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缸头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带有负压栗的汽缸头盖。
【背景技术】
[0002]在日本特开2004-9250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安装于发动机的汽缸头盖的叶片式的负压栗。在该负压栗中,在将有底筒状的框体安装于汽缸头盖之后,穿过框体底部的贯穿孔利用欧氏联轴器连结旋转轴(转子)和凸轮轴。
[0003]而且,在日本特开2004-92504号公报公开的负压栗中,向形成在凸轮轴的内部的作为油流路的贯穿孔和形成在旋转轴的内部的作为油流路的贯穿孔分别插入圆筒状的接头的端部,将从凸轮轴输送的油经由接头及旋转轴向负压栗的内部供给。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5]然而,负压栗向汽缸头盖的安装有时在发动机室搭载有发动机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情况下,如日本特开2004-92504号公报公开的负压栗那样,在旋转轴与凸轮轴配置于同轴上的结构中,利用发动机与发动机室内壁面之间的间隙,进行从发动机的侧方将旋转轴与凸轮轴连结的作业,因此根据间隙的大小的不同,将旋转轴与凸轮轴连结的作业有时会变得困难。
[0006]而且,在日本特开2004-92504号公报公开的负压栗中,从进行驱动旋转的凸轮轴向进行从动旋转的旋转轴经由接头输送油,因此存在油的供给结构变得复杂的倾向。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带有负压栗的汽缸头盖中,使负压栗的旋转轴与凸轮轴的连结作业容易,并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油供给到负压栗内。
[000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9]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汽缸头盖具有:盖部,其覆盖设有凸轮轴的发动机的汽缸头;栗框体部,其形成为有底筒状且与所述盖部一体成形,开口部朝向上方且所述开口部由盖体闭塞,并且在底部的从框体部中心偏心的位置设有贯穿所述盖部的圆孔部;旋转轴,其嵌合于所述圆孔部,轴向的一端侧配置在所述栗框体部内且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凸轮轴连结,并且从所述凸轮轴被传递动力而旋转;叶片,其配置在所述栗框体部内,在所述旋转轴上被支承为沿着与该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自如,并且与所述旋转轴进行一体旋转且端部在所述栗框体部的内壁面上滑动,将所述栗框体部内划分成多个空间;以及油供给路,其从所述栗框体部向所述盖部延伸,与形成于所述汽缸头的油流路连通,并且将从所述发动机的油栗向所述油流路送出的油向所述栗框体部内供给。
[0010]在第一方案的汽缸头盖中,若从凸轮轴向旋转轴传递动力,则叶片与旋转轴一起地一体旋转。通过该旋转,叶片受到离心力而沿着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旋转轴的直径方向)移动,叶片端部在栗框体部的内壁面上滑动。
[0011]而且,旋转轴嵌合于从框体中心偏心的圆孔部,因此旋转轴的旋转中心成为相对于框体部中心(栗框体部的中心)偏心的位置。因此,若旋转轴与叶片一体旋转,则由叶片划分的空间的容积发生增减。这样,在通过叶片而容积增减的空间中,在容积增加时,从与负压栗连接的装置侧吸引气体,由此上述空间充满气体,在容积减少时,对吸引的气体进行压缩并从上述空间喷出,由此能够在装置侧产生负压。
[0012]此外,汽缸头盖的一部分通过开口部由盖体闭塞的栗框体部、旋转轴及叶片来构成负压栗。
[0013]在上述汽缸头盖中,由于栗框体部的开口部朝向上方,因此即使在发动机室搭载有发动机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发动机上方的广阔的空间来进行将旋转轴与凸轮轴连结的作业。由此,旋转轴与凸轮轴的连结作业变得容易。
[0014]而且,在上述汽缸头盖中,通过从栗框体部延伸至盖部的油供给路,能够将从油栗向油流路送出的油向栗框体部内(负压栗内)供给。因此,与例如从进行驱动旋转的凸轮轴经由接头向进行从动旋转的旋转轴输送油的结构相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油供给到栗框体部内。
[0015]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一方案的汽缸头盖,能够使负压栗的旋转轴与凸轮轴的连结作业容易,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油供给到负压栗内。
