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变换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转动-变换系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动-变换系统。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提供转动单元,且在其上(特别用于操纵或加工工件)可构建夹紧或夹持系统,如例如平行或中心夹持器。在此特别提出,设置用于各夹紧或夹持系统的驱动部的连接管路是复杂的,且要求结构空间。
[0002]在此期望节省结构空间且使得系统更不易受干扰。
[0003]对此,提供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转动-变换系统。即,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动-变换系统,具有基础壳体;具有在基础壳体中可旋转支承的、可从第一旋转位置移动进入第二旋转位置的转动部;具有被布置在转动部上的变换系统,该变换系统包括用于容纳变换件的变换容纳部以及用于将拉紧螺栓锁定在变换容纳部中的锁定件;具有设置在基础壳体中的用于旋转转动部的第一特别气动的驱动部以及用于移动锁定件的第二特别气动驱动部,其中,在基础壳体上设置用于第一气动驱动部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部以及用于第二气动驱动部的至少一个变换连接部。在此,第二气动驱动部通过至少一个延伸通过基础壳体和转动法兰的拉紧管路与变换连接部连接。
[0004]在此有利的是,用于第二驱动部的变换连接部位于基础壳体和/或变换系统上。因此可以的是,在基础壳体上安置整体连接部。由此简化了连接,且整体节省了结构空间。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本发明的其他有利设计方案。有利地,对于耦接到变换系统上的变换件,通过下述方式实现通过基础壳体和变换系统的气动连接,即,变换件可借助于基础壳体侧的连接部被供给压缩空气。
[0005]转动-变换系统的一有利设计提出,变换容纳部被构建成用于容纳被构建成拉紧螺栓的变换件的拉紧容纳部,其中,锁定件被构建成可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拉紧闸板。
[0006]此外有利的是,在变换系统中设置第二驱动部。然而也可设想,设置转动部中的第二驱动部,或一方面作为转动部的部分且另一方面作为变换系统的部分。
[0007]有利地,变换系统与转动部被一体地构建。在一体的实施方式中,可舍弃用于连接转动部与变换系统的连接件。此外,可以在变换系统与转动部之间的接口处防止污物进入。
[0008]有利地,在基础壳体与转动部之间设置旋转套管,其形成拉紧管路部分。
[0009]特别有利的是,设置基础壳体侧的拉紧管路部分、转动部侧的拉紧管路部分和/或变换系统侧的拉紧管路部分,其被构建成在基础壳体中、在转动部中、和/或在变换系统中延伸的通道。优选地,转动部侧的拉紧管路部分直接汇入变换系统侧的拉紧管路部分中。由此,可以舍弃特别在转动部与变换系统之间的软管。
[0010]有利的是,第一气动驱动部包括布置在汽缸中的、限制至少一个压力空间的活塞,其与转动部运动耦接,以及当第二气动驱动部包括布置在汽缸中的、限制至少一个压力空间的伺服活塞时,其与拉紧闸板通过促动器运动耦接。
[0011]此外,根据本发明有利的是,促动器被构建成可围绕变换容纳部的中间纵轴线旋转地被布置的传动体。在此特别地,传动体可被构建成平的且平面的,构建的优选闭合的传动环。通过传动体的旋转,通过合适的运动耦接,拉紧闸板可同步地在其径向位置上被移动。传动体的可旋转布置在此具有优点,即,在传动体的更大的旋转路径的情况下不要求额外的结构空间。特别地,拉紧闸板或锁定球可用作为锁定体。
[0012]在此可有利地提出,为旋转传动体,设置至少一个与传动体运动耦接的、在其纵向方向上可移动的伺服活塞,其中,伺服活塞被布置成至少基本与围绕中间纵轴线延伸的圆形轨道相切。通过这样的伺服活塞,传动体可通过合适的方式功能可靠地旋转。优选地,伺服活塞在壳体中可在其轴向方向上移动地被布置。为了实现用于使旋转体旋转的均匀传力,可设想围绕传动体相应地设置多个伺服活塞,特别设置三个伺服活塞。在此,本发明不限制于设置用于旋转传动体的伺服活塞。基本上,旋转传动体的其他方式也是可以的,例如通过在中间纵轴线的方向上可移动的活塞。
