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2

【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术后恢复锻炼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经桡动脉穿刺已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术最主要和首选的穿刺途径,桡动脉位置浅表,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相邻神经,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经桡动脉穿刺诊治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易于压迫和止血、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连续使用等优点。
[0003]由于围术期需严格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桡动脉内压力较大,潜在术后桡动脉穿刺伤口出血等风险,故除术后4?6个小时拔除桡动脉鞘管外,需对穿刺伤口进行严格的加压包扎,从而可导致术肢肿胀、疼痛、麻木等不良症状,甚至发生桡动脉闭塞、手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为了防止上述不良症状、严重并发症,并促进患者术肢的舒适与尽快康复,需要让患者在伤口包扎4小时后开始活动手指,手部进行抓握锻炼。但是,目前临床上尚无专用于患者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抓握锻炼的器具。为了防止伤口出血,患者术后恢复期内术肢不可持重、手部不可用力过度,故普通的手部锻炼器具并不适合于此类患者使用,患者大多采用空手抓握的方式进行锻炼,但这种锻炼效果不佳。一种好的方式是,需要在手部抓握锻炼时给予手部一定的阻力,并且徐徐渐进,才能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在患者桡动脉穿刺恢复期内辅助患者手部的锻炼,防止穿刺后并发症的产生。
[0005]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包括弹性的气囊,气囊上设置有进气阀门和出气阀门,气囊可拆卸地设置在一个护套中。
[0007]进一步地,所述的护套为软质套,护套上设置有条形口使护套的纵向截面呈C状。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通过粘扣设置在护套中,其中粘扣的钩面设置在护套内,粘扣的绒面设置在气囊外壁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条形口两侧的护套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指套和第二指套,其中第一指套并排设置四个,第二指套设置一个。
[0010]进一步地,所述的护套上设置第一指套、第二指套的部位设置有与人体指部曲线贴合的凹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呈椭球体状,气囊的两端向外突出分别形成前端口和后端口,所述的进气阀门安装在前端口上,出气阀门安装在后端口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中设置有安装轴,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端口和后端口上,安装轴上设置有卷簧,卷簧的最外圈支撑在气囊的内壁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气阀门上设置有外螺纹,出气阀门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阀帽,阀帽呈圆管状,阀帽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挡板,阀帽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0015]1.根据患者恢复期内手部锻炼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了气囊结构,其抓握力度可以调节,便于患者徐徐渐进地进行手部锻炼;
[0016]2.为便于患者抓握,设置了指套结构,即使患者手部力气不足,锻炼装置也不会从手部脱落,便于患者长时间锻炼;
[0017]3.本实用新型结构小巧,使用方便,锻炼效果好,是一种能有效预防患者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锻炼器具,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指套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气囊内部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0021]图4为出气阀门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2]图中标号代表:1 一第一指套,2—凹面,3—护套,4一气囊,5—前端口,6—第二指套,7一后端口,8一域面,9一钩面,10一卷費,11 一进气阀门,12一出气阀门,13一外螺纹,14 一阀帽,15—挡板,16—内螺纹,17—安装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患者在桡动脉穿刺术后,目前手部锻炼采用空手抓握的方式,这种锻炼方式力度有限,即使长时间抓握,也不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理想的锻炼方式是手部抓握锻炼时需要有一定的阻力,并且这个阻力可以根据患者锻炼的时长进行调节,以防止穿刺后可能产生的麻木、血管闭塞等不良症状的发生。
[0024]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包括弹性的气囊4,气囊4上设置有进气阀门11和出气阀门12,气囊4可拆卸地设置在一个护套3中。
[0025]如图1所示,本方案给出了一种锻炼装置,考虑到患者动脉穿刺后上肢可以使用的力气有限,因此设置了弹性阻力相对有限的气囊4。气囊4为软质,气囊4上设置的进气阀门11和出气阀门12,均为单向阀,进气阀门11向气囊4中供气,出气阀门12在捏动气囊4时排气。也就是说,在进气或出气的某一时刻,气体只能从其中一个阀门经过。因此,该气囊4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0026]患者手部抓握气囊4,并用力捏动气囊4,由于两个气阀均为单向阀,因此对气囊4挤压,气囊4中的气体只能从出气阀门12排出,而捏动气囊4的过程中,手部、上肢的筋脉也得到了锻炼。气囊4捏到一定程度后松手,由于气囊4具有弹性,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此时进气阀门11开始工作,气体从进气阀门11进入到气囊4中,使气囊4复原。重复这个过程,可使手部进行抓握锻炼。
[0027]护套3的作用是便于手部与气囊4之间的抓握,同时也能使手部各个指头使力尽量均匀。如图2所示,护套3为软质套,护套3上设置有条形口使护套3的纵向截面呈C状。
[0028]护套3是软质结构,具有弹性,套装在气囊4上。可以将护套3看成是一个管状结构,然后沿着其轴向设置条形口形成的形状。从条形口向两侧分开护套3,使条形口长大,便于放入气囊4。
