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敞开式调蓄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排污工艺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敞开式调蓄池。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管理单位对已建调蓄池的管理运行感到非常棘手,正在运行的几座泵站调蓄池,运行至今没有进行过养护,汛期时该调蓄池往往已蓄满了水,根本无法再截流初期雨水。目前在建调蓄池大多为地下封闭式调蓄池,主要缺点如下:
[0003]1、设备多,检修管理难度高;
[0004]2、地下空间污染严重,已在运行的调蓄池,维修人员无法下去检修;
[0005]3、合流制水质复杂,调蓄池池底淤泥虽可采用自动冲洗水系统,但仍需要进行辅助的人工清洁。
[0006]因此,本申请人致力于开发一种即能截流初期雨水,又不增加雨水泵站原有运行管理的检修工作量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并进一步有效降低池底污染物沉积的程度和清污操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即能截流初期雨水,又不增加雨水泵站原有运行管理的检修工作量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并进一步有效降低池底污染物沉积的程度和清污操作难度。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包括一池体,所述池体上的一端部导通设置有进水箱涵,另一端部导通设置有出水箱涵。
[0009]所述池体分为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两部分,所述雨水泵集水区处于所述调蓄区的上方,所述池体中设置有雨水泵和污水泵。
[0010]所述雨水泵布置在所述池体设有所述出水箱涵的一端部上,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雨水提升至所述出水箱涵内进行排出。
[0011]至少两个所述污水泵分别布置在所述池体设有所述进水箱涵的一端部的两侧位置上,所述池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进水流槽,所述进水流槽由所述雨水泵处向所述污水泵处倾斜下降设置,通过所述污水泵将所述池体内的污水及其沉积物对外进行排出。
[0012]较佳的,在所述池体与所述进水箱涵的导通位置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格栅,在所述第一进水格栅的两侧各竖立设置有一挡水板,两所述挡水板与靠近的所述池体的侧壁之间各设置有一第二进水格栅,所述污水泵被所述池体的端部和侧壁,以及所述第二进水格栅和所述挡水板所围设在所述池体的一角部内。
[0013]较佳的,所述污水泵为配带有冲洗阀的水泵,所述污水泵启动时通过所述冲洗阀,将池底沉积的淤泥搅拌后抽送排出。
[0014]较佳的,所述污水泵为2-6台,分为两组,一组所述污水泵对应所述池体的一角部进行设置。
[0015]较佳的,所述污水泵的数量为4台,类型为潜水离心泵,每台所述污水泵的流量为Q = 0.2m3/s0
[0016]较佳的,所述雨水泵为2-6台,均匀布置在所述池体的一端部上,相邻所述雨水泵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导流肋。
[0017]较佳的,所述雨水泵的数量为4台,类型为潜水轴流泵,每台所述雨水泵的流量为Q = 2.0m3/so
[0018]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1、本实用新型将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设置在同一池体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水为雨水泵站的集水池水体,下层水为调蓄池容积,并在池体内分设雨、污水泵,并相对布置,实现了即能够有效的截流初期雨水,又不增加雨水泵站原有运行管理的检修工作量。本实用新型将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两区合二为一形成于一池体内,可以巧妙的实现在旱季时,雨水泵不开车,仅由污水泵对池体内的积水进行预抽空运行,以降低池体内的水位,腾出空间,接纳合流制管道内的原有污染物和初期雨水的到来。
[0020]2、本实用新型有效的降低了池底污染物沉积的程度,清污的操作难度,以及雨水泵直接放江的污染程度。本实用新型可以将一般常规的雨水泵下部沉积的污染物,即60%以上的管道沉积物由污水泵抽送排出至外挂式污水井,便于泵站管理人员在地面上进行清污操作,部分污染物由污水泵纳入污水截流系统,减少雨水泵雨天放江污染。由于本实用新型雨水泵集水区处于调蓄区上方,所述雨水泵集水区的沉积物直接落入了调蓄区中,最终沉积在池体内底面上的进水流槽上,由于进水流槽的倾向于污水泵的设计,在污水泵工作的过程中,沉积物会自动向污水泵方向靠近聚集,十分有利于沉积物的集中清理和排放,同时也避免了雨水泵遭遇堵塞,也大大减少污染物由雨水泵直接对外排放造成污染。
