个触控电极421?424可以在显示阶段用作公共电极,从而向多个显示像素440提供公共信号。
[004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各触控信号线431?434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显示像素440之间。通过将触控信号线431?434形成于相邻两个显示像素440之间的间隔区域,可以至少部分地避免触控信号线431?434对集成触控显示面板面板的穿透率和亮度等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地提升显示效果。
[0045]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间”的含义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各触控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和与之相邻的两个显示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而应当被理解为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例如,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触控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和与之相邻的二显示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地交叠,而另一部分则处于相邻两个显示像素之间的间隔区域内。这样一来,相邻的显示像素之间的间隔区域可以相应地设置得较小,从而有利于高PPI(Pixel per Inch)的实现。
[0046]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除如上所述的结构之外,还包括多个像素电极。
[0047]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像素电极可以位于基板410与触控电极421?424之间。也即是说,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制作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时,像素电极可以先于触控电极制作完成,以使最终制作完成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像素电极处在比各触控电极更靠近基板410的位置。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显示像素内,触控电极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狭缝,触控电极被第一狭缝分割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支电极。
[0048]如图5所示,其示意性地示出了一触控电极510,和与之对应的多个显示像素541?544。在显示像素541内,触控电极510包含两个第一狭缝511、512。沿着第一狭缝511、512的延伸方向,触控电极被分割形成了三个第一支电极521、522、523。
[0049]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分割”一词的含义不应狭义地理解为使各个第一支电极相互“绝缘”,而可以理解为比“绝缘”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例如,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尽管一个显示像素内的触控电极被多个第一狭缝“分割”形成了多个第一支电极,各第一支电极之间仍然相互电连接。而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一个显示像素内的触控电极可以被多个第一狭缝“分割”形成多个相互绝缘的第一支电极,这些第一支电极例如可以分别与和该触控电极相对应的触控信号线电连接,从而实现同属于一个触控电极的各个第一支电极具有相等的电位。
[0050]此外,尽管图5中,两个第一狭缝511和512以及显示像素542?544中的各第一狭缝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延伸方向,但这仅仅是示意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设置第一狭缝的形状、数量和延伸方向,本申请的方案对此不作限制。
[0051]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可以位于基板和像素电极之间。也即是说,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制作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时,触控电极可以先于像素电极制作完成,以使最终制作完成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处在比各像素电极更靠近基板的位置。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狭缝。在一个显示像素内,像素电极可被第二狭缝分割成形至少一个第二支电极。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被第二狭缝分割后的像素电极例如也可以具有如图5所示的结构和形状。然而,像素电极的该形状和结构也是示意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一个显示像素内,第二狭缝的形状、数量和延伸方向同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来设置,本申请的方案对此不作限制。
[0052]继续参照图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控信号线431?434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数据线D1?D4的延伸方向相同。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数据线D1?D4可以视为直线段。在这些应用场景中,触控信号线431?434与数据线D1?D4延伸方向相同例如可以理解为各条触控信号线431?434与各条数据线D1?D4相互平行。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由于显示像素的形状和/或阵列排布方式的需求,数据线可以视为折线。在这些应用场景中,触控信号线431?434与数据线D1?D4延伸方向相同例如可以理解为,触控信号线431?434也是折线,且触控信号线431?434的各折线段与数据线D1?D4的各折线段分段平行。或者,尽管触控信号线431?434与数据线D1?D4并未平行或分段平行,但二者的整体延伸方向是相同的。
[0053]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条触控信号线431?434在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数据线D1?D4在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每个第一正投影与一个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0054]在这里,第一正投影、第二正投影可以理解为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沿垂直于基板410的方向向基板410的投影。
[0055]由于各触控信号线431?434位于相邻的两个显示像素之间,而通常情况下,数据线D1?D4也位于相邻的两个显示像素之间。通过设置各触控信号线431?434和各数据线D1?D4的走线,以使每个第一正投影与一个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显示像素之间的间距较小,从而在单位面积上可以排布更多的显示像素,利于高PPI的实现,进而提升显示效果。
[00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控信号线和数据线可以具有如图6所示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相邻两个显示像素611和612之间,触控信号线620可以具有第三狭缝621(也即图6中触控信号线620中的镂空部分),第三狭缝621在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三正投影。第三正投影与第二正投影具有至少
部分交叠。也即是说,数据线630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三狭缝621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地交叠。
[0057]进一步地,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三正投影可以覆盖第二正投影。也即是说,在垂直于数据线630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三狭缝621的宽度大于数据线630的宽度,使得在其宽度方向上,数据线630的正投影可恰好落入第三狭缝621的正投影中。
[0058]这样一来,通过在触控信号线620的与数据线630对应的位置开设第三狭缝621,可以使得数据线630所在的膜层和触控信号线630所在的膜层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可以进一步地减小。
