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响应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图

xiaoxiao2020-10-23  4

一种双响应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图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荧光探针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罗丹明衍生物,具体涉及一种H+和Cr 3+ 双响应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罗丹明衍生物具有摩尔吸收系数高、激发波长长、荧光量子产率高等优点,其与被 分析物结合前后的光谱变化显著,而且通过对其母体结构进行修饰可以调整其光物理性 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光谱探针设计。
[0003] 关于罗丹明光谱探针,已有很多报道称其可以用来检测Cu2+、Zn2+、Hg 2+、Pb2+和 Fe3+等重金属离子。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了罗丹明类Cr3+荧光探针如R-I (参见Yanmei Zhou, Junli Zhang, Lin Zhang, et. al., Dyes and Pigments, 2013, 97:148-154)、 R-2 (参见 Anamika Dharaj Atanu Jana, Sushil Kumar Mandalj et· al., Inorganica 如te,2014,423:454-461)和 R_3 (参见 Haiyang Liu,Xuejuan Wan,Tianqi Liuj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y 2014,200:191-197)以及罗丹明类 H+焚光 探针如 R-4 (Hong-Shui Lvj Jing Liuj Jing Zhao, et. al.,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013, 177:956-963)λΚ-5 (Zhi-Qiang Huj Ming Li, Ming-Dong Liuj et. al., Dyes and Pigments, 2013, 96:71-75)和 R_6 (Jia-Lian Tan, Mu-Xue Zhang, Fang Zhang, et. al.,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5,140:489-494),但这些探针中的绝大多数都只能检测一种离子。
[0004] 鉴于此,开发一种能够检测多个目标的荧光探针,将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势必会成为荧光探针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另外,如果该探针具有化学结构简单、合 成方法简便等优点的话,就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采用商品化试剂罗丹明B (Rhodamine B,RB)和N,N-二甲 基乙二胺(DMEA),通过温和条件下的一步反应(one-step reaction),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单 的新型罗丹明衍生物(RMEA),其既可以作为Cr3+比色和荧光探针,又可以作为H +比色和荧 光开关。
[0006]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罗丹明衍生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 (I)O
[0007]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上述罗丹明衍生物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 骤: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罗丹明B分散于溶剂中,得到罗丹明B分散液;然后按照 B:%N-二甲基乙二胺=1: 4· 6~5· 5的摩尔比,将N,N-二甲基乙二胺滴加到上述罗丹明B分散液中, 混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将反应体系加热至70~81°C并反应5~7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反应体 系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纯化,得到如式(I)所示的罗丹明衍生物;
[0008] 优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罗丹明B与N,N-二甲基乙二胺之间的摩尔比为 1:5. 5〇
[0009] 优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溶剂为无水乙醇或乙腈,优选无水乙醇。
[0010] 优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78°C。
[0011] 优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应的时间为7小时。
[0012] 优选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纯化为硅胶柱层析纯化,洗脱剂采用体积比为 30:1的二氯甲烷/乙醇混合液。
[0013]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罗丹明衍生物用作Cr3+比色和荧光探针的用途。
