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与设备控制技术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就一般用以控制设备的控制器而言,其控制单元在运作时所需的电能,通常是通过如电池等独立于所控制的设备以外的供电单元所供给,俾以令使用者得以经由该控制单元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以控制讯号操控设备的作动。
[0003]由于电池等独立供电单元的容量有限,为便于供电单元的更换,供电单元及控制单元间的电连接技术,通常是采用如凹凸互补插接或导电片对向贴接等易于插拔的连接技术手段,使供电单元的拆装显得较为容易。
[0004]但就已知技术所已公开关于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件电连接的结合构造的具体技术内容而言,则仍存在有若干的缺失:
一具体的已知技术有如图1所示,在以导电片I作为供电单元2与控制单元3间的电连接时,其供电单元2与控制单元3间的结合则是利用一环状卡槽4及一环状嵌墙5的彼此嵌卡,据以使该供电单元2与该控制单元3彼此串接结合固定,俾以使该供电单元2与该控制单元3分别所具有的导电片I得以彼此贴接,从而达到使该供电单元2及该控制单元3彼此电连接的结合状态,该等已知技术,是有因该等导电片I周侧的缝隙过大,而有渗水导致短路之虞,同时,导电片过大的体积也衍生容易短路而存在有较高绝缘保护的需求。
[0005]另一具体的已知技术则是以公端插头与母端插座分别与供电单元及控制单元的个别为电连接后,再分别锁附于供电单元与控制单元的壳体上,该等技术内容由于欠缺对公端插头与母端插座的适当绝缘及定位的技术,所采用以零件锁附组装的加工方式,除徒增制造加工的繁琐与不便外,也无助于绝缘与防水效果的达成。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使多数电连接端子的一部分别受包覆于相异单元的壳体中,并同时位于相异单元壳体彼此用以互补嵌合的卡接构造中,俾使相异壳体单元彼此于卡接结合的同时,得以使电连接端子彼此电连接。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提供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包含有一第一单元,具有一第一壳身;一第二单元,具有一第二壳身,以一侧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相邻接;一第一结合部,具有二具预定内径的环状第一嵌体,彼此相隔开来地分别设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上;一第二结合部,具有二具预定外径的环状第二嵌体,彼此相隔开来地分别设于该第二壳身的一侧上;一第一电连接部,具有二第一连接端子,并使各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一部在该第一壳身以高分子模制成型之际即结合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上,一端位于该第一壳身的内部,另端则自该第一壳身的一侧往外伸出并分别位于一对应的该第一嵌体中;一第二电连接部,具有二第二连接端子,并使各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部在该第二壳身以高分子模制成型之际即结合于该第二壳身的一侧上,一端位于该第二壳身的内部,另端则自该第二壳身的一侧往外伸出并分别位于一对应的该第二嵌体中。
[0008]其中,该第一结合部更包含有二对伸缩缝,分设于各该第一嵌体上,并沿对应第一嵌体的曲率中心方向延伸。
[0009]其中,该第一结合部更包含有二突座,分别突设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并包覆于对应的一第一连接端子周侧。
[0010]其中,该第二壳身更包含有一第二壳体,一预定深度的凹室凹设于该第二壳体的一侧,并开口相向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且使该第二结合部设于该凹室中。
[0011]其中,各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各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彼此同轴插接而结入口 O
[0012]其中,各该第一连接端子与各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为彼此互补的凹凸形状。
[0013]其中,各该第一连接端子分别呈柱状,并各自具有一位于中段部位的结合柱身段,与该第一壳身固接,一位于柱轴一端的连接段,位于该第一壳身内部。
[0014]其中,各该第二连接端子分别呈柱状,并各自具有一位于柱轴一端的连接段,位于该第二壳身内部,一结合柱身段,与该第二壳身固接,并受对应的该第二嵌体所包覆。
[0015]其中,各该结合柱身段的表面非呈平滑。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使多数电连接端子的一部分别受包覆于相异单元的壳体中,并同时位于相异单元壳体彼此用以互补嵌合的卡接构造中,俾使相异壳体单元彼此于卡接结合的同时,得以使电连接端子彼此电连接。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已知技术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9]图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0]图4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0021]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22]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沿图5中6-6割线的剖视图。
