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属于车辆用变速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搭载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通常具备多个行星齿轮组(行星齿轮机构)、和离合器或制动器等多个油压式摩擦接合要素,并形成为将这些摩擦接合要素通过油压控制选择性地接合,以此切换经由各行星齿轮组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能够实现多个前进变速档位和通常I档的倒退档位的结构,但是近年来,为了发动机的燃料消耗性能的改善和变速性能的改善等,而要求前进变速档位多级化,例如,具备三个行星齿轮组和六个摩擦接合要素,且通过接合这些摩擦接合要素中的两个以此实现八个前进档位的自动变速器被纳入考虑。
[0003]然而,在该结构中,在各变速档位中存在四个非接合状态的摩擦接合要素,因此,因这些摩擦接合要素中的摩擦板之间滑动阻力或摩擦板间润滑油的粘性阻力等而有可能使变速器整体的驱动损失增大、通过多级化实现的燃料消耗性能的改善效果受损。
[0004]相对于此,专利文献I公开了具备四个行星齿轮和五个摩擦接合要素,将这些摩擦接合要素中的三个通过选择性地接合,以此实现八个前进档位的自动变速器,据此,各变速器中的非接合状态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数量变为两个,因此能够抑制如上述的驱动损失。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447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自动变速器形成为如下结构:如图8所示从输入侧(图的左侦D起配置第一行星齿轮组PGa、第二行星齿轮组PGb、第三行星齿轮组PGc、第四行星齿轮组PGd,并且分别在第二行星齿轮组PGb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Gc之间配置第一离合器CLa,在第三行星齿轮组PGc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Gd之间的外周侧以及内周侧配置第二离合器CLb以及第三离合器CLc,并且第一行星齿轮组PGa的支承件(carrier)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Gd的齿圈通过动力传递构件X相连接,并且第二行星齿轮组PGb的齿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Gc的太阳轮通过动力传递构件y相连接,第三行星齿轮组PGc的支承件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Gd的支承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z相连接。
[0007]根据该结构,在第一离合器CLa的外侧覆盖上述动力传递构件x、y,在第二离合器CLb、CLc的外侧覆盖上述动力传递构件X、z,这些离合器CLa、CLb、CLc位于由两侧的行星齿轮组、和外侧动力传递构件包围的封闭空间内。
[0008]因此,油压供给油路变长且复杂化,变速器大型化,同时成为使借助于油压的供排进行的变速控制的响应性恶化的要因。
[0009]本发明所针对的问题是应对伴随自动变速器的多级化而出现的上述问题,从而实现能够使朝向离合器的油压供给油路简单化的新型结构的自动变速器。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以如下结构作为特征。
[0011]首先,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在变速器壳体内,在同轴上配备:输入部;输出部;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一齿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太阳轮、第二支承件以及第二齿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三太阳轮、第三支承件以及第三齿圈的第三行星齿轮组;第四太阳轮、第四支承件以及第四齿圈的第四行星齿轮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和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的自动变速器;在该自动变速器中,所述第一太阳轮始终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始终与所述第四支承件连接;所述第一制动器使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使所述第四齿圈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断开或接合;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单小齿轮(single pin1n)型结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双小齿轮(double pin1n)型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自动变速器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第一支承件始终和所述第三支承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承件始终与所述第三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入部始终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输出部始终与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三支承件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二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使所述输入部以及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单小齿轮型结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双小齿轮型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自动变速器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第一支承件始终与所述第三齿圈连接,所述第二齿圈始终与所述第三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入部始终与所述第二支承件连接,所述输出部始终与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三齿圈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三支承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二齿圈以及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使所述输入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承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
