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和无线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6

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和无线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发电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和包括该转换结构的无线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0002]无线电子产品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低功耗无线电子产品通常会使用电池作为工作的电源,如电器开关、遥控器等等。使用电池作为电源具有局限性,其存在使用寿命有限,以及需要重复购买电池且定期更换电池使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显著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另外,由于电池易生锈以及漏液,这样,对于一些安防作用的无线电子产品而言,使用电池会大大降低无线电子产品的可靠性,且无法满足全天候长久提供能源的需要,当遭遇非法入侵时,无线电子产品很可能会因为电池失效而不起作用,给用户带来损失。
[0003]另外,电池大多数是一次性用品,其使用周期较短,如需长期使用,则必须不断购买电池,增加用户的经济负担;再者,制造电池不仅需要消耗资源,而且大量的废旧电池被丢弃,会对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环保。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线电子产品采用电池作为电源,存在使用可靠性差、增加用户使用成本以及不环保的问题。
[000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包括磁铁组和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包括导磁材料制成的连接板以及两个线圈,所述连接板的两端部分别插设在两个所述线圈中,且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形成位于两个所述线圈之间的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中设有通孔,所述磁铁组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磁铁组包括磁铁以及两个用于交替与所述连接板抵接的导磁板,两个所述导磁板分别布置在磁铁的上端及下端;所述转换结构还包括有用于驱动所述磁铁组在所述连接板的通孔中上下移动的驱动结构。
[0006]本发明还提供了无线电子产品,包括上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磁铁组在连接板的通孔中上下移动,使得磁铁组的两个导磁板分别交替与连接板抵接,从而连接板的磁极发生变化,这样,通过线圈中的磁感线的方向则会发生变化,线圈中产生瞬间电流;将转换结构运用在低功耗无线电子产品中,则可以给无线电子产品提供瞬间电流,作为电源使用,从而无线电子产品不需要采用电池作为电源,避免使用电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无线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较强,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其使用环保。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0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0]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1]图4是图2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0012]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的部分立体爆炸示意图;
[0013]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组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0014]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磁铁组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001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第一状态立体示意图;
[0016]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第二状态立体示意图;
[0017]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第一状态主视示意图;
[0018]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第二状态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1]如图1?1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22]参照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1,可以运用在开关、遥控器等无线电子产品中,只要是需要电源的低功耗无线电子产品都可以采用该转换结构1,用于为其提供电源。
