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以及电梯的门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对侯梯厅门的关门力进行控制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以及电梯的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电梯的侯梯厅门的关门力、开门力由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赋予。
[0003]然而,当与外部连接的层处的电梯门的关门时,产生从侯梯厅侧朝电梯井道内流入的气流,存在由此导致无法关门从而无法开始轿厢的升降移动的情况。
[0004]因此,以往,当在关门时因气流而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关门的情况下再次开门,如果反复进行三次该动作,则切换控制电路来提高门开闭用的电动机的驱动力从而提高关门力。有关这样的文件,存在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平8-245140号公报(以下,称作专利文献I)。
[0005]但是,如果像这样反复进行三次门的开闭动作,则乘客的所谓的久等的感觉变得强烈,另外,存在电梯的使用效率降低的弊端。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当关门时气流强烈也能够防止关门所花费的时间变长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以及电梯的门控制方法。
[0007]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具备: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朝井道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风速传感器;以及接受来自风速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对侯梯厅门赋予开闭力的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的门控制部。门控制部根据由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风速,控制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以将侯梯厅门的关门力分阶段地或者连续地提高。
[0008]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门控制方法具有:对从电梯的侯梯厅朝井道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工序;以及根据由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风速,控制对侯梯厅门赋予开闭力的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以将侯梯厅门的关门力分阶段地或者连续地提高的工序。
【附图说明】
[0009]图1中,(a)是第I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主视图,(b)是第I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0010]图2是对第I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框图。
[0011]图3是在第I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流程图。
[0012]图4中,(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主视图,(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0013]图5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主视图。
[0014]图6中,(a)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门槛的局部俯视图,(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a)的向视6b - 6b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0015]图7中,(a)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局部俯视剖视图,(b)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局部侧视剖视图,(a)以及(b)均示出侯梯厅门相比全开稍微关闭时的情况。
[0016]图8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流程图。
[0017]标记说明
[0018]14a、14b 侯梯厅门
[0019]16门楣板
[0020]20电梯的门控制机构
[0021]22风速传感器
[0022]24门机电动机
[0023]26门控制部
[0024]42风速传感器
[0025]52风速传感器
[0026]62风速传感器
[0027]F电梯侯梯厅
[0028]P计测位置
[0029]Q退避位置
[0030]R 门榲
[0031]RB门槛部分
[0032]RD 槽
[0033]S 井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对其进行说明。
[0035][第I实施方式]
[0036]首先,对第I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a)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主视图,(b)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部分侧面剖视图。图2是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的框图。图3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流程图。
[0037]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梯10中,对电梯的轿厢以沿水平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有一对轿厢门12a、12b,在各楼层的电梯侯梯厅F(参照图4)中以能够沿水平方向在门槛上滑动的方式设置有一对侯梯厅门(厅门)14a、14b。一对轿厢门12a、12b经由设置于轿厢的轿厢门开闭机构(未图示)以能够朝相反的方向在门槛上滑动的方式连结。另外,一对侯梯厅门14a、14b经由设置于电梯侯梯厅F的侯梯厅门开闭机构(未图示)以能够朝相反的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