[0012]又,第二发明在所述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具有如下特征:在所述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中,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I速;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2速;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3速;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4速;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5速;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三离合器被接合时形成6速;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一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7速;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一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8速;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倒档速。
[0013]此外,第三发明在所述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具有如下特征: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三行星齿轮组、第四行星齿轮组中,在轴方向最一端侧配置有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在比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靠近轴方向一端侧配置。
[0014]根据第一发明,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断开或接合的构件的一方均为第四太阳轮,因此可使连接这三个离合器与第四太阳轮的共用的动力传递构件以不被其他动力传递构件和行星齿轮组等包围的非封闭状态配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因此,仅经由所述共用的动力传递构件便可以从变速器壳体向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供给油压。
[0015]借助于此,例如,相较于图8所示的现有的自动变速器那样、离合器配置在由行星齿轮组和动力传递构件等包围的封闭空间内的情况,可以缩短朝向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的油压供给油路,且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因此,通过由四个行星齿轮组、两个制动器以及三个离合器构成自动变速器,以此谋求多级化,同时抑制变速器的大型化和通过油压给排实现的变速控制的响应性的恶化等。
[0016]根据第二发明,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内容被具体化,如上述那样抑制整体的大型化和变速控制的响应性的恶化等、与此同时实现具有8个前进档位以及一个倒退档位的自动变速器。
[0017]根据第三发明,将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与任意一个行星齿轮组相比都要靠近轴方向一端侧进行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实现这三个离合器的非封闭状态的配置。又,这三个离合器全都与轴方向上邻近的第四行星齿轮组的旋转要素连接,因此能够谋求用于该连接的共用的动力传递构件的缩短。因此,能够容易避免该共用的动力传递构件与其他动力传递构件之间的干扰,且能够谋求自动变速器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的要点图;
图2是上述自动变速器的摩擦接合要素的接合表;
图3是示出各变速档位的减速比和齿轮速比差(gear step)的表;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的要点图;
图5是示出各变速档位的减速比和齿轮速比差的表;
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形态自动变速器的要点图;
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的要点图;
图8是示出八个前进档位的自动变速器的现有示例的要点图;
符号说明:
10、110、210、310 自动变速器;
11变速器壳体;
12输入轴;
13输出齿轮;
14外侧共用旋转构件;
15、16、17内侧旋转构件;
20?23动力传递构件;
PGl?PG4第一行星齿轮组?第四行星齿轮组;
SI?S4太阳轮;
Rl?R4齿圈;
Cl?C4支承件;
CLl?CL3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
BR1、BR2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
a、b、c、d、e 油压供给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0020][第一实施形态]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0的结构的要点图,该自动变速器10是在变速器壳体11内具有从驱动源侧(图的右侧)延伸的作为输入部的
输入轴12、和作为输出部的输出齿轮13的卧式自动变速器。输出齿轮13与输入12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0021]输入轴12的图中右侧端部与任意的驱动源(未图示)连接。在将发动机作为驱动源使用时,在输入轴12和发动机之间配设有扭矩转换器。输出齿轮13借助于差动机构(未图示)与车轴(未图示)连接。借助于此,驱动源的动力在由自动变速器10变速后,以与行驶状况相对应的转速差传递至左右车轴。
[0022]另外,图1中示出在与自动变速器10相比靠近图右侧的位置配置有驱动源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驱动源配置在图左侧,在该情况下,输入轴12以从图左侧延伸的形式设置。此外,也可以在自动变速器10的两侧分别配置驱动源,在该情况下,使一侧驱动源与输入轴12的一端侧连接,使另一侧驱动源与输入轴12的另一端侧连接,以此可以容易地形成将多个驱动源选择性地或组合使用的混合动力车用驱动单元。
[0023]在输入轴12的轴线上,从驱动源侧依次配设有第一行星齿轮组PG1、第二行星齿轮组PG2、第三行星齿轮组PG3、第四行星齿轮组PG4 (以下简称为[齿轮组(gear set)])。
