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3

透明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触屏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明导电膜。
【背景技术】
[0002]透明导电膜是具有良好导电性及在可见光波段具有高透光率的一种薄膜。目前透明导电膜已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光伏器件、触控面板和电磁屏蔽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
[0003]金属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可弯折性,极细的金属线通过一定排列方式构成的金属网格搭配在透明基底材料上可以形成导电性很好的透明导电膜。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触控、光伏器件和电磁屏蔽等领域。相较于传统的ITO透明导电材料,金属网格具有高导电性、可弯折、成本较低等优点。
[0004]在网格设计中,如何规避莫尔条纹一直是困扰设计人员的难题。莫尔条纹的形成是由于两层规则的周期结构叠加之后形成了新的周期结构造成的。
[0005]对于传统的透明导电膜,其通常贴附在显示器件,如IXD、OLED的表面。透明导电膜上的网格具有周期的栅格结构,而显示器件像素结构也具有规则的周期结构。虽然上述两层周期结构单独不易被人眼察觉,但叠加之后形成的莫尔条纹,容易被人眼察觉,影响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000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消除莫尔条纹的透明导电膜。
[0007]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
[0008]透明基底,包括相对的两表面;及
[0009]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条相互交叉的导电丝线,多条所述导电丝线交叉形成网格,所述网格包括多个重复的网格单元,所述网格单元由多条网格边线共同围成,相邻两条所述网格边线相交形成所述网格单元的顶点;
[0010]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网格单元中的至少一条网格边线上或至少一所述顶点处设置有分支结构,所述分支结构为与所述网格边线或所述顶点相连的导电线段。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为直线段、曲线段或者折线段。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的一端始于与其所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另一端向所述网格边线的一侧延伸。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偏离所述网格边线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网格单元中最短的网格边线的长度的1/4。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格边线的长度为200?600 μ m,所述分支结构偏离所述网格边线的距离为5?50 μ m。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设置于所述网格边线的中点。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格单元中相对的两条所述网格边线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支结构。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于不同的网格边线上所述分支结构的形状及延伸方向相同。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整个所述网格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支结构的间距相等。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网格单元中,其相邻的两条所述网格边线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支结构。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网格单元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网格边线上的所述分支结构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夹角。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整个所述网格中,位于同一延伸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支结构的间距相等。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23]或,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的透明聚合物层,所述透明聚合物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表面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的两端分别向与其所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的两侧延伸,所述分支结构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网格边线的两侧。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的两端偏离与其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的距离相等。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支结构为以与其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为轴的轴对称结构。
[0027]上述透明导电膜中,其至少一个网格单元中的至少一条网格边线或至少一顶点上设置有分支结构,分支结构为与网格边线相连的导电线段。分支结构打散了原有网格的周期,通过对图形的傅里叶变换,可以发现添加分支结构的图像,其幅值更低,有利于改善莫尔现象,消除莫尔条纹,改善了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0030]图3 (a)至图3 (e)为图1所示的透明导电膜中网格状凹槽的底部的不同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0031]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7 (a)至图7 (e)为图1中所示触控传感器中导电层的不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8]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透明导电膜100,包括透明基底110及导电层130。
