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1

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与自行车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二)。
【背景技术】
[0002]现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减碳、环保以及运动健身的概念,而骑乘自行车不会耗费石化能源亦不会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不仅能达到节能减碳及环保的目的,更能同时具有运动健身的效果。
[0003]为提升自行车的制动能力,保障使用者的骑乘安全,某些自行车种,如登山车的刹车系统,从夹块控制装置(一般称为夹刹),即利用拉动刹车线使刹车块夹合轮框以达停止轮子转动的效果的设计,转而采用油压控制装置(一般称碟刹),即于轮框上设计有与轮框同步运作的碟盘,并透过油压控制的方式使刹车来令片夹合碟盘,以达停止轮子转动的设计。
[0004]另外,为使自行车的油压控制装置能配合不同骑乘者的手部大小及骑乘习惯,通常设有调整结构以对拉杆与握把之间的距离及角度(一般称为握距)、以及油压作动盲区的多寡(一般称为握感)进行对应的调整。
[0005]然而,现有油压控制装置的调整结构不仅繁复,而导致在调整上相当不易外,亦不利于油压控制装置的组装、检测、保养及维修。是以,现有自行车的油压控制装置尚有待改进之处。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二),可供使用者依需求快速调整所需的握距。
[0007]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可供使用者依需求快速地调整所需的握感。
[0008]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二)包含一主体、一枢轴、一中继元件、一第一拉杆、一安置销以及一第二拉杆。其中,该主体具有一储油缸、一油压缸、一活塞以及一弹簧;该储油缸与该油压缸中设有液压油,且该油压缸与该储油缸连通,并具有一第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开口 ;该活塞设于该油压缸中,并可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该活塞位于或接近该第一位置时,其一端自该第一开口凸伸出该主体外;该弹簧设于该油压缸中,用以推抵该活塞往该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该中继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枢轴上,且通过该枢轴枢设于该主体上,并可相对该主体枢摆;该中继元件具有一定位部、一受力部以及一顶抵部,且该定位部压抵于该主体上,且该顶抵部压抵于该活塞凸伸出该主体外的该端。该第一拉杆具有一结合孔、以及一与该结合孔连通的开口 ;该结合孔供该枢轴穿设,并通过枢轴枢设于该主体上。该安置销穿设于该第一拉杆上,且一端凸伸至该第一拉杆外。该第二拉杆枢设于该安置销上,且可相对陔安置销枢摆;该第二拉杆上具有一固定部,用以当该第二拉杆于该安置销上枢摆至一定角度时,该固定部压抵于该第一拉杆上,使该开口的间距缩小,致使该结合孔的内孔壁咬合于陔枢轴上,而使该第一拉杆固定于陔枢轴上并可相对该主体枢摆。
[0009]依据上述构思,该中继元件具有一作动块以及一连动杆,该作动块枢设于该主体上,并可相对该主体枢摆,且具有该定位部;该作动块上具有一螺孔,该连动杆设有螺纹并锁设于该螺孔中;另外,该连动杆的一端具有该顶抵部。
[0010]如此一来,透过上述的设计,使用者便可依其需求快速地调整所需的握距与握感。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2]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3]图3是图1于A-A方向的剖视图。
[0014]图4是图1于B-B方向的剖视图。
[0015]图5是一剖视图,揭示第二拉杆未压抵于第一拉杆上。
[0016]图6是第二拉杆的立体图
[0017]【符号说明】
[0018]10 主体
[0019]11储油缸
[0020]12油压缸
[0021]121 第一开口 122 第二开口
[0022]13 活塞
[0023]14 弹簧
[0024]15 流道
[0025]I6 凹窝
[0026]161安置孔 162接抵面
[0027]17 套环
[0028]18 枢轴
[0029]181 牙
[0030]20中继元件
[0031]21作动块
[0032]211定位部 212螺孔
[0033]22连动杆
[0034]23限制件
[0035]221顶抵部
[0036]30第一拉杆
[0037]31结合孔32结合面 33开口
[0038]34通孔35作动把
[0039]40安置销
[0040]41 本体
[0041]411 穿环
[0042]42 螺帽
[0043]50第二拉杆
[0044]51厚唇区域
[0045]52薄唇区域
[0046]53凹陷区域
[0047]D1、D2 厚度
[0048]Pl第一位置
[0049]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二),其包含有一主体10、一枢轴18、一中继元件20、一第一拉杆30、一安置销40以及一第二拉杆50。其中:
