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具有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申请是于2009年7月7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11月16日、国家申请号为200780049421.1 (国际申请号为PCT/US2007/084988)、名称为“车辆座椅靠背框架和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相关专利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本申请要求2006年11月16日提交的名为“MODULAR SEAT STRUCTURE ANDMETHOD(模块化座椅结构和方法)”的美国临时申请60/859,41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全部纳入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4]本公开内容总体涉及车辆座椅领域,尤其涉及车辆座椅框架及其制造和构造方法。
【发明内容】
[0005]本公开内容的一个示例实施方案涉及车辆座椅框架设计和构造以及制造车辆座椅框架的方法,其中第一框架组件有一个大致u形横截面并垂直排列,并位于紧邻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第一侧面;第二框架组件有一个大致U形横截面,垂直排列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的第二侧面;第三框架组件有一个大致固定深度的U形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该第三框架组件水平排列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的第三侧面;第四框架组件有一个大致固定深度的U形横截面,该第四框架组件水平排列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靠背的第四侧面,其中第一和第二框架组件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的,所述冲压工艺用于生产具有基本相同纵向长度的第一和第二框架组件,而第三和第四框架组件是采用辊轧成形工艺制造的,所述辊轧成形工艺用于生产具有不同纵向长度的第三和第四框架组件;以及其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包括一个外部水平框架组件和一个置于该外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内部水平框架组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的深度大致从顶部向底部增加,以及其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从任一端观察具有一致的轮廓;以及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之间具有接缝,所述接缝使得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紧密套叠。
[0006]本公开内容的另一示例实施方案涉及上述构造和方法的车辆座椅框架设计,其被制造用于车辆的第二排座椅。
[0007]本公开内容的另一示例实施方案涉及上述构造和方法的车辆座椅框架设计,其被制造用于车辆的第三排座椅。
[0008]本公开内容的一个示例实施方案涉及上述构造和方法的车辆座椅框架设计,其可以用于提供具有基本固定高度和变化宽度的车辆座椅靠背,其中冲压成形的垂直框架组件相同,而辊轧成形的水平框架组件以不同长度进行切割用于多种车辆平台。
[0009]本公开内容的另一示例实施方案涉及上述构造和方法的车辆座椅框架设计,其可以用于提供具有基本固定高度和变化宽度的车辆座椅靠背,其中冲压成形的垂直框架组件相同,而辊轧成形的水平框架组件以不同长度进行切割用于一种以上类型的车辆平台。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具有车辆座椅的车辆的示意轴测图,所述车辆座椅具有根据一示例实施方案的座椅框架。
[0011]图2是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以60/40的分割比例和低连接的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框架的轴测图。
[0012]图3是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以60/40的分割比例和高闩锁连接的座椅靠背框架正视图。
[0013]图4是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以40/20/40的分割比例和低闩锁连接的车辆座椅框架的轴测图。
[0014]图5是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以50/50的分割比例和低闩锁连接的车辆座椅框架的轴测图。
[0015]图6是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以60/40的分割比例和低闩锁连接的车辆座椅框架的轴测图。
[0016]图7是根据结合车辆在第二排位置的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以40/60的比例具有低闩锁连接的车辆座椅框架的轴测图。
[0017]图8是根据结合车辆第三排位置的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以50/50的比例的车辆座椅框架的轴测图。
[0018]图9是支架的轴测图,其用于将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连接到车体。
[0019]图10是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轴测图。
[0020]图11是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透视图。
[0021]图12是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带低闩锁连接的正视图。
[0022]图13是图3所示座椅靠背框架带高闩锁连接的正视图。
[0023]图14是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激光焊接站的轴测图。
[0024]图15是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用于激光焊接操作的夹具的轴测图。