[0013]下述情况产生一有利的布置,即,当传动体、拉紧闸板和/或至少一个伺服活塞至少基本在垂直于中间纵轴线延伸的面中时。正好通过这样的布置可提供相对平面构建的拉紧系统。
[00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提出,这样地弹簧加压伺服活塞,S卩,拉紧闸板进入锁定位置。由此可实现拉紧系统基本上位于其锁定位置。通过选择相应强度的弹簧可相应地提供尚闭合力。
[0015]为将伺服活塞与传动体运动耦接而有利的是,至少一个伺服活塞或传动体具有垂直于其纵轴线延伸的切口或者与切口共同作用的、在径向方向上突出的鼻部。因此,通过鼻部啮合到切口中,伺服活塞的线性运动转换成传动体的旋转运动。
[0016]有利地,在传动体上提供鼻部,且在伺服活塞上提供切口。另一方面也可设想,鼻部被置于伺服活塞上,且切口被置于传动体上。基本上,也可提供在伺服活塞与传动体之间的其他类型的运动耦接。也可设想在伺服活塞上的齿杆类型的结构,其与至少部分设置在传动体上的、环形棘爪部分共同作用。
[0017]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提出,该至少一个伺服活塞限制压力空间,其可被气动地施加压力,从而轴向移动伺服活塞。在提供多个伺服活塞的情况下可设想,其分别限制相同构建的压力空间,其中,多个压力空间相互压力连接。由此可以同步地对压力空间施加相应的流体。
[0018]在对各压力空间施加压力时,各伺服活塞抵抗弹簧加压地这样运动,S卩,拉紧闸板进入松开位置。在对压力空间释放压力时,拉紧闸板由于伺服活塞的弹簧加压而返回其锁定位置。
[0019]为使传动体与拉紧闸板运动耦接而有利的是,在传动体上以及在拉紧闸板上这样地设置导向槽以及啮合到导向槽中的凸台,即,在传动体旋转时拉紧闸板在径向方向上运动。在此优选地,导向槽被布置在垂直于中间纵轴线延伸的面中,且倾斜于倚靠在围绕中间纵轴线延伸的圆形轨道上的切线延伸。传动体的旋转运动与拉紧闸板的径向运动之间的传动比根据倾斜而改变。优选地,导向槽不沿着直线延伸地被布置,而这样地弯曲,即,在锁定位置上实现力增强。
[0020]在此有利的是,壳体具有用于运动引导调整闸板的引导部、用于运动引导至少一个伺服活塞的引导部和/或用于运动引导传动体的引导部。由此可以明显减小待设置的构件的总数量。
[0021]为了可以可靠地加工构件,期望转动部可靠地被保持在旋转端位置(Drehendstellung)上。对此可以这样地设置可移动的保持件,即,在实现旋转端位置时保持件从松开状态移动进入保持状态,且由此转动部被保持在旋转端位置上。在此优选地,保持件可与转动部在旋转位置上力配合或形配合地共同作用。优选地,保持件可垂直于转动部的旋转方向移动地被布置。
[0022]特别地,保持件被布置成使得转动部进入旋转端位置。转动部进入旋转端位置的优点在于,转动部可无缝隙地且重复精确地占据。特别地,在高精度加工构件时要求精确且无缝隙地占据旋转端位置。
[0023]特别地,转动部可在中间区域中具有中间套管,例如在其中例如可布置传感器特别是相机的线缆或软管可被引导通过该中间套管,或小的构件也可被引导通过该中间套管。
[0024]此外有利的是,保持件被布置使得其朝向转动部即在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且特别平行于转动部的旋转轴线地弹簧预紧张地被布置进入保持状态,和/或离开转动部地弹簧预紧张地被布置进
入松开状态。这优点在于,保持件紧凑地被布置进入保持状态和/或进入松开状态。
[0025]优选地,保持件本身具有接触部,其在旋转端位置下与转动部侧的相对接触部共同作用。在此,接触部本身可被构建成圆柱部,且相对接触部可被构建成圆柱槽。在此优选地,圆柱部以及圆柱槽是互补的,且优选具有圆形横截面。
[0026]此外有利的是,接触部和/或相对接触部被构建成倾斜或锥形部。特别地,当接触部与相对接触部互补地被构建时,可在保持件从松开状态转成保持状态时由于倾斜或锥形部而实现转动部进入各旋转端位置。因此这是可以的,因为由于被构建成倾斜或锥形部的接触部和与其互补地被构建的相对接触部在保持件轴向运动时可产生在朝向旋转端位置的旋转方向上的力分量。
[0027]此外有利地设置成,转动部具有挡块,其在达到各旋转端位置时与基础壳体侧的相对挡块共同作用。由此可预定精确限定的旋转端位置。特别地,当接触部和相对接触部被构建成倾斜或锥形部时,尽管如此转动部可无缝隙抵靠相对部。