[0024]又,在输出齿轮13的驱动源侧配设有第一制动器BR1,在第四齿轮组PG4的附近配设有第二制动器BR2。此外,在第四齿轮组PG4的驱动源侧相反侧上配设有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配设为例如从驱动源侧在轴方向上依次排列。
[0025]第一齿轮组?第四齿轮组PGl?PG4各自具有三个旋转要素,作为这些旋转要素,第一齿轮组PGl具有第一太阳轮S1、第一齿圈Rl、第一支承件Cl,第二齿轮组PG2具有第二太阳轮S2、第二齿圈R2、第二支承件C2,第三齿轮组PG3具有第三太阳轮S3、第三齿圈R3、第三支承件C3,第四齿轮组PG4具有第四太阳轮S4、第四齿圈R4、第四支承件C4。
[0026]第一齿轮组PG1、第三齿轮组PG3以及第四齿轮组PG4是单小齿轮(singlepin1n)型,在这些单小齿轮型的齿轮组PG1、PG3、PG4中,支持于支承件Cl、C3、C4的小齿轮与太阳轮S1、S3、S4和齿圈Rl、R3、R4直接啮合。
[0027]另一方面,第二齿轮组PG2是双小齿轮型,并且具有与第二太阳轮S2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和与该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太阳轮R2啮合的第二小齿轮,这些小齿轮支持于第二支承件C2。
[0028]在该自动变速器10中,通常第一太阳轮SI与第二太阳轮S2、第一支承件Cl与第三支承件C3、第一齿圈Rl与第四支承件C4、第二支承件C2与第三太阳轮S3分别连接。通常输入轴12与第二齿圈R2、输出齿轮13与第一支承件Cl以及第三支承件C3分别连接。
[0029]第一制动器BRl以使变速器壳体11与第一太阳轮S1、第二太阳轮S2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在它们之间,第二制动器BR2以使变速器壳体11与第四齿圈R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在它们之间。对于第一制动器BR1、第二制动器BR2,根据油压的供给和排出进行结合?分离的摩擦板的外周侧与变速器壳体11形成一体化,配置在摩擦板内周侧的内侧旋转构件18、19分别与第一太阳轮S1、第四齿圈R4结合。第一制动器BRl的内侧旋转构件18直接与第一太阳轮SI结合,与第二太阳轮S2借助于第一太阳轮SI以及动力传递构件20结合ο
[0030]第一制动器BR1、第二制动器BR2的油压室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内,因此从设置于该变速器壳体11的油压供给油路a、b向各油压室直接供给油压。
[0031]第一离合器CLl以使第三齿圈R3与第四太阳轮S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在它们之间,第二离合器CL2以使第二支承件C2以及第三太阳轮S3与第四太阳轮S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在它们之间,第三离合器CL3以使输入轴12以及第二齿圈R2与第四太阳轮S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在它们之间。
[0032]无论是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中的哪一个,其借助于摩擦板的接合而结合的内外一对旋转构件中的一方均与第四太阳轮S4结合,因此配置在摩擦板外周侧的外侧旋转构件形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为鼓状的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其驱动源侧的端部14a与第四太阳轮S4结合。
[0033]第一离合器CLl的内侧旋转构件15与第三齿圈R3结合,第二离合器CL2的内侧旋转构件16与第三太阳轮S3结合,第三离合器CL3的内侧旋转构件17与输入轴12结合。
[0034]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自动变速器10,借助于针对上述摩擦接合要素BR1、BR2、CL1、CL2、CL3的油压的供给排出控制,以此如图2的接合表所示,从五个摩擦接合要素选择性地使三个摩擦接合要素接合,以此形成前进档位的I?8速以及倒档速。
[0035]在这里,适当设定第一齿轮组PGl?第四齿轮组PG4的各齿轮的齿数,以此能够使各变速档位的减速比以及前进档位的相邻变速档位间的齿轮速比差(下档位的减速比/上档位的减速比)变成与如图3所示一样。借助于此,各变速档位间的齿轮速比差大致均等,能够得到6速成减速比为[I]的直接接合档位的自动变速器。
[0036]根据本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0,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自动变速器10的其他构成要素、即、四个齿轮组PGl?PG4、第一制动器BRl、第二制动器BR2、输入轴12以及输出齿轮13中的任意一个相比配置在轴方向上驱动源侧相反侧。因此,将这三个离合器CLl?CL3以不干扰齿轮组PGl?PG4、对齿轮组PGl?PG4的旋转要素彼此进行连接的动力传递构件20、21、22、23、第一制动器BRl和第二制动器BR2的内侧旋转构件18、
19、以及输入轴12以及输出齿轮13的形式、且以未被行星齿轮组和其他动力传递构件等包围的非封闭状态,容易地配置在变速器壳体11内。
[0037]又,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第四齿轮组PG4的驱动源侧相反侧相邻地配置,该第四齿轮组PG4在四个齿轮组PGl?PG4中配置得最靠近驱动源侧相反侧,因此可谋求将如上述一样相邻的离合器CLl?CL3与第四齿轮组PG4的第四太阳轮S4进行连接的上述外侧用共用旋转构件14的缩短。
[0038]此外,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内侧旋转构件15、16、17以通过第四太阳轮S4的径向内侧的形式配置,该第四太阳轮S4与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驱动源侧的端部14a结合。借助于此,内侧旋转构件15、16、17能够避免与第四齿轮组PG4之间的干扰,且能够以简单且紧凑的布置与比第四齿轮组PG4靠近驱动源侧配置的第三支承件C3、第三太阳轮S3、输入轴12连接。
[0039]通过这样的内侧旋转构件15、16、17以及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布置,能够谋求自动变速器10的整体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小型化,能够将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1、CL2、CL3以上述非封闭状态配置在变速器壳体11内。
[0040]又,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以其外侧不存在其他动力传递构件等的非封闭状态容纳于变速器壳体11内,且以外周面14b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内周面Ilb直接相向的形式配置。