[0025]图16是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座椅靠背框架的局部轴测图,示出在激光焊接操作过程中固定锁销在夹具中的放置。
[0026]图17是图16中的两个液压锁销的轴测图。
[0027]图18是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焊接成的座椅靠背框架的正视图。
[0028]图19是一个较小的水平框架组件的轴测图,其置于一个较大的水平框架组件中,用于加强如图3所示框架中的这个较大的水平框架组件。
[0029]图20A和20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垂直框架组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0]图21A和21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垂直框架组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1]图22A和22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2]图23A和23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3]图24A和24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另一个水平框架组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4]图25A和25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另一个水平框架组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5]图26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一部分的座椅靠背盖的俯视图。
[0036]图27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另一部分的座椅靠背盖的俯视图。
[0037]图28A和28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连接板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8]图29A和29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连接板的正交投影视图。
[0039]图30A和30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卷收器支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40]图31A和31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安全带支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41]图32A和32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头枕支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42]图33A和33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头枕支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43]图34A和34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ISOFIX线的正交投影视图。
[0044]图35A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ISOFIX支架的投影视图。
[0045]图36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ISOFIX线组件的轴测图。
[0046]图37A和37B是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的一个加强支架的正交投影视图。
[0047]图38是图11所示框架的一个加强板的俯视图。
[0048]图39A和39B是图11所示在垂直框架组件和水平框架组件之间的接缝的局部轴测图。
[0049]图40A和40B是图11所示在垂直框架组件和较低水平框架组件之间的接缝的局部轴测图。
[0050]图41是图18中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俯视图,示出焊缝和液压锁销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1]大体参考图1至图41,特别参考图1,车辆10被示出具有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车辆座椅20。尽管车辆10作为四门轿车示出,但是应当理解,车辆座椅20可用于任何小型厢式车、运动型多功能车或任何其它类型的车辆以及任何其它座椅应用中。车辆座椅20包含一个或多个座椅靠背部分30,和一个座椅底座部分40。
[0052]特别参考图2和12,所示用于座椅20的车辆座椅框架50可用于车辆10中,尤其是多功能车辆。车辆座椅框架50包含一个或多个座椅靠背框架60 ;—个或多个座椅底座框架70 ;可选地,一个或多个支架80,用于连接座椅靠背框架60到一个座椅底座框架70从而连接到车辆10 ;以及多个腿82,其把座椅框架连接到车体。
[0053]车辆座椅框架50和座椅靠背框架60为模块化结构并设计为适于同各种车辆宽度和结构相配合,同时在不同实施方案间保留许多公用部件。根据图2所示的一个实例实施方案,长竟式车辆座椅20以大约40/60的分割比例被水平分割为两个座椅部分,座椅靠背框架60在座椅靠背框架60的底部61附近连接到车辆10框架。根据其他示例实施方案,长凳式车辆座椅20可以按其它方式分割,包括但不局限于50/50的分割比例(如图5所示),或40/20/40的分割比例(如图4所示)。根据其它示例实施方案,车辆座椅20可能为座舱豪华型(captain’ s type)座椅22,如图1所示,或可配置为在座椅靠背框架60的顶部62附近闩锁到车辆10,诸如图3和13最佳所示,这类可能用于轿车型车辆10的第二排座椅,其中车辆座椅靠背30向下折叠用于重新配置车辆内部。
[0054]现在特别参考图2,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车辆座椅框架50。该座椅框架50包括座椅底座框架70,其被设置为支撑乘员,还包括弹性支撑结构,如泡沫垫(未示出)和装饰罩(未示出)。座椅20包括腿82和支架83,所述腿从座椅底座框架70向下延伸,所述支架被配置为将腿82连接到车辆10。座椅底座框架70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60,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个倾角调整装置90,如图2、5和9最佳所示,其允许乘员有选择地有角度地相对于座椅底座部分40定位座椅靠背部分30。虽然示出一个手动的圆形的非连续的躺椅装置90,但是任何适当的躺椅设备(手动或电动)都可用。