[0023]参照图1?7所示,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I包括线圈组11以及磁铁组12,其中,线圈组11包括导磁材料制成的连接板112以及两个线圈,其中,两个线圈分别位于在连接板112的两端,且相间隔布置,也就是连接板112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线圈中心中;连接板112的中部形成间隔部,该间隔部形成在两个线圈之间,且在连接板112的间隔部中形成有通孔1121,该通孔1121贯穿连接板112的间隔部的上端及下端;磁铁组12包括磁铁122以及两导磁板121,两个导磁板121分别连接在磁铁122的上端及下端,这样,该两个导磁板121则形成不同的磁极,也就是一个导磁板121的磁极是N极,另一个导磁板121的磁极则是S极。
[0024]在本实施例中,磁铁组12穿设在连接板112的通孔1121中,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I还包括有驱动结构,驱动结构用于使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使得磁铁组12中的某个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抵接,这样,当某个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抵接时,此时,连接板112的磁极则与其抵接的导磁板121的磁极相同。在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磁铁组12中的两个导磁板121交替与连接板112抵接,实现连接板112磁极的变化。
[0025]参照图8至11所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如图8及10所示,当连接板112与磁铁122上端的导磁板121抵接时,此时,连接板112的磁极则为N ;在驱动结构的作用下,磁铁组12沿着通孔1121朝下移动时,连接板112与该导磁板121脱离抵接,且随着磁铁组12的移动,参照图9及11所示,连接板112则会与磁铁122下端的导磁板121抵接,此时,连接板112的磁极则改为S,从而,穿过连接板112的磁感线的方向则改变,也就是穿过线圈中心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当然,当连接板112与磁铁122下端的导磁板121抵接时,驱动结构则可以驱动磁铁组12沿着通孔1121朝上移动,使其与磁铁122上端的导磁板121抵接,如此反复操作,则可以实现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
[0026]由上述可知,在驱动结构的作用下,磁铁组12沿着通孔112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连接板112的磁极会发生变化,也就是通过线圈的中心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线圈组11中的线圈则会产生瞬间电流。当该转换结构I运用在低功耗无线电子产品中,将线圈组11的线圈与无线电子产品的其它元件电性连接,则可以起到给无线电子产品瞬间供电的效果。
[0027]采用上述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1,无线电子产品则不需要采用电池等作为电源,从而可以避免使用电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用可靠性强,大大降低用户使用成本,且不会对环境等造成影响,使用较环保。
[0028]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12的中部形成有沿连接板112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隔缝,其该隔缝与连接板112中的通孔1121对齐布置,且该隔缝将连接板112分隔为两个相间隔布置的半连接板,也就是两个半连接板之间不存在连接关系,通孔1121也被隔缝分为两部分,这样,对于转换结构I而言,则可以大大提高通过连接板112中的磁感线的磁感强度,在磁铁组1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线圈中可以产生强度较大的电流。
[0029]具体地,隔缝与通孔1121的中心位置对齐,隔缝将连接板112分为两个对称布置的半连接板,这样,通孔1121也被分隔为两个对称的部分。当然,作为其它实施例,只要隔缝将连接板112分隔开,将通孔1121分隔则可,并不一定需要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0030]进一步的优化,还可以在连接板112设置多个隔缝,利用该多个隔缝将连接板112以及通孔1121分隔为多个隔开的部分,当然,隔缝的设置可以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并不仅限制沿连接板112的宽度方向延伸。
[0031]或者,作为其他实施例,连接板11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制造的一体结构,这样,则不需要在连接板112中设置隔缝。具体设置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0032]本实施例中,线圈包括两个线圈架113以及缠绕电线111,两个线圈架113 分别插设在连接板112的两端,缠绕电线111分别缠绕在线圈架113的外周,这样,实现连接板112的两端穿设在线圈的中心。
[0033]具体地,线圈架113的外端形成有环形槽1131,上述的缠绕电线111则缠绕在线圈架113的环形槽1131中,当然,作为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在线圈架113上形成其他的结构,用于缠绕缠绕电线111 ;根据电性连接的负载功率的不同,所需要产生电流的大小也不同,可以通过调整缠绕电线111的匝数及缠绕电线111的直径来获得相应的输出功率,线圈的匝数在150T-2000T之间,缠绕电线111的线径为0.08mm-0.3mm。
