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z源直流断路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设及直流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Z源直流断路器。
[0002]
【背景技术】
[0003]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W及电力电子技术的推进,直流电力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当 代生活中,如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现代化建筑用电系统 等。同时用户对于电能质量W及用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就要求提高供电系统的可 靠性和稳定性。断路器是切除故障、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元器件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直流 电力系统中。
[0004] 传统的直流开断设备主要有机械断路器、固态断路器及混合型断路器。机械断路 器虽然控制比较简单、通态损耗低,但是动作时间较长、使用寿命有限;固态直流断路器开 关速度快,但需要额外的换流回路迫使电流过零,而且换流回路必须在故障电流超过开关 的最大开断电流之前动作,运就要求精确的故障检测电路和控制电路,特别是在恶劣的故 障条件下很难及时检测到故障并发出跳闽命令;混合型兼顾前两者的优点,结合了机械开 关的低导通损耗特性和固态开关的快速动作特性,但是要求机械部分与其他部分协调性 高,控制策略相对复杂。另外,传统的直流断路器都需要外部的故障检测回路发出操作信号 才能动作,而故障的检测需要一定的延时,运增加了故障的切除时间,特别发生恶性短路故 障时,将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0005]
【发明内容】
[0006] 本申请提供一种Z源直流断路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断路动作时间长、安全性低的问 题。
[0007] -种Z源直流断路器,用于串接在负载和直流电源之间,Z源直流断路器包括依次 串联的第一电感、半控型器件和第二电感;第一电感的一端接直流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半 控型器件的阳极,半控型器件的阴极接第二电感的一端,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负载相连;还 包括第一电感吸收回路、第二电感吸收回路、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一电感吸收回路并接 在第一电感两端,第二电感吸收回路并接在第二电感两端;第一电容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 的阴极,另一端接直流电源负极;第二电容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的阳极,另一端接在第二电 感和负载之间。
[0008] 优选的,还包括故障判断模块和Ξ极管,Ξ极管串接在半控型器件和第二电感之 间,Ξ极管的集电极接半控型器件的阴极,Ξ极管的发射极接第二电感的一端;故障判断模 块的输入端接第一电容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接的一端,故障判断模块的输出端接Ξ极管的 基极;故障判断模块在第一电容的电流值大于设定值时,用于向Ξ极管的基极输出控制信 号,控制Ξ极管进入截止状态。
[0009] 优选的,第一电感吸收回路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和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 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在第一 电感和半控型器件之间;第二电感吸收回路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和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 管的负极接半控型器件和第二电感之间,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 的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和负载之间。
[0010] 优选的,故障判断模块为过流继电器。
[0011] 优选的,Ξ极管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0012]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当负载侧发生短路故障时,由于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因 此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中的电流II等于故障前的稳态电流IlDad,流过本发明的故障电流突 变分量将由Z源第一电容提供,该电流突变分量由第一电容反向流过半控型器件,此时半控 型器件的阳极电流迅速减少,当半控型器件的阳极电流低于半控型器件的维持电流时,半 控型器件满足自动关断条件而断开,从而将故障隔离。因此,本申请不需要外部触发命令即 可迅速动作,缩短了隔离故障的时间,断路动作时间短,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0013] 同时,故障电流由直流电源和第一电容共同提供,减少了故障对电源的影响,在开 断过程中不会产生电弧,开关元件不会承受过电压,可增加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0014]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2为实施例1在负载发生故障时的电路简化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电路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电路图; 图5为实施例4的电路图; 图6为实施例4的实验波形图。
[0016]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引实施例1: 一种Z源直流断路器,如图1所示,用于串接在负载11和直流电源10之间,该Z源直流断 路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1、半控型器件2和第二电感3;第一电感1的一端接直流电源 10的正极,另一端接半控型器件2的阳极,半控型器件2的阴极接第二电感3的一端,第二电 感3的另一端与负载11相连;还包括第一电感吸收回路6、第二电感吸收回路7、第一电容4和 第二电容5;第一电感吸收回路6并接在第一电感1的两端,第二电感吸收回路7并接在第二 电感3的两端;第一电容4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2的阴极,另一端接直流电源10的负极;第二 电容5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2的阳极,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3和负载11之间。
[0019]由于负载11侧的任何扰动都会在Z源第一电容4支路中产生扰动电流,因此,可W 通过第一电容4的支路电流icz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系统正常运行时,稳态的负载电 流小于或等于线路的额定负载电流,因此第一电容4的电流判断式如下: 式中,le为线路额定负载电流,Κ为动作系数,取值范围为1〉Κ〉0,为了躲过正常的负载 波动和投切负荷,可取κ〉0.5。实际情况中,由于线路的运行环境W及负载种类的不同,Κ的 取值各不相同,可通过实际的运行经验得出更合理的经验值,而不限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数 值。
[0020] 当负载侧发生故障时,由于Ζ源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此时故障电流中的故障分量扛 完全由第一电容4和负载11提供。其简化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两个阻抗电容12分别表示第 一电容4和第二电容5,负载11侧包括故障电阻13和负载电容14, ?、表示负载电容14产生的 电流,由分流公式可得
因为只有满足条件时,半控型器件2才能达到关断的条件,因此Ζ源直流断 路器最小可检测故障电流每>.;燦i.为:
即故障电流的突变分量满足上式时,本实施例不需要外部触发命令可迅速地动作,达 到快速切除故障的目的。
[0021]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1的改进,如图3所示,由实施例1可知,可检测的故障电流最小值为游,顧 当故障电流小于运一最小值时,可能存在检测不到故障的现象,因此,本实施例增加了故障 判断模块8和Ξ极管9,Ξ极管9串接在半控型器件2和第二电感3之间,Ξ极管
