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3

【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服务】Tel:18215660330

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设备,尤其是一种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
【背景技术】
[0002]增稠器是一种使悬浮在流体中的固体颗粒下沉而与流体分离的设备。它是依靠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利用颗粒与流体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沉降。现有技术的增稠器多是采用自然沉降,即重力沉降;然而,悬浮颗粒在自然沉降的过程中,由于其处于液体之中,其沉降速率难以得到提高,同时,悬浮颗粒在下降过程中,其受自身粒径与液体浮力影响,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残杂物难以沉降,从而导致传统增稠器的工作精度受到一定因素。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稠器,其可有效改善悬浮物增稠处理过程中的工作精度。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包括有筒体,筒体上设置有进料口与出料口,以及连通至筒体外部的清水溢流管道,筒体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其包括有在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搅拌轴,其由设置在筒体外部的电机进行控制,搅拌轴上设置多个搅拌叶片;所述筒体包含有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上端面高度高于第二筒体的下端面高度,且其彼此连通;所述第一筒体中连通有空气压缩机与加压泵;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第二筒体的底端面之上。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筒体设置于第二筒体内部,且其上端面彼此齐平,所述进料口连通至第一筒体内部;所述第一筒体中,其侧端面与上端面的交汇位置设置有多个连通至第二筒体的溢流管道。采用上述设计,其通过将第一筒体设置于第二筒体内部,即可控制设备的整体体积,又可使得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距离得到控制,避免悬浮颗粒在溢流过程中,由于其溢流高度过高而造成对第二筒体的损坏。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筒体中设置有至少4个溢流管道,其在第一筒体的径向上均匀分布;每一个溢流管道均由其与第一筒体相交端部向下延伸。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多个溢流管道使得悬浮颗粒可实现高效溢流,并通过溢流管道的倾斜设置,避免悬浮颗粒残留在溢流管道之中。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清水溢流管道由第一筒体的侧端面与底端面的交汇位置,经由第二筒体内部延伸至第二筒体外部;所述清水溢流管道内部设置有滤网,其位于清水溢流管道在第二筒体内的延伸部分,清水溢流管道中,其于第一筒体侧壁的端部与滤网之间设置有盖板,其位于清水溢流管道的底端面。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清水在溢流的过程中可能携带的细小颗粒通过清水溢流管道中的滤网得以阻拦,并通过打开盖板使其进入第二筒体内,与悬浮颗粒彼此混合,从而进一步改善增稠器的工作精度。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筒体中,每一个溢流管道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于第二筒体内壁之上,且向下延伸的扰流板。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扰流板避免悬浮颗粒自溢流管道流出过程中,由于其重力势能过大而造成筒体与颗粒的彼此损坏。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可通过带有悬浮颗粒的待处理液体进入第一筒体后,通过气浮原理使得悬浮颗粒上升至第一筒体顶端,并通过溢流管道流进第二筒体内部进行增稠处理;由于气浮原理作用下,悬浮物上升的速率与均度均优于其自然沉降过程中的下降速率与均度,故而采用上述增稠器,其可有效改善对悬浮物的处理效率与精度,并能够有效避免因悬浮物粒径等因素对增稠工作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筒体径向截面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清水溢流管道内部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列表:
[0014]I一筒体、101—第一筒体、102—第二筒体、2—进料口、3—出料口、4一清水溢流管道、5—揽拌轴、6—电机、7—揽拌叶片、8—溢流管道、9一空气压缩机、10一加压泵、11一滤网、12 一盖板、13 一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包括有筒体1,筒体I上设置有进料口 2与出料口 3,以及连通至筒体外I部的清水溢流管道4,清水溢流管道4中设置有电磁阀;筒体I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其包括有在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搅拌轴5,其由设置在筒体I外部的电机6进行控制,搅拌轴5上设置多个搅拌叶片7 ;所述筒体I包含有第一筒体101与第二筒体102,所述第一筒体101设置于第二筒体102内部,且其上端面彼此齐平,所述进料口 2连通至第一筒体101内部;所述第一筒体101中,其侧端面与上端面的交汇位置设置有多个连通至第二筒体的溢流管道8 ;所述第一筒体101中连通有空气压缩机9与加压泵10 ;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第二筒体102的底端面之上。
