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插座),能用于对移动通信设备的高频特性进行测定、检查等。具体而言,涉及这样一种同轴连接器,在同轴连接器的外壳内设有连接板和包含可动部的可动端子,通过将同轴插头插入,能压下与连接板接触的可动部,使之与连接板分离。
【背景技术】
[0002]在手机、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通信设备等电子设备中,已知有设有同轴连接器的设备,该同轴连接器用于对天线特性、高频特性等进行测定。作为这种同轴连接器的一个现有例,在日本专利特开平9-24590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插座),其在绝缘壳体内设有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随着对象同轴连接器的装拆,能使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接触、分离。
[0003]上述现有例的同轴连接器在没有同轴插头安装时,板状的可动端子能利用自身的弹性,使其上表面与设于板状的固定端子的下表面的接点可靠地抵接,从而使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电连接。另一方面,在安装有同轴插头时,可动端子被同轴插头的中心触头(中心端子)朝下方压下,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电连接被切断,而可动端子与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电连接。
[0004]通过将测定高频特性用的同轴插头插入上述构成的同轴连接器,能将从可动端子输入并向固定端子输出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切换到朝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输出,能利用与同轴插头连接的测定设备对电子设备的高频电路的高频特性等进行测定。
[0005]此外,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为了在该电子设备的内部基板上确保安装空间,需要使在该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同轴连接器也实现小型化,在该小型化的同轴连接器内需要确保端子间的电绝缘(isolat1n),这些都是现有的技术问题。针对该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同轴连接器中,利用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将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沿同轴插头的插入方向(以下还称为“上下方向”或“纵向”)压下,以与固定端子分离,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缩小同轴连接器的横向的尺寸,且在安装有同轴插头时,能使可动端子充分远离固定端子,以确保电绝缘。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 - 245907号公报
[0009]在利用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将可动端子压下以进行电连接的切换的现有的同轴连接器中,在将中心端子超出所需地用力或较深地插入的情况下,会因在可动端子上施加有上下方向的过负荷而导致可动端子的变形、破损,从而引起连接不良。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同轴连接器那样,若将绝缘体(绝缘壳体)的内侧的底面形成为水平,则无法用水平的底面承接被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用力压下的可动端子的整个下表面,仅可动端子的前端部分与该底面抵接,此外,若还有将可动端子压下的力作用,则可动端子会以与中心端子接触的接触点为支点折曲,从而导致连接不良。
[0010]另外,在制造电子设备、测定高频特性等时,因从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插入口 )混入内部的粉尘、灰尘等异物有时会引起连接不良。例如,混入同轴连接器内的异物有时会因为同轴插头的装拆等在可动端子的上表面移动,进入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点,而无法确保两端子的充分的电连接。
【发明内容】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可动部的可动端子;连接板;对可动端子及连接板进行支承的绝缘座,在绝缘座上形成有倾斜承接部,该倾斜承接部以沿着插入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可动端子的可动部的倾斜度的方式,对可动部的整个下表面进行支承。
[0012]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同轴连接器的特征是,包括:可动端子,该可动端子具有通过弹性沿着同轴插头的插入方向动作的可动部;连接板,该连接板通过上述可动端子的弹性与上述可动部弹性接触;绝缘座,该绝缘座将上述可动端子及上述连接板保持于内部,并具有用于收容同轴插头的至少中心端子的插入口 ;以及外壳,该外壳将上述绝缘座保持于内侧,并具有使上述插入口露出的嵌合部,上述可动端子的上述可动部被插入上述同轴插头时从上述插入口插入的上述中心端子压下,从而解除与上述连接板的接触,上述绝缘座具有倾斜承接部,该倾斜承接部沿着插入上述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上述可动部的倾斜面对该可动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