[0028]此外,在本文中可设想,倚靠部(Anlageabschnitte)和/或相对部的位置是可调整的,用于调整各旋转端位置。在此,也可通过保持件垂直于其纵轴线的移动而实现对旋转端位置的设置。当然整体可注意,调整仅在下述区域中实现,即,在该区域中保持件可使转动部进入各旋转端位置。
[0029]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也设想,保持件这样地限制至少一个压力空间,S卩,在对压力空间施加压力或释放压力时,保持件转成保持状态或转成松开状态。在此也可设置,保持件限制两个压力空间,其中,一个压力空间在施加压力时使保持件进入松开状态,其在对另一压力空间施加压力时使保持件转成保持状态。
[0030]在此对由保持件限制的压力空间施加压力可这样地实现,即,当驱动部被控制用于转动转动部时,保持件转成松开状态。此外,驱动部本身在此可以是气动的,即,可压缩空气操纵的。特别地,可使用活塞驱动部,其限制可施加压缩空气的压力空间。
[0031]此外有利的是,转动部包括棘爪,通过该棘爪转动部可由驱动部驱动,其中,驱动部特别地可具有与棘爪共同作用的齿杆或与棘爪共同作用的齿轮。此外可设想,在驱动部与棘爪之间设置相应的传动机构。
[0032]优选地,基础壳体设置用于保持件的容纳空间,其中,容纳空间在背向转动部的一侧上可通过可打开的盖部封闭。即,在移除盖部时,保持件是可供使用的,使得其可被保养或更换。
[0033]在下文的描述中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优点,根据其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
[0034]附图中:
[0035]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转动-变换系统的透视图,不带有变换系统;
[0036]图1a示出根据图1的转动-变换系统,具有旋转180°的变换系统;
[0037]图2示出根据图1a的转动-变换系统的仰视图;
[0038]图3示出根据图1a的转动-变换系统的俯视图;
[0039]图4示出通过转动-变换系统的沿着图3中的线IV的截面;
[0040]图5示出通过转动-变换系统的沿着图2中的线V的截面;
[0041]图6示出通过转动-变换系统的沿着图3中的线VI的截面;
[0042]图7示出通过转动-变换系统的沿着图4中的线VII的截面;以及
[0043]图8示出通过转动-变换系统的沿着图4中的线VIII的截面;
[0044]图9示出图1中的变换系统,作为具有拉紧螺栓的单件;
[0045]图10示出根据图9的在锁定位置中的变换系统的内视图;
[0046]图11示出通过根据图10的变换系统的纵截面;
[0047]图12示出通过根据图11的变换系统的横截面;
[0048]图13至图15示出对应于图9至12的在松开位置上的视图;
[0049]图16示出根据图15的变换系统;
[0050]图17示出根据图9至15的传动体;
[0051]图18示出根据图9至15的拉紧闸板;
[0052]图19不出根据图9至15的伺服活塞。
[0053]在图1中示出转动-变换系统10,具有可在第一旋转位置和第二旋转位置转动的转动部12以及具有壳体14。在壳体14中放置第一驱动部16,可用于转动转动部12。在转动部12的上侧上设置孔15、气动口 18以及凹口 20,在其上如图1a中所示地可固定被构建成拉紧壳体的变换系统21。气动口 18在如在图1a中所示的最终安装状态下一致进入变换系统侧的管路部分。在对图9至图20的描述中进一步描述变换系统21和其功能。
[0054]转动-变换系统10连同变换系统21具有中间的中间套管22,其特别在图4和6中可明显看到。例如连接线缆或软管可被引导通过中间套管22,在连接线缆或软管中可放置传感器系统,或构件可被引导通过连接线缆或软管。
[0055]如根据图4中的截面所示的,在转动部12与壳体14之间布置球轴承形式的旋转轴承24。由此,转动部12可旋转地被支承在壳体14上。
[0056]如同样在图4中明显的,在位于壳体14内的转动部12的部分上设置棘爪28。如根据图7中的截面所示的,该棘爪28与驱动部16共同作用。在此,驱动部16包括可双侧施加的驱动活塞30,其在面向棘爪28的一侧上包括与棘爪28共同作用的齿杆部分32。驱动活塞30在纵向方向上限制两个压力空间34,其通过压缩空气通道36可交换侧地被施加压缩空气,由此活塞30可在轴向方向上运动。通过齿杆部32,棘爪28且由此转动部12围绕在其在图4中可明显看到的中间纵轴线38转动。