[0041]而且,介于前者的内周面Ilb与后者的外周面14b的相向面之间将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油路和设置于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油路进行连通,从而形成油压供给油路c、d、e,通过该油压供给油路c、d、e向设置于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内侧的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各油压室供给油压。
[0042]另外,尽管未图示,但是位于所述内周面Ilb和外周面14b的相向面之间的油路的连通部被密封圈密封。
[0043]像这样,从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油路向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各油压室的油压供给是仅经由上述油压供给油路c、d、e执行,无需使其例如像图4所示的现有示例一样,经由设置于离合器构件以外的动力传递构件等的油路。其结果是,油压供给油路缩短且简单化,借助于此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10的大型化和变速控制的响应性恶化等。
[0044]又,关于朝向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油压供给油路,相对旋转的构架之间的油路的连通部如上述那样削减,以此减少来自于该连通部的工作油的泄露量,借助于此还能够抑制因栗的大型化而导致的自动变速器10的大型化、和因泄露而导致的变速控制的响应性的恶化。
[0045][第二实施形态]
接着,说明图4所示的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另外,在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中,对于与第一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0共通的结构,省略说明且图4中标以相同符号。
[0046]该自动变速器110也同样地形成为在从驱动源侧(图的右侧)延伸的输入轴12的轴心上配置输出齿轮13、第一齿轮组PGl、第二齿轮组PG2、第三齿轮组PG3、第四齿轮组PG4,且具备作为摩擦接合要素的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和第一制动器BR1、第二制动器BR2的结构,而各旋转要素的连接关系、借助于摩擦接合要素实现的旋转要素间或变速器壳体与旋转要素之间的断接关系等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0相同。
[0047]然而,在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0中,第二齿轮组PG2是双小齿轮型,第三齿轮组PG3是单小齿轮型,相对于
此,在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中,第二齿轮组PG2为单小齿轮型,第三齿轮组PG3为双小齿轮型。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根据图2所示的接合表,可得到具有八个前进档位以及一个倒退档位、且6速为减速比I的直接接合档位的自动变速器,另一方面各变速档位的减速比以及前进档位的相邻变速档位之间的齿轮速比差(下档位的减速比/上档位的减速比)形成为如图5所示的结构。
[0048]在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中,第一齿轮组PGl、第二齿轮组PG2以及第四齿轮组PG4为单小齿轮型,在这些单小齿轮型的齿轮组PG1、PG2、PG4中,支持于支承件Cl、C2、C4的小齿轮与太阳轮S1、S2、S4和齿圈Rl、R2、R4直接啮合。
[0049]另一方面,第三齿轮组PG3为双小齿轮型,且具有与第三太阳轮S3啮合的第一小齿轮、和与该第一小齿轮和第三齿圈啮合的第二小齿轮,这些小齿轮支持于第三支承件C3。
[0050]在该自动变速器110中,第一太阳轮SI与第二太阳轮S2、第一支承件Cl与第三齿圈R3、第一齿圈Rl与第四支承件C4、第二齿圈R2与第三太阳轮S3分别始终连接。通常输入轴12与第二支承件C2、输出齿轮13与第一支承件Cl以及第三齿圈R3分别始终连接。
[0051]第一离合器CLl以将第三支承件C3与第四太阳轮S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于它们之间,第二离合器CL2以将第二齿圈R2以及第三太阳轮S3与第四太阳轮S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于它们之间,第三离合器CL3以将输入轴12以及第二支承件C2与第四太阳轮S4断开或接合的形式配设于它们之间。
[0052]第一离合器CLl的内侧旋转构件15与第三支承件C3结合,第二离合器CL2的内侧旋转构件16与第三太阳轮S3结合,第三离合器CL3的内侧旋转构件17与输入轴12结入口 ο
[0053][第三实施形态]
接着,说明图6所示的根据第三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210。另外,在第三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210中,对于与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共通的结构,省略说明且图6中标以相同符号。
[0054]该自动变速器210也同样地形成为在从驱动源侧(图的右侧)延伸的输入轴12的轴心上配置输出齿轮13、单小齿轮型的第一齿轮组PG1、第二齿轮组PG2、第四齿轮组PG4以及双小齿轮型的第三齿轮组PG3,且具备作为摩擦接合要素的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和第一制动器BR1、第二制动器BR2的结构,而各旋转要素的连接关系、借助于摩擦接合要素实现的旋转要素间或变速器壳体与旋转要素之间的断接关系等与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相同。
[0055]因此,根据第三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210也同样可根据图2所示的接合表得到具有八个前进档位以及一个倒退档位、且6速为减速比I的直接接合档位的自动变速器。
[0056]在根据第三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210中,第一齿轮组PGl、第三齿轮组PG3、第二齿轮组PG2、第四齿轮组PG4在轴方向上从驱动源侧依次排列配置。即,相比于第二实施形态,第二齿轮组PG2和第三齿轮组PG3的排列顺序相反。
[0057]伴随于此,连接于第二齿轮组PG2、第三齿轮组PG3的旋转要素的离合器CLl?CL3的内侧旋转构件15、16、17、动力传递构件20、22、23以及输入轴12的尺寸或形状等也与第二实施形态不同。
[0058]具体而言,相较于第二实施形态,连接于第二支承件C2的输入轴12向驱动源侧相反侧延伸,将第二齿圈R2和第三太阳轮S3进行连接的动力传递构件23随着这些旋转要素的轴方向位置的颠倒而形状改变,但仍维持尺寸,将第一支承件Cl和第三齿圈R3进行连接的动力传递构件22的轴方向尺寸被缩短。
[0059]又,相比于第二实施形态,与第三支承件C3连接的第一离合器CLl的内侧旋转构件15通过第二齿轮组PG2的径向外侧并向驱动源侧延伸,第二离合器CL2的内侧旋转构件16不与第三太阳轮S3接合而与第二齿圈R2直接接合从而延伸被抑制,与输入轴12连接的第三离合器CL3的内侧旋转构件17被缩短。这些内侧旋转构件15、16、17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以通过第四太阳轮S4的径向内侧的形式配设,以此与第三支承件C3、第二齿圈R2、输入轴12分别以简单且紧凑的布置连接。
