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定子及其绕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3

电机定子及其绕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涉及一种电机定子及其绕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电机定子包括铁芯及多组线圈,铁芯上形成有多个嵌线槽,多组线圈绕制在多个 嵌线槽中。现有的定子一般采用多个异型嵌线组在嵌线槽中绕制形成多组线圈。每个异型 嵌线组包括内异型嵌线及外异型嵌线,内、外异型嵌线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弧形段及对 称形成于弧形段两端的主体。
[0003] 现有的绕线方法包括叠绕绕线及波形绕线两种方式。叠绕绕线后,外异型嵌线的 弧形段包覆于内异型嵌线的弧形段上,增大了每组线圈端部(En化urn)的长度,进而增加了 线圈的铜损耗,降低了电机的功率密度。波形绕线后,每组线圈的内、外异型嵌线呈波形连 接,降低了电机的输出力矩。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功率密度及输出力矩均较大的电机定子及其绕线 结构。
[0005] -种电机定子,其包括铁芯及多组绕线结构,该铁芯为中空柱状,该铁芯于其内表 面凹设形成有贯通其两端的多个绕线槽,该多个绕线槽环绕该铁芯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 置,且每相邻的两个绕线槽间形成有绕线杆,每组绕线结构包括插入相应的两个绕线槽中 并绕于相邻的多个绕线杆上的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弧形段及弯折凸 伸形成于该第一弧形段两端的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该第二导线包括第二弧形段及弯折凸 伸形成于该第二弧形段两端的第H插脚及第四插脚。该第一插脚及该第二插脚均包括主体 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两端并朝向相对两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该第一插脚和 第二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一弧形段的两端,且该第一插脚的主体平行于该第二插脚 的主体;该第H插脚及该第四插脚均包括主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两端并朝向同 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该第H插脚和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二弧形段的两 端,且该H插脚的主体平行于该第四插脚的主体;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H插脚及 该第四插脚的主体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H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凸伸 部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H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的长度均不相 等,且该第一导线的总长度与该第二导线的总长度相等;每个绕线槽中,从靠近该铁芯内表 面的一端朝向外表面的方向依次收容有该第四插脚的主体、该第二插脚的主体、该第H插 脚的主体及该第一插脚的主体,每个第一弧形段位于相应的绕线槽的上方,每个第二弧形 段位于相应的绕线杆的上方,W使该多组绕线结构的第一弧形段及第二弧形段沿该铁芯的 圆周方向交替排列,每个第四插脚、每个第二插脚、每个第H插脚及每个第一插脚的凸伸部 依次两两相接W使该多组绕线结构形成多组线圈。
[0006] -种绕线结构,其包括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弧形段及弯折 凸伸形成于该第一弧形段两端的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该第二导线包括第二弧形段及弯折 凸伸形成于该第二弧形段两端的第H插脚及第四插脚。该第一插脚及该第二插脚均包括主 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两端并朝向相对两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该第一插脚 和该第二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一弧形段的两端,且该第一插脚的主体平行于该第二 插脚的主体;该第H插脚及该第四插脚均包括主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两端并朝 向同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该第H插脚和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二弧形段 的两端,且该H插脚的主体平行于该第四插脚的主体;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H插 脚及该第四插脚的主体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H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 凸伸部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H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的长度均 不相等,且该第一导线的总长度与该第二导线的总长度相等。
[0007] 本发明的电机定子通过将绕线结构中的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分别设计为不对称 的U形结构,使绕线后第一弧形段及第二弧形段分别位于相应的绕线槽及相应的绕线杆 上,并沿铁芯的圆周方向交替排列,从而避免第一弧形段与第二弧形段重叠,降低了线圈的 铜损耗。另外,由于每组线圈的多个第一导线与多个第二导线分别依次交替连接,使线圈沿 电机定子的圆周方向延伸,从而提高了电机的输出力矩。