[0057]为预定限定的旋转端位置,转动部12具有挡块39,40,其特别可在图8中明显地看到。在此,挡块39,40被设置在转动部12的围成90°角的圆形段部42上。倚靠部39,40在旋转端位置上与壳体侧的相对挡块44,46共同作用。在此,相对挡块44,46由拧入壳体14中的调节螺栓48形成,同样在图8中明显地示出。根据调节螺栓48的拧入深度,可改变转动部12的各旋转端位置。
[0058]为确保转动部12被可靠地保持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设置的两个旋转端位置上,如在图5和6中明显示出的,设置垂直于转动部12的旋转方向可移动的保持件50。在此,保持件50的纵轴线52平行于转动部12的旋转轴线38延伸。如在图5和6中明显示出的,保持件50被放置在壳体14中。对此,壳体14提供保持件容纳部54,其在其下侧上通过盖部56被闭合。保持件50提供在面对转动部12的一侧上设置的接触部58,其被构建成锥形。
[0059]为将转动部12保持在旋转端位置上,保持件50可从驶入的松开状态转成驶出的在图5和6中示出的保持状态。在保持状态上,保持件侧的接触部58啮合到转动部侧的相对接触部60中。如在图5和6中明显示出的,接触部58被构建成锥形或截锥形。相对接触部60被构建成凹槽,其具有互补于接触部的轮廓。整体地,转动部12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两个被构建成锥形凹槽的相对接触部60,即,在两个顶端的每个中具有一个。在达到各顶端时,保持件50的接触部58可没入各相对接触部60中。
[0060]通过接触部58的以及与其互补的相对接触部60的锥形构建可以实现,当保持件50驶入保持状态中时,如图
5所示的,接触部58抵靠相对接触部60作用,且同时转动部12在旋转方向上进入各旋转端位置。由于转动部12进入旋转端位置可以实现,转动部12无缝隙地且重复精确地占据旋转端位置。由于接触部58的和相对接触部60的倾斜延伸的接触面,提供在旋转方向上的力分量,其使转动部12进入各旋转端位置。
[0061]当旋转端位置借助于调节螺栓48调整时,可由于接触部58的和相对接触部60的锥形构建实现可靠地进入各旋转端位置。接触部58更深或较深地没入相对接触部60中。这在下述情况下是可以的,即,只要选择旋转端位置使得接触部58还可没入相对接触部60中。
[0062]保持件50本身有利地朝向转动部12借助于螺旋弹簧62被预紧张地布置。此外,保持件50限制可被施加压缩空气的压力空间64。在对压力空间64进行施加时,保持件50逆着螺旋弹簧62的弹力移动进入松开状态。相反地,在对压力空间64释放压力时,保持件50移动进入保持状态。当然可设想,保持件50也限制第二压力空间66,其通过压缩空气连接部有效被施加压缩空气,使得保持件50也通过对该压力空间66施加压力而可移动进入保持状态。
[0063]为将转动部12从一个旋转端位置(Drehendlage)移动到另一旋转端位置中,情况如下:首先通过对压力空间64施加压力,保持件50从保持状态移动进入松开状态。同时或在其之后,驱动部16通过对相应的压力空间34施加压力以及活塞30的由此导致的运动被操纵。由于操纵驱动部16,转动部12通过棘爪28转动进入另一旋转端位置。在达到旋转端位置之前或之时,保持件50的压力空间64被无压力地连接或压力空间66被施加压力,使得保持件50从松开状态移动进入保持状态。在此,接触部58没入相对接触部60中。由于接触部58和相对接触部60的锥形构建,转动部进入相应的旋转端位置。
[0064]因此由于保持件50的所述设计方案可实现,转动部12可靠地被保持在各旋转端位置上。尽管如此,在此可以的是,各旋转端位置至少在一定的区域中可通过调整调节螺栓48而改变。
[0065]在图9至16中示出作为单件的在图1a中所示的变换系统21。变换系统21包括壳基体114和盖部116。变换系统21借助于在图4中所示的紧固螺栓23被固定在转动部12上。壳体21或壳基体114具有中间容纳部118,在图9至15中拉紧螺栓120被引导到该容纳部中。为将拉紧螺栓120可靠地固定在容纳部118中,共设置三个被构建成拉紧闸板122的锁定件,其可径向方向上移动。在径向内部位置上,拉紧闸板122位于锁定位置。在径向外部位置上,拉紧螺栓120被松开;拉紧闸板122在松开位置上。在图10至12中示出锁定位置。在图13至15中示出松开位置。