[0016]此外,在上述汽缸头盖中,覆盖汽缸头的盖部与构成负压栗的栗框体部进行一体成形,因此与分别分体地制造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0017]本发明第二方案的汽缸头盖以第一方案的汽缸头盖为基础,其中,所述油供给路的一端在所述圆孔部的孔壁面开口,所述油供给路的另一端在所述盖部的与所述汽缸头接触的接触部开口而与所述油流路连通。
[0018]在第二方案的汽缸头盖中,油供给路的一端在圆孔部的孔壁面开口,因此油向旋转轴与圆孔部之间供给,从而旋转轴与圆孔部的摩擦阻力降低。由此,能抑制旋转轴与圆孔部的孔壁面的磨损。而且,通过油而旋转轴的旋转变得顺畅,因此也能抑制发动机的能量损失。
[0019]而且,油供给路的另一端在盖部的与汽缸头接触的接触部开口,因此通过将盖部安装于汽缸头,能够使油供给路与汽缸头的油流路连通。
[0020]本发明第三方案的汽缸头盖以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汽缸头盖为基础,其中,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设有从动侧齿轮,该从动侧齿轮与设于所述凸轮轴的驱动侧齿轮啮合而连结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凸轮轴。
[0021]在第三方案的汽缸头盖中,来自凸轮轴的动力(驱动力)经由与驱动侧齿轮啮合的从动侧齿轮向旋转轴传递。在此,旋转轴与凸轮轴通过将旋转轴的轴向的另一端侧插入栗框体部的圆孔部并使从动侧齿轮与凸轮轴的驱动侧齿轮啮合而被连结。因此,将旋转轴与凸轮轴连结的作业变得更加容易。
[0022]发明效果
[0023]根据本发明,在带有负压栗的汽缸头盖中,能够使负压栗的旋转轴与凸轮轴的连结作业容易,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油供给到负压栗内。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缸头盖的立体图。
[0025]图2是图1的汽缸头盖的负压栗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6]图3是图1的汽缸头盖的从背面侧观察的后视图。
[0027]图4是图3的汽缸头盖的4X-4X线剖视图,并将由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另行形成为放大图。
[0028]图5是图1的汽缸头盖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示出旋转轴与凸轮轴的连结状
??τ ο
[0029]图6是图1的汽缸头盖的从背面侧观察的后视图,示出旋转轴与凸轮轴的连结状
??τ ο
[0030]图7是与图4对应的剖视图(图3的4Χ-4Χ线剖视图),示出将汽缸头盖安装于汽缸头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缸头盖进行说明。
[0032]如图1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缸头盖10具有:覆盖发动机70的汽缸头74及设置在汽缸头74的上部的凸轮轴76的盖部12;以发动机70为动力源而生成负压的负压栗部14;以及将从发动机70的油栗78送出的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发动机油)向栗框体部20的内部供给的油供给路66。
[0033]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70设为具备汽缸体72、汽缸头74、曲轴(图示省略)、同步带或定时链(图示省略)、凸轮轴76、及油栗78的一般性的结构。
[003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负压栗部14连接有车辆的负压式制动增力装置(图示省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负压栗部14只要是利用负压的装置即可,也可以连接负压式制动增力装置以外的其他的装置。
[0035]此外,图中的箭头UP表示在发动机室搭载有发动机70的状态下的汽缸头盖10的上方。而且,图中的箭头Y表示后述的旋转轴40的中心轴及其延长线,箭头Z表示凸轮轴76的中心轴及其延长线。
[0036]如图1所示,盖部12具备顶部12A、从顶部12A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周壁部12B、以及从周壁部12B向外侧伸出且螺纹固定于汽缸头74的螺纹固定部12C。在该顶部12A,在外周缘部侧形成有栗框体部20。而且,周壁部12B的下表面12D与汽缸头74的上部接触而被支承(参照图7)。
[0037]而且,盖部12由树脂形成。形成该盖部12的树脂可以与形成栗框体部2
0的树脂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相同树脂形成盖部12和栗框体部20的一体成型品。