【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机定子的立体图。
[0009] 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铁芯的立体图。
[0010] 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单个绕线槽的俯视图。
[0011] 图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绕线结构的立体图。
[0012] 图5为图1所示电机定子的局部立体图。
[0013] 图6为图5所示电机定子的俯视图。
[0014] 图7为图5所示电机定子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15] 图8为图7所示电机定子的俯视图。
[001引主要元件符号说_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机定子100包括铁芯20及多组绕线结构40。
[0018]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铁芯20大致为中空圆柱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表面21、 外表面22,W及连接内表面21与外表面22的上侧面23及下侧面24。铁芯20从内表面21 朝向外表面22凹设形成多个绕线槽25。多个绕线槽25沿铁芯20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 置。每个绕线槽25贯通上侧面23及下侧面24。每个绕线槽25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部251 及与该开口部251连通的底部253,开口部251为邻近铁芯20的内表面21的开口,底部 253为靠近外表面22的端部。如图3所示,每个绕线槽25在开口部251朝向底部253的方 向上划分为依次排列的第一段254、第二段255、第H段256及第四段257,每一段空间大小 近似相等,W供在每个绕线槽25中插入沿其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四根导线。每相邻的两个 绕线槽25间形成有绕线杆26。本实施方式中,绕线槽25、绕线杆26及绕线结构40的数量 相等,均为96个。可W理解,绕线槽25及绕线杆26的数量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
[0019] 请一并参阅图4,每个绕线结构40包括插入相应的两个绕线槽25中并绕于相邻多 个绕线杆26上的第一导线42及第二导线44。第一导线42大致为不对称的U形结构,其包 括第一弧形段421及形成于第一弧形段421两端的第一插脚423及第二插脚425。第一插 脚423及第二插脚425分别朝向第一弧形段421的相对两侧弯折凸伸形成,且第一插脚423 及第二插脚425位于两个不同的平面。第一插脚423包括主体4231及形成于主体4231两 端的连接部4233及凸伸部4235。该主体4231为一可伸入绕线槽25的杠体。连接部4233 连接主体4231与第一弧形段421,其与主体4231相交形成一预设纯角。凸伸部4235朝向 背离连接部4233的一侧凸伸形成,并与主体4231相交形成一预设纯角。凸伸部4235远离 主体4231的一端形成有焊接部4237。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233及凸伸部4235与主体 4231相交形成的预设纯角相等。可W理解,连接部4233及凸伸部4235与主体4231相交形 成的预设纯角也可不相等。
[0020] 第二插脚425的结构与第一插脚423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主体4251、连接部 4253、凸伸部4255及焊接部4257。第二插脚425的主体4251平行于第一插脚423的主体 4231。连接部4253连接主体4251与第一弧形段421,其与主体4251间的夹角与第一插脚 423的连接部4233与主体4231间的预设纯角相等。凸伸部4255与主体4251间的夹角与 第一插脚423的凸伸部4235与主体4231间的预设纯角也相等。可W理解,当第一插脚423 的连接部4233及凸伸部4235与主体4231相交形成的预设纯角不相等时,只要第二插脚 425的连接部4253与主体4251间的夹角与第一插脚423的连接部4233与主体4231间的 预设纯角相等,第二插脚425的凸伸部4255与主 体4251间的夹角与第一插脚423的凸伸 部4235与主体4231间的预设纯角相等即可。
[0021]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插脚425的主体4251的长度与第一插脚423的主体4231的 长度相等,第二插脚425的凸伸部4255与第一插脚423的凸伸部4235的长度相等,第二插 脚425的焊接部4257的长度与第一插脚423的焊接部4237的长度相等,且第二插脚425 的连接部4253的长度长于第一插脚423的连接部4233的长度,从而使第二插脚425的总 长度长于第一插脚423的总长度,即使第一导线42形成不对称U结构。可W理解,第二插 脚425的总长度还可短于第一插脚423的总长度,即使第二插脚425的连接部4253的长度 短于第一插脚423的连接部4233的长度,只要使第一导线42形成不对称U结构即可。
[0022] 第二导线44的结构与第一导线42的结构大致相同,其包括第二弧形段441及形 成于第二弧形段441两端的第H插脚443及第四插脚445。第二弧形段441的弧度及长度 分别与第一导线42的第一弧形段421的弧度及长度相同。第H插脚443及第四插脚445 分别朝向第二弧形段441的相对两侧弯折凸伸形成,且第H插脚443及第四插脚445位于 不同的平面上。第H插脚443包括主体4431、连接部4433、凸伸部4435及焊接部4437。凸 伸部4435及连接部4433分别于主体4431的相对两端朝向同一侧凸伸形成,并分别形成一 预设纯角。第四插脚445包括主体4451、连接部4453、凸伸部4455及焊接部4457。凸伸部 4455及连接部4453分别于主体4451的相对两端朝向同一侧凸伸形成,并分别形成一预设 纯角。