[0055]现在特别参考图11、12和13,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一对座椅靠背框架60。每个座椅靠背框架60通常配备有泡沫垫和装饰罩(未示出),从而提供座椅靠背部分30,该座椅靠背部分被配置为支撑乘员的背部。每个座椅靠背框架60包括一个靠背面板160、垂直框架组件180、水平框架组件200,如需要还包括许多附加支架和支撑。
[0056]垂直框架组件180以冲压(或压制)工艺成形,水平框架组件200以辊轧成形工艺成形。由于即使在不同车辆中以及各种应用中,非第一排的车辆座椅通常高度一致,因此垂直框架组件180在所有这些不同应用中可能类似或相同。然而,车辆及特别是它们的非第一排座椅,在不同车辆中和不同应用中通常宽度不一致。这样,车辆座椅靠背框架60的水平框架组件200有多种不同的长度,用于要求不同座椅宽度的各种车辆和应用中。
[0057]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通过辊轧成形水平框架组件200,可按所需长度来切割每个水平框架组件200,得到所需的各座椅靠背框架60宽度。可替代地,可以制造标准尺寸长度的水平框架组件200,然后以较小浪费对其切割到长度(即较小部件)。
[0058]在一个替代示例实施方案中,水平框架组件200从平面预成型坯体冲压而成。由于水平框架组件200对于不同车辆座椅靠背框架60具有不同宽度,冲压工具(或如果要求顺序冲模,多个冲压工具)优选设计为适应水平框架组件200所要求的宽度范围的最大水平宽度。在生产具有长度小于冲压工具宽度的水平框架组件200时,用于制造水平框架组件200的平面预成型坯体简单地放在较大的冲压模中、定位并成型,并且冲压工具的某部分不会用到。此方法是可接受的,因为水平框架组件200有固定深度的u型截面202,如图24a最佳所示。应理解,所述工艺不是意在限制,垂直和水平框架组件180和200分别可以由多种工艺成型,只要仍能提供标准化的垂直框架组件180和变化宽度的水平框架组件200的功能。
[0059]现在特别参考图20至21,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垂直框架组件180。垂直框架组件180借助冲压工艺通过以下方法成型,即首先生产平面图形化钢坯,然后将坯体(直接或顺序)冲压为成形的垂直框架组件180,在垂直框架组件180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不断变化深度的u型截面181。两个垂直框架组件180在紧邻座椅靠背组件160的垂直边缘处连接到靠背面板160。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垂直框架支撑186可被提供用于给座椅靠背框架60增加附加的强度和刚度。垂直框架支撑186优选与垂直框架组件180相同并具有可替代的形状。
[0060]垂直框架组件180有一个大致u型截面181和凸缘182,所述凸缘向外延伸以便于将垂直框架组件180连接到靠背面板160和水平框架组件200。对于具有靠背框架60的座椅20的实施方案一所述靠背框架朝向座椅靠背框架60的底部可旋转地连接到车辆10,垂直框架组件180有大致锥形的轮廓并且其轮廓深度随靠近底端183而增加。垂直框架组件180有朝向底端183的更深的轮廓,从而与作用在较顶端184的力和扭矩相比较而言,更好地控制作用在端部183的增加的力和扭矩。顶端184有较小的深度以减少所用的材料,从而减小了座椅20的重量。
[0061]现在特别参考图22至25,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水平框架组件200。如上所述,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水平组件200优选采用辊轧工艺成型。两个水平框架组件200在紧邻靠背面板160的顶部和底部边缘处连接到靠背面板160。水平框架组件200也优选是具有大致u型(或“帽”形)截面201和凸缘,凸缘向外延伸以便于将它们连接到靠背面板。水平框架组件200至少一部分可向外延伸经过垂直框架组件180用于支撑靠背面板160的悬臂式部分或横向延伸部分。水平框架组件200根据它们形成的框架部分的宽度可有不同的长度。图22至23示出水平框架组件200针对图11的60/40比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60%部分,同时图24至25示出水平框架组件针对较小的40%部分。
[0062]现在特别参考图26至27,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靠背组件(面板或平底)160。靠背面板160连接到水平和垂直框架组件200和180,从而形成靠背框架60的主体部分。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靠背面板160为一个大致平的平面体,在该平面体中形成有特征。在通常的座椅框架中,靠背面板以金属材料使用冲压工艺成型,并且靠背面板可能包括许多肋或其它加强特征,其使靠背面板在加强的同时其整体深度增加。肋的使用导致不平坦表面,可将一个附加的面板组件连接到靠背面板用来提供一个平的表面,为衬垫装饰或其它装饰创建A等级表面。
[0063]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靠背面板160包括许多相对浅的凹陷或压痕163。压痕163设在靠背面板160的选取区域用于为靠背框架60增加刚度,但其足够浅使靠背面板160保持大致平的表面从而可对其应用衬垫装饰材料或其它装饰材料。靠背面板160也可有一个卷边164,其被设置为给靠背面板160增加附加的
刚度。靠背面板160、垂直框架组件180和水平框架组件200构成靠背框架60的主体。靠背框架60还包括许多支架和其它部件,其连接到靠背面板160、垂直框架组件180和水平框架组件200从而提供其它特征。
[0064]参考图28至29,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连接板220。连接板220便于将倾角调节器61用螺栓、铆钉、或其它适当的紧固件和/或诸如焊接的其它附接方式连接到垂直框架组件180。现在特别参考图30,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支架240。卷收器支架240连接到靠背面板160并为用于车辆座椅20的中间乘员的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提供一个安装表面,并具有适当的设计以与座椅靠背框架60制成一体。
[0065]现在特别参考图31,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座椅安全带退出支架250。座椅安全带退出支架250连接到上部的水平框架组件200,并引导座椅安全带从卷收器242穿过一个上部表面(未不出)中的开口进入座椅靠背30。