[0038]如图2及图4所示,负压栗部14具有:形成为有底筒状且开口部26由盖体38闭塞的栗框体部20;支承部44配置在栗框体部20内且从凸轮轴76被传递动力的旋转轴40;以及配置在栗框体部20内且支承于支承部44的叶片50。
[0039]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包括圆筒形状、长圆筒形状(椭圆筒形状)、内壁面的截面形状为正圆或长圆(椭圆)的多边形筒形状、及组合这些筒形状的复合筒形状。而且,“筒状”也包括沿着轴向而内径变化的筒形状。
[0040]有底筒状的栗框体部20包括筒状的筒壁部22和将筒壁部22的轴向的另一侧闭塞的底部24而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底部24构成盖部12的一部分。而且,筒壁部22的轴向的一侧朝向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斜上方)敞开,构成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即,本实施方式的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朝向上方。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上方”也包括斜上方及正上方。
[0041 ]如图2所示,筒壁部22的内壁面22A的截面形状为长圆。支承部44的外周面44A与该内壁面22A的一部分相接(详情后述)。
[0042]在筒壁部22形成有用于向栗框体部20的内部吸入气体的口部即吸入部30。该吸入部30以连接具有止回功能的单向阀(图示省略)的方式构成。吸入部30与负压式制动增力装置(图示省略)经由该单向阀而连接。此外,单向阀允许从负压式制动增力装置朝向吸入部30的气体的流动,并阻止从吸入部30朝向负压式制动增力装置的气体及油的流动。
[0043]如图2及图4所示,在底部24,在相对于框体部中心(筒壁部22(栗框体部20)的中心)偏心的位置设有圆孔部32。该圆孔部32贯穿盖部12的构成底部24的部分。而且,旋转轴40的轴部42嵌合于圆孔部32。该轴部42的外周面42A与圆孔部32的孔壁面32A相接,且该轴部42由该孔壁面32A支承为旋转自如。
[0044]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圆孔部32通过向形成于底部24的圆孔压入圆筒部件33而形成。即,圆孔部32的孔壁面32A对应于圆筒部件33的内周面。该圆筒部件33由与形成栗框体部20的树脂相比耐磨性优异的材料形成。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设为在形成于底部24的圆孔直接嵌合旋转轴40的轴部42的结构。
[0045]在底部24的背面24B(底面24A的相反面)侧、即盖部12的对应于底部24的部分的背面侧,形成有构成圆孔部32的一部分的筒状部25。
[0046]而且,在底部24形成有用于将栗框体部20内的油及从吸入部30吸入的气体喷出的口部即喷出部(图示省略)。该喷出部配置在比吸入部30靠叶片5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此外,在生成负压时,从盖体38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叶片50逆时针旋转。
[0047]如图3所示,喷出部34由安装于底部24的背面24B的具有挠性的喷出阀35闭塞。该喷出阀35允许从栗框体部20内向汽缸头74侧的气体及油的流动,并阻止从汽缸头74侧向栗框体部20内的气体及油的流动。
[0048]如图1及图2所示,板状的盖体38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参照图1)。在该盖体38与栗框体部20的对接部分配设有密封部件(图示省略)。在盖体38装配于栗框体部20的状态下,通过该密封部件,防止栗框体部20内的气体及油从盖体38与栗框体部20之间漏出。
[0049]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栗框体部20的内部空间形成栗室36。具体而言,栗室36由内壁面22A、底面24A及盖体38的闭塞面38A构成。
[0050]如图2及图4所示,栗框体部20由树脂形成,且与盖部12—体成形。具体而言,筒壁部22的底部24侧的外周部分与盖部12的顶部12A及周壁部12B分别成为一体。
[0051]作为形成盖部12及栗框体部20的树脂,可以使用热固性树脂及热塑性树脂中的任一者。作为热固性树脂,可列举例如酚醛类树脂、尿素类树脂、三聚氰胺类树脂、环氧类树月旨、聚酰胺类树脂等。另一方面,作为热塑性树脂,可列举例如聚氨酯类树脂、烯烃类树脂、氯乙烯类树脂、聚缩醛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盖部12及栗框体部20的树脂从强韧性、柔性的观点出发而设为聚酰胺类树脂(例如,尼龙)。
