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锁式立管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5

一种直锁式立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与自行车的立管(stem)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直锁式立管(direct mountstem)。
【背景技术】
[0002]请参阅图1及图2,现有的直锁式立管10主要包含有一基座11及一上盖12,该基座11具有一夹持部112,以及自该夹持部112 —体地延伸而出的二固定部114。该上盖12通过四螺丝13而固定于该夹持部112,用以将自行车的一握杆14夹持固定于该上盖12与该夹持部112之间。该二固定部114通过四螺丝15而固定于自行车的一前叉肩盖16 (forkcrown)。该前叉肩盖16与自行车的一竖管17及二避震器18固接,进而间接地与自行车的前轮(图中未示)固接,因此,使用者能通过该握杆14操控自行车的前轮。该直锁式立管10大多应用于有特殊竞技用途的自行车,例如下坡车(downhill racing bike),以达到良好的结构强度及操控性。
[0003]为了提升自行车的操控性,让使用者通过该握杆14操控前轮的动作更为快速且省力,市面上另有一种由前述的直锁式立管10改良而成的直锁式立管,其改良方式主要是将该夹持部112的宽度缩短,即该夹持部112的二侧面112a距离减小,该上盖12的宽度也对应地缩短,并且将该夹持部112朝该二固定部114之间的空间移动,使该二固定部114的前段114a分别位于该夹持部112的该二侧面112a旁,如此的设计可缩短该基座11的夹持部112与固定部114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该握杆14与该竖管17的距离,以达到缩短操控半径进而提升自行车操控性的功效。然而,此种直锁式立管的夹持部112及上盖12宽度较短,造成该握杆14因受该直锁式立管夹持的范围较小而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锁式立管,能让自行车有良好的操控性及稳定性。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用以固定于一握杆,以及一固接一竖管的肩盖,该竖管能定义出一中心轴线。该直锁式立管包含有一基座、二第一螺丝、二第二螺丝、一上盖,以及四第三螺丝。该基座具有一夹持部、自该夹持部延伸而出的二延伸部,以及分别设于该二延伸部的二第一穿孔,该夹持部具有一顶面、一自该顶面凹陷的下凹槽、一位于该下凹槽内的下凹弧面、设于该下凹弧面的二第二穿孔,以及设于该顶面的四螺孔。该二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该二第一穿孔,并用以螺接固定于该肩盖。该二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该二第二穿孔,并用以螺接固定于该肩盖。该上盖具有一底面、一自该底面凹陷的上凹槽、一位于该上凹槽内的上凹弧面,以及设于该底面的四第三穿孔,该上盖的底面及上凹弧面分别朝向该基座的顶面及下凹弧面。该四第三螺丝分别穿设于该四第三穿孔且分别螺接于该四螺孔,用以使该握杆受夹持固定于该下凹弧面与该上凹弧面之间。
[0006]由于该基座的第一、二穿孔依据该肩盖的螺孔(亦即供第一、二螺丝螺接的螺孔)而设置,该等第一、二穿孔彼此之间及其与该竖管之间皆分别有特定的距离。相较于先前技术中直锁式立管10(如第I图及第2图所示)的该四螺丝15及该二固定部114供该四螺丝15穿过的穿孔,本发明的直锁式立管的第一、二螺丝及第一、二穿孔更接近该握杆,亦即能使得该竖管更接近该握杆,因此能缩短操控半径进而提升自行车的操控性。
[0007]此外,相较于先前技术中所述的直锁式立管10,本发明的直锁式立管的基座的夹持部及上盖不需为了达成前述的功效而设计得较短,甚至,不论将该夹持部及该上盖设计得多长也不会影响前述的功效,因此,该夹持部及该上盖能有适当的长度,使得该握杆受到足够范围的夹持而有良好的稳定性。
[0008]有关本发明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后续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发明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了解,这些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发明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现有技术中直锁式立管与一握杆、一前叉肩盖、一竖管及二避震器的立体组合图;
[0010]图2为所述现有技术中直锁式立管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的立体组合图;
[0012]图4为本发明该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的立体分解图;
[0013]图5为本发明该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的一基座的顶视图;
[0014]图6为图3沿剖线6-6的剖视图;
[0015]图7为本发明该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与一握杆、一肩盖、一竖管及二避震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8为本发明该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与该握杆、该肩盖、该竖管及该二避震器的立体组合图;