[0060]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地,在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第四太阳轮S4之间的连接中使用单独的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该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结构也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因此,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以其外侧不存在其他动力传递构件等的非封闭状态容纳于变速器壳体11内,且外周面14b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内周面Ilb直接相向地配置。借助于此,在该两个面llb、14b的相向面之间形成有将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油路、和设置于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油路进行连通的油压供给油路 C、d、e。
[0061]因此,从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油路向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各油压室的油压供给仅经由上述油压供给油路c、d、e执行,无需使其例如像图8所示的现有示例一样,经由设置于离合器构件以外的动力传递构件等的油路。其结果是,油压供给油路缩短且简单化,借助于此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210的大型化和变速控制的响应性恶化等。
[0062]又,关于向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油压供给油路,相对旋转的构架之间的油路的连通部如上述那样削减,以此减少来自于该连通部的工作油的泄露量,借助于此还能够抑制因栗的大型化而导致的自动变速器210的大型化、和因泄露而导致的变速控制的响应性的恶化。
[0063]此外,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地,使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自动变速器210的其他任意一个构成要素相比在轴方向上靠近驱动源侧相反侧进行配置,因此可以将这三个离合器CLl?CL3以上述非封闭状态容易地进行配置。
[0064]又,在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内外旋转构件中,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连接于与离合器CLl?CL3相邻的第四齿轮组PG4的第四太阳轮S4而谋求缩短,且将各内侧旋转构件15、16、17如上述一样简单且紧凑地进行处理,因此能够谋求自动变速器210整体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小型化。
[0065][第四实施形态]
接着,说明图7所示的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310。另外,在第四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310中,对于与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共通的结构,省略说明且图7中标以相同符号。
[0066]该自动变速器210也同样地形成为在从驱动源侧(图的右侧)延伸的输入轴12的轴心上配置输出齿轮13、单小齿轮型的第一齿轮组PG1、第二齿轮组PG2、第四齿轮组PG4以及双小齿轮型的第三齿轮组PG3,且具备作为摩擦接合要素的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和第一制动器BR1、第二制动器BR2的结构,而各旋转要素的连接关系、借助于摩擦接合要素实现的旋转要素间或变速器壳体与旋转要素之间的断接关系等与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110相同。
[0067]因此,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310也同样可根据图2所示的接合表得到具有八个前进档位以及一个倒退档位、且6速为减速比I的直接接合档位的自动变速器。
[0068]在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310中,第三齿轮组PG3配置于第二齿轮组PG2的径向外侧,第二齿圈R2和第三太阳轮S3形成为一体。第一齿轮组PGl?第四齿轮组PG4从驱动源侧以第一齿轮组PGl、第二齿轮组PG2以及第三齿轮组PG3、第四齿轮组PG4顺序排列配置。
[0069]根据第四实施形态,如上所述第二齿轮组PG2和第三齿轮组PG3在轴方向上重叠配置,以此能够缩短位于最靠近驱动源侧的第一齿轮组PGl与最靠近驱动源侧相反侧的第四齿轮组PG4之间的轴方向距离,借助于此可谋求轴方向上的自动变速器310的紧凑化。
[0070]像这样,在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自动变速器310中,相比于第二实施形态,将第三齿轮组PG3、第四齿轮组PG4靠近驱动源侧进行配置,以此能够缩短与第一齿轮组PGl之间的轴方向距离,因此能够缩短将第一齿圈Rl与第四支承件C4进行连接的动力传递构件21、以及将第一支承件Cl与第三齿圈R3进行连接的动力传递构件22的各自轴方向尺寸。又,通过使第二齿圈R2和第三太阳轮S3形成为一体,以此可以省略在第二实施形态中用于这些旋转要素之间的连接的动力传递构件23 (参照图1)。
[0071 ] 此外,在第四实施形态中,也能够将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第三齿轮组PG3、第四齿轮组PG4 —起靠近驱动源侧进行配置。借助于此,能够缩短第三离合器CL3与第二齿轮组PG2以及输入轴12之间的轴方向距离,因此能够缩短与输入轴12连接的第三离合器CL3的内侧旋转构件17的轴方向尺寸。另外,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的内侧旋转构件15、16以及输入轴12的各自轴方向尺寸维持在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的尺寸。
[0072]第四实施形态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地,在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第四太阳轮S4之间的连接中使用单独的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该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结构也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因此,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以其外侧不存在其他动力传递