[0014]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罗丹明衍生物检测溶液中Cr3+浓度的方 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向容量瓶中加入浓度为5mmol/L的RMEA储备液和浓度未知的Cr3+待测溶液,定容后测 定混合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根据混合溶液在556nm下的吸光度与Cr3+ 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或混合溶液在580nm下的荧光强度与Cr 3+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 Cr3+的浓度; 其中: 所述RMEA储备液和所述Cr3+待测溶液的体积比为1:5 ; 所述定容采用乙腈与水的混合物来完成,且乙腈和水的体积比为99:1。
[0015] 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罗丹明衍生物用作H+比色和荧光探针的用途。
[0016]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罗丹明衍生物检测溶液中H+浓度的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向容量瓶中加入浓度为5mmol/L的RMEA储备液和乙腈,定容后测定混合溶液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根据混合溶液在562nm下的吸光度与pH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或混 合溶液在582nm下的荧光强度与pH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H +的浓度; 其中: 所述RMEA储备液和所述乙腈的体积比为1:4 ; 所述定容采用pH值未知的BR缓冲溶液与乙腈的混合物来完成,且pH值未知的BR缓 冲溶液和乙腈的体积比为99:1。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利用来源广泛的商品化试剂(罗丹明B和N,N-二甲基乙二胺),通过温和条件下 的一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双响应型罗丹明衍生物,它既可以作为Cr3+比色和荧光探针,又可 以作为H +比色和荧光开关。另外,本发明的罗丹明衍生物结构简单,合成简易,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RMEA (ΙΟμΜ)的乙腈/水溶液(99/l,v/v)中加入各种金属离子(100μΜ) 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0019] 图2为包含Cr3+的RMEA的乙腈/水溶液(99/1,v/v)在556nm下的吸光度与Cr 3+ 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0020] 图3为RMEA (ΙΟμΜ)的乙腈/水溶液(99/l,v/v)中加入各种金属离子(100μΜ) 前后的荧光光谱图。
[0021] 图4为包含Cr3+的RMEA的乙腈/水溶液(99/1,v/v)在580nm下的荧光强度与 Cr3+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0022] 图 5 为 RMEA (10 μ M)的 CH3CN/BR 缓冲溶液(1/99, v/v,pH=7. 05)中加入各种金 属离子(100 μ M)或H+ (95. 5 μ M,pH=4. 02)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0023] 图 6 为 RMEA (10 μ M)的 CH3CN/BR 缓冲溶液(1/99, v/v,pH=7. 05)中加入各种金 属离子(100 μ M)或H+ (95. 5 μ M,pH=4. 02)前后的荧光光谱图。
[0024] 图 7 为 pH 值对 RMEA (10 μ M)的 CH3CN/BR 缓冲溶液(1/99, v/v)在 562nm 下的吸 光度的影响曲线图。
[0025] 图 8 为 pH 值对 RMEA (10 μ M)的 CH3CN/BR 缓冲溶液(1/99, v/v)在 582nm 下的荧 光强度的影响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应当理解,这些实施 例仅用于说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 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替换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权利要求 书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0027] 实施例1 : RMEA的制备。
[0028]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RB (0. 48g,Immol)在盛放于50mL三口烧瓶中的无水乙醇 (20mL)中分散;再以 n(RB) :n(DMEA)=l:4.6 的摩尔比,将 DMEA (0.41g,4.6mmol)滴入其中, 混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0°C反应5h ;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乙醇, 得到橘黄色粘稠物质;再用二氯甲烷-乙醇洗脱剂(二氯甲烷:乙醇=30:1 (V/V))进行硅 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状产物(0. 34g),产率为66. 9%。
[0029] 实施例2 : RMEA的制备。
[0030]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RB (0. 48g,Immol)在盛放于50mL三口烧瓶中的无水乙醇 (20mL)中分散;再以 n(RB) :n(DMEA)=l:4.6 的摩尔比,将 DMEA (0.41g,4.6mmol)滴入其中, 混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5°C反应6h;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乙醇, 得到橘黄色粘稠物质;再用二氯甲烷-乙醇洗脱剂(二氯甲烷:乙醇=30:1 (V/V))进行硅 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状产物(0. 36g),产率为70. 4%。