[0017]图9为图8的顶视图,只不过该直锁式立管的四第三螺丝、一上盖及该握杆被移除,以便说明;
[0018]图10类同于图9,只不过显示另一种使用方式;以及
[0019]图11为图8沿剖线11-11的剖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0直锁式立管11基座
[0022]112夹持部112a侧面
[0023]114固定部114a前段
[0024]12上盖13螺丝
[0025]14握杆15螺丝
[0026]16前叉肩盖17竖管
[0027]18避震器
[0028]20直锁式立管22主要区块
[0029]24连接区块
[0030]30基座31夹持部
[0031]311 顶面 312 下表面
[0032]313前侧314后侧
[0033]315左侧316右侧
[0034]32延伸部33第一穿孔
[0035]34下凹槽35下凹弧面
[0036]36第二穿孔362上区段
[0037]364下区段366底面
[0038]368前孔369后孔
[0039]37(前)螺孔38(后)螺孔
[0040]40上盖41底面
[0041]42上表面43上凹槽
[0042]44上凹弧面45第三穿孔
[0043]51第一螺丝52第二螺丝
[0044]522头部524身部
[0045]53第三螺丝
[0046]61肩盖62握杆
[0047]63竖管64避震器
[0048]LI曲率中心线L2 中心轴线
[0049]Dl垂直距离D2、D3、D4 中心距离
[0050]D5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51]请参阅图3及图4,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直锁式立管20包含有一基座30、一上盖40、二第一螺丝51、二第二螺丝52,以及四第三螺丝53。
[0052]请参阅图4至图6,该基座30具有一夹持部3 1,该夹持部3 I具有一呈平面状的顶面311,以及一大概与该顶面311朝向相反方向且凹凸起伏的下表面312,依据该直锁式立管20安装于自行车时骑乘者的方位,该夹持部31能定义出一前侧313、一后侧314、一左侧315及一右侧316。该基座30更具有自该夹持部31的后侧314 —体地延伸而出的二延伸部32,以及分别设于该二延伸部32的二第一穿孔33。
[0053]该夹持部31更具有一自该顶面311凹陷且于该左侧315及该右侧316呈开放状的下凹槽34、一位于该下凹槽34内的下凹弧面35、贯穿该下凹弧面35及该下表面312的二第二穿孔36,以及贯穿该顶面311及该下表面312的四螺孔37、38,该四螺孔37、38包含有靠近该前侧313的二前螺孔37,以及靠近该后侧314的二后螺孔38,该二第二穿孔36位于该二前螺孔37与该二后螺孔38之间,该二后螺孔38位于该二第二穿孔36与该二第一穿孔33之间。该下凹弧面35能定义出一曲率中心线LI。
[0054]在本实施例中,该二第一穿孔33分别为一长圆孔(slotted hole),该二第二穿孔36分别具有一上区段362及一下区段364。该上区段362为一长圆孔,自该下凹弧面35向下延伸,且具有一底面366。该下区段364自该底面366向下延伸至该下表面312,且该下区段364包含有相连接的一前孔368及一后孔369。
[0055]该上盖40具有一呈平面状的底面41、一大概与该底面41朝向相反方向且凹凸起伏的上表面42、一自该底面41凹陷且形状对应该下凹槽34的上凹槽43、一位于该上凹槽43内的上凹弧而44,以及贯穿该底面41及该上表面42的四第三穿孔45。
[0056]请参阅图7及图8,该直锁式立管20安装于自行车上时,先以该二第一螺丝51分别穿设于该二第一穿孔33并螺接固定于一肩盖61,并以该二第二螺丝52分别穿设于该二第二穿孔36并螺接固定于该肩盖61,藉以将该基座30固定于该肩盖61。如图6所示,各该第二螺丝52具有一头部522及一身部524,该二第二螺丝52的身部524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36的下区段364,该二第二螺丝52的头部522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36的上区段362且未凸出于该下凹弧面35。
[0057]在本实施例中,该二第二螺丝52的身部524能选择性地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36的前孔368或后孔369,亦即,在进行前述的组装步骤时,使用者可将该二第二螺丝52的身部524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36的前孔368,以形成如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或者,使用者亦可将该二第二螺丝52的身部524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36的后孔369,以形成如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
[005 8]然后,将一握杆62设置于该基座30的下凹槽34,再将该上盖40设置于该握杆62上,使得该握杆62亦位于该上盖40的上凹槽43,且该上盖40的底面41及上凹弧面44分别朝向该基座30的顶面311及下凹弧面35(如图11所示),再以该四第三螺丝53分别穿设于该四第三穿孔45且分别螺接于该四螺孔37、38,使得该握杆62受夹持固定于该下凹弧面35与该上凹弧面44之间。如此一来,该上盖40的上凹弧面44的曲率中心线及该握杆62的中心轴线大概与该基座30的下凹弧面35的曲率中心线LI重合。