[0034]线圈架113的内端凹陷设置,形成有半圆状的通槽1132,当两个线圈架113分别插设在连接板112的两端后,两个线圈架113的内端相对布置,这样,两个线圈架113的半圆状的通槽1132则围合形成圆柱状的中空区域,上述的磁铁组12穿设在连接板112的通孔1121中,且也位于该中空区域中。
[0035]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12中部的两侧呈弧形状布置,形成弧形段1122,上述形成在连接板112中部的通孔1121则处于两个弧形段1122之间,当连接板112的两端分别插设在线圈架113中,弧形段1122的端部恰好抵接在线圈架113的半圆状的通槽1132的表面,这样,便于连接板112与线圈架113之间的插设定位,并且,连接板112的弧形段1122抵接在线圈架113的半圆状通槽1132的表面上,从而实现线圈架113与连接板112之间的定位及固定。
[0036]当然,作为其它实施例,也可以在线圈架113上采用其它结构,利用该结构与连接板112的端部连接。只要将两个线圈连接在连接板112的两个端部上则可。
[0037]本实施例中,导磁板121的直径大于磁铁122的直径,两个导磁板121则将磁铁122夹持在中间,且导磁板121的外侧分别形成相对磁铁122向外延伸的外延端,两个导磁板121的外延端之间则围合形成夹持区域,两个导磁板121则分别位于连接板112的上方及下方,连接板112位于两个导磁板121的夹持区域中,这样,当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抵接时,则是导磁板121的外延端的内侧面与连接板112的表面抵接,从而实现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之间的抵接。
[0038]这样,当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两个导磁板121的外延端的内侧面则交替与连接板112的表面抵接,从而实现连接板112磁性的变化,也就是穿过线圈中心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
[0039]或者,作为其他实施例,导磁板121的直径与磁铁122的直径一致,导磁板121则与磁铁122对齐布置,这样,当线圈组11沿着通孔1121上下移动时,则是利用导磁板121的外侧壁与连接板112的通孔1121的侧壁抵接,从而实现连接板112与导磁板121之间的抵接。
[0040]本实施例中,通孔1121为圆形孔,这样,便于通孔1121的成型,且当磁铁组12相对通孔1121上下移动时,可以大大增加导磁板121外侧壁与通孔1121侧壁抵接的面积。当然,当利用导磁板121外侧壁与通孔1121的侧壁抵接时,此时,导磁板121的外形与通孔1121的外形相一致,对于磁铁122而言,只要其直径不大于通孔1121的直径,保证其可以相对通孔1121上下移动则可。
[0041]在磁铁组12中,两个导磁板121以及磁铁122之间通过铆钉连接,也就是说,铆钉分别穿过两个导磁板121及磁铁122,从而通过铆钉的铆接,实现两个导磁板121与磁铁122的连接,形成完整的磁铁组12。
[0042]对于转换结构I而言,其通过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使得连接板112的磁极快速变换,从而使得穿过线圈的磁感线的方向发生变化,线圈中产生瞬间电流,在该整个过程中,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的移动速度,也就是连接板112的磁极转换速度是较为关键的操作。
[0043]为了加速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的移动速度,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包括连接在磁铁组12的弹性片13,这样,通过操作弹性片13的上下往复变形,则可以实现弹性片13驱动磁铁组12上下移动。当然,在该弹性片13的驱动下,磁铁组12在通孔1121中的移动速度较快,大大加快连接板112与两个导磁板121之间的更换抵接。
[0044]具体地,弹性片13的中部连接在磁铁组12的一导磁板121上,且弹性片13的两端朝外延伸出线圈架113的两侧外,弹性片13的作用是加速磁铁组12与线圈组11相对运动的速度,使产生的能量更大;通过操作弹性片13的两端,使得弹性片13变形,当弹性片13的变形力大于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之间的吸合力时,此时,在弹性片13的变形力的驱动下,磁铁组12则相对于线圈组11移动。也就是说,利用弹性片13驱动磁铁组12上下移动,实现磁铁组12在连接板112的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或者,作为其他实施例,弹性片13与磁铁组12之间的连接还可以是其他多种方式,只要其能够实现驱动磁铁组12上下移动则可。
[0045]另外,弹性片13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安装槽位131,上述磁铁组12直接放置在该安装槽位131中,且磁铁组12下端的导磁板121与该安装槽位131连接,上述的铆钉直接穿过导磁板121,并与连接板112铆接。当然,作为其他实施例,弹性片也可以为平直状,具体可视实际需要而定。(此处只是对一些情况的说明,并不是就限定其为某种形状。在权利保护方面,不会限制死,会尽量扩大范围)
[0046]具体地,弹性片13是钢片或者磷铜制成的,下陷的安装槽位131是冲压出来的,并且,弹性片13在运动中仅有Imm左右的微小形变。
[0047]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还包括摆动架14,摆动架14具有两个连接端143,该两个连接端143分别连接在弹性片13的两端,在利用摆动架14驱动弹性片13以使得磁铁组12上下移动的过程如下:
[0048]初始时,磁铁组12的一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相吸,摆动架14的两个连接端143分别撬动弹性片13的两端,刚开始撬时,弹性片13逐渐弹性变形,由于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的吸力大于弹性片112的弹性变形力,此时,磁铁组12不会运动,当摆动架14继续撬动弹性片13时,弹性片13继续变形,直到弹性片13的弹性变形力大于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之间的吸力时,此时,该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之间脱离吸合,磁铁组12则会以极快的速度朝上或朝下运动,并且,连接板112会与另一导磁板121吸合,这样,则实现连接板112与两个导磁板121之间交替吸合的过程。
[0049]上述弹性片13的作用就是储蓄势能,提高磁铁组12的运行速度;另外,根据摆动架14撬动方向的不同,磁铁组12或朝上运动,或朝下运动,也就是实现弹性片13驱动磁铁组12在连接板112的通孔1121中上下移动,具体朝上运动或朝下运动,则可视摆动架14撬动的方向而定,
[0050]摆动架14包括外侧条141以及两个连接条142,该两个连接条142的外端分别连接在外侧条141两端,且两个连接条142呈相对间隔布置,两个连接条142的内端分别形成上述的连接端143,这样,两个连接条142的连接端143分别连接弹性片13的两端,通过操作摆动架14的外侧条141,则可以使得整个摆动架14上下摆动,从而通过弹性片13驱动磁铁组12的上下移动。
[0051]具体地,两个连接条142以及外侧条141之间围合形成围合区域,线圈组11位于该摆动架14的围合区域中,这样,避免线圈组11对摆动架14的上下摆动形成干涉。连接条142呈弯折状,形成有弯折处,沿自内而外的方向,连接条142的外端朝上呈翘起状,这样,由于外侧条141连接在连接条142的外端,外侧条141则处于上翘的位置,有利于操作外侧条141的上下移动,也就是说,有利于操作摆动架14的上下摆动距离。
[0052]在连接条142的弯折处,朝侧边延伸有铰接柱143,该铰接柱143铰接布置,这样,当摆动架14在摆动的过程中,则以该铰接柱143为摆动中心,摆动架14的两端上下摆动,这样,当外侧条141朝下压下时,弹性片13则被朝上抬起,整个磁铁组12也朝上移动,磁铁组12上端的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抵接;当外侧条141朝上摆起时,弹 性片13则被朝下压下,整个磁铁组12则朝下移动,磁铁组12下端的导磁板121与连接板112抵接。
[0053]另外,连接条142的连接端143中形成有夹槽,上述弹性片13的两端则分别插设在连接条142的连接端143的夹槽中,这样,则实现连接端143与弹性片13的固定连接。
[0054]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包括有两个上述的摆动架14,该两个摆动架14呈相对布置,两个摆动架14的两个连接端143都分别连接在弹性片13的两端上,这样,也就是说,弹性片13的一端分别被两个摆动架14的连接端143连接。
[0055]由于两个摆动架14相对布置,这样,两个摆动架14的两个包围区域形成封闭的区域,两个线圈组11以及磁铁组12等都置于该封闭的区域中。
[0056]本实施例中,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I包括底座16,该底座16中设有上端开口的凹腔161,上述的磁铁组12、连接板112以及线圈组11分别置于该底座16的凹腔161中,且弹性片13的两端部延伸至底座16的两侧外,摆动架14形成在底座16的凹腔161外,且摆动架14的两个连接端143分别与弹性片13的两个端部连接。
[0057]这样,通过设置底座16,可以使得整个线圈组11以及磁铁组12处于保护的范围内,且摆动架14形成在底座16的凹腔161外,这样,底座16不会对摆动架14上下摆动形成干涉。
[0058]在底座16的侧边形成有铰接槽162,摆动架14的连接条142位于底座16的两侧,且连接条142的铰接柱143铰接在底座16的铰接槽162中。另外,在底座16的两侧壁中分别形成有缺口 163,上述弹性片13的两端部分别穿过底座16的侧壁的缺口 163,延伸到底座16的凹腔161外部。
[0059]由于磁铁组12置于底座16的凹腔161内,在凹腔161的底部形成有定位槽165,该定位槽165与弹性片13的中部对齐布置,这样,当弹性片13的中部朝下凹陷时,其可以陷入在凹腔161底部的定位槽165中,进而对弹性片13的上下移动形成定位作用。
[0060]另外,当磁铁组12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线圈组11固定,本实施例中,底座16的内侧壁设有卡勾164,该卡勾164与线圈架113卡合连接,这样,使得整个线圈组11稳固的置于底座16的凹腔161中,避免线圈组11与磁铁组12之间出现同时移位的现象。
[0061]本实施例中,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I还包括无线发射电路板15,该无线发射电路板15用于发送无线信号,其与线圈的缠绕电线111连接,这样,通过线圈中的缠绕电线111为其供电,使得无线发射电路板15可以发射无线信号。
[0062]具体地,无线发射电路板15设置在凹腔161中,这样,使得整个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I的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优化的,无线发射电路板15封盖在凹腔161的上端开口。
[006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无线电子产品,该无线电子产品包括上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1,这样,利用该转换结构1,可以给无线电子产品提供瞬间的电流,该电流可以提供给无线电子产品的瞬间操作效果,如遥控器、开关等,这样,无线电子产品则不需要采用电池作为电源使用,从而避免使用电池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当无线电子产品不用时,转换结构I可以不工作,从而无线电子产品处于无电状态,其使用更加安全。