[0031] 实施例3 : RMEA的制备。
[0032]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RB (0. 48g,Immol)在盛放于50mL三口烧瓶中的无水乙醇 (20mL)中分散;再以n(RB) :n(DMEA)=l:5的摩尔比,将DMEA (0· 44g,5mmol)滴入其中,混 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8°C反应5h ;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得 到橘黄色粘稠物质;再用二氯甲烷-乙醇洗脱剂(二氯甲烷:乙醇=30:1 (V/V))进行硅胶 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状产物(0. 35g),产率为69. 1%。
[0033] 实施例4 :RMEA的制备。
[0034]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RB (0. 48g,Immol)在盛放于50mL三口烧瓶中的无水乙醇 (20mL)中分散;再以n(RB) :n(DMEA)=l:5的摩尔比,将DMEA (0· 44g,5mmol)滴入其中,混 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8°C反应7h ;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得 到橘黄色粘稠物质;再用二氯甲烷-乙醇洗脱剂(二氯甲烷:乙醇=30:1 (V/V))进行硅胶 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状产物(0. 37g),产率为72. 8%。
[0035] 实施例5 : RMEA的制备。
[0036]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RB (0. 48g,Immol)在盛放于50mL三口烧瓶中的无水乙醇 (20mL)中分散;再以 n(RB) :n(DMEA)=l:5. 5 的摩尔比,将 DMEA (0· 49g,5. 5mmol)滴入其中, 混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8°C反应7h ;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乙醇, 得到橘黄色粘稠物质;再用二氯甲烷-乙醇洗脱剂(二氯甲烷:乙醇=30:1 (V/V))进行硅 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状产物(0. 38g),产率为73. 3%。
[0037] 实施例6 : RMEA的制备。
[0038]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RB( 0. 48g,Immol)在盛放于50mL三口烧瓶中的乙腈(20mL) 中分散;再以n (RB) :n (DMEA) =1:5. 5的摩尔比,将DMEA (0. 49g,5. 5mmol)滴入其中,混合均 匀;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8°C反应7h ;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得到橘 黄色粘稠物质;再用二氯甲烷-乙醇洗脱剂(二氯甲烷:乙醇=30:1 (V/V))进行硅胶柱层 析分离,得到白色固体状产物(〇. 37g),产率为71. 6%。
[0039] 实施例7 : RMEA的理化表征。
[0040] IR :2971(^1和2926CHT1为甲基(CH3)和亚甲基(CH 2)的伸缩振动峰,1688CHT1为酰 胺结构中羰基(C=O)的吸收峰,Ι^Ηαιι'ΙδΙδαιΓ1为苯环上质子(ArH)的吸收峰,1119cmH 为醚键(C-O-C)的吸收峰。
[0041] 1H-NMR (400MHz,CDCl3) : δ (ppm) 7.89 (m,1H,ArH),7.4 3 (m,2H,ArH), 7. 10 (m, 1H, ArH), 6.43 (d, ^8.8Hz, 2H, ArH), 6. 38 (d, ^10.0Hz, 2H, ArH), 6.27 (m, 2H, ArH), 3.33 (q, ^6.8Hz, 8H, CH2), 3.23 (t, ^7.6Hz, 2H, NH2), 2.04 (m, 8H, CH3, CH2), 1.16 (t, ^7.0Hz, 12H, CH3) 〇
[0042] 13C-NMR (100MHz, CDCl3): δ (ppm) 12.73 (4C), 44.33 (4C), 45.04 (2C), 56.63 (1C), 64.99 (2C), 97.73 (2C), 105.58 (2C), 108.05 (2C), 122.94 (1C), 123.85 (1C), 127.99 (1C), 129.12 (2C), 131.72 (1C), 132.35 (1C), 148.66 (3C), 153.42 (2C), 167.96 (1C) 〇
[0043] LC-MS (m/z)信号峰为513. 3235,推定为RMEA的分子离子峰[M+H]+。
[0044] 元素分析:C32H4tlN4O2,理论值:N 10. 93, C 74. 97, H 7· 86 ;实验值:N 10. 79, C 74. 48, H 7. 76〇
[0045] 实施例8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RMEA探针对Cr3+的选择性。
[0046] 在 CH3CNM2O (99/1,v/v)体系中,常见金属离子(100 μΜ)对 RMEA (10 μΜ)溶液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如图1所示。
[0047] 从图1中可以发现,Cr3+的加入使RMEA在556nm下出现很强的吸收峰,其他金属 离子对RMEA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RMEA对Cr 3+具有良好的选 择性。
[0048] 实施例9 :分析探针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Cr3+浓度之间的关系。
