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药物及制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的取穴贴敷药物及其配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大都为西药或口服中成 药,寒、热、虚实错杂不能辨证分型兼治,而且由于口服药物经肠胃吸收药物散失大,存在药 效低、具有副作用等缺陷。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辨证分型、辨证取穴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的取穴贴敷药物及其配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取穴贴敷药物,依据下 述中医药理论及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分型原则配伍而成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医分为寒型、热型和寒热虚实错杂型,三种类型。寒型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 咳嗽,喘息急促,胸闷,痰液清稀,面色晦滞,恶寒,或发热,每遇寒而诱发,秋冬季节易于发 病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热型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喘气粗,胸隔烦闷,咯痰 黄稠,多于气候炎热时发作或加重,苔黄厚或厚腻,舌质红,脉滑数;寒热虚实错杂型临床 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喘反复发作,声低气短,动则尤甚,或不能平卧,咯痰清稀,腰膝酸软,体 倦乏力,或发作时痰声如拽锯,声粗胸闷,劳累、情绪及环境变化、气候改变,皆可成为发病 诱因。依据上述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分型原则,本发明治疗寒型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取穴贴敷药物,由下述药物组分及重量配比组成的,穿山龙30份、雳 香1份、制半夏30份、胆南星20份、细辛40份,白芥子70份,甘遂70份;对于治疗热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取穴贴敷药物,其药物组分及重量配 比为穿山龙30份、康香1份、制半夏30份、胆南星20份、冰片20份,地龙30份,川贝母30 份;对于治疗寒热虚实错杂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取穴贴敷药物,其药物组 分及重量配比为穿山龙30份、磨香1份、制半夏30份、胆南星20份、冰片10份,元胡20 份,地龙20份,细辛20份,白芥子20份,甘遂20份。本发明药物的配制方法及其步骤如下所述按组方重量配比称取药物,粉碎,过 80目筛,再粉碎,过120目筛制成药粉备用;将生姜洗净,刮去皮,绞汁过滤制成生姜汁备 用;将药粉、生姜汁、氮酮按5 1 0.3重量配比配制成膏状。本发明药物按辨证取穴法治疗,具体方法祥述如下1、所取穴位基本穴取擅中、肺俞、中府;寒型穴加风门、定喘、月两俞、丰隆;热 型穴加大椎、大杆、天突、风门;寒热虚实错杂型穴加隔俞、脾俞、肾俞。喘重者加定喘、 外定喘;痰多者加丰隆;胸隔满闷者加天突;缓解期,多选用脾俞、肾俞、膏育俞诸穴位。2、贴敷时间为农历辛日之早晨5点至7点(辛卯时),每年连续治疗3次,连续 治疗3年为1疗程。3、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用碘配或碘伏消毒所取穴位皮肤,酒精脱碘,将所用药 膏以每次每穴位1克药量涂布于穴位上,胶布固定二4小时后取下。本发明药物疗效评定我们采用辨证分型结合辨证取穴药物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207例,并与用白芥子膏(((张氏医通》)治疗的97例进行疗效对比,现总 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标准两组病人均符合中医“咳嗽”、“哮喘”诊断,西医诊断符合。“平喘止咳贴巴布剂及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200610050941,)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中药贴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对有治疗哮喘、咳嗽 作用的中药贴剂平喘止咳贴巴布剂及制备方法。众所周知,贴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供皮肤贴敷 用,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包括橡胶膏剂、巴布膏剂和贴剂。传统贴膏(软膏药、黑膏药)均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在应用中有较严重的缺陷 药物载量小、透皮性能差,过敏、皮疹,粘着汗毛、污染衣物等。日本在七十年代末,为打开西 方市场研制了水溶性基质贴膏,该类贴膏剂己列入‘旧本药局方”,名为“巴布剂”。在日本及西方有较多的该类产品。巴布剂(水性贴膏)是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 基质,与化学药剂等经炼合而成的贴膏剂,巴布剂与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亲和性,透气、耐 汗性,重复揭扯性较好,载药量大,生物利用度高,不污染衣物,还具有不易过敏的优点。巴 布剂与橡皮膏、黑膏药相比更容易使皮肤角质层细胞水化膨胀,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疗 效有较大的提高,特别适合于各类中药浸膏贴剂,生产中无三废污染。水溶性基质应用范围 广,水溶性、脂溶性药物均可采用,是取代传统贴膏的理想换代产品。最近在查阅《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2000版一部》,200610050941. 1说明书第2/9页附录的制剂通则项下己经增加 了巴布膏剂,但没有巴布剂品种收载,同时也已经有巴布剂的专利申请件在我国出现,如专 利申请号为CN200410091835. 9名称为《一种治疗哮喘的中药巴布剂及其制备方法》据介绍 该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治疗哮喘的中药巴布剂及其制备方 法。该发明通过提取分离技术将《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方中元胡、细辛、甘遂、白芥子制备 成浸膏,并添加透皮促渗剂,然后制备成咳喘平巴布剂。咳喘平巴布剂具有给药剂量准确、 使用方便、可反复揭贴、大生产可行等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剂产品-平喘止咳贴巴布剂和制备巴布膏剂的方 法,临床应用于临床上如外感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以及肺炎等 疾病。本方法制备的巴布膏剂中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加入药物,经炼合、涂布、剪切 等工艺将其制成外用贴剂,其基质材料能更好地吸收和承载包括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 的中药提取物,并能快速、持久地释放基质中所吸收的有效成分透入皮肤进入休内达到治 疗效果。