[0052]盖体38与栗框体部20同样地由树脂形成。形成盖体38的树脂可以与形成栗框体部20的树脂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与形成栗框体部20的树脂相同的树脂形成盖体38。
[00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12、栗框体部20及盖体38由树脂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盖部12、栗框体部20及盖体38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0054]如图4所示,旋转轴40沿着与凸轮轴76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如图2及图4所示,旋转轴40具备:构成轴向的中间部且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圆孔部32的轴部42 ;构成轴向的一端侧且配置在栗框体部20内的支承部44;以及构成轴向的另一端侧且与凸轮轴76连结的连结部46。此外,轴部42、支承部44及连结部46设为同轴。而且,在轴部42嵌合于圆孔部32的状态下,旋转轴40配置在旋转中心相对于框体部中心偏心的位置(参照图2)。
[0055]轴部42为圆柱状,且旋转自如地嵌合于栗框体部20的圆孔部32。
[0056]支承部44为大致圆筒状,且直径比轴部42大。而且,支承部44配置在栗室36内(栗框体部20的内部),外周面44A与内壁面22A的一部分相接。具体而言,通过旋转轴40的旋转,支承部44的外周面44A在内壁面22A的一部分上沿叶片旋转方向滑动。
[0057]而且,在支承部44形成有沿着与旋转轴4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即旋转轴40的直径方向延伸的槽45 ο通过该槽45,支承部44被分割为两半。
[0058]连结部46为圆柱状,且在轴向的端部侧设有从动侧齿轮64。该从动侧齿轮64与设置在凸轮轴76的端部76Α侧的驱动侧齿轮62啮合(参照图5及图6)。而且,通过使从动侧齿轮64与驱动侧齿轮62啮合,而将凸轮轴76与旋转轴40连结。通过这样将凸轮轴76与旋转轴40连结,来自凸轮轴76的动力向旋转轴40传递。
[0059]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旋齿轮作为驱动侧齿轮62和从动侧齿轮64。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使用锥齿轮作为驱动侧齿轮62及从动侧齿轮64。
[0060]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只要能够向旋转轴40传递凸轮轴76的动力即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结构。例如,可以使用齿轮和带(或链)向旋转轴40传递凸轮轴76的动力。[0061 ]如图4所示,在旋转轴40形成有从轴部42延伸到连结部46的前端的贯穿孔48。
[0062]而且,旋转轴40是从凸轮轴76被传递发动机70的动力的部件,因此从强度方面出发而由金属材料(例如,铁)形成。此外,只要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即可,旋转轴40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0063]而且,驱动侧齿轮62及从动侧齿轮64相互啮合而将来自凸轮轴76的动力向旋转轴40传递,因此从强度方面出发而分别由金属材料(例如,铁)形成。此外,只要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即可,驱动侧齿轮62及从动侧齿轮64可以分别由树脂形成。
[0064]如图2及图4所示,在支承部44的槽45内插入配置板状的叶片50。该叶片50由槽45的槽壁45Α支承为两板面50Α在与旋转轴40正交的方向(旋转轴40的直径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由此,叶片50与旋转轴40进行一体旋转。
[0065]叶片50通过与旋转轴40—体旋转,而通过离心力沿旋转轴40的直径方向往复移动,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50Β紧贴于栗框体部20的内壁面22Α,并在内壁面22Α上分别滑动。此时,叶片50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侧部50C在盖体38的闭塞面38Α上滑动,而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侧部50D在底面24Α上滑动。
[0066]而且,叶片50将栗框体部2
