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2

【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运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踏步机。
【背景技术】
[0002]踏步机是一种运动器材,可提升心跳速率、燃烧卡路里,以及提升心肌耐久力。
[0003]传统踏步机设计中,使用者站在具有预定阻力的两个踏板上,双脚施力使两踏板交替提升,脚步的动作如同连续沿着楼梯往上,藉此锻炼腿部与臀部的肌肉。相较于跑步机,踏步机对于腿部的冲击力较小,但使用上必须注意,以避免膝盖受伤。
[0004]图1A与图1B显示两种传统踏步机的结构,图1C与图1D分别为图1A与图1B的踏板的运动轨迹。图1A是一种定轴单连杆的结构,而图1B是一种定轴双连杆的结构。踏板20固定于连杆22,而连杆22的一端连接轴21,使得踏板的运动轨迹P呈外弧型,其中心指向背离使用者,此种运动轨迹不符人体工学,无法模拟实际的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
[0005]美国专利US20120077645揭露一种踏步机,其中曲柄(crank arm)施力给摆管(linking units),使得与摆管连接的连杆(pedal link)做前后位移。连杆具有滚轮(rollable ant1-frict1n member)与踏板(pedal)枢接。当连杆往前位移,藉由滚轮带动踏板,沿着爬升杆(ramp rod)往斜前上方移动。在上述结构中,踏板上升的推力不足,难以模拟实际的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
[0006]关于现有习知技术的踏步机,还可参考中国台湾专利1458519,题为“可调式踏步机”,以及中国台湾专利1442955,题为“踏步机”等专利申请案。
[0007]现有习知技术的踏步机,可能无法克服“死点(dead point) ”的问题。“死点”是指连杆机构中,当曲柄与连杆成直线时,无法推动曲柄旋转。
[0008]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踏步机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宄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运动装置,能够解决现有的踏步机存在的问题,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宄、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踏步机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运动装置。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运动装置,包含:骨架;两个踏板;两个摇摆管,分别位于该骨架的两侧;两个脚踏管,分别位于该骨架的两侧,每个该摇摆管具有两端,其中一端枢接该骨架,另一端枢接对应脚踏管的一端,而该对应脚踏管的另一端连接对应该踏板;阻力装置,具有轴心;两个连动管;两个曲柄,分别位于该阻力装置的两侧,每个该曲柄的一端连接该轴心,另一端连接对应连动管的一端,而该对应连动管的另一端与对应该脚踏管的一个区域枢接;两个滑动管,每个该滑动管分别与该骨架固定;两个压覆轮组,每个该压覆轮组连接一个该脚踏管。[0011 ]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0012]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每个该滑动管的形状为弧线,其圆心的方向,指向使用者。
[0013]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每个该滑动管的形状为直线。
[0014]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该骨架包含基座与主架,该基座位于支撑面或地面上方,该主架位于该基座上方,而每个该滑动管具有两端,其中一端与该基座固定,另一端与该主架固定。
[0015]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每个该踏板具有倾斜角,且该踏板运动至低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小于该踏板运动至高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
[0016]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每个该压覆轮组包含前轮、固定机构,以及后轮,该前轮与该后轮分别位于该滑动管的前方与后方并与该固定机构枢接。
[0017]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该前轮与该后轮具有凹槽配合该滑动管的外形,该前轮与该后轮紧靠滑动管。
[0018]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该滑动管的外形为弧线,每个该压覆轮组具有倾斜角,且该倾斜角随该滑动管的弧线外形而改变。
[0019]较佳的,前述的运动装置,其中该压覆轮组运动至低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大于该压覆轮组运动至高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
[002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运动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0021]一、当踏板运动至低点时,其角度略为前倾或接近水平;运动至高点时,则较为倾斜,此符合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的人体工学,使操作者不会感到不适。另外,每个该压覆轮组可随滑动管的弧线外形而改变倾斜角,当压覆轮组运动至高点,压覆轮组较为水平;当压覆轮组运动至低点,压覆轮组较为倾斜。藉此,压覆轮组可紧贴滑动管。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压覆轮组,能提升踏板运动时的稳固性。当踏板的速度增快时,不会脱离滑动管。