[006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磁铁组和线圈组,所述线圈组包括导磁材料制成的连接板以及两个线圈,所述连接板的两端部分别插设在两个所述线圈中,且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形成位于两个所述线圈之间的间隔部;所述间隔部中设有通孔,所述磁铁组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磁铁组包括磁铁以及两个用于交替与所述连接板抵接的导磁板,两个所述导磁板分别布置在磁铁的上端及下端;所述转换结构还包括有用于驱动所述磁铁组在所述连接板的通孔中上下移动的驱动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有与所述通孔对齐布置的隔缝,所述隔缝沿所述连接板的宽度延伸布置,将所述连接板分隔为两个相间隔的半连接板,且所述隔缝将所述连接板的通孔分为两相间隔的部分。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包括线圈架以及缠绕在所述线圈架外周的缠绕电线,所述连接板的端部插设在所述线圈架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架的内端凹陷设置,形成半圆状的通槽,两个所述线圈的内端相对布置,且两个所述线圈架内端的半圆状通槽围合形成圆柱状的中空区域,所述磁铁组位于所述中空区域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中部的两侧呈弧形状,形成弧形段,所述通孔形成在两个所述弧形段之间;所述弧形段的端部抵接在所述线圈架的半圆状通槽的表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板的直径大于所述磁铁的直径,所述导磁板的外侧朝外延伸,形成位于所述磁铁外且用于与所述连接板抵接的外延端,两个所述导磁板的外延端围合形成夹持区域;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夹持区域中。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弹性片,所述弹性片连接于所述磁铁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的中部连接在一所述导磁板,所述弹性片的两端朝外延伸至所述线圈架的两侧外。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还包括摆动架,所述摆动架具有两个连接端,所述摆动架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弹性片的两端。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架包括外侧条以及两个相对布置的连接条,两个所述连接条的内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外侧条的两端,所述连接条的外端形成所述连接端。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架的两个连接条以及外侧条之间围合形成围合区域,所述线圈组位于所述围合区域中。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呈弯折状,形成弯折处,沿自内而外的方向,所述连接条的外端呈朝上翘起状。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的弯折处朝侧边延伸有铰接柱。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两个所述的摆动架,两个所述摆动架呈相对布置,且两个所述摆动架的连接端分别连接在弹性片的两端。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中设有上端开口的凹腔,所述磁铁组、连接板以及线圈组置于所述凹腔中,所述弹性片的两端延伸至所述底座外,所述摆动架环布在所述底座外。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侧边形成有铰接槽,所述连接条的铰接柱铰接在所述铰接槽中。17.无线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发电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动能转换电能的转换结构和无线电子产品,转换结构包括磁铁组和线圈组,线圈组包括连接板以及两线圈,两线圈分别插设在连接板的两端部,连接板中部的间隔部中设有通孔,磁铁组穿设于通孔中,包括磁铁以及两用于与连接板交替抵接的导磁板;转换结构还包括有用于驱动磁铁组在通孔中上下移动的驱动结构。通过驱动结构驱动磁铁组在通孔中上下移动,两个导磁板分别交替与连接板抵接,连接板的磁极发生变化,通过线圈中的磁感线的方向也变化,线圈中产生瞬间电流;将转换结构运用在无线电子产品中,无线电子产品不需要采用电池作为电源,避免使用电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无线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较强,使用成本低,且环保。
【IPC分类】H02K35/02
【公开号】CN104901505
【申请号】CN201510284745
【发明人】刘远芳, 廖旺宏
【申请人】刘远芳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9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