[0038]在轿厢门12a的外侧设置有轿厢门卡合装置(未图示),在侯梯厅门14a的内侧设置有侯梯厅门卡合装置(未图示)。此外,成为伴随着侯梯厅门14a的开闭,侯梯厅门14b、轿厢门12a、12b联动地开闭的结构。
[0039]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20具备: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风速传感器22 ;以及控制对侯梯厅门14赋予开闭力的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的门控制部26。
[0040]门控制部26设置于电梯10的控制盘28,根据来自轿厢内操作盘30等的指令对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进行控制,并且根据由风速传感器22检测到的风速,对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进行控制以分阶段地提高侯梯厅门14的关门力。
[00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速传感器22配置于门楣板16的下部侧。更详细来说,保持风速传感器22的保持部件23配置于门楣板16的下部,固定于保持部件23的风速传感器22的测定部22m位于相比门楣板16的下端稍靠下侧。
[0042](作用、效果)
[0043]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关门的进行而风速传感器22所受到的风速增加,将来自风速传感器22的计测信号经由与侯梯厅显示器32内的底座32s连接的缆线发送至控制盘28的门控制部26(图3的步骤SI)。
[0044]基于该信号,门控制部26算出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然后,判断该风速是否超过一定的阈值(步骤S2)。
[0045]在步骤S2中为否的情况下,门控制部26进行门通常控制,即将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设定为通常驱动力(步骤S3),并关门(步骤S4)。
[0046]在步骤S2中为是的情况下,门控制部26进行门重控制,即将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设定为强风时用驱动力(步骤S5),并关门(步骤S4)。
[0047]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超过一定值(阈值)的情况下,从通常的关门控制自动地转换成强风用的关门控制,因此,即便是强风也能够进行关门而不反复进行侯梯厅门14的门开闭。
[0048]而且,将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分为通常时、强风时的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因此通过在以往的关门控制的信号处理程序中插入两个阶段控制这样的简单的改造就能够起到优异效果。
[004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分为三个阶段以上进行控制,由此,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门机电动机24的适当的驱动力。
[0050][第2实施方式]
[0051]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4中,(a)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主视图,(b)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0052]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中,与第I实施方式相比,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风速传感器42在相比侯梯厅门14a、14b靠井道S内侧的门槛部分RB上且为不朝门套17(参照图1)的内侧(即乘降口)突出的位置,安装配置于保持部件43。<
br>[0053]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关门的进行而风速传感器42所受到的风速增加,将来自风速传感器42的信号经由底座32s、缆线发送至控制盘28 (参照图2)。以下,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门机电动机24(参照图2)的驱动力控制。
[0054]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I实施方式所起到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起到能够在电梯侯梯厅F的门槛部分RB、即在容易引起乘客关注的范围外配置风速传感器42以及保持部件43,从而不损害外观性的效果。
[0055][第3实施方式]
[0056]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侯梯厅的局部主视图。图6中,(a)是示出电梯侯梯厅的门槛的局部俯视图,(b)是(a)的向视6b — 6b的局部侧视剖视图。
[0057]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中,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风速传感器52配置于在侯梯厅门的门槛上形成的集尘用的槽RD的底侧。
[0058]作为一例,在载置于门槛托51 (安装于轿厢地面的部件)的门槛R的预定位置预先形成有从槽RD的底部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RH,在门槛R的背面侧(下侧)配置用于保持风速传感器52的保持部件53 (支承配件等),使风速传感器52的测定部52m位于贯通孔RH的正下方。
[0059]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I实施方式所起到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起到能够在形成于电梯侯梯厅F的门槛R的槽RB的底侧、即容易受到乘客关注的范围外配置风速传感器52以及保持部件53,从而不损坏外观性的效果。
[0060][第4实施方式]
[0061]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中,(a)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局部俯视剖视图,(b)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局部侧视剖视图,(a)以及(b)均示出侯梯厅门相比全开时稍微关闭时的情况。