[0023]图7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局部外观图。
[0024]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沿图7中8-8割线的剖视图。
[0025]附图标号:1:导电片;2:供电单元;3:控制单元;4:卡槽;5:嵌墙
;10: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20:第一单元;21:第一壳身;30:第二单元;31:第二壳身;311:第二壳体;312:凹室;32:卡片;40:第一结合部;41:第一嵌体;42:伸缩缝;43:突座;50:第二结合部;51:第二嵌体;60:第一电连接部;61:第一连接端子;611:结合柱身段;612:连接段;613:插接柱身段;70:第二电连接部;71:第二连接端子;711:结合柱身段;712:连接段;713:插接盲孔;80: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首先,请参阅图2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揭露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10,其主要是包含有一第一单元20、一第二单元30、一第一结合部40、一第二结合部50、一第一电连接部60以及一第二电连接部70。
[0027]该第一单元20与该第二单元30可为如已知技术所揭用以操控设备的控制单元以及用以提供该控制单元电能的供电单元,但其用以达成对设备为控制以及通过蓄电池提供电能等技术内容,并非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所在,是以于此即不对之再为冗陈,但所应加以说明的是该第一单元20具有一中空的第一壳身21,而该第二单元30则具有一中空的第二壳身31,二者均是由适当的高分子材料经由射出模制成型而成,并使该第一壳身21的一侧与该第二壳身31的一侧彼此相邻接,据以使该第一单元20与该第二单元30彼此得以邻接并合;
其中,该第二壳身31包含有一中空的第二壳体311,一适当深度的凹室312凹设于该第二壳体311与该第一壳身21邻接的一侧上。
[0028]该第一结合部40与该第一壳身31 —体成型,其具有二中空的环状第一嵌体41,彼此平行且相隔开来地分别突设于该第一壳身31的一侧端面上,突伸的长度并与该凹室312的深度相仿,俾在该第一壳身20与该第二壳身30彼此以一侧相互邻接时,得使各该第一嵌体41伸入该凹室312内,二对伸缩缝42分别设于各该第一嵌体41上,并沿各该第一嵌体41的曲率中心方向延伸,据以使各该第一嵌体41分别受分割为二概呈半圆形的弧片,二突座43突设于该第一壳身31的一侧端面上,并分别位于各该第一嵌体41
的曲率中心上。
[0029]该第二结合部50与该第二壳身41 一体成型,其具有二中空的环状第二嵌体51,彼此平行地分设于该凹室312中,并使外径与各该第一嵌体41的内径相仿。
[0030]该第一电连接部60具有二概呈柱状的第一连接端子61,分别固设于该第一壳身21中,并使柱轴与各该第一嵌体41的曲率中心同轴对应;
其中,各该第一连接端子61分别具有一表面为非平滑凹凸状的结合柱身段611,穿设于该第一壳身31的一侧壳壁中,而在该第一壳身31成型时即结合为一体,并受该突座43所包覆,一概呈块状的连接段612位于该结合柱身段611的一端并位于该第一壳身31的内部,一插接柱身段613同轴位于该结合柱身段611的另端上,并突伸于该第一壳身31的一侧且同轴位于对应的第一嵌体41中。
[0031]该第二电连接部70具有二概呈柱状的第二连接端子71,分别固设于该第二壳身31中,并使柱轴与各该第二嵌体51的曲率中心同轴对应;
其中,各该第二连接端子71分别更包含有一表面为非平滑凹凸状的结合柱身段711,分别穿设于该第二壳身31的一侧壳壁中,并使周侧柱面与对应的第二嵌体51内周环面贴接,俾以在该第二壳身31与该第二结合部50在模制成型之际即与之结合成为一体,一呈块状的连接段712位于该第二连接端子的结合柱身段711 —端且位于该第二壳身31内部,一插接盲孔713自该第二连接端子的结合柱身段711的另端往内延伸适当的深度,俾得与对应的插接柱身段613彼此同轴插接而相互结合。
[0032]通过上述构件的组成,该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10使各该第一嵌体41分别同轴穿套于对应的各该第二嵌体51上,据以使该第一壳身21与该第二壳身31彼此得以并接结合,并在该第一结合部40与该第二结合部50彼此结合的同时,使各该第一连接端子61的插接柱身段613分别同轴插接于各该第二连接端子71的插接盲孔713中,据以使该第一电连接部60与该第二电连接部70彼此电连接,从而使该第一单元20与该第二单元30间得以通过彼此电连接的各该第一电连接部60与第二电连接部70,而允许电能在其间流动,同时通过各该第一结合部40与第二结合部50间的结合,而获得较佳的结合功效。
[0033]除此以外,所需特别再加以强调的是:
其一、该第一结合部40可通过各该伸缩缝42,而另各该第一嵌体41具有适当的弹性,俾得以使各该第一嵌体41在与各该第二嵌体51同轴穿套结合时,具有较大的结合力,以稳定其彼此间的结合状态,不易分离。