[0013]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可动部在与上述连接板接触的接触部分具有突起状的接点。
[0014]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可动部的与上述连接板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分为多个接触片,上述突起状的接点分别设于各上述接触片。
[0015]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连接板在与上述可动部接触的接触部分具有突起状的接点。
[0016]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连接板的与上述可动部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分为多个接触片,上述突起状的接点分别设于各上述接触片。
[0017]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倾斜承接部具有用于对上述可动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倾斜面,该倾斜面的倾斜度与插入上述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上述可动部的倾斜度一致。
[0018]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倾斜承接部从相反侧至少对上述中心端子的与上述可动部接触的部分进行支承。
[0019]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倾斜承接部被划分为多个,分别对上述可动部的底面进行支承。
[0020]作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是,上述绝缘座具有防护壁,该防护壁是使上述插入口的内壁延伸至靠近处于与上述连接板接触的状态下的上述可动部的上表面的位置而形成的,上述防护壁的下表面的倾斜度的大小与处于同上述连接板接触的状态下的上述可动部的倾斜度的大小一致。
[0021]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即便在将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超出所需地用力插入同轴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能利用设于绝缘座内的倾斜承接部对可动端子的可动部进行支承,因此,对于从与该可动部接触的中心端子施加的力,能提高耐久性。此外,由于在绝缘座内设有倾斜承接部,以沿着插入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可动部的倾斜面对该可动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因此,能限制可动部的可动区域,藉此,能抑制因具有该可动部的可动端子的弹性力减弱而使弹簧不能复原。其结果是,能防止同轴连接器内的连接板与具有可动部的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
[0022]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通过在可动部的与连接板接触的接触部分或连接板的与可动部接触的接触部分设置突起状的接点,能用点而不是面进行接触,因此,能降低从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混入的粉尘、灰尘等异物进入接触点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在绝缘座内设置使插入口的内壁延伸而形成的防护壁,即便在粉尘、灰尘等异物从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混入内部的情况下,防护壁也能进行阻挡,防止异物移动到可动部与连接板的接触点,能防止异物进入接触点。其结果是,与上述同样,能防止同轴连接器内的连接板与具有可动部的可动端子的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同轴连接器的上侧(嵌合部侧)的零件构成的图。
[0024]图2是表示同轴连接器的下侧(安装面侧)的零件构成的图。
[0025]图3是表示将上下的零件组合而构成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的图。
[0026]图4是沿着图3中的A-A线朝垂直方向将同轴连接器切断后的剖视图。
[0027]图5是表示同轴连接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8](符号说明)
[0029]10连接板
[0030]12连接部
[0031]20 外壳
[0032]22嵌合部
[0033]24铆接部
[0034]30、30a、30b 绝缘座
[0035]32 插入口
[0036]34倾斜承接部
[0037]36防护壁
[0038]40可动端子
[0039]42可动部
[0040]44连接部
[0041]46、48 接点