[0066]现在特别参考图32至33,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头枕支架260和270。头枕支架260和270也连接到上部的水平框架组件200,并将头枕262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60。根据各种示例实施方案,不同类型的头枕262可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60。例如,头枕支架270可能为可调整式支架(如图33A和33B所示)或者可能为铰接式头枕支架260 (如图32A和32B所示)。
[0067]现在特别参考图34至36,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IS0FIX(或闩锁)杆组件280。ISOFIX组件280优选连接到下部的水平框架组件200并提供一个特征,其使儿童安全座椅可以附接到ISOFIX线283。现在特别参考图37至38,示出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的增强构件310和320。增强构件310和320选择性地设置并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60从而为适用于给定座椅靠背框架60的最终组件增加强度。增强构件310和320优选是采用适当的焊接技术(包括激光焊接)被焊接到座椅靠背框架60。
[0068]如上所述,座椅靠背框架60可设有高闩锁连接,其中靠背框架60在靠背框架的顶部附近连接到车辆,如图3和13所示。示出用于高闩锁应用中的座椅靠背框架60。由于具有高闩锁连接组件的框架60上的力不同于具有低闩锁(倾角调节装置)连接的框架60上的力,水平和垂直框架组件200和180可能各不相同或布置不同。但是,对于不例实施方案的座椅靠背框架60,仍使用相同的加工来形成用于低闩锁座椅靠背框架60的辊轧成形的上部水平框架组件200和形成用于高闩锁座椅靠背框架60的水平框架组件200。
[0069]现在特别参考图19,对于低闩锁应用,沿上部的水平框架组件200传送较大的力。然而,对于所示的示例实施方案,示出两个水平框架组件200:—个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的第一外部水平框架组件420,和一个具有相对较小的横截面的第二内部水平框架组件424。第二或增强的水平框架组件424置于第一水平框架组件420中并对其进行加强。当前的布置提供更大的设计和制造灵活性,同时由于重量减轻,提供了具有改进的强度/重量比的车辆座椅靠背框架60。
[0070]靠背框架60及其部件优选是由高强度或超高强度钢和/或合金成型,并且配置为基本借助如图14至18和41所示的激光焊接操作进行组装,但也可以用任何适当材料制成以及使用任何适当工艺进行组装。
[0071]根据一个示例实施方案,单个的夹具500优选用于多数激光焊接操作,从而在单个夹具中进行框架组装而不需要多个夹具或转移。图15示出一个示例夹具500。具有基本垂直于靠背面板160的焊接表面的较小子组件可放置于夹具中,进行焊接,然后移除并在夹具160中重新定向从而被焊接到座椅靠背框架60的其余部分。夹具可包含一个底座505和一个盖510,它们渐渐包围组成座椅靠背框架60的部件。底座505包括许多液压锁销515,所述液压锁销卡住座椅靠背框架60对着盖510中的固定锁销从而基本保持框架固定,如图16和17所示。夹具500的盖510还包含许多槽或开口。
[0072]参考图14,来自夹具上方的辐射体的激光通过槽定位对框架60进行焊接。焊接工艺设置为使构成框架60所需的焊接总长最小化。框架60部件布置为使所有焊接缝为薄-薄接缝或厚-厚接缝(即所有焊接接缝具有顶端部件,其厚度小于或等于底端部件的厚度)。在一个所示的替代示例实施方案中,框架60布置为使瞄准线(line-of-sight)可从单个的激光焊接站的一根激光形成,从而消除使用多个昂贵的激光焊接站的需要。在图41中,示出用于激光焊接夹具中座椅靠背框架60的焊缝和锁销525的位置。
[0073]在一个示例实施方案中,将座椅靠背框架60以及水平和垂直框架组件200和180分别设计为有端部,所述端部被设计为使用激光焊接和夹具500安装配合和临时连接。如图39和40最佳所示,在外部的垂直框架组件180与上部的水平框架组件200之间的上部接缝208允许垂直框架组件180与水平框架组件200非常紧密地套叠。相似的,如图40A和40B最佳所示,因为在框架组件之间的下部接缝209,部件非常紧密地套叠从而可对部件进行激光焊接。
[0074]座椅靠背框架60能够适应本领域公知的许多特征。座椅靠背框架60能够适应装载-平坦(stow-flat)、翻转和折叠、折叠和翻倒及其它结构。座椅靠背框架60通过在靠背面板160上所需地方增加开口从而也能够适应各种贯通系统。
[0075]对于在公开的各种示例实施方案(包括最佳实施方案)中所示的用于形成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工艺的零件的结构和布置,仅为示意性的。仅在本说明书中详细说明本公开内容的几个实施方案。阅览本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会容易理解,如仅由以下权利要求限定的,在不背离本本发明公开内容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情况下,变体是可能的。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 第一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一框架组件布置在车辆座椅靠背框架中且基本垂直排列,并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第一侧面,其中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在第一位置有第一深度且在第二位置有第二深度; 第二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二框架组件布置在车辆座椅框架中以基本垂直排列,并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的第二侧面,其中第二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在第一位置有第一深度且在第二位置有第二深度; 第三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三框架组件布置在车辆座椅框架中以基本水平排列,并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的第三侧面,其中第三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 