本发明平喘止咳贴巴布剂,由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组成,在于它的 药材提取物配方是由麻黄1. 8-2. 2 白芥子1. 8-2. 2 甘遂0. 4-0. 6 吉祥草0. 9-1. 1 苏子1. 4-1. 6 细辛0. 9-1. 1 胡颓子0. 4-0. 5 矮地茶0. 9-1. 1 (重量比)组成,以水溶 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提取物,经炼合、涂布、剪切、拣选、包装作业工序制成 外用制剂平喘止咳贴巴布剂.上述的平喘止咳贴巴布剂,在于它的最佳药材配方是由麻黄 2000 白芥子2000 甘遂500 吉祥草1000 苏子1500 细辛1000 胡颓子500 矮 地茶1000(重量比)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是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 药白芥子30、甘遂20-40、细辛5-15、干姜5-15、麻黄5_15、延胡索1-10和半夏I-IO0其 最佳重量配比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姜10、麻黄10、延胡索5、半夏5。它主要是根据冬病夏治的原则,敷贴的特性,提高患者免疫力,激活机体防疫系统 功能,抑制变态反应,从而标本兼治,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有良 效。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 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芥子除去杂质。 用时捣碎。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IID)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性 味与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 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3 9g。外用适量。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 皮,晒干。
炮制生甘遂除去杂质,洗净,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照醋炙法(附录IID)炒 干。每IOOkg甘遂,用醋30kg。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0.5 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 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 干。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心、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1 3g;外用适 量。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 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炮制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 块,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 2 0. 4cm0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 5%。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II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 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 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3 9g。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炮制麻黄除去木 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蜜麻黄取麻黄段,照蜜炙法(附录IID)炒至不粘手。每IOOkg麻 黄,用炼蜜20kg。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发汗散寒,宣肺 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 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与用量2 9g。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3 9g;研末吞服,一次1.5 3g。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本发明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药白芥子30、甘遂20、细辛5、干 姜5、麻黄5、延胡索1和半夏1。实施例2,本发明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药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 姜10、麻黄10、延胡索5、半夏5。实施例3,本发明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药白芥子30、甘遂40、细辛10、干 姜10、麻黄15、延胡索10和半夏10。实施例3,本发明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药白芥子30、甘遂40、细辛15、干 姜15、麻黄15、延胡索10和半夏10。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药 白芥子30、甘遂20-40、细辛5-15、干姜5-15、麻黄5_15、延胡索1-10和半夏I-IO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它是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 药白芥子30、甘遂30、细辛10、干姜10、麻黄10、延胡索5、半夏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其特征是有姜汁调糊外用。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它属于一种中药。它是按重量比由下列组份制成的中药白芥子30、甘遂20-40、细辛5-15、干姜5-15、麻黄5-15、延胡索1-10和半夏1-10。它主要是根据冬病夏治的原则,敷贴的特性,提高患者免疫力,激活机体防疫系统功能,抑制变态反应,从而标本兼治,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有良效。
文档编号A61P11/06GK102100900SQ20091031163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6日
发明者唐莹 申请人: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