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1

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对电子设备的用户体验发展趋势,电子设备内的电子卡趋向于通过卡托装配于电子设备内,例如: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身份识别卡)装配入手机等。卡托的容置空间的大小、形状需要与电子卡相适配,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目前,很多电子设备会装配多个电子卡。下面以手机为例具体说明。
[0003]随着双卡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一般会有两个卡托或者一个卡托上设置有两个卡位。然而,在使用两个卡托的方案中,两个卡托占据的空间较大,并且
[0004]但是无论哪种方案,两个卡位只能为限定的卡位,从而只能装配特定形状的SIM卡,例如:卡位I为主卡位且只能装配Micro-SIM卡,卡位2为副卡位且只能装配Nano-SIM卡,如此在主卡位需要使用Nano-S頂卡时,只能去营业厅换卡,如此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一种可灵活切换卡托的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卡托结构,包括:
[0008]第一卡托,包括至少容置一个第一电子卡的容置区域;
[0009]第二卡托,设置于所述容置区域内、供容置第二电子卡,
[0010]其中,所述第二卡托可相对所述第一卡托滑动,以切换所述第一电子卡与所述第二电子卡的装配位置。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托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容置区域相对的两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所述第二卡托至少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匹配的第一凸缘;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托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由所述第一卡托的第一上内缘和第一下内缘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上内缘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下内缘的尺寸。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托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容置区域相对的两内侧面设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卡托至少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凸缘匹配的第二容置凹槽。
[0014]可选的,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由所述第二卡托的第二上内缘和第二下内缘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上内缘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下内缘的尺寸。
[0015]可选的,在所述第二卡托的移动方向,所述容置区域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电子卡的尺寸和所述第二卡托的尺寸之和。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卡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电子卡的尺寸。
[0017]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卡为Micro-SIM卡,所述第二电子卡为Nano-SIM卡。
[0018]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壳体,以及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卡托结构,所述卡托结构装配于所述终端壳体内。
[0019]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通过在一个卡托结构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托,以使移动终端具有至少两个卡位,该两个卡托可相对滑动,以使两个卡位可相互切换位置,从而满足用户对不同卡位的需求。
[00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22]图1为本公开卡托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公开卡托结构一实施例第一方向的截面不意图;
[0024]图3为本公开卡托结构又一实施例第一方向的截面不意图;
[0025]图4为本公开移动终端装配有卡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0027]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0028]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0029]如图1所示,图1为本公开卡托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公开的卡托结构2可以装配至少两个电子卡,满足用户对移动终端具有双卡双待功能的需求,进一步地,本公开将第二卡托22设置在第一卡托21上,并且可在第一卡托21的容置空间211内滑动,该容置空间211至少可以容置一个第一电子卡(未图示)及第二卡托22,通过移动第二卡托22可以任意切换第一电子卡和第二电子卡(未图示)的位置,从而可以满足客户任意选用第一电子卡和第二电子卡适配于移动终端上的主卡位置和副卡位置,从而使用户不必受限于固定卡位的困扰,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捷。
[0030]具体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卡托结构2包括第一卡托21和供容置第二电子卡的第二卡托22,该第一卡托21包括至少容置一个第一电子卡的容置区域211,该容置区域211对应在第一电子卡和第二电子卡的通信区域处。第二卡托22用于容置第二电子卡,并且设置于容置区域211内,以使该第一电子卡与第二卡托22并排地位于第一卡托21的容置区域211内,较佳的,容置于第一托卡21内的第一电子卡和容置于第二托卡22内的第二电子卡位于同一平面内,如此设置以使该托卡结构2所占用的体积最少。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以容置一个第一电子卡及配备一个第二卡托22为例具体地说明,此时,在第二卡托22的移动方向,容置区域211的尺寸等于第一电子卡的尺寸和第二卡托22的尺寸之和。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第一卡托21上设置两个、三个或更多的第一电子卡及多个第二卡托22。
[0031]其中,该第二卡托22可以相对第 ^托21滑动,以切换第一电子卡与第二电子卡的装配位置。可选的,第二电子卡可以优先装配于第二卡托22上,也可以待第二卡托22调整好位置后再装配于第二卡托22上;第一电子卡待第二卡托22调整好位置后再装配于第一卡托21上。其中,第一电 子卡的尺寸大于第二电子卡的尺寸,可选的,随着移动终端趋向于超薄的方向,该第一电子卡为Mic1-SIM卡(第三代SM卡标准),第二电子卡为Nano-SIM卡(第四代SIM卡标准);当然,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电子还可以为SM卡,第二电子卡为Micro-SIM卡或者Nano-SIM卡。