[0059]该肩盖61固接一竖管63及二避震器64,进而间接地与自行车的前轮(图中未示)固接,而该直锁式立管20固定于该握杆62及该肩盖61,因此,使用者能藉由该握杆62操控自行车的前轮。该竖管63能定义出一中心轴线L2,该中心轴线L2与该曲率中心线LI的垂直距离Dl越小,表示该竖管63与该握杆62的距离越小,则使用者通过该握杆62操控自行车前轮的操控半径越小且操控性越好。
[0060]由于该基座30的第一、二穿孔33、36依据该肩盖61的螺孔(亦即供第一、二螺丝51、52螺接的螺孔,图中未示)而设置,所述第一、二穿孔33、36彼此之间及其与该竖管63之间皆分别有特定的距离。依据一般常用的肩盖规格,该二第一穿孔33之间及该二第二穿孔36之间的中心距离D2为50毫米(mm),而位于该握杆62同一侧的第一、二穿孔33、36的中心距离D3(有图9及图10所示的二种实施方式)为30mm。
[006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直锁式立管10(如图1及图2所示)的该四螺丝15与该握杆14的距离,本发明的直锁式立管20的第一、二螺丝51、52与该握杆62的距离(亦即第一、二穿孔33、36与该握杆62的距离)较小,如此能使得该竖管63较接近该握杆62。依据一般常用的肩盖规格,现有技术技术中直锁式立管10使得该握杆14与该竖管17的中心距离至少为50mm。在本实施例中,当该二第二螺丝52的身部524设于第二穿孔36的前孔368时(如图9所不),该曲率中心线LI与该中心轴线L2的垂直距尚Dl (亦即该握杆62与该竖管63的中心距离)为25mm ;当该二第二螺丝52的身部524设于第二穿孔36的后孔369时(如图10所不),该曲率中心线LI与该中心轴线L2的垂直距尚Dl (亦即该握杆62与该竖管63的中心距离)为30mm。换言的,本发明的设计能大幅缩短使用者通过该握杆62操控自行车前轮的操控半径,进而有效地提升自行车的操控性。
[0062]值得一提的是,各该第二穿孔36的下区段364也不一定必须如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由前、后孔368、369连接而成的8字形孔,而可为一如同各该第一穿孔33的长圆孔,如此一来,该曲率中心线LI与该中心轴线L2的垂直距离Dl大于或等于2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0毫米。或者,亦可将各该第二穿孔36的下区段364及各该第一穿孔33皆设计为8字形孔,然而,如同本实施例所提供者,各该下区段364及各该第一穿孔33其中一者为长圆孔且另一者为8字形孔,可让用户在转换该基座30的安装方式时,仅需拆卸设于8字形孔的螺丝以改变其设置位置,而设于长圆孔的螺丝只要旋松即可移动,如此在使用上较为方便。或者,各该第一穿孔33及第二穿孔36的上、下区段362、364可分别为单一圆孔,使得该曲率中心线LI与该中心轴线L2的垂直距离Dl无法随使用需求变更。所述第一、二穿孔33、36的设置位置亦可再更朝向该夹持部31的前侧313位移,使得该曲率中心线LI与该中心轴线L2的垂直距离Dl (亦即该握杆62与该竖管63的中心距离)更小,例如在二种使用方式时分别为20mm及25mm。
[0063]由于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二穿孔36的前、后孔368、369距离较小,因此设计成相连接的形式。然而,各该第二穿孔36的前、后孔368、369的距离亦可设计得较大,则前、后孔368,369即可分开,亦即各该第二穿孔36的下区段364能包含有不相连接的前、后孔368、369,在此状况下,不相连接的前、后孔368、369仍可设于同一长圆孔(亦即上区段)的底面,亦可分别设于一孔径较前、后孔368、369大的圆孔底面。
[0064]本发明除了前述的使自行车有较佳操控性的功效以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直锁式立管10(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直锁式立管20的基座30的夹持部31及上盖40不需为了达成前述的功效而设计得较短,甚至,不论将该夹持部31及该上盖40设计得多长也不会影响前述的功效,因此,该夹持部31及该上盖40能有适当的长度,使得该握杆62受到足够范围的夹持而有良好的稳定性。依据前述的一般常用的肩盖规格,该二前螺孔37之间及该二后螺孔38之间的中心距离D4以大于或等于50mm为较佳设计,该基座30的下凹弧面35及该上盖40的上凹弧面44的长度D5以大于或等于60mm为较佳设计。
[0065]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的实施例以单件式的直锁式立管为例,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征亦可套用于二件式的直锁式立管。如图3所示,单件式的直锁式立管20能区分出用以固定于该肩盖61且对该握杆62支撑效果较佳的二主要区块22,以及一连接该二主要区块22的连接区块24,只要将该直锁式立管20的连接区块24去除即成为二件式的直锁式立管,在此状况下,该二主要区块22相互分离,且分别包含有一该延伸部32、一该第一穿孔33、一该第二穿孔36、一该前螺孔37、一该后螺孔38、二该第三穿孔45、一该第一螺丝51、一该第二螺丝52及二该第三螺丝53,此外,该基座30及该上盖40分别包含有相互分离且分别位于该二主要区块22的二构件,该夹持部31及其顶面311、下凹槽34与下凹弧面35,以及该上盖40的底面41、上凹槽43及上凹弧面44等特征,皆分别有一部分在一该主要区块22且另一部分在另一该主要区块22。