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低温低浊度水质净化的处理方法及新型复合型净水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到水处理的净水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低温低浊度水质净化的处理方法及复合型净水剂。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很多河流冬天的江河水温只有O?1°C,水库水下层水温2?4°C。这个时期原水浊度也很低,江河水为5?30NTU,而水库水也只有5?10NTU。原水水温低,水的动力粘度系数提高,减弱了水中胶体的颗粒运动,降低了他们之间相互碰撞的机率;水中胶体的溶剂化作用增强,颗粒周围的水化膜加厚,妨碍颗粒凝聚;同时,通过混凝所形成的絮体较轻,不易下沉,难以通过沉淀从水中分离出去。
[0003]随着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低温低浊江河水和水库水的处理难度又有所增加,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如果不加以改造很难满足新的水质标准要求,这就是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对策来解决新问题。低温的不利因素,影响了水处理的各个处理环节。对于工程设计,应对投药、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处理环节进行具体分析。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混凝和分离两大过程。混凝的作用是促使原水中的胶体杂质形成絮体,而分离是将混凝形成的絮体通过沉淀或者气浮的方式从水中分离出去.剩余的少部分微小絮体及其它杂质,再经过过滤而分离出去的处理过程。微絮凝接触过滤工艺就是将混凝和分离过程都在滤池中完成的综合处理方式。
[0004]混凝作用混凝是水质净化处理的制药、混合、反应各环节的总称,它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阶段。
[0005]凝聚实质是使胶体胶稳而具有凝聚的性能,胶体颗粒的大小,一般介于Ιπιμ?0.1my之间,凝聚作用的动力只能是布朗运动,水流的搅动并不会加快胶体颗粒的碰撞速度。当颗粒尺寸增大到Iμ以上时.水流的速度梯度才能够起作用。凝聚作用力只是水分子的热运动。
[0006]絮凝是脱稳的胶体结成大棵粒絮状体粒径约(I?2mm)的过程。颗粒碰撞的动力是水流搅动形成的梯度。絮凝过程存在着絮体的结合和破碎的问题。随着絮体粒径的加大。所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当絮体粒径增加到一定尺寸时。会由于剪切力的增大而破碎。反应池的设计应尽量地减少絮体的破碎率,采用合理的速度梯度。
[0007]目前的专利技术大都偏重于增强净水剂的效果,比如专利号为CN200510020301、CN200810235293、CN200910066022、CN200910099410等,大都是基于通过对某些载体进行改性,进而提高净水剂的效果。而对于低温低浊度的原水采用什么样的净水剂,目前的专利涉足的较少。但由于冬天江河水和水库水的低温低浊度严重影响人民的饮水安全,所以现在市场非常需要一种不仅可以兼顾絮凝沉淀,而且具有处理低温低浊度的复合型净水剂。
【发明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低温低浊度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在处理方法中使用特别配制的净水剂组合物,不仅可以在起到耗药量少、净水效果好,而且具备用于低温低浊度的净水功能。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0]一种用于低温低浊度水质净化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技术步骤:
[0011](I)原水从江河或水库用泵送至净水厂的配水井进行有效配水,然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在此阶段,加入复合净水剂除去低温低浊度的杂质,以保证有效的去除效果;复合净水剂加入废水中后,混合均匀静置35?45min,复合净水剂投加量为20?30mg/L水;
[0012](2)沉淀处理后的原水进入过滤阶段,进一步降低浊度和污染物;
[0013](3)之后的原水可以进行臭氧活性炭的深度处理阶段,以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106项出水水质指标;
[0014](4)各个阶段产生的污泥集中进行污泥脱水后就可以外运至填埋。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净水剂可用于低温低浊度的水处理,控制投量为20 ?30mg/L。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型复合净水剂,以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17]黄泥粉:10?20,高锰酸钾:0.5?1,铝灰:5?10,
[0018]沸石粉:5?10,次氯酸钠:1?5,氯化铝:5?8,
[0019]氧化镁:10?15,碳素钠:10?12,氧化钙:5?15,
[0020]聚合氯化铝铁:1?3,活化硅酸:1?5。
[0021]所述的复合净水剂制备工艺为:按配比,将各组分混合后,搅拌分散均匀后即可得成品。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发明的净水处理工序中加入了特别配制的复合净水剂,该复合净水剂的显著特点是不仅可以达到普通或改性净水剂的絮凝效果,而且对于低温低浊度等不利情况下可以增强压缩双电层、提高吸附架桥和增加碱度的作用,这些对于低温低浊度的水质净化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减轻后续过滤的负荷,从而更加保障了饮用水的水质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5]实施例1