9的集电极接 半控型器件2的阴极,Ξ极管9的发射极接第二电感3的一端;故障判断模块8的输入端接第 一电容1与直流电源10负极相连接的一端,故障判断模块8的输出端接Ξ极管9的基极。故障 判断模块8在第一电容1的电流值大于设定值时,向Ξ极管9的基极输出控制信号,控制Ξ极 管9进入截止状态,就隔离了故障,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0022] 本实施例中,Ξ极管9选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也可 W是其他类型的晶体管。
[0023]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1的改进,如图4所示,第一电感吸收回路6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62和第一二 极管61,第一二极管61的负极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61的正极接第一电阻62的 一端,第一电阻61的另一端接在第一电感1和半控型器件2之间;第二电感吸收回路7包括串 联的第二电阻72和第二二极管71,第二二极管71的负极接半控型器件2和第二电感3之间, 第二二极管71的正极接第二电阻72的一端,第二电阻72的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3和负载11 之间。负载11包括并联的负载侧电容111和负载侧电阻112。
[0024] 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2的改进,如图5所示,第一电感吸收回路6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62和第一二 极管61,第一二极管61的负极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61的正极接第一电阻62的 一端,第一电阻61的另一端接在第一电感1和半控型器件2之间;第二电感吸收回路7包括串 联的第二电阻72和第二二极管71,第二二极管71的负极接半控型器件2和第二电感3之间, 第二二极管71的正极接第二电阻72的一端,第二电阻72的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3和负载11 之间。负载11包括并联的负载侧电容111和负载侧电阻112。
[0025] 进一步的,故障判断模块8为过流继电器,当第一电容4的电流大于预定值时,过流 继电器判断到负载侧或者中间线路发生故障,过流继电器的输出端向Ξ极管9发送信号,从 而使Ξ级管进入截止状态,隔离了电路故障。
[0026] 针对实施例4进行实验,设定电源电压化=24V,Lzi=1024yH,Lz2=1038yH,Czi=47yF, Cz2=47yF,Cl=4化F,化=20 Ω,Rf=2.5 Ω。如图6所示,图中iLz为第一电感1中的电流;icz为第一 电容4中的电流;is为直流电源10提供的电流;isCR为流过半控型器件2的电流;USCR为半控型 器件2两端的电压;U。为负载侧电压。可W看出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icz为零,当负载侧发 生故障时,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此时icz迅速最大,当icz等于iLz时半控型器件2断开,icz 不再突变,此时相当于电源经过第一电感1和故障电阻13对第二电容5进行充电,当电容饱 和时icz、is都下降为零,第一电感1中剩余的能量经过第一电阻62和第一二极管61进行释 放,直到iLZ变为零,至此故障完全被隔离。由图3可W看出,本发明从故障发生至故障完全隔 离大约只用了 1ms,动作迅速。且在开断过程中,开关元件两端无过电压现象。
[0027] W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 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运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 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W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主权项】
1. 一种Z源直流断路器,用于串接在负载(11)和直流电源(10)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Z源直流断路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1)、半控型器件(2)和第二电感(3);所 述第一电感(1)的一端接直流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半控型器件SCR的阳极,半控型器件(2) 的阴极接第二电感(3)的一端,第二电感(3)的另一端与负载相连; 还包括第一电感吸收回路(6)、第二电感吸收回路(7)、第一电容(4)和第二电容(5);第 一电感吸收回路(6)并接在第一电感(1)两端,第二电感吸收回路(7)并接在第二电感(3)两 端;第一电容(4)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2)的阴极,另一端接直流电源(10)负极;第二电容 (5)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2)的阳极,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3)和负载(11)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源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故障判断模块(8)和三极管(9),所述三极管(9)串接在半控型器件(2)和第二电 感(3)之间,三极管(9)的集电极接半控型器件(2)的阴极,三极管(9)的发射极接第二电感 (3)的一端;故障判断模块(8)的输入端接第一电容(4)与直流电源(10)负极相连接的一端, 故障判断模块(8)的输出端接三极管(9)的基极;故障判断模块(8)在第一电容(4)的电流值 大于设定值时,用于向三极管(9)的基极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三极管(9)进入截止状态。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Z源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感吸收回路(6)包括串联的第一电阻(62)和第一二极管(61),所述第一二 极管(61)的负极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第一二极管(61)的正极接第一电阻(62)的一端, 第一电阻(62)的另一端接在第一电感(1)和半控型器件(2)之间;所述第二电感吸收回路 (7)包括串联的第二电阻(72)和第二二极管(71),所述第二二极管(71)的负极接半控型器 件(2)和第二电感(3)之间,第二二极管(71)的正极接第二电阻(72)的一端,第二电阻(72) 的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3)和负载(11)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Z源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故障判断模块(8)为过流继电器。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Z源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极管(9 )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专利摘要】一种Z源直流断路器,用于串接在负载和直流电源之间,Z源直流断路器包括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半控型器件和第二电感;第一电感的一端接直流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半控型器件的阳极,半控型器件的阴极接第二电感的一端,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负载相连;还包括第一电感吸收回路、第二电感吸收回路、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一电感吸收回路并接在第一电感两端,第二电感吸收回路并接在第二电感两端;第一电容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的阴极,另一端接直流电源负极;第二电容的一端接半控型器件的阳极,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和负载之间。本申请不需要外部触发命令即可迅速动作,缩短了隔离故障的时间,断路动作时间短,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
【IPC分类】H02H3/087
【公开号】CN105490244
【申请号】CN201510858644
【发明人】龙军, 王斌, 宫成
【申请人】广西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