[0039]透明基底110包括相对的两表面。导电层130设置于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004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开设有网格状凹槽112,导电层130收容于网格状凹槽112内。通过压印等技术,直接在透明基底110的表面形成网格状凹槽112结构,凹槽中填充导电材料形成导电层130。其中透明基底110为热塑性材料如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此时透明基底110仅为单层结构。导电层130的导电材料为导电金属、碳纳米管、石墨烯墨水或导电高分子。
[0041]在其它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透明导电膜100还可包括透明聚合物层120,透明聚合物层120设于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表面上。其中,透明基底110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柔性材料制成,也可由玻璃、石英等刚性透明材料制成。透明聚合物层120可由UV固化胶或热固胶等塑性材料制成。网格状凹槽112开设于透明聚合物层120远离透明基底110的表面上。
[0042]请参阅图3 (a)至图3 Ce),图3 (a)所示的网格状凹槽112为底部为“V”字形的微型槽,图3 (b)所示的网格状凹槽112为底部为“W”字形的微型槽,图3 (c)所示的网格状凹槽112为底部为弧形的微型槽,图3 Cd)所示的网格状凹槽112为底部为波浪形的微型槽,图3 Ce)所示的网格状凹槽112为底部为弧形与“V”字形结构相组合的微型槽。
[0043]网格状凹槽112为底部为“V”字形、“W”字形、弧形或波浪形等形状的微型槽,这样网格状凹槽112内的导电墨水在烘干的时候,导电墨水缩聚,不容易出现烘干后的导电材料断开的现象,以及增大导电材料与凹槽112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导电材料对凹槽112底部的吸附力。
[0044]可以理解,网格状凹槽112不限于上述结构,其底部还可以为其它形状,只需满足网格状凹槽112底部不平整即可。
[0045]需要指出的是,请一并参阅图4,导电层130也可通过曝光、显影、蚀刻等工艺形成于透明基底110之上。导电材料可为金属、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
[0046]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透明导电膜100还包括透明保护层150,透明保护层150覆盖于透明基底I1设置有导电层130的表面上透明保护层150能够有效防止导电层130的导电材料的氧化或被外界杂质污染。具体的,透明保护层150的材质可以为紫外光固化胶、压印胶或聚碳酸酯。
[0047]导电层130设置于透明基底11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请一并参阅图7 (a),导电层130包括多条相互交叉的导电丝线131,多条导电丝线131交叉形成网格(图未标),网格包括多个重复的网格单元133。网格单元133由多条网格边线133a共同围成,相邻两条网格边线133a相交形成网格单元133的顶点。
[0048]其中,至少一个网格单元133中的至少一条网格边线133a上或至少一顶点处设置有分支结构133b。分支结构133b 为与网格边线133a或顶点相连的导电线段。
[0049]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单个网格单元133有两组平行的导电丝线131交叉形成。网格单元133具体为菱形结构。可以理解,网格单元133也可为矩形等平行四边形结构或者对边均相互平行的六边形结构。
[0050]网格单元133中相对的两条网格边线133a上均设置有分支结构133b。每个网格均具有两个分支结构133b。分支结构133b设置于网格边线133a的中点。分支结构133b为直线段,其与另一组网格边线133a相平行。设置于不同的网格边线133a上分支结构133b的形状及延伸方向相同。在整个网格中,相邻的两个分支结构133b的间距相等。
[0051]网格的开口率大于等于90%。所谓开口率,其计算方法为,在网格图形中,其每单位面积上导电材料所占的面积,即导电材料在网格图形中的占空比。开口率越大,导电材料在网格图形中的含量越小,分布越疏,透光率越好。对于透明导电膜100,其需要保证一定的透光率,故其网格的开口率大于等于90%。
[0052]分支结构133b的两端分别向与其所相连的网格边线133a的两侧延伸,分支结构133b的两端分别位于网格边线133a的两侧。分支结构133b的两端偏离与其相连的网格边线133a的距离相等。
[0053]网格边线133a的长度为200 μ m,直线段结构的分支结构133b的长度为50 μ m。在其它实施例中,网格边线133a以及分支结构133b不限于上述长度,只需要满足分支结构133b的末端不与其它网格边线133a搭接即可,S卩,分支结构133b除与其所在的网格边线133a或顶点搭接以外,不与其所在网格单元133或邻近网格单元133的网格边线133a或顶点搭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分支结构133b偏离网格边线133a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网格单元133中最短的网格边线133a的长度的1/4,例如,网格边线133a的长度可在200?600 μ m的范围内变化,分支结构133b偏离网格边线133a的距离可在5?50 μ m的范围内变化。对于直线段结构的分支结构133b,其端部偏离网格边线133a的距离即为分支结构133b偏离网格边线133a的最大距离,故端部偏离网格边线133a的距离为5?50 μ m。
[0054]可以理解,分支结构133b设置于网格边线133a的其它位置,不限于网格边线133a的中点。在保证开口率不小于90%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性的在网格边线133a上设置分支结构133b的数量及长度,如网格边线133a上可设置多个分支结构133b,且多个分支结构133b长度各不同。分支结构133b也可为一端始于与其所相连的网格边线133a,另一端向网格边线133a的一侧延伸,而无需向网格边线133a的两侧同时延伸。
[0055]同时,分支结构133b可设置在每一条导电丝线131上或选择性地设置在某些导电丝线131上,如相邻网格单元133间隔设置。此外,在单个网格单元133中分支结构133b的数量也可变化,如一个网格单元133中的一条网格边线133a上可设置两条分支结构133b ;分支结构133b与网格边线133a之间的夹角也可变化,如一个网格单元133中分支结构133b与网格边线133a的夹角为30°,在其他网格单元中,分支结构与其连接的网格边线的夹角为不同的角度。
[0056]在另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 (b),在网格单元133中,其相邻的两条网格边线133a上均设置有分支结构133b。在单个网格单元133中,相邻的两条网格边线133a上的分支结构133b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夹角。在整个网格中,位于同一导电丝线上的分支结构133b平行,即,相邻的两条网格边线133a上的分支结构133b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的夹角都相同,且同一延伸方向上的相邻两个分支结构133b的间距相等。