[0018]采用上述设计,其通过将第一筒体设置于第二筒体内部,即可控制设备的整体体积,又可使得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距离得到控制,避免悬浮颗粒在溢流过程中,由于其溢流高度过高而造成对第二筒体的损坏。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第一筒体101中设置有4个溢流管道8,其在第一筒体101的径向上均匀分布;每一个溢流管道8均由其与第一筒体101相交端部向下延伸。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多个溢流管道使得悬浮颗粒可实现高效溢流,并通过溢流管道的倾斜设置,避免悬浮颗粒残留在溢流管道之中。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可通过带有悬浮颗粒的待处理液体进入第一筒体后,通过气浮原理使得悬浮颗粒上升至第一筒体顶端,并通过溢流管道流进第二筒体内部进行增稠处理;由于气浮原理作用下,悬浮物上升的速率与均度均优于其自然沉降过程中的下降速率与均度,故而采用上述增稠器,其可有效改善对悬浮物的处理效率与精度,并能够有效避免因悬浮物粒径等因素对增稠工作造成的影响。
[0021]实施例2
[00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清水溢流管道4由第一筒体101的侧端面与底端面的交汇位置,经由第二筒体102内部延伸至第二筒体102外部;所述清水溢流管道4内部设置有滤网11,其位于清水溢流管道4在第二筒体102内的延伸部分,清水溢流管道4中,其于第一筒体101侧壁的端部与滤网11之间设置有盖板12,其位于清水溢流管道4的底端面。采用上述设计,其可使得清水在溢流的过程中可能携带的细小颗粒通过清水溢流管道中的滤网得以阻拦,并通过打开盖板使其进入第二筒体内,与悬浮颗粒彼此混合,从而进一步改善增稠器的工作精度。
[0023]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与实施例1相同。
[0024]实施例3
[00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筒体102中,每一个溢流管道8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上,均设置有固定于第二筒体102内壁之上,且向下延伸的扰流板13。采用上述设计,其可通过扰流板避免悬浮颗粒自溢流管道流出过程中,由于其重力势能过大而造成筒体与颗粒的彼此损坏。
[0026]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与实施例2相同。
【主权项】
1.一种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包括有筒体,筒体上设置有进料口与出料口,以及连通至筒体外部的清水溢流管道,筒体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其包括有在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搅拌轴,其由设置在筒体外部的电机进行控制,搅拌轴上设置多个搅拌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含有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上端面高度高于第二筒体的下端面高度,且其彼此连通;所述第一筒体中连通有空气压缩机与加压泵;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第二筒体的底端面之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设置于第二筒体内部,且其上端面彼此齐平,所述进料口连通至第一筒体内部;所述第一筒体中,其侧端面与上端面的交汇位置设置有多个连通至第二筒体的溢流管道。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中设置有至少4个溢流管道,其在第一筒体的径向上均匀分布;每一个溢流管道均由其与第一筒体相交端部向下延伸。
4.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溢流管道由第一筒体的侧端面与底端面的交汇位置,经由第二筒体内部延伸至第二筒体外部;所述清水溢流管道内部设置有滤网,其位于清水溢流管道在第二筒体内的延伸部分,清水溢流管道中,其于第一筒体侧壁的端部与滤网之间设置有盖板,其位于清水溢流管道的底端面。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中,每一个溢流管道的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于第二筒体内壁之上,且向下延伸的扰流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包括有筒体,筒体上设置有进料口与出料口,以及连通至筒体外部的清水溢流管道,筒体内部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筒体包含有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上端面高度高于第二筒体的下端面高度,且其彼此连通;所述第一筒体中连通有空气压缩机与加压泵;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第二筒体的底端面之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可改善加工精度的增稠器,其可通过带有悬浮颗粒的待处理液体进入第一筒体后,通过气浮原理使得悬浮颗粒上升至第一筒体顶端,并通过溢流管道流进第二筒体内部进行增稠处理,其可有效改善对悬浮物的处理效率与精度,并能够有效避免因悬浮物粒径等因素对增稠工作造成的影响。
【IPC分类】B01D21-02
【公开号】CN204502477
【申请号】CN201520021023
【发明人】李林
【申请人】中盐淮安鸿运盐化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3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