[0023]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线44的主体443U4451的长度均与第一导线42的主体 4231的长度相等,第二导线44的凸伸部4435、4455的长度均与第一导线42的凸伸部4235 的长度相等,第二导线44的焊接部4437、4457的长度均与第一导线42的焊接部4237的长 度相等。第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的连接部4433的长度短于第一导线42的第二插脚 425的连接部4253的长度,即第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的长度短于第一导线42的第二 插脚425的长度;第二导线44的第四插脚445的连接部4453的长度长于第一导线42的第 一插脚423的连接部4233的长度,即第二导线44的第四插脚445的长度长于第一导线42 的第一插脚423的长度;而且,第二导线44的总长度与第一导线42的总长度相等。第二 导线44的连接部4433、4453与相应主体443U4451之间的预设纯角等于第一导线42的连 接部4233、4253与相应主体423U4251之间的预设纯角,第二导线44的凸伸部4435、4455 与相应主体443U4451之间的预设纯角等于第一导线42的凸伸部4235、4255与相应主体 423U4251之间的预设纯角。
[0024]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为便于说明,在图6及图8中标出了第1个、第7个、 第13个、第19个、第25个、第31个、第37个、第43个、第49个、第55个、第61个、第67 个、第73个、第79个、第85个及第91个绕线槽25的序号。
[0025]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图5及图6,绕线时,首先,将第1个绕线结构40中的第一 导线42的第一插脚423插入第1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此时,主体4231收容于第1个 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中,连接部4233伸出于铁芯20的上侧面23外并横跨2个绕线杆 26,且第一导线42的第一弧形段421位于第3个绕线槽25上方并从第四段257延伸至第 二段255 ;其次,将第二插脚425横跨4个绕线杆26并插入第7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 此时,连接部4253位于4个绕线杆26上,主体4251收容于第7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 中;再次,将第1个绕线结构40的第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插入第1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此时,主体4431收容于第1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连接部4433伸出于铁芯 20的上侧面23外并横跨3个绕线杆26且位于第一导线42的第一弧形段421的下方,第二 导线44的第二弧形段441位于第4个绕线杆26的上方并从第H段256延伸至第一段254 且位于第一导线42的连接部4253的下方;最后,将第四插脚445横跨2个绕线杆26并插 入第7个绕线槽25的第一段254,此时,连接部4453位于2个绕线杆26上,主体4451收容 于第7个绕线槽25的第一段254。
[0026]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第一导线42的第一插脚423的凸伸部4235伸出于铁芯20 的下侧面24外并横跨3个绕线杆26,使焊接部4237位于第94个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 的下方;第一导线42的第二插脚425的凸伸部4255横跨3个绕线杆26,使焊接部4257位 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的下方;第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的凸伸部4435横 跨3个绕线杆26,使焊接部4437位于第4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的下方;第二导线44 的第四插脚445的凸伸部4455横跨3个绕线杆26,使焊接部4457位于第4个绕线槽25的 第一段254的下方。
[0027]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8,按照上述第1个绕线结构40的绕线方法,将第2个、第3 个绕线结构40分别插入铁芯20中。第2个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42的第一插脚423插 入第7个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中,且其焊接部4237位于第4个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 的下方;其第二插脚425插入第13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中,且其焊接部4257位于第 16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的下方;第2个绕线结构40的第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插 入第7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中,且其焊接部4437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 的下方;其第四插脚445插入第13个绕线槽25的第一段254,且其焊接部4457位于第10 个绕线槽25的第一段254的下方。
[0028] 第3个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42的第一插脚423插入第13个绕线槽25的第四 段257中,且其焊接部4237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的下方;其第二插脚425 插入第19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中,且其焊接部4257位于第22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 255的下方;第3个绕线结构40的第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插入第13个绕线槽25的 第H段256中,且其焊接部4437位于第16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的下方;其第四插脚 445插入第19个绕线槽25的第一段254,且其焊接部4457位于第16个绕线槽25的第一 段254的下方。