[0034]其二、该第一结合部40是以各该突座43使各该第一连接端子61的裸露位置与该第一壳身21的一侧端面相隔开来,同时辅以各该伸缩缝42的构造,可避免积水所造成水气渗入各该第一连接端子61与该第一壳身21间的结合介面间,影响其电气性质。
[0035]其三、各该第一电连接部60与第二电连接部70分别在各该第一壳身21与第二壳身31在以高分子模制成型之际即与之结合,换言之,在具体的技术内容上可采用包覆射出的已知高分子加工方法,从而使得各该第一连接端子61与第二连接端子71与各该第一壳身21与第二壳身31间为紧密的结合,避免产生细缝而有致积水或短路的情事,同时避免组装加工上的繁琐,并得以提闻广品的品质。
[0036]其四、通过各该第一嵌体41与第二嵌体51将各该第一连接端子61与第二连接端子71予以分离的隔绝构造,可以避免短路以提高安全性。
[0037]另需特别加以提出说明的是,为确保该第一单元20与该第二单元30间的结合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地以一背板80为基座,使该第二单元30固接于该背板80上,以及使该第一单元20滑嵌于该背板80上,同时,为确保该第一单元20不致因不当外力的作用而滑脱,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地如图7与图8所示般,使该第二单元30更包含有一卡片32,滑设于该第二壳身31的一端上,且使一端与该背板80嵌卡,俾以之使该二单元30得以稳固地结合于该背板80上,以确保各该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40、50、各该第一电连接部60与第二电连接部70间的结合状态。
【主权项】
1.一种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第一单兀,具有一第一壳身; 一第二单元,具有一第二壳身,以一侧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相邻接; 一第一结合部,具有二具预定内径的环状第一嵌体,彼此相隔开来地分别设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上; 一第二结合部,具有二具预定外径的环状第二嵌体,彼此相隔开来地分别设于该第二壳身的一侧上; 一第一电连接部,具有二第一连接端子,并使各该第一连接端子的一部在该第一壳身以高分子模制成型之际即结合于该第一壳身的一侧上,一端位于该第一壳身的内部,另端则自该第一壳身的一侧往外伸出并分别位于一对应的该第一嵌体中; 一第二电连接部,具有二第二连接端子,并使各该第二连接端子的一部在该第二壳身以高分子模制成型之际即结合于该第二壳身的一侧上,一端位于该第二壳身的内部,另端则自该第二壳身的一侧往外伸出并分别位于一对应的该第二嵌体中。2.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更包含有二对伸缩缝,分设于所述各第一嵌体上,并沿对应第一嵌体的曲率中心方向延伸。3.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部更包含有二突座,分别突设于所述第一壳身的一侧,并包覆于对应的一第一连接端子周侧。4.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身更包含有一第二壳体,一预定深度的凹室凹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并开口相向于所述第一壳身的一侧,且使所述第二结合部设于所述凹室中。5.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连接端子的一端与所述各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彼此同轴插接而结合。6.依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该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各第二连接端子的一端为彼此互补的凹凸形状。7.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连接端子分别呈柱状,并各自具有一位于中段部位的结合柱身段,与所述第一壳身固接,一位于柱轴一端的连接段,位于该第一壳身内部。8.依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连接端子分别呈柱状,并各自具有一位于柱轴一端的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壳身内部,一结合柱身段,与该第二壳身固接,并受对应的所述第二嵌体所包覆。9.依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结合柱身段的表面非呈平滑。
【专利摘要】本发明所提供控制单元与供电单元间电连接的结合构造,包括一第一单元、一第二单元、第一结合部、一第二结合部、一第一电连接部、一第二电连接部,其使多数电连接端子的一部分别受包覆于相异单元的壳体中,并同时位于相异单元壳体彼此用以互补嵌合的卡接构造中,俾使相异壳体单元彼此于卡接结合的同时,得以使电连接端子彼此电连接。
【IPC分类】H01R13/639, H01R13/40, H01R13/502
【公开号】CN104901051
【申请号】CN201410078543
【发明人】廖丽芬, 许祯
【申请人】大银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