换言之,即使将该直锁式立管20的连接区块24去除而形成二件式的直锁式立管,仍包含有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因此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0066]最后,必须再次说明,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构成元件,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案的保护范围,其他等效元件的替代或变化,亦应为本案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直锁式立管,用以固定于一握杆,以及一固接一竖管的肩盖,该竖管能定义出一中心轴线;该直锁式立管包含有: 一基座,具有一夹持部、自该夹持部延伸而出的二延伸部,以及分别设于该二延伸部的二第一穿孔,该夹持部具有一顶面、一自该顶面凹陷的下凹槽、一位于该下凹槽内的下凹弧面、设于该下凹弧面的二第二穿孔,以及设于该顶面的四螺孔; 二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该二第一穿孔,并用以螺接固定于该肩盖; 二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该二第二穿孔,并用以螺接固定于该肩盖; 一上盖,具有一底面、一自该底面凹陷的上凹槽、一位于该上凹槽内的上凹弧面,以及设于该底面的四第三穿孔,该上盖的底面及上凹弧面分别朝向该基座的顶面及下凹弧面;以及 四第三螺丝,分别穿设于该四第三穿孔且分别螺接于该四螺孔,用以使该握杆受夹持固定于该下凹弧面与该上凹弧面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下凹弧面能定义出一曲率中心线,该曲率中心线与该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2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30毫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该四螺孔包含有二前螺孔及二后螺孔,该二第二穿孔位于该二前螺孔与该二后螺孔之间,该二后螺孔位于该二第二穿孔与该二第一穿孔之间,该二前螺孔的中心距离及该二后螺孔的中心距离大于或等于50毫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下凹弧面的长度及该上盖的上凹弧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0毫米。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该二第二穿孔分别具有一上区段及一下区段,该上区段自该下凹弧面向下延伸且具有一底面,该下区段自该底面向下延伸,该二第二螺丝分别具有一头部及一身部,该二第二螺丝的身部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的下区段,该二第二螺丝的头部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的上区段且未凸出于该下凹弧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该二第一穿孔分别为一长圆孔,该二第二穿孔的下区段分别包含有一前孔及一后孔,该二第二螺丝的身部能选择性地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的前孔或后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各该下区段的前孔及后孔相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该二第一穿孔分别为一长圆孔,该二第二穿孔分别包含有一前孔及一后孔,该二第二螺丝能选择性地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的前孔或后孔。9.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直锁式立管,其中该基座的下凹弧面能定义出一曲率中心线,当该二第二螺丝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的前孔时,该曲率中心线与该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25毫米;当该二第二螺丝分别设于该二第二穿孔的后孔时,该曲率中心线与该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为30毫米。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锁式立管,包含一基座及一上盖,基座有一夹持部、二延伸部及分别设于延伸部的的二第一穿孔,夹持部有一自其顶面凹陷的的下凹槽、一位于下凹槽内的下凹弧面、设于下凹弧面的二第二穿孔及设于顶面的四螺孔,二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第一穿孔并螺接于一固接一竖管的肩盖,二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第二穿孔并螺接于肩盖,上盖有一自其底面凹陷的上凹槽、一位于上凹槽内的上凹弧面及设于底面的四第三穿孔,四第三螺丝分别穿设于第三穿孔且分别螺接于螺孔,使一握杆受夹持于上、下凹弧面之间;因此,该直锁式立管能让自行车有良好的操控性及稳定性。
【IPC分类】B62K21/18
【公开号】CN104890792
【申请号】CN201410078674
【发明人】何凯文
【申请人】威菩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3月5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