[0029] 此时,第1个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42的焊接部4257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 第二段255的下方,第2个绕线结构40的第二导线44的焊接部4437、4457分别位于第10 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的下方及第一段254的下方,第3个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42 的焊接部4237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第四段257的下方。将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 第一段254的下方的焊接部4457与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第二段255的下方的焊接部 4257相焊接,从而导通第1个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42与第3个绕线结构40的第二导线 44 ;再将位于第10个绕线槽25的第H段256的下方的焊接部4437与位于第10个绕线槽 25的第四段257的下方的焊接部4237相焊接,从而导通第2个绕线结构40的第二导线44 与第3个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42。依照上述连接方法,将16组绕线结构40的第一导线 42及第二导线44分别依次交替连接,从而形成两个线圈60。由于多组绕线结构40中的第 一导线42及第二导线44分别依次交替连接,使线圈60沿电机定子100的圆周方向延伸, 从而避免波形绕线时对电机输出力矩的损耗。
[0030] 可W理解,形成线圈60的绕线结构40的数量依据绕线槽25的数量而定,设绕线 槽25的数量为W,则数量为W/6的绕线结构的第一导线42及第二导线44分别依次交 替连 接后即可形成两组线圈60。
[0031] 由上述绕线方法可知,每个绕线槽25由开口部251朝向底部253收容有依次排列 的第二导线44的第四插脚445的主体4451、第一导线42的第二插脚425的主体4251、第 二导线44的第H插脚443的主体4431及第一导线42的第一插脚423的主体4231 ;且当 所有绕线结构40分别插入相应的绕线槽25后,每个第一导线42的第一弧形段421位于相 应的绕线槽25上方,每个第二导线44的第二弧形段441位于相应的绕线杆26上方,因此, 每相邻的两个绕线槽25及绕线杆26上方均设有弧度相同的第一弧形段421与第二弧形段 441,即绕线结构40中的第一弧形段421及第二弧形段441在铁芯20的上侧面23上方沿 铁芯20的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避免第一弧形段421与第二弧形段441的重叠,从而减小了 第一弧形段421及第二弧形段441的长度,降低了铜损耗,提高了电机的功率密度。
[0032] 本实施方式的电机定子100通过将绕线结构40中的第一导线42及第二导线44 分别设计为不对称的U形结构,使绕线后第一导线42的第一弧形段421及第二导线44的 第二弧形段441分别位于相应的绕线槽25及相应的绕线杆26上,并沿铁芯20的圆周方向 交替排列,从而避免第一弧形段421与第二弧形段441重叠,降低了线圈的铜损耗。另外, 由于多个第一导线42与多个第二导线44分别依次交替连接,使线圈60沿电机定子100的 圆周方向延伸,从而提高了电机的输出力矩。
[0033] 可W理解,每个第一导线42及每个第二导线44的两个插脚横跨的绕线杆26的数 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焊接部4237、4257、4437、4457可省略,可直接通过将相邻的 第一导线42及第二导线44的凸伸部4235、4255、4435、4455相焊接,从而形成线圈60。
[0034] 另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W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 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该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电机定子,其包括铁芯及多组绕线结构,该铁芯为中空柱状,该铁芯于其内表 面凹设形成有贯通其两端的多个绕线槽,该多个绕线槽环绕该铁芯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 置,且每相邻的两个绕线槽间形成有绕线杆,每组绕线结构包括插入相应的两个绕线槽中 并绕于相邻的多个绕线杆上的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弧形段及弯折凸 伸形成于该第一弧形段两端的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该第二导线包括第二弧形段及弯折凸 伸形成于该第二弧形段两端的第三插脚及第四插脚,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插脚及该第二插 脚均包括主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两端并朝向相对两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 该第一插脚和第二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一弧形段的两端,且该第一插脚的主体平行 于该第二插脚的主体;该第三插脚及该第四插脚均包括主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 两端并朝向同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该第三插脚和第四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二 弧形段的两端,且该三插脚的主体平行于该第四插脚的主体;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 第三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主体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三插脚及该第四 插脚的凸伸部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第三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的 长度均不相等,且该第一导线的总长度与该第二导线的总长度相等;其中,每个绕线槽中, 从靠近该铁芯内表面的一端朝向外表面的方向依次收容有该第四插脚的主体、该第二插脚 的主体、该第三插脚的主体及该第一插脚的主体,每个第一弧形段位于相应的绕线槽的上 方,每个第二弧形段位于相应的绕线杆的上方,以使该多组绕线结构的第一弧形段及第二 弧形段沿该铁芯的圆周方向交替排列,每个第四插脚、每个第二插脚、每个第三插脚及每个 第一插脚的凸伸部依次两两相接以使该多组绕线结构形成多组线圈。