[0066]拉紧闸板122通过环形构建的传动体124被操纵。传动体124可围绕中间纵轴线126旋转地被支承,且与拉紧闸板122运动耦接。因此,通过旋转传动体124,拉紧闸板122径向方向上运动。传动体124自身在其中间区域中具有圆形凹部128,其是拉紧容纳部118的部分,且如在图11中所示的,拉紧螺栓120可被引导到该圆形凹部中。这也在图7中示出,其示出传动体124的俯视图。
[0067]传动体124本身被实现成平的且平面构建的环形件。
[0068]为运动耦接传动体124与拉紧闸板122,传动体124共具有三个导向槽130。在此,导向槽130不沿着各直线延伸,而如特别在图17中所示的被弯曲地构建。拉紧螺栓侧布置的凸台132啮合到导向槽130。在此,导向槽130这样地被构建且这样地与凸台132共同作用,g卩,在传动体124旋转时拉紧闸板122在径向方向上运动。由于导向槽130的弯曲出现朝向锁定位置的力增强。
[0069]如特别在图16中作为单件示出的壳基体114,其具有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用于拉紧闸板122的引导凹口 134。就此而言,拉紧闸板122在传动体124旋转时被引导凹口 134在径向方向上强制引导。
[0070]也在图16中示出,在使用状态下壳基体114面对转动部12的区域具有气动口125,其在使用状态下与转动部侧的气动口 18—致。在此,气动口 125通过在转动部12中延伸的拉紧管路部分以通道的形式与转动部侧的变换连接部68连接,其可在图1中明显看到。在此,变换连接部68可通过软管被连接到设置在基础壳体14上的供给连接部或被连接到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另一单元上。
[0071]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转动部12中延伸的通道例如通过旋转套管与基础壳体侧的拉紧管路部分连接,其中,变换连接部68被设置在基础壳体14上。
[0072]如在图1a中示出的,在基础壳体14上设置用于为第一驱动部16供给的转动连接部70。
[0073]在壳基体114中共布置三个伺服活塞136。对此,壳体121或壳基体114共提供三个被置于壳基体114中的、盲孔形式构建的圆柱槽137。在此,形成第二驱动部72的圆柱槽137和伺服活塞136被布置成基本上与围绕中间纵轴线126延伸的圆形轨道相切,如特别在图12中所示的。伺服活塞136在壳体中沿着其各纵轴线可轴向移动地被布置。如特别在图10和12中所示的,伺服活塞136在一端借助于弹簧件138被弹簧加压。在另一端,伺服活塞136分别限制压力空间140,其可被施加压力流体。
[0074]在此,弹簧件138在一端支撑在圆柱槽137的底部上,且在另一端支撑在伺服活塞136上。在背向伺服活塞136和弹簧件138的一侧上,压力空间140借助于螺栓形式的锁紧件139被封闭。
[0075]对于压缩空气作为压力流体的情况,优选地所有三个压力空间借助于相应的通道相互连接,且由此可同步地被施加压力。至少一个压力空间140,以及优选所有三个压力空间,在此通过管路部分与图1中所示的气动口 18—致。当然可设想的,对仅一个压力空间140施加压力可以是足够的,从而具有足够高的操纵力。
[0076]为运动耦接伺服活塞136与传动体124,伺服活塞136分别提供垂直于其纵轴线延伸的切口 142。传动体124的在径向方向上突出的鼻部144分别啮合到各切口 142中。在至少一个伺服活塞136轴向移动时,其他伺服活塞因此通过传动体124被强制运动。
[0077]在此,伺服活塞136进行弹簧施加压力,使得拉紧闸板122通过传动体124由于弹簧施加压力而进入其锁定位置。通过对至少一个压力空间140施加压力,伺服活塞136抵抗弹簧施加压力而运动,且拉紧闸板122移动进入其松开位置。
[0078]在图17中可清楚地看到传动体侧的鼻部144和导向槽130。特别地,示出拉紧闸板22作为单件的图18示出拉紧闸板侧的凸台132。同样清楚的,拉紧闸板122具有相互平行延伸的引导边缘133,其在使用状态下与用于径向引导拉紧闸板122的引导凹口 134共同作用。在其中示出作为单件的两个伺服活塞136的图9中,可清楚看到与鼻部144共同作用的切口 142。此外可以看到环形槽145,密封环可被置于其中。