构件等的非封闭状态容纳于变速器壳体11内,且外周面14b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内周面Ilb直接相向地配置。借助于此,在该两个面llb、14b的相向面之间形成有将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油路、和设置于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的油路进行连通的油压供给油路c、d、e。
[0073]因此,从设置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的油路向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各油压室的油压供给是仅经由上述油压供给油路c、d、e执行,无需使其例如像图8所示的现有示例一样,经由设置于离合器构件以外的动力传递构件等的油路。其结果是,油压供给油路缩短且简单化,借助于此能够抑制自动变速器310的大型化和变速控制的响应性恶化等。
[0074]又,关于向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油压供给油路,相对旋转的构架之间的油路的连通部如上述那样削减,以此减少来自于该连通部的工作油的泄露量,借助于此还能够抑制因栗的大型化而导致的自动变速器310的大型化、和因泄露而导致的变速控制的响应性的恶化。
[0075]此外,与第二实施形态相同地,使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与自动变速器310的其他任意一个构成要素相比在轴方向上靠近驱动源侧相反侧进行配置,因此可以将这三个离合器CLl?CL3以上述非封闭状态容易地进行配置。
[0076]又,在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l?CL3的内外旋转构件中,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连接于与离合器CLl?CL3相邻的第四齿轮组PG4的第四太阳轮S4而谋求缩短,且各内侧旋转构件15、16、17通过第四太阳轮S4的径向内侧并对其简单且紧凑地处理,因此能够谋求自动变速器310整体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小型化。
[0077]以上举出上述实施形态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
[0078]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在轴方向上从驱动源侧依次排列配置的情况,但是该离合器CLl?CL3的排列方式不限于此。
[0079]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将这些离合器CL1、CL2、CL3配设为在径向上排列,在该情况下,例如从径向外侧以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的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能够将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以及内侧旋转构件15、16、17以不相互干扰的形式简单地处理。又,像这样在将离合器CLl?CL3在径向上排列的情况下,在离合器CLl?CL3的驱动源侧相反侧上设置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纵壁,以此能够从设置于该纵壁的油路向各离合器CLl?CL3的油压室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地供给油压,借助于此能够谋求油压供给油路的缩短化以及简单化。
[0080]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从驱动源侧以第一齿轮组PG1、第二齿轮组PG2、第三齿轮组PG3、第四齿轮组PG4的顺序配置的示例,但是排列第一齿轮组?第三齿轮组PGl、PG2、PG3的顺序可以任意地进行改变,只要在四个齿轮组PGl?PG4中具有与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1、CL2、CL3连接的旋转要素的第四齿轮组PG4配置在轴方向最一端侧即可。此外,也可以在四个齿轮组PGl?PG4中使任意两个齿轮组在径向上重叠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缩小自动变速器的轴方向尺寸。
[0081]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第四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第一离合器CL1、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在轴方向上从驱动源侧依次排列配置的情况,但是这些离合器CLl?CL3排列方式不限于此。
[0082]具体而言,可以将这些离合器CL1、CL2、CL3配设为在径向上排列,在该情况下,例如从径向外侧以第一离合器CLl、第二离合器CL2、第三离合器CL3的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能够将外侧共用旋转构件14以及内侧旋转构件15、16、17以不相互干扰的形式简单地处理。又,像这样在将离合器CLl?CL3在径向上排列的情况下,在离合器CLl?CL3的驱动源侧相反侧上设置从变速器壳体11的外周壁Il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纵壁,从而能够从设置于该纵壁的油路向各离合器CLl?CL3的油压室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地供给油压,借助于此,能够谋求油压供给油路的缩短化以及简单化。
[0083]又,第一齿轮组PGl、第二齿轮组PG2、第三齿轮组PG3、第四齿轮组PG4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第四实施形态中已说明的示例,第一齿轮组?第三齿轮组PG1、PG2、PG3的配置可以任意地变更,只要在四个齿轮组PG1、PG2、PG3、PG4中具有与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CL1、CL2、CL3连接的旋转要素的第四齿轮组PG4配置在轴方向最一端侧即可。
[0084]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例如在具有8个前进档位等的多级化自动变速器中,抑制其大型化和变速控制的响应性的恶化等,因此可适合利用于这类车辆用自动变速器乃至车辆的制造技术领域。