第四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四框架组件布置在车辆座椅框架中以基本水平排列,并且位于紧邻车辆座椅的第四侧面,其中第四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框架组件是采用冲压工艺制造的,所述冲压工艺用于生产具有基本相同纵向长度的第一和第二框架组件,第三和第四框架组件是采用辊轧成形工艺制造的,所述辊轧成形工艺用于生产具有不同纵向长度的第三和第四框架组件;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包括一个外部水平框架组件和一个置于该外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内部水平框架组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以及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的深度大致从顶部向底部增加,以及其中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从任一端观察具有一致的轮廓;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各自与所述
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之间具有接缝,所述接缝使得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各自与所述第三框架组件和所述第四框架组件紧密套叠。2.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座椅,其中具有基本相同纵向长度的第一和第二框架组件能用于车辆座椅靠背框架中,所述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用于一种以上的车型,此外其中第三和第四框架组件纵向长度不同从而提供不同宽度的车辆座椅靠背框架以用于一种以上的车型。3.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辆座椅,此外其中第三和第四框架组件纵向长度不同从而生产车辆座椅靠背框架以用于不同车型。4.一种用于多种车辆的、具有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冲压第一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一框架组件布置在车辆座椅靠背框架中且垂直排列,其中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在第一位置有第一深度且在第二位置有第二深度; 辊轧成形第二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二框架组件布置在车辆座椅靠背框架中且水平排列,其中第二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以及 其中第一框架组件为通用部件,用于具有基本固定高度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多种车辆,第二框架组件被切割为不同长度从而制造座椅靠背框架,用于具有不同宽度车辆座椅靠背的多种车辆;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是包括一个外部水平框架组件和一个置于该外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内部水平框架组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的深度大致从顶部向底部增加,以及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从任一端观察具有一致的轮廓;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具有接缝,所述接缝使得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紧密套叠。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冲压第三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三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并垂直排列,并且与第一框架组件间隔开,其中第三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不断变化的深度;以及 辊轧成形第四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四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并水平排列,并且与第二框架组件间隔开,其中第四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6.一种用于多种车辆的、具有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第一和第二垂直框架组件并将第一和第二垂直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以支撑座椅靠背; 冲压上部和下部的水平框架组件,其各具有大致固定U形的横截面和纵向长度,将上部和下部的水平框架组件布置于座椅靠背框架中,此外其中用于冲压上部和下部的水平框架组件的冲压工艺使用冲压工具,该冲压工具能冲压具有不同纵向长度的上部和下部水平框架组件;以及 提供上部和下部水平框架组件用于车辆靠背框架中,所述车辆靠背框架具有第一和第二垂直框架组件用于具有基本固定高度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多种车辆;以及 其中所述上部和下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包括一个外部水平框架组件和一个置于该外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内部水平框架组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垂直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的深度大致从顶部向底部增加,以及其中所述上部和下部水平框架组件从任一端观察具有一致的轮廓;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垂直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垂直框架组件各自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组件和所述下部水平框架组件之间具有接缝,所述接缝使得所述第一垂直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垂直框架组件各自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组件和所述下部水平框架组件紧密套叠。