0的内部(栗室36内)划分为多个空间。由叶片50划分的空间伴随着叶片50的旋转而从吸入部30侧朝向喷出部侧使容积逐渐减小。即,由叶片50划分的空间通过叶片50的旋转而容积发生变化。
[006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50由树脂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0068]如图4及图6所示,油供给路66从栗框体部20延伸至盖部12而与形成于汽缸头74的油流路80连通,将从油栗78向油流路80送出的油向栗框体部20的内部(栗室36)供给。具体而言,油供给路66的一端66A在圆孔部32的孔壁面32A(圆筒部件33的内周面)开口,而另一端66B在盖部12的与汽缸头74接触的接触部、即周壁部12B的下表面12D开口。
[0069]油供给路66的另一端66B以在盖部12(汽缸头盖10)安装于汽缸头74的上部时与油流路80连通的方式配置在盖部12的下表面12D。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部12的下表面12D与汽缸头74的上部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例如,油封)。通过该密封部件,防止汽缸头74与盖部12 (汽缸头盖10)之间的油泄漏。
[0070]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供给路66包括:从盖部12的下表面12D朝向上方在一直线上延伸,且形成于底部24的开口为圆孔的贯穿孔67;以及形成于圆筒部件33且与贯穿孔67连通的贯穿孔68。在此,构成油供给路66的贯穿孔67从下表面12D朝向上方在一直线上延伸,并使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朝向上方,由此能够利用上下分割的简单的结构的模具来成型汽缸头盖10。
[0071]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汽缸头盖10的作用效果。
[0072]在汽缸头盖10中,若从凸轮轴76向旋转轴40传递动力(驱动力),则叶片50与旋转轴40—起进行一体旋转。通过该旋转,叶片50受到离心力而沿着与旋转轴40正交的方向(旋转轴的直径方向)移动,端部50B在栗框体部20的内壁面22A上滑动。此时,叶片50的一方的侧部50C在盖体38的闭塞面38A上滑动,另一方的侧部50D在栗框体部20的底面24A上滑动。而且,旋转轴40的旋转中心设为相对于框体部中心偏心的位置,因此若旋转轴40与叶片50一体旋转,则由叶片50划分的空间的容积发生增减。
[0073]如此,在由叶片50划分的空间中,首先,在容积增加时,从与吸入部30连接的负压式制动增力装置侧吸引气体,由此上述空间充满气体,接着,在容积减少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压缩并从喷出部(图示省略)喷出,由此能够在装置侧产生负压。
[0074]在汽缸头盖10中,由于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朝向上方,因此即使在发动机室搭载有发动机70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发动机上方的广阔的空间来进行将旋转轴40与凸轮轴76连结的作业。由此,旋转轴40与凸轮轴76的连结作业变得容易。
[0075]而且,在汽缸头盖10中,通过从栗框体部20延伸至盖部12的油供给路66,能够将从油栗78向油流路80送出的油向栗框体部20的内部(栗室36)供给。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油向栗框体部20内供给。
[0076]此外,在汽缸头盖10中,将覆盖汽缸头74的盖部12与构成负压栗部14的栗框体部20进行一体成形,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成本。而且,盖部12和栗框体部20由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并减轻重量。
[0077]在汽缸头盖10中,油供给路66的一端66A在圆孔部32的孔壁面32A开口,因此油被输送到轴部42的外周面42A与圆孔部32的孔壁面32A之间,因此旋转轴40与圆孔部32的摩擦阻力降低。由此,能抑制旋转轴40与圆孔部32的孔壁面32A的磨损。而且,通过油使旋转轴40的旋转顺畅,因此也能抑制发动机70的能量损失。而且,油供给路66的另一端66B在盖部12的与汽缸头74接触的接触部即下表面12D开口,因此通过将盖部12安装于汽缸头74,能够使油供给路66与汽缸头74的油流路80连通。
[0078]而且,在汽缸头盖中,来自凸轮轴76的动力经由与驱动侧齿轮62啮合的从动侧齿轮64向旋转轴40传递。在此,旋转轴40与凸轮轴76通过将旋转轴40的轴向另一端侧插入栗框体部20的圆孔部32并使从动侧齿轮64与凸轮轴76的驱动侧齿轮62啮合而被连结。因此,将旋转轴40与凸轮轴76连结的作业变得更容易。