[0051]该主体10内部包含有一储油缸11、一油压缸12、一活塞13以及一弹簧14。该储油缸11与该油压缸12中设有液压油,且该油压缸12透过一流道15与陔储油缸11连通,并具有位于相反侧的一第一开口 121以及一第二开口 122。该活塞13则设于该油压缸12中,并可于该油压缸12中的一第一位置Pl以及一第二位置P2之间往复移动,且该活塞位于或接近该第一位置Pl时,其一端自该第一开口 121凸伸出该主体10外。该弹簧14设于该油压缸中,用以提供一弹力推抵该活塞13往该第一位置Pl的方向移动。另外,该主体10外部则具有一凹窝16以及一套环17。该凹窝16与该第一开口 121连通,且主体10于该凹窝16相对的两侧壁上各具有一安置孔161。另外,该凹窝16于该第一开口 121处的上方设有一接抵面162。该套环17用以供与自行车的握把(图未示)连接,其详细结构与现有无异,于此不再赘述。
[0052]该枢轴18的中间段的位置处具有多个环绕该平行于轴向的牙181。
[0053]该中继元件20具有一作动块21、一连动杆22以及一限制件23。该作动块21结合于该枢轴18具有牙181的部位上,而固定于该枢轴18上,且透过该枢轴18穿置于主体的安置孔161中而枢设于该主体10的凹窝16处。该中继元件具有一定位部211及一螺孔212,于本实施例中,该定位部211是一凸块,用以压抵于该凹窝16的接抵面162上。该连动杆22外部具有螺纹而螺设于该螺孔212中,且一端呈球状而形成一顶抵部221,且该顶抵部221压抵于该活塞13凸伸出该主体10外的该端。另外,请参阅图5,使用者可透过改变该连动杆22与该螺孔212的螺合位置,而调整该顶抵部221与该作动块21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该活塞13于该油压缸12内的位置(即调整活塞13与该流道15间的距离)。意即,使用者可透过旋动该连动杆22达到快速地调整所需的握感。再者,于本实施例中,该限制件23于本实施例中为一 e型扣,并设置于该连动杆22相反于该顶抵部211的一端,且透过该顶抵部221 (球状区域)的球径大于其他部位的外径,而使得该连动杆22于旋动调整螺合的位置时可受到限制,除可限制活塞13于该油压缸12内的位置外,还使得该连动杆22不会有掉落的疑虑。
[0054]该第一拉杆30上设有一结合孔31、一结合面32、一开 口 33、一通孔34以及一作动把35。该结合孔31穿设有该枢轴18,意即,该第一拉杆30与该中继元件20呈共轴设置于该主体10上,且该第一拉杆30可相对陔主体10自由地摆动。该结合面32为凹面。陔开口 33与该结合孔31连通。该通孔34则贯通该结合面32以及该开口 33两侧的侧壁。该作动把35则由该开口 33较远离该结合面32的一侧的侧壁所延伸形成。
[0055]该安置销40具有一本体41以及一螺帽42,且该本体41外部设有螺纹,并穿设于该第一拉杆30的通孔34中,且其凸伸出该结合面32的一端具有一穿环411。该螺帽42的外径大于该通孔34的孔径,且与该本体41的另一端螺合。
[0056]该第二拉杆50透过一枢轴19枢设于该安置销40的穿环411上,且可相对该安置销40枢摆,亦即,该第二拉杆50可相对该第一拉杆30摆动。请参阅图6,该第二拉杆50于枢接处附近具有一固定部,且该固定部具有一厚唇区域51以及一薄唇区域52,且该厚唇区域51的厚度Dl略厚于该薄唇区域52的厚度D2。另外,该第二拉杆50的内面设有一凹陷区域53,且该凹陷区域53的大小略大于该作动把的大小。
[0057]再者,复参阅图5,当该薄唇区域52的壁面朝向该第一拉杆30的结合面32,该第一拉杆30与该第二拉杆50之间并未紧密接抵,而使得该第一拉杆30未受限制而可相对该主体10自由地摆动。换言之,于此装态下,使用者便可调整该第一拉杆30与作动块21间的角度,亦即,可调整该第一拉杆与该握把之间的距离及角度。
[0058]而后,当该第二拉杆50于该安置销40上枢摆至其凹陷区域53收容了该第一拉杆30的作动把,该厚唇区域51的壁面将如图3所示般,压抵于该第一拉杆30的结合面32上,使该开口 33的间距缩小,致使该结合孔31的内孔壁咬合于该枢轴18的牙181上。此时,该第二拉杆50、该第一拉杆30、该作动块21及该枢轴18形成一整体而可同步该枢轴18相对该主体10枢摆,而使该第二拉杆50与该握把之间的距离及角度呈现固定的状态。
[0059]通过以上二段的叙述,可知扳动该第二拉杆50于该安置销上作两个位置间的枢转,可使该第一拉杆30于该枢轴18上自由地枢转或固定于该枢轴18上,进而可改变该第一拉杆30、该第二拉杆50与该作动块21的角度,以达到调整握距之效。另外,该第一拉杆30的作动把35被包覆于陔第二拉杆50的凹陷区域53中,可使得该第一拉杆30与该第二拉杆50状若一体,可让使用者于使用上不会有突兀及操作错误的情形发生。
[0060]另外,于图3调整完成的状态下,使用者欲刹车而往该套环17的方向扳动该第二拉杆50,第二拉杆50、该第一拉杆30、该枢轴18及该中继元件20将整体同步地相对该主体10枢摆,使该作动块21的定位部211离开该主体10,且该连动杆22的顶抵部221将受力而推动该活塞13往该第二位置P2的方向移动,使该储油缸11与该油压缸12中的液压油受挤推而自该第二开口 121流出该压油缸12至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图未示)。