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制造用于车辆第二排的车辆座椅靠背的步骤。8.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制造用于车辆第三排的车辆座椅靠背的步骤。9.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制造用于轿车型车辆第二排和多用途型车辆第二排的车辆座椅靠背的步骤。10.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制造用于车辆第三排的车辆座椅靠背的步骤。11.一种用于多种车辆的、具有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冲压第一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一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且垂直排列,并且其中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在第一位置有第一深度且在第二位置有第二深度;以及 冲压第二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二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且水平排列,其中第二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其中第二框架组件在冲压工具中冲压成形,所述冲压工具的纵向长度大于第二框架组件的纵向长度;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是包括一个外部水平框架组件和一个置于该外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内部水平框架组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的深度大致从顶部向底部增加,以及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从任一端观察具有一致的轮廓;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具有接缝,所述接缝使得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紧密套叠。12.—种用于多种车辆的、具有车辆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冲压第一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一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且垂直排列,其中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在第一位置有第一深度且在第二位置有第二深度; 辊轧成形第二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二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且水平排列,其中第二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以及 其中第一框架组件为通用部件,用于具有基本固定高度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多种车辆,第二框架组件被切割成在具有不同宽度车辆座椅靠背的多种车辆中所用的长度;以及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是包括一个外部水平框架组件和一个置于该外部水平框架组件中的内部水平框架组件的一个水平框架组件;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的深度大致从顶部向底部增加,以及其中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从任一端观察具有一致的轮廓;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之间具有接缝,所述接缝使得所述第一框架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组件紧密套叠。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冲压第三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三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并垂直排列,并且与第一框架组件间隔开,其中第三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不断变化的深度;以及 辊轧成形第四框架组件,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和具有纵向长度,第四框架组件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中且水平排列,并且与第二框架组件间隔开,其中第四框架组件的U形横截面有基本固定的深度。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方法,还包括制造用于车辆第三排的车辆座椅靠背的步骤。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座椅靠背框架的车辆座椅和一种制造这种座椅靠背框架的方法,能用于多种车辆,并包括一具有变化深度u形的冲压成形的第一垂直框架组件和一具有固定深度u形横截面的辊轧成形的第二框架组件,并且第一框架组件在具有基本固定高度的车辆座椅靠背的多种车辆中为通用部件,而第二框架组件被切割成在具有不同车辆座椅靠背宽度的多种车辆中所用的长度。
【IPC分类】B60N2/68
【公开号】CN104890551
【申请号】CN201510024199
【发明人】P·罗斯克曾科, S·芬克, M·C·纳齐恩, C·R·贝克
【申请人】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07年11月16日
【公告号】CN101573253A, EP2094529A2, EP2094529A4, US8789400, US20100109415, WO2008061233A2, WO2008061233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