[0079]如以上所述,根据汽缸头盖10,能够使构成负压栗部14的旋转轴40与凸轮轴76的连结作业容易,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油供给到负压栗部14内(栗室36内)。
[008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的朝向设为上方(斜上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将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26的朝向设为正上方。但是,从向负压栗部14的油供给及油排出的观点出发,栗框体部20的开口部优选朝向斜上方。
[008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栗框体部20形成在盖部12的顶部12A的外周缘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形成在盖部12的顶部12A的中央部侧。
[0082]此外,虽然关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而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自明。
[0083]此外,2013年11月2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41320号的公开内容整体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本说明书。
[0084]本说明书记载的全部的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与具体且分别记载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通过参照而援引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照而援引于本说明书中。
【主权项】
1.一种汽缸头盖,具有: 盖部,其覆盖设有凸轮轴的发动机的汽缸头; 栗框体部,其形成为有底筒状且与所述盖部一体成形,开口部朝向上方且所述开口部由盖体闭塞,并且在底部的从框体部中心偏心的位置设有贯穿所述盖部的圆孔部; 旋转轴,其嵌合于所述圆孔部,轴向的一端侧配置在所述栗框体部内且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凸轮轴连结,并且从所述凸轮轴被传递动力而旋转; 叶片,其配置在所述栗框体部内,在所述旋转轴上被支承为沿着与该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自如,并且与所述旋转轴进行一体旋转且端部在所述栗框体部的内壁面上滑动,将所述栗框体部内划分成多个空间;以及 油供给路,其从所述栗框体部延伸至所述盖部,与形成于所述汽缸头的油流路连通,并且将从所述发动机的油栗向所述油流路送出的油向所述栗框体部内供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缸头盖,其中, 所述油供给路的一端在所述圆孔部的孔壁面开口,所述油供给路的另一端在所述盖部的与所述汽缸头接触的接触部开口而与所述油流路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缸头盖,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另一端侧设有从动侧齿轮,该从动侧齿轮与设于所述凸轮轴的驱动侧齿轮啮合而连结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凸轮轴。
【专利摘要】汽缸头盖(10)具有:盖部(12),其覆盖汽缸头(74);泵框体部(20),其与盖部(12)一体成形,开口部(26)朝向上方,且在底部(24)设有贯穿盖部(12)的圆孔部(32);旋转轴(40),其嵌合于圆孔部(32),轴向一端侧配置在泵框体部(20)内且另一端侧与凸轮轴(76)连结;叶片(50),其配置在泵框体部(20)内且与旋转轴(40)一体旋转;以及油供给路(66),其从泵框体部(20)延伸至盖部(12),与汽缸头(74)的油流路(80)连通,将从油泵(78)向油流路(80)送出的油向泵框体部(20)内供给。
【IPC分类】F01M9/10, F02F7/00, F02B67/04, F02F1/24, F04B53/00
【公开号】CN105492749
【申请号】CN201480046939
【发明人】锦户英树
【申请人】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17日
【公告号】EP3029305A1, US20160201528, WO2015076044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