[0029]为了使气囊4相对固定在护套3上,防止锻炼过程中气囊4的滑脱,气囊4通过粘扣设置在护套3中,其中粘扣的钩面9设置在护套3内,粘扣的绒面8设置在气囊4外壁上。
[0030]如图1、图2所示,粘扣可以设置为条状,其中绒面8设置在气囊4外壁中部,而钩面9设置在护套3内壁中 心位置。安装气囊4时,先撑开条形口,放入气囊4,使粘扣相互配合,即对气囊4进行了有效固定。锻炼完毕后,可将气囊4从护套3中取出。为避免交叉感染,护套3可以为一次性的。因此锻炼完毕后,仅需要更换一个护套3,即可供下一位患者锻炼使用。
[0031]患者在恢复期中,指部力气较小,反复抓握气囊4的过程中,可能使护套3、气囊4整体从手部滑落。针对这个问题,本方案中,在条形口两侧的护套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指套I和第二指套6,其中第一指套I并排设置四个,第二指套6设置一个。护套3上设置第一指套1、第二指套6的部位设置有与人体指部曲线贴合的凹面2。
[0032]如图1、图2所示,第一指套I设置四个,分别对应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而第二指套6对应大拇指。使用时将指部穿过对应的指套,使虎口部位贴紧护套3外壁。指套可在气囊4处于充气阶段时,护套3能挂在指头上,防止其掉落。设置了指套结构,患者可在任意的体态下使用,不受自身姿态、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方便锻炼。凹面2结构能使患者指部抓握更加舒适,便于使力。
[0033]一种较佳的气囊4结构是,气囊4呈椭球体状,气囊4的两端向外突出分别形成前端口 5和后端口 7,所述的进气阀门11安装在前端口 5上,出气阀门12安装在后端口 7上。
[0034]这种气囊4结构符合人体手部抓握的特点,使各个指部都能得到适应的锻炼。前端口 5和后端口 7是气囊4的端部凸起形成的结构,这里的端部是指椭圆长轴的端点处。前端口 5和后端口 7 —个作用是方便阀门的设置,阀门设置在这个位置使气囊4结构更加稳定,而其另一个作用是可进一步设置用于手部锻炼的卷簧10结构。
[0035]气囊4中设置有安装轴17,安装轴1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端口 5和后端口 7上,安装轴17上设置有卷簧10,卷簧10的最外圈支撑在气囊4的内壁上。
[0036]如图3所示,为气囊4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安装轴17两端固定在前端口 5和后端口 7上,用来安装卷簧10。卷簧10设置在气囊4中,可在患者捏动气囊4的过程中,给患者手部一定阻力,有助于患者手部的锻炼。气囊4可以设置一系列,卷簧10也可以根据患者锻炼的程度设置一个或多个。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为患者更换带有卷簧10的气囊4或不带卷黄的气囊4,以适应患者恢复期的锻炼要求。
[0037]还有一种能方便调节气囊4抓握阻力的设置是,出气阀门12上设置有外螺纹13,出气阀门12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阀帽14,阀帽14呈圆管状,阀帽14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挡板15,阀帽14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外螺纹13配合的内螺纹16。
[0038]如图4所示,如果在患者捏动气囊4,使气囊4内部气体从出气阀门12上排除的过程中,减小出气阀门12的出气口面积,那么也就增加了患者捏动气囊4的阻力,延长了捏动气囊4的时间。上述的阀帽14结构就是用来调节出气阀门12上出气口面积所设置的。阀帽14上的挡板15,可以是半圆状的,也可以是大半圆状的,或者1/4圆状的等。挡板15的面积越大,对出气口的阻碍面积就越大,相对应的手部锻炼时气囊4阻力也就越大。同样地,阀帽14可以设置一系列,能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方便地加装在出气阀门12上,并根据实际锻炼情况简单地进行更换。
【主权项】
1.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的气囊(4),气囊(4)上设置有进气阀门(11)和出气阀门(12),气囊(4)可拆卸地设置在一个护套(3)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3)为软质套,护套(3)上设置有条形口使护套(3)的纵向截面呈C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⑷通过粘扣设置在护套⑶中,其中粘扣的钩面(9)设置在护套(3)内,粘扣的绒面(8)设置在气囊(4)外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条形口两侧的护套(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指套(I)和第二指套(6),其中第一指套(I)并排设置四个,第二指套(6)设置一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3)上设置第一指套(I)、第二指套(6)的部位设置有与人体指部曲线贴合的凹面(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4)呈椭球体状,气囊(4)的两端向外突出分别形成前端口(5)和后端口(7),所述的进气阀门(11)安装在前端口(5)上,出气阀门(12)安装在后端口(7)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4)中设置有安装轴(17),安装轴(1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端口(5)和后端口(7)上,安装轴(17)上设置有卷簧(10),卷簧(10)的最外圈支撑在气囊⑷的内壁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气阀门(12)上设置有外螺纹(13),出气阀门(12)上可拆卸的安装有阀帽(14),阀帽(14)呈圆管状,阀帽(14)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置有挡板(15),阀帽(14)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外螺纹(13)配合的内螺纹(16) 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手部锻炼装置,包括弹性的气囊,气囊上设置有进气阀门和出气阀门,气囊可拆卸地设置在一个护套中。本实用新型根据患者恢复期内手部锻炼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了气囊结构,其抓握力度可以调节,便于患者徐徐渐进地进行手部锻炼;为便于患者抓握,设置了指套结构,即使患者手部力气不足,锻炼装置也不会从手部脱落,便于患者长时间锻炼;本实用新型结构小巧,使用方便,锻炼效果好,是一种能有效预防患者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的锻炼器具,适宜推广使用。
【IPC分类】A63B23-16
【公开号】CN204502307
【申请号】CN201520177030
【发明人】杨省利, 李妍, 杨庚, 杨艳, 朱琦霞, 李果林, 李敏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6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