[005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两个显示像素之间,触控信号线可被第三狭缝分割成两个第三支电极,两个第三支电极分别用作为与其紧邻的显示像素的公共电极。
[0060]继续参照图6,第三狭缝621将触控信号线620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即两个第三支电极),左侧的部分可以用作显示像素621的公共电极,并在显示期间向显示像素621提供公共信号。类似地,右侧的部分可以用作显示像素622的公共电极,并在显示期间向显示像素622提供公共信号。
[0061]参见图7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0062]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触控电极以及多条触控信号线。其中,多个触控电极呈阵列排布,且多个触控电极互相绝缘。各条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电相连,每个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图7中,各虚线框中为一个块状触控电极710。各触控电极710还可在显示阶段复用为公共电极,并向各显示像素720提供公共信号。
[0063]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限定了多个触控电极为块状电极,各块状电极呈Μ行和N列的阵列排布。其中Μ、Ν为正整数,列方向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0064]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任意第m行(1 < m < Μ)第η列(1 < η < Ν)的触控电极,被至少m_l条触控信号线分割为至少m个子电极,其中m、n为正整数。
[0065]图7A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的示意性布局关系。图7A中,为了突出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的布局关系,忽略了对各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本身的形状的描绘。
[0066]图7A中的每个虚线框代表一个块状的触控电极,且图7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触控电极为3行3列的阵列排布。以图7中第3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710为例(S卩m = 3、n=l),该触控电极710被两条(m-Ι条)触控信号线721和722分割形成了三个(m个)子电极,即子电极711、子电极712和子电极713。
[0067]其中,触控信号线721为与第2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722为与第3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
[0068]类似地,再以图7A中第3行第2列的触控电极730为例(S卩m = 3、n = 2),该触控电极730被触控信号线741和触控信号线742分割形成了三个子电极,即子电极731、子电极732和子电极733。其中,触控信号线741为与第2行第2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742为与第3行第2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
[006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触控电极被触控信号线分割形成的子电极的数量,与触控信号线的数量有关。例如,当每个触控电极与两条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时,第m行第η列的触控电极将被划分为2m个子电极。以此类推,当每个触控电极与k条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时,第m行第η列的触控电极将被划分为kXm个子电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得到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设置于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并将各触控电极划分成相应数量的子电极。
[0070]此外,当各触控信号线为贯穿式设计且与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的数量相同时,各触控电极将被切割形成相同数量的子电极。例如,若每个触控电极与一条触控信号线连接,ΜXΝ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阵列中,各触控电极将被切割形成Μ个子电极。类似地,若每个触控电极与k条触控信号线连接,在采用贯穿式设计的触控信号线时,ΜΧΝ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阵列中,各触控电极将被切割形成k X Μ个子电极。
[0071]以图7Β为例,各触控信号线为贯穿式设计,也即是说,各条触控信号线长度相等,并均从第一行触控电极的相应位置延伸至第Μ行触控电极的相应位置。
[0072]那么,图7Β中,第1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750被触控信号线761和触控信号线762分害J,形成三个(Μ个)子电极751、子电极752和子电极753。类似地,第3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770被触控信号线763和触控信号线761分割,形成三个(Μ个)子电极,即子电极771、子电极772和子电极773。。
[0073]本实施例中,如图7Α和图7Β所示,由于各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同层设置,同属一个触控电极的m个子电极之间无法在触控电极所在的导体层电连接。
[0074]因此为了使同属一个触控电极的m个子电极之间实现电连接,例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至少一条第一金属线将同属一个触控电极的m个子电极电连接。在这里,第一金属线的延伸方向例如可以为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此外,任意一条第一金属线与将该触控电极划分成m个子电极的该至少m-Ι条触控信号线绝缘。此外,第一金属线还可以起到降低各触控电极的电阻,进而减小触控电极的信号时延的作用。
[0075]例如,在图7A中,同属于触控电极710的子电极711、子电极712和子电极713通过第一金属线Mil电连接;同属于触控电极730的子电极731、子电极732和子电极733通过第一金属线Ml 2电连接。
[0076]类似地,在图7B中,同属于触控电极750的子电极751、子电极752和子电极753通过第一金属线M13电连接。同属于触控电极770的子电极771、子电极772和子电极773通过第一金属线M14电连接
[007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各第一金属线与多个触控电极之间具有至少一层绝缘层,各第一金属线可通过形成于绝缘层上的过孔和与之对应的多个子电极电连接。
[0078]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各第一金属线可以形成于与栅极线相同的导体层。在这些应用场景中,例如,各第一金属线可以与栅极线平行,且各第一金属线可以与栅极线在同一个制作工艺步骤中制作形成。
[007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可以为块状电极,块状电极呈Μ行和N列的阵列排布,其中Μ、Ν为正整数,列方向与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每个触控电极与一条触控信号线电相连;与任意第m行(2 <m< Μ)第η列(1 <η< Ν)至第Μ行第η列(1 <η< Ν)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全部位于与第m-1行第η列触控电极电相连的触控信号线的同一侧,其中m、n为正整数。
[0080]例如,图7A中,与第3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710连接的触控信号线722和与第2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721位于与第3行第1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723的同一侧(右侧)。
[0081]这样一来,与位于同一列不同行的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的触控信号线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布,例如,按照触控电极阵列的列序号由小到大(或者相反)的顺序排布,从而使得在通过图形化工艺制作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时,蚀刻图形简单,进而降低图形化工艺的工艺难度。此外,通过将触控信号线按照顺序依次排列,减小触控信号线对触控电极的影响范围,同时使未被触控信号线分割的部位保持一个整体,提高触控的灵敏度。
[0082]如图8