[0021]3、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来水量大小起动雨水泵和污水泵的台数,这不仅解决了非降雨日的旱流污水出路,同时可由污水泵兼作抽送池体(包括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内的污水,利用截流总管在晴天的空余能力,把池体内底面上的沉积污水抽送到污水截流总管,外排后送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有效的改善了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中水质不断恶化的情况。
[0022]4、本实用新型加设的第一进水格栅、挡水板和第二进水格栅,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对沉积物的清理效果,通过第一进水格栅和第二进水格栅进行自动清渣,无需人员深入调蓄池内进行清理。
[0023]5、本实用新型不必在池体中设置许多机械的冲洗、除臭等设备,机械设备少、管理简单。
[0024]6、本实用新型比分割式的下部调蓄池,上部雨水泵房埋设深度浅。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具体实施例地下敞开式调蓄池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0028]图3为图1的B-B截面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的C-C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包括一池体100,池体100上的一端部导通设置有进水箱涵200,另一端部导通设置有出水箱涵300。
[0031]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池体100分为雨水泵集水区110和调蓄区120两部分,雨水泵集水区I1处于调蓄区120的上方,池体100中设置有雨水泵130和污水泵140。
[00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雨水泵130布置在池体100设有出水箱涵300的一端部上,用于将池体100内的雨水提升至出水箱涵300内进行排出。
[003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至少两个污水泵140分别布置池体100设有进水箱涵200的一端部的两侧位置上,池体10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进水流槽150,进水流槽150由雨水泵130处向污水泵140处倾斜下降设置,通过污水泵140将池体100内的污水及其沉积物对外进行排出。
[0034]具体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池体100与进水箱涵200的导通位置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格栅160,在第一进水格栅160的两侧各竖立设置有一挡水板170,两挡水板170与靠近的池体100的侧壁之间各设置有一第二进水格栅180,污水泵140被池体
100的端部和侧壁,以及第二进水格栅180和挡水板170所围设在池体100的一角部内。即如图4所示由池体100的端部、侧壁、挡水板170和第二进水格栅180围设形成两个污水出水井400,污水泵140即分为两组分别处于污水出水井400中,池体100中的水流由第二进水格栅180过滤后进入污水出水井400内,由污水泵140进行提升对外排出。
[0035]示例性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选用4台潜水离心泵用作污水泵140,每台所述潜水离心泵的流量为Q = 0.2m3/s,并将四台污水泵140分为两组,每组两台,一组污水泵140对应池体100的一角部(即污水出水井400)进行设置。且本实施例的污水泵140为配带有冲洗阀(图中未示出)的潜水离心泵,污水泵140启动时通过所述冲洗阀,将池底沉积的淤泥搅拌后抽送排出。本实施例选用4台流量为Q = 2.0mVs的潜水轴流泵用作雨水泵130,四台雨水泵130均匀布置在池体100的一端部上,相邻雨水泵130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导流肋190,如图4所示的三条导流肋190平行相间的设置在池体100内底面的进水流槽150上,结合池体100的两侧壁,形成四条对应四台雨水泵130的引流直线渠道。
[0036]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第一进水格栅160和第二进水格栅180选用移动式格栅清污机,对池体100内较大的悬浮或漂浮物进行拦截并提升至地面上进行清理。其余的大部分沉积物则进入污水出水井400中,由污水泵140提升排入外部污水收集系统内进行处理。
[0037]当然了,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其他部件,或调整各部件的具体设置数量、位置和型号等,如雨水泵和污水泵的数量还可以是分别设置2台或6台等其他类型的水泵,此处不再赘述。
[0038]示例性的,本实施例地下敞开式调蓄池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0039]按照本实施例的附图和上述描述构筑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在旱季时,需要处理的污水量不多,雨水泵130不开车,仅根据需要启动污水泵140即可完成对池体100内的积水进行排放,整个池体100主要发挥调蓄区功能,能够有效减少池体内的淤积及积水水质不断恶化,以及克服通过雨水泵130排放污染江河的缺陷。