[0061]值得一提的是,于图3调整握距完成的状态下,使用者旋动该连动杆22以对握感进行调整时,由于该作动块21的定位部211压抵于主体10的接抵面162上,而产生一限制的定位作用,使得该作动块21不会因该连动杆22被旋动位移,使得握距调整的幅度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进而使得握距与握感的调整能更加地准确。
[0062]由此,透过上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二)的设计,不仅结构简单,致使用户便可依其需求快速地调整所需的握距与握感外,使用者调整握感或握距时,亦不会影响另外一者的调整幅度,而能更加准确地调整至理想的握感与握距。
[0063]另外,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权利要求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体,具有一储油缸、一油压缸、一活塞以及一弹簧;该储油缸与该油压缸中设有液压油,且该油压缸与该储油缸连通,并具有一第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开口 ;该活塞设于该油压缸中,并可于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该活塞位于或接近该第一位置时,其一端自该第一开口凸伸出该主体外;该弹簧设于该油压缸中,用以推抵该活塞往该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 一枢轴; 一中继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枢轴上,且通过该枢轴枢设于该主体上,并能相对该主体枢摆;该中继元件具有一定位部、一受力部以及一顶抵部,且该定位部压抵于该主体上,且该顶抵部压抵于该活塞凸伸出该主体外的该端; 一第一拉杆,具有一结合孔、以及一与该结合孔连通的开口 ;该结合孔供该枢轴穿设,并通过枢轴枢设于该主体上; 一安置销,穿设于该第一拉杆上,且一端凸伸至该第一拉杆外; 一第二拉杆,枢设于该安置销上,且能相对该安置销枢摆;该第二拉杆上具有一固定部,用以当该第二拉杆于该安置销上枢摆至一定角度时,该固定部压抵于该第一拉杆上,使该开口的间距缩小,致使该结合孔的内孔壁咬合于该枢轴上,而使该第一拉杆固定于该枢轴上并能相对该主体枢摆。2.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中继元件具有一作动块以及一连动杆,该作动块枢设于该主体上,并能相对该主体枢摆,且具有该定位部;该作动块上具有一螺孔,该连动杆设有螺纹并锁设于该螺孔中;另外,该连动杆的一端具有该顶抵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顶抵部呈球状,且该顶抵部的球径大于该连动杆其他部位的外径。4.如权利要求2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中继元件还具有一限制件,设置于该连动杆上相反于该顶抵部的一端。5.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安置销一端具有一穿环,且该第二拉杆透过另一枢轴穿设于穿环而枢设于该安置销上,且能相对该安置销摆动。6.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枢轴的中间段的位置处具有多个沿轴向平行设置的牙,且该结合孔的内孔壁咬合于该枢轴的牙上。7.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拉杆的内面设有一凹陷区域,且该固定部压抵于该第一拉杆上时,该凹陷区域包覆有该第一拉杆的部分部位。8.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具有一厚唇区域以及一薄唇区域,且该厚唇区域的厚度厚于该薄唇区域的厚度,当该薄唇区域的壁面朝向该第一拉杆时,该第一拉杆与该第二拉杆之间呈松配合,该第一拉杆能相对该主体自由地摆动;该厚唇区域的壁面压抵于该第一拉杆上时,该开口的间距缩小使该结合孔的内孔壁咬合于该枢轴。9.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杆上设有一通孔;该安置销具有一本体以及一螺帽,且该本体外部设有螺纹,并穿设于该第一拉杆的通孔中,该螺帽的外径大于该通孔的孔径,且与该本体的螺纹螺合。
【专利摘要】本发明关于一种自行车油压刹车控制组,包含一主体、一枢轴、一中继元件、一第一拉杆、一安置销以及一第二拉杆。其中,该主体具有一活塞且该活塞一端凸伸出该主体外。该枢轴与该主体结合,且该中继元件固定于该枢轴而枢设于该主体上,并可相对该主体枢摆,且具有一该顶抵部压抵于该活塞凸伸出该主体外的该端。该第一拉杆与该中继元件共轴设置。该安置销穿设于该第一拉杆上。该第二拉杆枢设于该安置销上,且可相对该安置销枢摆,且当该第二拉杆枢摆至一定角度时,压抵于该第一拉杆上使该第一拉杆固定于该枢轴上并可相对该主体枢摆。
【IPC分类】B62L3/02
【公开号】CN104890795
【申请号】CN201410160311
【发明人】柯世清, 林孟箴, 林律伸
【申请人】利奇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1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