[0049] 以下将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浓度的Cr3+对RMEA (10 μΜ)的CH 3CN/H20溶液(99/1, v/v)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测试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50、60、 70、80、90和100 μ M),将吸光度对Cr3+浓度作图,其结果如图2所示。
[0050] 由图2可见,随着Cr3+浓度的升高,RMEA在556nm下的吸收强度逐渐增强。此 外,在10~60μΜ范围内,RMEA的吸光度与Cr 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 Α=0· 02219 [Cr3+]-0· 01239,相关系数 R 为 0· 97336。
[0051] 采用类似于实施例9的实验过程,向IOmL容量瓶中加入5mmol/L的RMEA储备液 (20 μ L)和Cr3+待测溶液(100 μ L),并用CH 3CN/H20溶液(99/1,v/v)定容。通过测定溶液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溶液在556nm下的吸光度与Cr 3+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得 出Cr3+待测溶液中Cr 3+的浓度。
[0052] 实施例10 :通过荧光光谱分析探针对Cr3+的选择性。
[0053] 通过试验进一步考察RMEA的CH3CN/H20 (99/1,v/v)溶液的荧光光谱对常见离子 的响应情况,其中激发波长为500nm,狭缝宽度为5nm,其结果如图3所示。
[0054] 从图 3 中可以发现,Na+、Cu2+、Ca2+、K+、Pb2+、Mg 2+、Cd2+、Fe3+、Mn2+、Ni2+、Co 2+、Zn2+、 Hg2+、Fe2+对RMEA的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而在加入Cr 3+之后,580nm下的荧光强度却比测定 空白溶液(Blank)时增强了 721倍。因此,RMEA的荧光光谱显示出其对Cr3+具有良好的选 择性和灵敏度。
[0055] 实施例11 :分析探针的荧光光谱与Cr3+浓度之间的关系。
[0056] 以下将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浓度的Cr3+对RMEA (10 μΜ)的CH 3CN/H20溶液(99/1, v/v)的荧光光谱的影响(测试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50、60、70、80、90和 100 μ M),其中激发波长为500nm,狭缝宽度为5nm,将荧光强度对Cr3+浓度作图,其结果如图 4所示。
[0057] 由图4可见,随着Cr3+浓度的升高,RMEA在580nm下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此外, 在5~50 μ M范围内,RMEA的荧光强度与Cr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9839 6. 09677 [Cr3+]-67815. 58065,相关系数 R 为 0· 98416。
[0058] 采用类似于实施例11的实验过程,向IOmL容量瓶中加入5mmol/L的RMEA储备液 (20 μ L)和Cr3+待测溶液(100 μ L),并用CH 3CN/H20溶液(99/1,v/v)定容。通过测定溶液 的荧光光谱,根据溶液在580nm下的荧光强度与Cr 3+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得出Cr3+待 测溶液中Cr3+的浓度。
[0059] 实施例12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探针对H+的选择性。
[0060] 通过试验进一步考察RMEA的CH3CN/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简称BR缓冲溶 液)(1/99,v/v,pH=7. 05)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常见阳离子的响应情况,其结果如图 5所示。
[0061] 从图5中可以发现,在上述条件下,RME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Na+、Cu 2+、Ca2+、 K+、Pb2+、Mg2+、Cd2+、Fe 3+、Mn2+、Ni2+、Co2+、Zn2+、Hg 2+、Fe2+、Cr3+均未产生明显的响应,而 H +的引 入则使溶液在562nm下产生了一个新的吸收峰,且颜色从黄色变为粉红色,吸光度增强了 15. 9倍,说明RME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H+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0062] 实施例13 :探针荧光光谱对H+的选择性。
[0063] 通过试验进一步考察RMEA的CH3CN/BR缓冲溶液(1/99, v/v,pH=7. 05)的荧光光 谱对常见阳离子的响应情况,其中激发波长为500nm,狭缝宽度为5nm,其结果如图6所示。
[0064] 从图6可以看出,在CH3CN/BR (1/99,v/v,ρΗ=7. 05)缓冲溶液中,常见金属离子对 RMEA的荧光光谱没有影响,而H+的引入使本来无荧光的RMEA溶液发射出强烈的红色荧光, 在582nm下的荧光强度增强了 31. 8倍,说明RMEA对H+也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0065] 实施例14 :探针作为pH比色开关的研宄。
[0066] 制备一系列浓度为5mmol/L的RMEA溶液,并用BR缓冲溶液调节其pH值分别为 2· 03、2· 50、3· 05、3· 50、4· 02、4· 50、5· 00、5· 51、6· 02、6· 50、7· 05 和 8. 06,并使 CH3CN/BR 的 比例达到1:99,分别测定在上述pH条件下各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将吸光度对pH值 作图,其结果如图7所示。