[0040]在雨季来临前,则可以提前通过污水泵140对池体100内的积水进行预抽空运行,以降低池体100内的水位,腾出空间备用。
[0041]在雨季来临时,则启动根据水量大小和水质情况,开启雨水泵130和污水泵140,整个池体100充分发挥其同时可作为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的优势,大大的提升了调蓄池的调蓄能力和灵活性,同时也降低了排放污染程度,通过本实施例巧妙的结构设计实现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水汇集到污水出水井400处,主要由污水泵140排入泵房内外挂式污水井,再经DN1000污水管道进行排放,污染程度较低的污水则由雨水泵130直接排放至江河中,主要分为如下两路同时进行:
[0042]市政排水管引入一进水闸门井一进水箱涵一池体(雨水泵集水区)—雨水泵提升—雨水出水压力井一出水高位闸门井一出水箱涵管一排入江河中;
[0043]市政排水管引入一进水闸门井一进水箱涵一池体(调蓄区)一污水泵提升一出水井一流量计井一排入市政污水管。
[0044]在雨季过后,大部分积水已经排放完毕时,可关闭雨水泵130,仅由污水泵140进行排放,结合进水流槽150的作用,将池体100内底面上的沉积物汇集到污水出水井处,由第二进水格栅180或污水泵140带出。
[0045]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包括一池体,所述池体上的一端部导通设置有进水箱涵,另一端部导通设置有出水箱涵;其特征在于: 所述池体分为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两部分,所述雨水泵集水区处于所述调蓄区的上方,所述池体中设置有雨水泵和污水泵; 所述雨水泵布置在所述池体设有所述出水箱涵的一端部上,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雨水提升至所述出水箱涵内进行排出; 至少两个所述污水泵分别布置在所述池体设有所述进水箱涵的一端部的两侧位置上,所述池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进水流槽,所述进水流槽由所述雨水泵处向所述污水泵处倾斜下降设置,通过所述污水泵将所述池体内的污水及其沉积物对外进行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与所述进水箱涵的导通位置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格栅,在所述第一进水格栅的两侧各竖立设置有一挡水板,两所述挡水板与靠近的所述池体的侧壁之间各设置有一第二进水格栅,所述污水泵被所述池体的端部和侧壁,以及所述第二进水格栅和所述挡水板所围设在所述池体的一角部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泵为配带有冲洗阀的水泵,所述污水泵启动时通过所述冲洗阀,将池底沉积的淤泥搅拌后抽送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泵为2-6台,分为两组,一组所述污水泵对应所述池体的一角部进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泵的数量为4台,类型为潜水离心泵,每台所述污水泵的流量为Q = 0.2m3/s。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泵为2-6台,均匀布置在所述池体的一端部上,相邻所述雨水泵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导流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泵的数量为4台,类型为潜水轴流泵,每台所述雨水泵的流量为Q = 2.0m3/s。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敞开式调蓄池,包括一池体,所述池体上的一端部导通设置有进水箱涵,另一端部导通设置有出水箱涵,所述池体分为雨水泵集水区和调蓄区两部分,所述雨水泵集水区处于所述调蓄区的上方,所述池体中设置有雨水泵和污水泵,所述雨水泵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水箱涵的一端部上,所述污水泵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进水箱涵的一端部的两侧位置上,所述池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进水流槽,所述进水流槽由所述雨水泵处向所述污水泵处倾斜下降设置,通过所述污水泵将所述池体内的污水及其沉积物对外进行排出。本实用新型即能截流初期雨水,又不增加雨水泵站原有运行管理的检修工作量,并进一步有效降低池底污染物沉积的程度和清污操作难度。
【IPC分类】E03F5-10, E03F5-22
【公开号】CN204401774
【申请号】CN201520006706
【发明人】陈书玉, 季洪金, 张善发, 丁蓟羽, 刘翔
【申请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