A和图8B所示,为本申请各实施例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或触控信号线的两种示意性结构图。
[0083]图8A中,触控信号线830可以与至少一个金属垫831电相连。或者,金属垫821与一个触控电极820电相连。例如触控电极820可以视为被分割形成了多个段,各个段之间通过金属垫821电连接。类似地,触控信号线830也可以视为被分割形成了多个段,各个段之间通过金属垫831电连接。通过金属垫821、831来连接触控电极820、触控信号线830的各段,可以减小触控电极820、触控信号线830的电阻,从而减小触控电极820、触控信号线830上的信号延迟,提升触控/显示的响应速度。
[0084]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些应用场景中,金属垫831可以直接跨接于触控信号线830的相邻两段,或者,金属垫821可以直接跨接于触控电极820的相邻两段。
[0085]或者,在这些可选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些应用场景中,各金属垫所在的导体层与触控信号线830和/或触控电极820所在的导体层之间存在至少一层绝缘层,在这些应用场景中,各金属垫可以通过形成在这些绝缘层上的过孔与触控信号线和/或触控电极电连接。
[008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各金属垫821、831可以位于任意相邻两行显示像素之间(例如,图8A中显示像素811和显示像素812之间)的间隔区域内。通过将金属垫821、831设置在相邻二显示像素行之间的间隔区域内,可以避免金属垫821、831影响显示像素的透过率,进而避免显示效果的劣化。
[0087]图8B中,触控电极或触控信号线的结构与图8A中类似。区别之处在于,图8B中,触控电极820或触控信号线830未被分割形成多段,而是各自为一个整体。金属垫831可以直接层叠于触控信号线830的一个表面,或者,金属垫821可以直接层叠于触控电极820的一个表面。
[0088]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集成触控显示装置,其可以包括如上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008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主权项】
1.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呈阵列排布,所述多个触控电极互相绝缘; 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电相连,每个所述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多条触控信号线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同层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线; 每条所述触控信号线通过所述连接线与一个触控电极电相连,每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连接线与至少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连接线与所述多条触控信号线、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同层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显示像素,所述显示像素呈阵列排布; 多条数据线,所述数据线用于给所述多个显示像素传输显示信号; 多条栅极线,所述栅极线用于给所述多个显示像素提供扫描驱动信号; 所述多条触控信号线和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在显示阶段用作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为所述多个显示像素提供公共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显示像素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触控电极之间; 在一个所述显示像素内,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狭缝,所述触控电极被所述第一狭缝分割形成至少一个第一支电极。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像素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像素电极之间; 所述像素电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狭缝,在一个所述显示像素内,所述像素电极被所述第二狭缝分割成形至少一个第二支电极。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触控信号线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一正投影; 所述数据线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二正投影; 每个所述第一正投影与一个第二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两个所述显示像素之间,所述触控信号线具有第三狭缝,所述第三狭缝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具有第三正投影; 所述第三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正投影具有至少部分交叠。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三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正投影。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显示像素之间,所述触控信号线被所述第三狭缝分割成两个第三支电极,所述两个第三支电极分别用作为与其紧邻的所述显示像素的公共电极。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为块状电极,所述块状电极呈Μ行和N列的阵列排布,其中M、N为正整数,所述列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对于任意第m行(1 Sm^M)第η列(1 < η < Ν)的触控电极被至少m_l条触控信号线分割为至少m个子电极,其中m、n为正整数; 所述m个子电极通过至少一条第一金属线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交; 所述任意一条第一金属线与所述至少m-1条触控信号线绝缘。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线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之间具有至少一层绝缘层,所述第一金属线通过过孔与所述多个子电极电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为块状电极,所述块状电极呈Μ行和N列的阵列排布,其中M、N为正整数,所述列方向与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 每个所述触控电极与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电相连; 与任意第m行第η列至第Μ行第η列的触控电极连接的触控信号线全部位于与第m-Ι行第η列触控电极电相连的触控信号线的同一侧,其中m、n为正整数,2 < Μ,Ι <n<N015.根据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信号线与至少一个金属垫电相连; 或者,所述金属垫与一个触控电极电相连。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垫直接层叠于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个表面; 或者,所述金属垫直接层叠于所述触控电极的一个表面。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垫位于任意相邻两行显示像素之间的间隔区域内。18.—种集成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和包含其的集成触控显示装置。其中,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触控电极,多个触控电极呈阵列排布,多个触控电极互相绝缘;多条触控信号线,每条触控信号线与一个触控电极电相连,每个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多条触控信号线与多个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本发明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能够减小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改善触控/显示效果。
【IPC分类】G06F3/041, G02F1/1362, G02F1/1333
【公开号】CN105487719
【申请号】CN201610067671
【发明人】周星耀, 何春梅
【申请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