[0067] 从图7可以看出,当pH值在2. 03~4. 02之间时,吸光度急剧增加71. 5倍,并且 当pH值为4时,吸光度达到最大值;而当pH值在4. 02~6. 02之间时,吸光度骤减143倍, 具有明显的开关特性。分别对RMEA在pH=2. 03~4. 02和pH=4. 02~6. 02时的吸光度进 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直线方程4.(13~4.(12=-0.158 + 0.0744父?!1,相关系数1?为0.96825; A4.。2~6.02=O. 4146-0. 0722 X pH,相关系数 R 为 0· 89682。
[0068] 实施例15 :探针作为pH荧光开关的研宄。
[0069] 制备一系列浓度为5mmol/L的RMEA溶液,并用BR缓冲溶液调节其pH值分别为 2· 03、2· 50、3· 05、3· 50、4· 02、4· 50、5· 00、5· 51、6· 02、6· 50、7· 05 和 8. 06,并使 CH3CN/BR 的 比例达到1:99,分别测定在上述pH条件下各溶液的荧光光谱,将荧光强度对pH值作图,其 结果如图8所不。
[0070] 从图8可以看出,当pH值在2. 03~4. 02之间时,荧光强度急剧增加48倍,并且 当pH值为4. 02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而当pH值在4. 02~6. 02之间时,荧光强度骤 减12倍,具有明显的开关特性。分别对RMEA在pH 2. 03~4. 02和4. 02~6. 02进行线性 回归拟合,得到直线方程匕。3~4.(12=-334168 + 169438\?!1,相关系数1?为0.98856;?4.(12~ 6.(12=91807-1530父。!1,相关系数1?为 0.89986。
【主权项】
1. 一种罗丹明衍生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Io2. -种用于制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丹明衍生物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在搅拌条件下,将罗丹明B分散于溶剂中,得到罗丹明B分散液;然后按照 B:nN,N-二甲基乙二胺=1:4. 6~5· 5的摩尔比,将N,N-二甲基乙二胺滴加到上述罗丹明B分散液中, 混合均匀;滴加完毕后,将反应体系加热至70~81°C并反应5~7小时;反应完毕后,将反应体 系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纯化,得到罗丹明衍生物;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罗丹明B与N,N-二甲基乙二胺之间 的摩尔比为1:5. 5。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无水乙醇或乙腈,优选无水乙 醇。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78°C,时间为7小时。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纯化为硅胶柱层析纯化,洗脱剂采用 体积比为30:1的二氯甲烷/乙醇混合液。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丹明衍生物用作Cr 3+比色和荧光探针的用途。8. -种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丹明衍生物检测溶液中Cr 3+浓度的方法,其包括 如下步骤: 向容量瓶中加入浓度为5mmol/L的RMEA储备液和浓度未知的Cr3+待测溶液,定容后测 定混合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根据混合溶液在556nm下的吸光度与Cr3+ 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或混合溶液在580nm下的荧光强度与Cr3+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 Cr3+的浓度; 其中: 所述RMEA储备液和所述Cr3+待测溶液的体积比为1:5 ; 所述定容采用乙腈与水的混合物来完成,且乙腈和水的体积比为99: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丹明衍生物用作H+比色和荧光探针的用途。10. -种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丹明衍生物检测溶液中H+浓度的方法,其包括 如下步骤: 向容量瓶中加入浓度为5mmol/L的RMEA储备液和乙腈,定容后测定混合溶液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根据混合溶液在562nm下的吸光度与pH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或混 合溶液在582nm下的荧光强度与pH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H+的浓度; 其中: 所述RMEA储备液和所述乙腈的体积比为1:4 ; 所述定容采用pH值未知的BR缓冲溶液与乙腈的混合物来完成,且pH值未知的BR缓 冲溶液和乙腈的体积比为99:1。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响应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具体而言,本发明采用罗丹明B和N,N-二甲基乙二胺,通过温和条件下的一步反应,合成了如式I所示的新型罗丹明衍生物。本发明的罗丹明衍生物既可以作为Cr3+比色和荧光探针,又可以作为H+比色和荧光开关,具有双离子响应性。另外,本发明的罗丹明衍生物结构简单,合成简易,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易于推广使用。I。
【IPC分类】G01N21/64, G01N21/78, C07D491/107, C09K11/06
【公开号】CN104892618
【申请号】CN201510261956
【发明人】徐冬梅, 毛燕
【申请人】苏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1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