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弧形段的弧度及长度与该第二 弧形段的弧度及长度相等。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插脚的连接部、该第二插脚的连 接部、该第三插脚的连接部及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分别与相应的主体相交形成一角度相等 的预设钝角,该第一插脚的凸伸部、该第二插脚的凸伸部、该第三插脚的凸伸部及该第四插 脚的凸伸部分别与相应的主体相交形成一角度相等的另一预设钝角。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部与对应的主体形成的预设 钝角等于每个凸伸部与对应的主体形成的预设钝角。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该铁芯包括相对设置的内表面及外表 面,以及相连该内表面及该外表面的上侧面与下侧面,每个绕线槽从该铁芯的内表面朝向 外表面凹设形成,并贯穿该上侧面及下侧面,每个绕线槽包括相对设置的开口部及与该开 口部连通的底部,且每个绕线槽在其开口部朝向其底部的方向上划分为依次排列的第一 段、第二段、第三段及第四段,该第四插脚的主体收容于该第一段中,该第二插脚的主体收 容于该第二段中,该第三插脚的主体收容于该第三段中,该第一插脚的主体收容于该第四 段中。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该开口部为邻近该内表面的开口,该底 部为邻近该表面的端部。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每一凸伸部远离相应主体的一端形成 有焊接部,该第一插脚的凸伸部伸出于该下侧面外并使其焊接部位于该第四段的下方,该 第二插脚的凸伸部伸出于该下侧面外并使其焊接部位于该第二段的下方,该第三插脚的凸 伸部伸出于该下侧面外并使其焊接部位于该第三段的下方,该第四插脚的凸伸部伸出于该 下侧面外并使其焊接部位于该第一段的下方,每个绕线槽下方的四个焊接部依次两两相 接,以使该多组绕线结构的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依次交替连接以形成该多组线圈。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该绕线槽的数量为96个,部分绕线结 构插入相应的16个绕线槽中,且该部分绕线结构的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依次交替连接形 成两组该线圈。9. 一种绕线结构,其包括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该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弧形段及弯折凸 伸形成于该第一弧形段两端的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该第二导线包括第二弧形段及弯折凸 伸形成于该第二弧形段两端的第三插脚及第四插脚,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插脚及该第二插 脚均包括主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对两端并朝向相对两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 该第一插脚和该第二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第一弧形段的两端,且该第一插脚的主体平 行于该第二插脚的主体;该第三插脚及该第四插脚均包括主体及弯折凸伸于相应主体的相 对两端并朝向同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该第三插脚和该第四插脚的连接部分别连接该 第二弧形段的两端,且该三插脚的主体平行于该第四插脚的主体;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 脚、该第三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主体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三插脚及 该第四插脚的凸伸部的长度相等,该第一插脚、该第二插脚、该第三插脚及该第四插脚的连 接部的长度均不相等,且该第一导线的总长度与该第二导线的总长度相等。
【专利摘要】一种电机定子包括铁芯及多组绕线结构。铁芯上形成有多个绕线槽。绕线结构包括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弧形段、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第二导线包括第二弧形段、第三插脚及第四插脚。第一插脚及第二插脚均包括主体及凸伸于主体两端并朝向相对两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第三插脚及第四插脚均包括主体及凸伸于主体两端并朝向同侧延伸的连接部与凸伸部。每个绕线槽从靠近铁芯内表面的一端朝向外表面的方向依次收容有第四插脚的主体、第二插脚的主体、第三插脚的主体及第一插脚的主体。多组绕线结构的第一弧形段及第二弧形段沿铁芯的圆周方向交替排列。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电机定子所采用的绕线结构。
【IPC分类】H02K15/085, H02K3/12, H02K1/16
【公开号】CN104901447
【申请号】CN201410077661
【发明人】柯劲宇, 洪伯菖, 许仕欣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3月5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