[0079]而在图11中可清楚看到,拉紧闸板122在锁定位置上,在图14中可清楚看到,拉紧闸板122在松开位置上,且拉紧螺栓120可从容纳部118中被取出。
【主权项】
1.一种转动-变换系统(10),具有基础壳体(14);具有在基础壳体(14)中可旋
转支承的、可从第一旋转位置移动进入至少一个第二旋转位置的转动部(12);具有被布置在转动部(12)上的变换系统(21),该变换系统包括用于容纳变换件(120)的变换容纳部(118)以及用于将变换件(120)锁定在变换容纳部(118)中的锁定件(122);具有设置在基础壳体(14)中的用于旋转转动部(12)的第一特别气动的驱动部(16)以及用于移动锁定件(122)的第二特别气动的驱动部(72),其中,在基础壳体(14)上设置用于第一驱动部(16)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部(70),且其中,在基础壳体(14)上或在转动部(12)上设置用于第二驱动部(72)的至少一个变换连接部(68),其中,第二驱动部(72)通过至少一个延伸通过转动部(12)的拉紧管路与变换连接部¢8)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变换容纳部(118)被构建成用于容纳被构建成拉紧螺栓(120)的变换件(120)的拉紧容纳部(118),其中,锁定件被构建成可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拉紧闸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变换系统(21)中设置第二驱动部。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变换系统(21)与转动部(12)被一体地构建。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基础壳体(14)与转动部(12)之间设置旋转套管,其形成拉紧管路部分。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设置基础壳体侧的拉紧管路部分、转动部侧的拉紧管路部分和/或变换系统侧的拉紧管路部分,其被构建成在基础壳体(14)中、在转动部(12)中和/或在变换系统(21)中延伸的通道。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转动部侧的拉紧管路部分直接汇入变换系统侧的拉紧管路部分中。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第一气动驱动部(16)包括布置在汽缸中的、限制至少一个压力空间(34)的活塞(30),其与转动部(12)运动I禹接。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第二气动驱动部(72)包括布置在汽缸中的、限制至少一个压力空间(140)的伺服活塞(136,152),其与拉紧闸板(122)通过促动器(124)运动耦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促动器(124)被构建成可围绕变换容纳部(118)的中间纵轴线(126)旋转地被布置的传动体(124),其中,伺服活塞(136,152)特别至少基本相切于围绕中间纵轴线(126)延伸的圆形轨道地被布置。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传动体(124)、锁定体(122)和/或至少一个伺服活塞(136,152)至少基本在垂直于中间纵轴线(126)延伸的面中。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伺服活塞(136,152)这样地被弹簧加压,即,锁定体(122)进入锁定位置。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伺服活塞(136,152)或传动体(124)具有垂直于其纵轴线延伸的切口(142)以及与切口(142)共同作用的、在径向方向上突出的鼻部(144),用于运动耦接伺服活塞(136,152)与传动体(24)。