[0062]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中,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风速传感器62以能够切换计测位置与退避位置的方式设置在侯梯厅门的内侧。
[0063]作为一例,在侯梯厅门14a的内侧配置有转动轴支承部件64。此外,保持风速传感器62的保持部件63安装于由转动轴支承部件64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轴65上。此外,以风速传感器62的测定部63m从保持部件63的前端侧伸出的方式将风速传感器62安装于保持部件63。
[0064]通过保持部件63转动,能够将风速传感器62的位置在朝井道S内侧伸出的计测位置P(参照图7(a)的实线)与沿着侯梯厅门14a的内壁的退避位置Q(参照图7(a)的双点划线)之间进行切换。此处,保持部件63以朝向计测位置P的方式被始终施力。
[0065]此外,棒状的操作件66从电梯侯梯厅F的开口壁内侧朝向侯梯厅门14a伸出,在侯梯厅门14a的该开口壁侧形成有供操作件66插通的开口 12ah。根据该结构,伴随着侯梯厅门14a逐渐打开而保持部件63接近操作件66,当侯梯厅门14a全开时,保持部件63与操作件66抵接,进而,被操作件66推压而绕转动轴65旋转。然后,保持部件63移动至退避位置Q,即风速传感器62移动至退避位置Q而停止旋转移动。该退避位置Q从轿厢的行进区域(行进投影面)离开,即便轿厢因行进等而摇摆,轿厢也不会与风速传感器62抵接。
[0066]当侯梯厅门从全开状态关闭时,伴随着侯梯厅门14a逐渐关闭,操作件66从侯梯厅门14a后退,从侯梯厅门14a的开口 12ah朝侯梯厅门内侧伸出的操作件部分66p的长度逐渐缩短。结果,如图7(a)所示,在侯梯厅门从全开稍微关闭的状态下,保持部件63借助来自转动轴支承部件64的作用力而朝计测位置P旋转移动。然后,保持部件63到达计测位置P,即风速传感器62到达计测位置P而停止旋转移动。
[0067]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I实施方式所起到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起到能够在侯梯厅门14a的内侧,即在容易受到乘客关注的范围外配置风速传感器62、保持部件63以及操作件66,从而不损坏外观性的效果。
[0068][第5实施方式]
[0069]接着,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I实施方式相比,为不是分阶段地而是连续地(不分阶段地)控制关门力的例子。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门控制部26 (参照图2)将风速传感器22 (参照图2)的信号转换成控制扭矩校正信号,基于该控制扭矩校正信号,门控制部26连续地进行门机电动机24(参照图2)的驱动力控制。
[0071]在门控制部26中存储有门机电动机控制模式。该门机电动机控制模式(控制逻辑)为,使用通过实验乃至理论求出的函数,根据风速算出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的模式。
[0072]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来自风速传感器22的信号,利用门控制部26算出从电梯侯梯厅F朝井道S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步骤Sll)。
[0073]然后,门控制部26将所算出的风速反馈至门机电动机控制模式,并转换成控制扭矩校正信号(步骤SI2)。
[0074]然后,基于该控制扭矩校正信号不分阶段地控制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扭矩)并以适当的驱动力使该门机电动机24工作(步骤S13)。
[007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控制扭矩校正信号不分阶段地控制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可靠且有效地进行关门。
[0076]以上,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示出,并不意味着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主权项】
1.一种电梯的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的门控制机构具备: 风速传感器,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朝井道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以及门控制部,接受来自所述风速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对侯梯厅门赋予开闭力的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 所述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风速,控制所述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以将所述侯梯厅门的关门力分阶段地或者连续地提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速传感器配置于门楣板的下部侧,或者,所述风速传感器配置于相比所述侯梯厅门靠井道内侧的门槛部分上且为不朝门套内侧突出的位置,或者,所述风速传感器配置于在所述侯梯厅门的门槛上形成的槽的底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速传感器以能够切换计测位置与退避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侯梯厅门的内侧。4.一种电梯的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的门控制方法进行如下工序: 对从电梯的侯梯厅朝井道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工序;以及根据由风速传感器检测到的风速,控制对侯梯厅门赋予开闭力的门机电动机的驱动力,以将所述侯梯厅门的关门力分阶段地或者连续地提高的工序。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电梯的门控制机构以及电梯的门控制方法。电梯的门控制机构(20)具备:用于对从电梯侯梯厅朝井道内流入的空气的风速进行计测的风速传感器(22);以及接受来自风速传感器(22)的信号,控制对侯梯厅门赋予开闭力的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的门控制部(26)。门控制部(26)根据由风速传感器(22)检测到的风速,控制门机电动机(24)的驱动力,以将侯梯厅门的关门力分阶段地或者连续地提高。
【IPC分类】B66B13/06, B66B13/14
【公开号】CN104891314
【申请号】CN201410408626
【发明人】早川昌宏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