[0022]二、由于曲柄直接施力给脚踏管,可改善现有习知技术的踏板往上推力不足的缺陷,配合人体工学的踏板运动轨迹,使与实际的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接近。此外,本发明的运动装置的踏板的运动轨迹,可提升使用的舒适性,消除“顿点”。
[0023]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4]图1A和图1B为现有习知踏步机的踏板的结构图。
[0025]图1C和图1D分别为图1A和图1B的踏板的运动轨迹图。
[0026]图2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运动装置的立体图。
[0027]图3为显示图2运动装置的操作的立体图。
[0028]图4为显示图2运动装置的操作的侧视图。
[0029]图5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运动装置的立体图。
[0030]图6为显示图5运动装置的操作的立体图。
[0031]图7为显示图5运动装置的操作的侧视图。
[0032]图8为显示图2运动装置的操作的侧视图。
[003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4]1:运动装置2:运动装置
[0035]10:骨架 11:摇摆管
[0036]12:脚踏管 13:阻力装置
[0037]14:曲柄 15:连动管
[0038]16:滑动管 17:踏板
[0039]18:操作界面19:压覆轮组
[0040]20:踏板 21:轴
[0041]22:连杆 101:基座
[0042]102:主架 103:立管
[0043]130:轴心 132:皮带轮
[0044]134:飞轮 190:前轮
[0045]192:后轮 194:固定机构
[0046]P:运动轨迹Pl:运动轨迹
[0047]P2:运动轨迹P3:运动轨迹
[0048]P4:运动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运动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50]以下将详述本案的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为例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显示的范例可依照比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不需要按照比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号可代表相同、相似,或类比的元件及/或元素,但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描述方向的名词,例如上、下、左、右、往上、往下、超过、上方、下方、后面、前面等可根据字面意义解释,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根据字面意义解释。此夕卜,为了清楚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元件,图示中可能省略部分元件。在说明书的描述中,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有较完整的了解,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然而,本实用新型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这些特定细节的前提下,仍可实施。
[0051]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运动装置I,其主要元件包含骨架10、两个摇摆管11、两个脚踏管12、阻力装置13、两个曲柄14、两个连动管15、两个滑动管16,两个踏板17。
[0052]参考 图2,上述两个摇摆管11与两个脚踏管12分别位于骨架10的两侧。每个摇摆管11的一端枢接骨架10,另一端连接对应脚踏管12的一端,而该对应脚踏管12的另一端连接对应的踏板17。在本实施例,骨架10包含但不限于,基座101、主架102、立管103。基座101位于支撑面或地面上,主架102位于基座101上方,立管103位于主架102上方。作为例示而非限制,立管103的一端连接主架102,另一端具有操作界面18供使用者操作或控制。
[0053]参考图2,上述两个曲柄14分别位于阻力装置13的两侧。阻力装置13具有轴心130,每个曲柄14的一端连接轴心130,另一端枢接对应连动管15的一端,而该连动管15的另一端可与对应脚踏管12的两端点之间或中段部位枢接或连接。上述两个滑动管16分别可与骨架10固定。作为例示,在本较佳实施例,每个滑动管16的一端与主架102固定,另一端与基座101固定。
[0054]参考图2,在本较佳实施例,运动装置I还包含两个压覆轮组19,每个压覆轮组19分别包含前轮190与后轮192,其中后轮192的中心轴连接一个脚踏管12。前轮190与后轮192可分别位于滑动管16的前后方,且前轮190与后轮192具有凹槽配合滑动管16的外形,使得前轮190与后轮192紧靠滑动管16。每个压覆轮组19还可包含固定机构194,用于固定前轮190与后轮192的位置。其中,固定机构194可为连接片,前轮190与固定机构194枢接,后轮192与脚踏管12枢接,且后轮192的尺寸可大于前轮190。藉由上述结构,踏板17会被限制沿着滑动管16的弧线外形,在其上端与下端之间运动。图8显示压覆轮组19的运动轨迹P4,并带动踏板17做弧形的运动轨迹Pl。其中,当踏板17运动至低点时,其角度略为前倾或接近水平;运动至高点时,则较为倾斜,此符合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的人体工学,使操作者不会感到不适。另外,每个该压覆轮组可随滑动管16的弧线外形而改变倾斜角,当压覆轮组19运动至高点,压覆轮组19较为水平;当压覆轮组19运动至低点,压覆轮组19较为倾斜。藉此,压覆轮组19可紧贴滑动管16。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压覆轮组19,能提升踏板17运动时的稳固性。当踏板的速度增快时,不会脱离滑动管16。
