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感冒是一种多发病,其主症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脉浮等,是一种急 性传染性鼻炎,俗称“伤风”,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并传播,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酒过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 疾病影响呼吸道畅通等,均容易诱发感染。感冒发作后继发细菌感染。感冒起病时鼻内有 干燥感及痒感、打喷嚏、全身不适或有低热,以后渐有鼻塞、嗅觉减退、流大量清水鼻涕、鼻 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清水样或脓性分泌物等。若无并发症,病程约为7 10天。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可治愈感冒,大都是通过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力来治疗感冒, 或者减轻感冒所引起的不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风解热、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 热、鼻塞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的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按照重量份计算,本发明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原料麻黄150 180份、桂 枝110 140份、黄芩150 180份、苦杏仁150 180份、川芎60 100份、防风60 100 份、石菖蒲30 50份、葛根110 140份、薄荷30 50份、当归60 100份和桔梗60 100份制备而成。优选的,上述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原料麻黄160 170份、桂枝120 125份、黄芩160 170份、苦杏仁160 170份、川芎80 85份、防风80 85份、石菖 蒲38 45份、葛根120 125份、薄荷38 45份、当归80 85份和桔梗80 85份制 备而成。最佳的,按照重量份计算,前述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原料麻黄164. 6份、 桂枝123. 4份、黄芩164. 6份、苦杏仁164. 6份、川芎82. 3份、防风82. 3份、石菖蒲41. 1份、 葛根123. 4份、薄荷41. 1份、当归82. 3份和桔梗82. 3份制备而成。前述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取薄荷提取挥发油,滤过,滤液备用,剩余 中药原料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与薄荷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 加入挥发油,混勻,加入辅料,制成口服制剂。上述口服制剂为滴丸剂、颗粒剂、硬胶囊剂、口服合剂或片剂。本发明配方的方解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的干燥草 质茎,药用成份主要有L-麻黄碱、d-伪麻黄碱、L-a-萜品烯醇等,具有发汗散寒、宣肺 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支气管哮喘等症。桂枝,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药用成份主要有桂皮醛、β _榄香烯、反式桂皮酸等,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关节痹痛、痰饮、水 肿、心悸等症。黄芩,唇形科植物黄.k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主要药 用成份有黄芩苷、白杨黄素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效,用于湿温、暑温胸闷 呕恶、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症。苦杏仁,蔷薇科植物山杏I^unus armeniacaL. Var. ansu 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药用成份为樱叶酶、廿碳烯酸、β _紫罗兰酮等, 具有降气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咳嗽气喘、胸闷痰多等症。石菖蒲,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 Acorus tatarinowii khott的干燥根茎,主要药用成份有β -细辛醚、α -潷草烯等,具有 化湿、开窍、醒神益智之功效,用于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症。葛根,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主要药用成份有葛根素、β _谷甾醇等,具有解痉退热、升 阳止痛之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高血压颈项强痛等症。薄荷,唇形科植物薄 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药用成份有薄荷醇、乙酸薄荷酯等,具 有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风疹、胸胁胀 闷等症。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主要药用成 份有菔烯、α-菔烯、月桂烯等,具有补血活血、解痉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 心悸、风湿痹痛等症。桔梗,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 )A. DC.的干 燥根,主要药用成份有桔梗聚糖、桔梗酸A,B,C等,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用于 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川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的根茎,味辛性温,入肝、胆经,用于风冷头痛眩晕,肋痛腹疼等症。防风,伞形科植物防风 (Asposhnikovia divaricataSchischk.)的根,味辛甘,性温,入膀胱、肺、脾经,用于外感风 寒、头痛、目眩等症。上述药物成份协同增效,共奏本品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 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的显著功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具有散风解热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引 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等感冒症状的治疗,经实验验证对 上述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本发明的中药制剂质量稳定、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为 广大感冒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中成药以及这种中成药,同时,本发明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 量便于控制,适合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滴丸剂的制备原料麻黄164. 6g、桂枝123. 4g、黄芩164. 6g、苦杏仁164. 6g、川芎82. 3g、防风 82. 3g、石菖蒲 41. lg、葛根 123. 4g、薄荷 41. lg、当归 82. 3g、桔梗 82. 3g,制备方法取薄荷提取挥发油,滤过,滤液备用,剩余中药原料用乙醇加热回流提 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薄荷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加入挥发油,混勻, 加入熔融的PEG-6000,混勻,由上至下滴入液状石蜡中,将成型的滴丸浙尽并擦除液状石 蜡,即得滴丸剂。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两次,2粒/次。实施例2:颗粒剂的制备原料麻黄150g、桂枝115g、黄芩180g、苦杏仁150g、川芎100g、防风60g、石菖蒲 30g、葛根110g、薄荷50g、当归100g、桔梗70g,
制备方法取薄荷提取挥发油,滤过,滤液备用,剩余中药原料用乙醇加热回流提 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薄荷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加入挥发油,混勻, 加适量辅料,混勻,制粒,干燥,即得颗粒剂。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两次,2粒/次。实施例3 胶囊剂的制备原料麻黄180g、桂枝130g、黄芩150g、苦杏仁175g、川芎70g、防风100g、60g、石 菖蒲48g、葛根130g、薄荷48g、当归60g、桔梗IOOg,制备方法取和薄荷提取挥发油,滤过,滤液备用,剩余中药原料用乙醇加热回流 提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和薄荷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加入挥发油,混 勻,加入辅料,混勻、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得胶囊剂。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两次,2粒/次。实施例4:片剂的制备原料麻黄155g、桂枝140g、黄芩155g、苦杏仁180g、川芎60g、防风90g、石菖蒲 50g、葛根140g、薄荷32g、当归90g、桔梗60g,制备方法能否提供一个采用水提方法制备的实施例?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两次,2片/次。实施例5 口服合剂的制备原料麻黄175g、桂枝110g、黄芩175g、苦杏仁155g、川芎90g、防风70g、石菖蒲 35g、葛根115g、薄荷30g、当归70g、桔梗90g。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是由中药原料麻黄 150 180份、桂枝110 140份、黄芩150 180份、苦杏仁150 180份、川芎60 100 份、防风60 100份、石菖蒲30 50份、葛根110 140份、薄荷30 50份、当归60 100份和桔梗60 100份制备而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算,它是由中 药原料麻黄160 170份、桂枝120 125份、黄芩160 170份、苦杏仁160 170份、川 芎80 85份、防风80 85份、石菖蒲38 45份、葛根120 125份、薄荷38 45份、 当归80 85份和桔梗80 85份制备而成。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薄荷提取挥 发油,滤过,滤液备用,剩余中药原料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和薄 荷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加入挥发油,混勻,加入辅料,制成口服制剂。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制剂 为滴丸剂、颗粒剂、硬胶囊剂、口服合剂或片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重量份计算,它是由中药原料麻黄、桂枝、黄芩、苦杏仁、川芎、防风、石菖蒲、葛根、薄荷、当归和桔梗制备而成,具有散风解热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等感冒症状的治疗,经实验验证对上述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本发明的中药制剂质量稳定、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为广大感冒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中成药以及这种中成药,同时,本发明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便于控制。
文档编号A61K36/888GK102048916SQ20091030950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0日
发明者董根荣 申请人:董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