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为运动耦接传动体(124)与拉紧闸板(122),在传动体(124)以及在拉紧闸板(122)上这样地设置导向槽(130)以及啮合到导向槽(130)中的凸台(132),S卩,在传动体(124)旋转时拉紧闸板(122)在径向方向上运动。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壳体具有引导部(134)用于运动引导拉紧闸板(122)、至少一个伺服活塞(136,152)和/或传动体(124)ο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这样地设置可移动的保持件(50),即,当达到旋转端位置时保持件(50)从松开状态转成保持状态,且由此转动部(12)被保持在旋转端位置上。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保持件(50)垂直于转动部(12)的旋转方向可移动地被布置。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保持件(50)这样地被布置,即,其使转动部(12)进入旋转端位置。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保持件(50)这样地被布置,即,其朝向转动部(12)地弹簧预紧张地被布置进入保持状态,和/或离开转动部(12)地弹簧预紧张地被布置进入松开状态。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保持件(150)具有接触部(58),其在旋转端位置上与转动部侧的相对接触部¢0)共同作用。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接触部(58)被构建成圆柱部,和/或相对接触部¢0)被构建成圆柱槽,或接触部(58)和/或相对接触部(60)被构建成倾斜或锥形部。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转动部(12)具有挡块(39,40),其在达到各旋转端位置时与壳体侧的相对挡块(44,46)共同作用。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可调整挡块(39,40)和/或相对挡块(44,46)的位置,用于调整各旋转端位置。24.根据权利要求16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保持件(50)这样地限制至少一个压力空间(64,66),即,在对压力空间(64,66)施加压力或释放压力时保持件转成保持状态或松开状态。2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变换系统(10),其特征在于,转动部(12)包括棘爪(28),转动部(12)通过该棘爪可由第一驱动部(16)驱动,其中,第一驱动部(16)特别具有与棘爪(28)共同作用的齿杆(32)或与棘爪(28)共同作用的齿轮。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动-变换系统,具有基础壳体;具有在基础壳体中可旋转支承的、可从第一旋转位置移动进入至少一个第二旋转位置的转动部;具有被布置在转动部上的变换系统,该变换系统包括用于容纳变换件的变换容纳部以及用于将变换件锁定在变换容纳部中的锁定件;具有设置在基础壳体中的用于旋转转动部的第一特别气动的驱动部以及用于移动锁定件的第二特别气动驱动部,其中,在基础壳体上设置用于第一驱动部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部,且其中,在基础壳体或在转动部上设置用于第二驱动部的至少一个变换连接部,其中,第二驱动部通过至少一个延伸通过转动部的拉紧管路与变换连接部连接。
【IPC分类】B23Q1/00, B23Q1/52, B23Q3/08
【公开号】CN104903048
【申请号】CN201380054782
【发明人】马库斯·克莱纳
【申请人】雄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15日
【公告号】DE102012219140A1, WO2014060434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