[0055]参考图2,当使用者的双脚站在左右踏板17上,阻力装置13提供阻力给予使用者。此阻力的值可通过骨架10上方的操作界面18控制。在本较佳实施例,阻力装置13可包含但不限于,皮带轮132以及飞轮134。皮带轮132的轴心130可具有双向轴承(未图示)连接上述两曲柄130的一端。使用者的踩踏操作,经由曲柄14驱动皮带轮132,而皮带轮132可驱动飞轮134旋转。
[0056]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做各种修饰、变化,或变更,而这些修饰、变化或变更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例如,每个连动管的一端可枢接脚踏管的其他区域,例如较为靠近其前端,或较为靠近其后端,而不是大约中间的部位。例如,在另一实施例,每个摇摆管11枢接第一脚踏管(未图示)的一端,第一脚踏管的另一端枢接第二脚踏管(未图示)的一端,而第二角踏管的另一端连接对应踏板17。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运动装置具有两个摇摆组件,其中每个摇摆组件具有两个以上的连接杆,例如前述的摇摆管11与脚踏管12,或者前述的摇摆管、第一脚踏管以及第二脚踏管,它们串联枢接,且每个摇摆杆组的前端与骨架10枢接,后端连接一个踏板17。
[0057]图3与图4分别为立体图和侧视图,显示图2运动装置I的踏板17在不同的操作位置。如图3所示,当曲柄14与连动管15重叠,此时左右踏板17并非在最上方与最下方的位置,可避免现有习知运动装置所产生“死点”的缺陷。如图4所示,在操作时,摇摆管11带动脚踏管12沿着往复运动轨迹P3运动。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运动装置,左右踏板17的运动轨迹P1,分别为弧线,其圆心指向使用者。现有习知技术运动装置的踏板的运动轨迹,不符人体工学;然而,本案运动装置的踏板的运动轨迹,符合人体工学。此外,由于曲柄14直接施力给脚踏管12,可改善现有习知技术的踏板往上推力不足的缺陷,配合人体工学的踏板运动轨迹PI,使与实际的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接近。此外,本案运动装置的踏板的运动轨迹,可提升使用的舒适性,消除“顿点”。所谓“顿点”是指使用者踩踏时所感受的停滞。
[0058]图5为立体图,显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运动装置2。运动装置2与前述实施例的运动装置基本上相同,差别在于两个滑动管16。在本实施例,滑动管16具有基本上为直线的外形,而不是弧线。图6与图7分别为立体图与侧视图,显示运动装置2的踏板17操作在不同位置以及其运动轨迹P2。其中,当踏板17运动至低点时,其角度略为前倾或接近水平;运动至高点时,则较为倾斜,此符合踏步、跨步,或登山运动的人体功学,使操作者不会感到不适。如图6所示,当曲柄14与连动管15重叠,此时左右踏板17并非在最上方与最下方的位置,可避免现有习知运动装置所产生“死点”的缺陷。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运动装置,左右踏板17的运动轨迹P2,分别为斜线,符合人体工学。
[005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骨架; 两个踏板; 两个摇摆管,分别位于该骨架的两侧; 两个脚踏管,分别位于该骨架的两侧,每个该摇摆管具有两端,其中一端枢接该骨架,另一端枢接对应脚踏管的一端,而该对应脚踏管的另一端连接对应该踏板; 阻力装置,具有轴心; 两个连动管; 两个曲柄,分别位于该阻力装置的两侧,每个该曲柄的一端连接该轴心,另一端连接对应连动管的一端,而该对应连动管的另一端与对应该脚踏管的一个区域枢接; 两个滑动管,每个该滑动管分别与该骨架固定; 两个压覆轮组,每个该压覆轮组连接一个该脚踏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该滑动管的形状为弧线,其圆心的方向,指向使用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该滑动管的形状为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骨架包含基座与主架,该基座位于支撑面或地面上方,该主架位于该基座上方,而每个该滑动管具有两端,其中一端与该基座固定,另一端与该主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该踏板具有倾斜角,且该踏板运动至低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小于该踏板运动至高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该压覆轮组包含前轮、固定机构,以及后轮,该前轮与该后轮分别位于该滑动管的前方与后方并与该固定机构枢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前轮与该后轮具有凹槽配合该滑动管的外形,该前轮与该后轮紧靠滑动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滑动管的外形为弧线,每个该压覆轮组具有倾斜角,且该倾斜角随该滑动管的弧线外形而改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压覆轮组运动至低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大于该压覆轮组运动至高点时的该倾斜角的角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运动装置,其包含骨架、两个踏板、两个摇摆管、两个脚踏管、阻力装置、两个连动管、两个曲柄、两个滑动管,以及两个压覆轮组。每个该摇摆管具有两端,其中一端枢接该骨架,另一端枢接对应脚踏管的一端,而该对应脚踏管的另一端连接该踏板。该阻力装置具有轴心。每个该曲柄的一端连接该轴心,另一端连接对应该连动管的一端,而该连动管的另一端与该脚踏管的一个区域枢接。每个该压覆轮组连接一个该脚踏管,并可在对应的该滑动管上做往复运动。
【IPC分类】A63B22-04
【公开号】CN204502267
【申请号】CN201520133310
【发明人】黄铉富, 刘翰霖
【申请人】岱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9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