【主权项】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是在变速器壳体内,在同轴上配备: 输入部; 输出部; 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一齿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 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支承件以及第二齿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 具有第三太阳轮、第三支承件以及第三齿圈的第三行星齿轮组; 具有第四太阳轮、第四支承件以及第四齿圈的第四行星齿轮组; 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和 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的自动变速器; 在该自动变速器中,所述第一太阳轮始终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 所述第一齿圈始终与所述第四支承件连接; 所述第一制动器使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断开或接合; 所述第二制动器使所述第四齿圈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断开或接合; 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单小齿轮型结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双小齿轮型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自动变速器形成为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支承件始终和所述第三支承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承件始终与所述第三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入部始终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输出部始终与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三支承件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三齿圈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二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使所述输入部以及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 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以及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单小齿轮型结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形成为双小齿轮型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自动变速器形成为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支承件始终与所述第三齿圈连接,所述第二齿圈始终与所述第三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入部始终与所述第二支承件连接,所述输出部始终与所述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三齿圈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使所述第三支承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使所述第二齿圈以及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使所述输入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承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之间断开或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中, 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I速; 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2速; 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3速;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4速;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5速;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三离合器被接合时形成6速;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一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7速;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一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8速; 在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以及所述第二制动器被接合时形成倒档速。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三行星齿轮组、第四行星齿轮组中,在轴方向最一端侧配置有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 所述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在比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靠近轴方向一端侧配置。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自动变速器,具备:输入部;输出部;单小齿轮型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四齿轮组;双小齿轮型第三齿轮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和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一太阳轮与第二太阳轮、第一支承件与第三支承件、第一齿圈与第四支承件、第二支承件与第三太阳轮、输入部与第二齿圈、输出部与第一支承件以及第三支承件分别总是连接;第一离合器将第三齿圈与第四太阳轮之间、第二离合器将第二支承件以及第三太阳轮与第四太阳轮之间、第三离合器将输入部以及第二齿圈与第四太阳轮之间、第一制动器将第一太阳轮以及第二太阳轮与变速器壳体之间断开或接合;第二制动器将第四齿圈与变速器壳体之间分别断开或接合。
【IPC分类】F16H3/66
【公开号】CN105526317
【申请号】CN201510659885
【发明人】小河内康弘, 镰田真也, 岩崎龙彦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4日
【公告号】DE102015013438A1, US2016010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