[0026]一种原水水质净化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技术步骤:
[0027](I)原水从江河或水库用泵送至净水厂的配水井进行有效配水,然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在此阶段,加入复合净水剂除去低温低浊度的杂质,以保证有效的去除效果;复合净水剂加入废水中后,混合均匀静置35?45min,复合型净水剂投加量为20?30mg/L 水;
[0028](2)沉淀处理后的原水进入过滤阶段,进一步降低浊度和污染物;
[0029](3)之后的原水可以进行臭氧活性炭的深度处理阶段,以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106项出水水质指标;
[0030](4)各个阶段产生的污泥集中进行污泥脱水后就可以外运至填埋。
[003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新型复合型净水剂,以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32]黄泥粉:10,高锰酸钾:0.5,铝灰:5,
[0033]沸石粉:5,次氯酸钠:1,氯化铝:5,
[0034]氧化镁:10,碳素钠10,氧化钙:5,
[0035]聚合氯化铝铁:I,活化硅酸:I。
[0036]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型净水剂可用于低温低浊度的水处理,控制投量为 20 ?30mg/L。
[0037]取上述经复合净水剂反应后的集水槽出水进行浊度的测定,得到如下结果:浊度去除率大于70%。
[0038]实施例2
[0039]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用到的新型复合型净水剂,以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40]黄泥粉:15,尚猛酸钟:0.8,销灰:8,
[0041]沸石粉:8,次氯酸钠:3,氯化铝:7,
[0042]氧化镁:13,碳素钠:11,氧化钙:10,
[0043]聚合氯化铝铁:2,活化硅酸:3。
[0044]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型净水剂可用于低温低浊度的水处理,控制投量为 20 ?30mg/L。
[0045]取上述经复合净水剂反应后的集水槽出水进行浊度的测定,得到如下结果:浊度去除率大于80%。
[0046]实施例3
[0047]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用到的新型复合型净水剂,以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0048]黄泥粉:20,高锰酸钾:1,铝灰:10,
[0049]沸石粉:10,次氯酸钠:5,氯化铝:8,
[0050]氧化镁:15,碳素钠:12,氧化钙:15,
[0051]聚合氯化铝铁:3,活化硅酸:5。
[0052]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的复合型净水剂可用于低温低浊度的水处理,控制投量为 20 ?30mg/L。
[0053]取上述经复合净水剂反应后的集水槽出水进行浊度的测定,得到如下结果:浊度去除率大于70%。
[0054]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型净水剂制备工艺为:按配比,将各组分混合后,搅拌分散均匀后即可得成品。
[0055]用于制备上述实施例中复合型净水剂的原料皆为常见的市售产品。
【主权项】
1.一种用于低温低浊度水质净化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技术步骤: (1)原水从江河或水库用泵送至净水厂的配水井进行有效配水,然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在此阶段,加入复合净水剂除去低温低浊度的杂质,以保证有效的去除效果;复合净水剂加入废水中后,混合均匀静置35?45min,复合净水剂投加量为20?30mg/L原水; (2)沉淀处理后的原水进入过滤阶段,进一步降低浊度和污染物; (3)之后的原水可以进行臭氧活性炭的深度处理阶段,以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106项出水水质指标; (4)各个阶段产生的污泥集中进行污泥脱水后就可以外运至填埋。2.一种新型复合型净水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计,由以下组分组成: 黄泥粉:10?20,高锰酸钾:0.5?1,铝灰:5?10, 沸石粉:5?10,次氯酸钠:1?5,氯化铝:5?8, 氧化镁:10?15,碳酸钠:10?12,氧化1?:5?15, 聚合氯化铝铁:1?3,活化硅酸:1?5。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低温低浊度水质净化的处理方法及新型复合净水剂。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原水从江河或水库用泵送至净水厂的配水井进行有效配水,然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在此阶段,加入复合净水剂除去低温低浊度的杂质,以保证有效的去除效果;复合净水剂加入废水中后,混合均匀静置35~45min,复合净水剂投加量为20~30mg/L水;(2)沉淀处理后的原水进入过滤阶段,进一步降低浊度和污染物;(3)之后的原水可以进行臭氧活性炭的深度处理阶段,以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106项出水水质指标;(4)各个阶段产生的污泥集中进行污泥脱水后就可以外运至填埋。
【IPC分类】C02F9/04, C02F1/28, C02F1/52
【公开号】CN104891627
【申请号】CN201510357640
【发明人】叶芳
【申请人】叶芳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