[0057]可以理解,在整个网格中,相邻的两条网格边线133a上的分支结构133b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的夹角可不完全相等。
[0058]在另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c),分支结构133b设置于网格单元133的顶点处。并且,分支结构133b与网格单元133的网格边线133a形成夹角。
[0059]在另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 (d)及图7 (e),分支结构133b还可为曲线段或者折线段。分支结构133b的两端偏离与其相连的网格边线133a的距离相等。分支结构133b为以与其相连的网格边线133a为轴的轴对称结构。可以理解,分支结构133b也可为非对称结构。
[0060]上述透明导电膜100中,其至少一个网格单元133中的至少一条网格边线133a或至少一顶点上设置有分支结构133b,分支结构133b为与网格边线133a相连的导电线段。分支结构133b打散了原有网格的周期,通过对图形的傅里叶变换,可以发现添加分支结构133b的图像,其幅值更低,这有利于改善莫尔现象,消除莫尔条纹,改善了视觉效果。
[006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底,包括相对的两表面;及 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条相互交叉的导电丝线,多条所述导电丝线交叉形成网格,所述网格包括多个重复的网格单元,所述网格单元由多条网格边线共同围成,相邻两条所述网格边线相交形成所述网格单元的顶点;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网格单元中的至少一条网格边线上或至少一所述顶点处设置有分支结构,所述分支结构为与所述网格边线或所述顶点相连的导电线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除与其所在的所述网格边线或顶点搭接以外,不与其所在所述网格单元或邻近所述网格单元的网格边线或顶点搭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为直线段、曲线段或者折线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的一端始于与其所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另一端向所述网格边线的一侧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偏离所述网格边线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网格单元中最短的网格边线的长度的1/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边线的长度为200?600 μ m,所述分支结构偏离所述网格边线的距离为5?50 μ 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设置于所述网格边线的中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单元中相对的两条所述网格边线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支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不同的网格边线上所述分支结构的形状及延伸方向相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在整个所述网格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支结构的间距相等。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格单元中,其相邻的两条所述网格边线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支结构。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格单元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网格边线上的所述分支结构在其延伸方向上形成夹角。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在整个所述网格中,位于同一延伸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支结构的间距相等。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表面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 或,所述透明导电膜还包括设于所述基底的至少一表面上的透明聚合物层,所述透明聚合物层远离所述透明基底的一侧表面设有网格状凹槽,所述导电层收容于所述网格状凹槽内。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的两端分别向与其所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的两侧延伸,所述分支结构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网格边线的两侧。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的两端偏离与其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的距离相等。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明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结构为以与其相连的所述网格边线为轴的轴对称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基底及导电层;所述透明基底包括相对的两表面;所述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所述导电层包括多条相互交叉的导电丝线,多条所述导电丝线交叉形成网格,所述网格包括多个重复的网格单元,所述网格单元由多条网格边线共同围成,相邻两条所述网格边线相交形成所述网格单元的顶点;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网格单元中的至少一条网格边线上或至少一所述顶点处设置有分支结构,所述分支结构为与所述网格边线相连的导电线段。上述透明导电膜中,其分支结构打散了原有网格的周期,通过对图形的傅里叶变换,可以发现添加分支结构的图像,其幅值更低,这有利于改善莫尔现象,消除莫尔条纹,改善了视觉效果。
【IPC分类】H01B5/14
【公开号】CN104900301
【申请号】CN201410081520
【发明人】戴叶, 方运
【申请人】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3月6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