[0032]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第一卡托21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与容置区域211相对的两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212 ;第二卡托22至少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面设有与第一容置凹槽212匹配的第一凸缘222,即类似于滑轨与滑块的配合方式。其中,在第一卡托21所在平面内,第一方向与第二卡托22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在该实施例中,该第托21的容置区域211对应在移动终端的主卡位置和副卡位置上,第二卡托22的两侧分别嵌设在第一卡托21上,并可在容置区域内自由滑动,从而根据用户需求,将第一电子卡和第二电子卡的位置任意设置,比如:将第一电子卡装配在主卡位置时,将第二卡托22移动至副卡位置;将第一电子卡装配在副卡位置时,将第二卡托22移动至主卡位置。
[0033]其中,第一容置凹槽212由第一卡托21的第一上内缘2121和第一下内缘2122构成;优选地,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上内缘2121的尺寸小于第一下内缘2122的尺寸,如此因第一上内缘2121尺寸较小以便于第二卡托22可以快捷地装配在第一卡托21上,且该第一下内缘2122尺寸较大,承托着第二卡托22不会致使第二卡托22从第一卡托21的下方脱落出该第一卡托21的容置区域211。
[0034]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托21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与容置区域211相对的两内侧面设有第二凸缘213 ;第二卡托22至少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面设有与第二凸缘213匹配的第二容置凹槽223。在该实施例中,相当于将滑轨(第二容置凹槽223)设置在第二卡托22上,滑块(第二凸缘213)设置第一托卡21上,如此设置同样可以实现第二卡托22相对第一卡托21移动。本公开的滑动连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两种,还可以包括类似于火车轨道工字型结构等等。
[0035]其中,第二容置凹槽223由第二卡托22的第二上内缘2231和第二下内缘2232构成;优选的,在第一方向上,第二上内缘2231的尺寸大于第二下内缘2232的尺寸。如此因第二下内缘2232尺寸较小以便于第二凸缘213可以快捷地装配在第一卡托21上,且将第二上内缘2231设置成较大尺寸,可以因第二卡托22的重力作用并利用第二上内缘2231限制该第二托卡22从的第一卡托21的下方脱落出该第一卡托21的容置区域211。
[0036]在本公开中,将传统的双卡位卡托由原来的一体化结构转化成两个部分组合而成,使其中相对较小尺寸的卡托可滑动地装配在尺寸较大的卡托上,不仅实现现有双卡位的目的,而且还可以灵活的切换两个卡位的安装位置,使用户对不同电子卡选择不同的卡位的需求更加丰富,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0037]如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终端壳体1,以及卡托结构2,该卡托结构2装配于终端壳体I内,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地装配不同类型及尺寸的电子卡,其中,有关该卡托结构2具有的结构特征如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卡托结构2所描述,在此就不再重复赘述。在本公开中,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个人数字助理等,图中以手机为例进行展示。
[0038]本公开的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通过在一个卡托结构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托,以使移动终端具有至少两个卡位,该两个卡托可相对滑动,以使两个卡位可相互切换位置,从而满足用户对不同卡位的需求,减少了用户对换卡的困扰。
[0039]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指出。
[0040]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主权项】
1.一种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卡托,包括至少容置一个第一电子卡的容置区域; 第二卡托,设置于所述容置区域内、供容置第二电子卡; 其中,所述第二卡托可相对所述第一卡托滑动,以切换所述第一电子卡与所述第二电子卡的装配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托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容置区域相对的两内侧面上设有第一容置凹槽;所述第二卡托至少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匹配的第一凸缘;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托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凹槽由所述第一卡托的第一上内缘和第一下内缘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上内缘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下内缘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托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容置区域相对的两内侧面设有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卡托至少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凸缘匹配的第二容置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凹槽由所述第二卡托的第二上内缘和第二下内缘构成;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上内缘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下内缘的尺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卡托的移动方向,所述容置区域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电子卡的尺寸和所述第二卡托的尺寸之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卡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电子卡的尺寸。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卡为Mic1-SIM卡,所述第二电子卡为Nano-SIM卡。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卡托结构,所述卡托结构装配于所述终端壳体内。
【专利摘要】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该卡托结构包括:第一卡托,包括至少容置一个第一电子卡的容置区域;第二卡托,设置于所述容置区域内、供容置第二电子卡;其中,所述第二卡托可相对所述第一卡托滑动,以切换所述第一电子卡与所述第二电子卡的装配位置。本公开的卡托结构及移动终端通过在一个卡托结构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托,以使移动终端具有至少两个卡位,该两个卡托可相对滑动,以使两个卡位可相互切换位置,从而满足用户对不同卡位的需求。
【IPC分类】H04M1/02
【公开号】CN104902045
【申请号】CN201510355760
【发明人】杜佳男, 陈兴华, 刘艳伟
【申请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4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