[0042]50中心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图中,对于同一构件,原则上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0044]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插座)的上侧、即与同轴插头嵌合或抵接一侧(以下简称为“嵌合部侧”)的零件构成。图1(a)示出了作为固定端子设于同轴连接器内的连接板10。连接板10具有从同轴连接器的侧面露出的连接部12。图1 (b)示出了同轴连接器的外壳20。外壳20具有与同轴插头的外部导体嵌合或抵接的筒状的嵌合部22、使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侧的零件与安装面侧的零件组装时进行固接保持的铆接部24。
[0045]连接板10及外壳20与绝缘座30a —起一体成形,如图1 (c)及1 (d)所示,形成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侧的零件。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座30a与外壳20的内侧形状相配合地在上下覆盖嵌合部22的内缘的小径部分而一体化地成形,并在从嵌合部22露出的部分具有插入口 32。连接板10的连接部12从绝缘座30a的向安装面侧延伸的侧壁朝侧面露出并向安装面侧延伸,使连接板10从绝缘座30a的背
面露出。
[0046]图2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的下侧、即安装于基板一侧(安装面侧)的零件构成。在图2(a)中示出了安装于同轴连接器内的可动端子40。可动端子40包括能弹性变位的可动部42、连接部44。可动端子40的可动部42在与连接板10接触的接触部分具有突起状的接点46。
[0047]在图2 (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42的前端设有狭缝,将与连接板10接触的接触部分(即前端部分)分成两个接触片,为了形成为突起状,将各接触片的前端斜着切断,并将该前端朝上方折曲,从而在可动部42设置两个接点46。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后述图5所示的那样,并不是在可动部上,而是在连接板上设置这样的接点的结构。此夕卜,突起状的接点并不限定为两个,只要有一个以上即可。
[0048]可动端子40与绝缘座30b —体成形,如图2 (b)所示,形成同轴连接器的安装面侧的零件。以可动端子40的可动部42相对于安装面在自然状态下实质上水平的方式,将可动部42的根部固定于从绝缘座30b向嵌合部侧延伸的侧壁。连接部44从绝缘座30b的侧面露出,并向安装面侧延伸。
[0049]图3示出了如图1及图2所示将嵌合部侧的零件与安装面侧的零件组合而构成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嵌合部侧的零件的绝缘座30a和安装面侧的零件的绝缘座30b的形状形成互补关系,能将绝缘座30a没有间隙地组装于绝缘座30b。在将绝缘座30a与绝缘座30b组合后,将外壳20的铆接部24以抱住绝缘座30b的方式折曲铆接,从而使嵌合部侧的零件与安装面侧的零件固接保持。
[0050]图4表示沿着图3中的A-A线朝垂直方向将同轴连接器切断后的剖视图。如图4 (a)所示,在将绝缘座30a与绝缘座30b组合而构成的绝缘座30的内部,在可动部42的安装面侧存在用于确保插入同轴插头时可动端子40的可动部42的可动区域的空间。实质上水平地(与同轴插头的插入方向垂直地)固定于绝缘座30b的可动端子40的可动部42与来自上方的绝缘座30a组合,从而使可动部42的突起状的接点46与固定于绝缘座30a的背面的连接板10接触,形成将具有弹簧性(弹性)的可动部42压下的倾斜状态。在该倾斜状态下,可动部42利用自身的弹性,对可动部42的接点46施加一定的弹性力,能始终保持与连接板10的电连接。
[0051]在可动部42的下方,对插入同轴插头时被从上述倾斜状态起进一步压下的可动部42进行支承的倾斜承接部34以与可动部42的背面相对的方式设于绝缘座30内。图4(b)中示出了被从插入口 32插入的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50压下的可动部42的状态。可动部42被压下,使接点46离开连接板10,电连接从连接板10切换到中心端子50,可动部42随着其倾斜,利用倾斜承接部34对至少包括与中心端子50接触的接触区域的整体进行支承。
[0052]图4(a)及图4(b)所示的倾斜承接部34为使可动部42达到与图4(b)所示的合适的倾斜相等的倾斜,使绝缘座30b的内侧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比图4(a)所示的可动部42的倾斜状态略大,以整体地支承可动部42。可动端子40固定于与设有连接板10的侧壁相对的绝缘座30b的侧壁的上部。在该侧壁中,绝缘座30b的水平的底部(以下简称为“水平部”)从距埋入有可动端子40的部分向下方空开间隔的位置延伸到越过插入口 32的内壁的位置,然后从该位置起,使构成倾斜承接部34的倾斜面延伸到位于可动部42前端的突起状接点46的下方。另外,绝缘座30b的水平部的范围能根据对插入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可动部42进行支承的倾斜承接部34的倾斜来设定。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能以下述方式形成底面:使绝缘座30b内侧的底面形成为水平,在能从相反侧(接触区域的背面)支承中心端子50与可动部42接触的部分(接触区域的上表面)的位置,设有突起状的倾斜承接部。该实施方式的倾斜承接部能利用与中心端子50的接点,沿着可动部42的倾斜,对可动部42进行局部支承。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除了在能从相反侧(背面)支承中心端子50与可动部42接触的部分(上表面)的位置设置的上述突起状的倾斜承接部以外,还能在绝缘座30b内侧的底面设置一个以上的、沿着可动部42的倾斜对可动部42进行局部支承的突起状的倾斜承接部。
[0053]通过在绝缘座30内设置倾斜承接部,能限制可动部42的可动区域,因此,能抑制因具有可动部42的可动端子40的弹性力减弱而使弹簧不能复原。此外,即便在将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50超出所需地插入同轴连接器的情况下,也能利用设于绝缘座30内的倾斜承接部34对可动端子40的可动部42进行支承,因此,对于从与可动部42接触的中心端子50施加的力,能提高耐久性。其结果是,能防止同轴连接器内的连接板10与具有可动部42的可动端子40的接触不良。
[0054]此外,如图4(a)所示,在绝缘座30内设有防护壁36,该防护壁36是使插入口 32的内壁延伸到靠近可动部42的位置而形成的。防护壁36的下表面沿着可动部42的倾斜面形成,防护壁36的下表面的倾斜度的大小与处于和连接板10接触的状态下的可动部42的倾斜度的大小一致。较为理想的是,防护壁36的下表面的倾斜度与处于和连接板10接触的状态下的可动部42的倾斜度一致。
[0055]根据这种防护壁36,即便在粉尘、灰尘等异物从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22(插入口32)混入内部的情况下,防护壁36也能阻挡异物,防止其移动到可动部42与连接板10的接触点,能防止异物进入接触点。
[0056]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并不将可动部42的前端朝上方折曲而是使其保持平面,在连接板10的前端部分(与可动部42接触的接触部分)形成狭缝,并将其朝下方折曲,以形成突起状的接点48。
[0057]通过设置图2、4及图5所示的突起状的接点46或48,能以点而不是面进行端子的接触,因此,能降低从同轴连接器的嵌合部22混入的粉尘、灰尘等异物进入接触点的可能性。此外,如图2(a)所示,在将狭缝形成于可动部42的前端、在各独立的接触片上形成接点46的情况下,即便有异物进入一方的接点46,也能通过另一方的接点46进行接触,以进行电连接。
[0058]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能应用于对手机、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通信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天线特性或高频特性等进行测定、检查的领域。
【主权项】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动端子,该可动端子具有通过弹性沿着同轴插头的插入方向动作的可动部; 连接板,该连接板通过所述可动端子的弹性与所述可动部弹性接触; 绝缘座,该绝缘座将所述可动端子及所述连接板保持于内部,并具有用于收容同轴插头的至少中心端子的插入口 ;以及 外壳,该外壳将所述绝缘座保持于内侧,并具有使所述插入口露出的嵌合部, 所述可动端子的所述可动部被插入所述同轴插头时从所述插入口插入的所述中心端子压下,从而解除与所述连接板的接触, 所述绝缘座具有倾斜承接部,该倾斜承接部沿着插入所述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所述可动部的倾斜面对该可动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在与所述连接板接触的接触部分具有突起状的接点。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的与所述连接板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分为多个接触片,所述突起状的接点分别设于各所述接触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在与所述可动部接触的接触部分具有突起状的接点。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与所述可动部接触的接触部分被分为多个接触片,所述突起状的接点分别设于各所述接触片。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承接部具有用于对所述可动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倾斜面,该倾斜面的倾斜度与插入所述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所述可动部的倾斜度一致。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承接部从相反侧至少对所述中心端子的与所述可动部接触的部分进行支承。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承接部被划分为多个,分别对所述可动部的底面进行支承。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具有防护壁,该防护壁是使所述插入口的内壁延伸至靠近处于与所述连接板接触的状态下的所述可动部的上表面的位置而形成的,所述防护壁的下表面的倾斜度的大小与处于同所述连接板接触的状态下的所述可动部的倾斜度的大小一致。
【专利摘要】在利用同轴插头的中心端子将可动端子压下以进行电连接的切换的现有的同轴连接器中,在将中心端子超出所需地插入的情况下,会因在可动端子上施加有上下方向的负荷而导致可动端子的变形、破损,从而引起连接不良。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包括:具有可动部的可动端子;连接板;对可动端子及连接板进行支承的绝缘座,在绝缘座上形成有倾斜承接部,该倾斜承接部以沿着插入同轴插头时被压下的可动端子的可动部的倾斜度的方式,对同轴插头抵接位置的整个可动端子下表面进行支承。
【IPC分类】H01R13/502, H01R13/52, H01R24/38
【公开号】CN105490112
【申请号】CN201510626881
【发明人】泽井隆志
【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