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转移膜及使用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4

热转移膜及使用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移膜及使用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热转移膜可在图案形成后使用作为供体膜(donor film)。所述热转移膜包括光热 转换层,其是堆叠在基础膜上。包含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类似物的转移层是堆叠在所述 光热转换层上。当所述光热转换层是以在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光照射时,所述转移层可通过 所述光热转换层转移。为了经由光诱导来热转移,所述光热转换层必需维持特定的光学密 度且具有外部均匀的涂层用以均匀地转移。
[0003] 此外,可在所述光热转换层与转移层间形成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表面粗糙度可 以是减少转移层的转移失败的重要因素。
[0004] 通常来说,所述热转移膜的基础膜具有涂布层。为了对所述基础膜赋予涂布能力, 所述基础膜的表面可以由聚合物材料诸如聚胺基甲酸酯、聚酯及其类似物所形成的底材 (通常为颗粒)处理。
[0005] 通常来说,所述热转移膜可通过让所述热转移膜绕着滚筒卷绕的方法制备成产 物。图3显示出(A)二片热转移膜的堆叠、及(B)由所述堆叠(A)分离出来的热转移膜,其 是在制备所述热转移膜(1)的程序中在绕着滚筒(2)卷绕热转移膜之后而分离。参照图3, (A)堆叠是通过绕着滚筒(2)卷绕所述热转移膜(1)而制备,其中所述第一热转移膜包括基 础膜(10)其上形成有底材(13)、光热转换层(11)及中间层(12);所述第二热转移膜包括 基础膜(20)其上形成有底材(23)、光热转换层(21)及中间层(22)。在此,通过所述滚筒 的卷绕压力,在所述第一热膜的中间层(12)上因所述第二热转移膜的所述基础膜(20)的 底材(23)而形成具有底材形状的凹陷(14)。
[0006] 所述凹陷(14)会对所述中间层提供不好的表面粗糙度,进而造成所述转移层转 移失败。虽然在图3中示出所述热转移膜是包括基础膜、光热转换层及中间层,但包括基础 膜及光热转换层的热转移膜也可遭受所述凹陷。

【发明内容】

[0007] 技术问题
[0008] 本发明的一个态样是提供一种热转移膜,所述热转移膜防止在绕着滚筒卷绕所述 热转移膜期间由于基础膜的底材在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上形成凹陷,藉此防止转移失败。
[0009] 本发明的另一个态样是提供一种使用所述热转移膜作为供体膜(donor film)制 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0010] 技术方案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态样,一种热转移膜可包括:基础膜;及在所述基础膜上形成 的最外层,其中所述最外层的弹性模数(elastic modulus)对所述基础膜的弹性模数的比 率在25°C及45 %相对湿度下是约1或更大。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态样,可使用所述热转移膜作为用于雷射转移的供体膜来制 备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0013] 有利效果
[0014]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转移膜,所述热转移膜防止在绕着滚筒卷绕所述热转移膜期间 由于基础膜的底材在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上形成凹陷,藉此防止转移失败。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转移膜的截面图。
[0016]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热转移膜的截面图。
[0017] 图3显示出在绕着滚筒卷绕所述热转移膜期间,所述热转移膜由于基础膜的底材 而具有凹陷。
[0018] 图4是用以确认由于底材的凹陷的一个实例的样品的截面图。
[0019] 图5是用以确认由于底材的凹陷的另一个实例的样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应该要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 下列具体实例及可以不同方式具体化,及提供所述等具体实例以提供熟习所述项技术者完 全了解本发明。为了清楚起见,将省略不相关构件的描述。遍及本专利说明书,类似构件将 由类似的参考数字指示出。
[0021] 如于本文中所使用,用语诸如"上边"及"下边"是参照附图而定义。因此,将要了 解的是,用语"上边"可互换地使用为用语"下边",用语"下边"可互换地使用为用语"上边"。 将要了解的是,当元件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材是指为放置"在(on)"另一个元件"上(on)" 时,其可直接放置在其它元件上,或也可存在插入层。另一方面,当元件是指为"直接放置在 (directly on)"另一个元件"上"时,其不存在有插入层。用语"(甲基)丙烯酸酯"可指 为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
[0022] 如于本文中所使用,用语"模数"指为弹性模数(elastic modulus),及可在25°C 及45%相对湿度下,各别在基础膜、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的表面上测量。对模数的测量来 说,可参照下列实施例。
[002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态样,热转移膜可通过调整所述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对基础膜 的模数,来防止在绕着滚筒卷绕所述热转移膜期间由于基础膜的底材在光热转换层或中间 层上形成凹陷。结果,所述热转移膜可维持上面将堆叠转移层的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具有 低表面粗糙度,因此防止转移失败。
[0024] 所述热转移膜可包括:基础膜;及在所述基础膜上形成的最外层,其中所述热转 移膜可在25°C及45%相对湿度下具有最外层的弹性模数(elastic modulus)对基础膜的 弹性模数的比率(即,最外层的弹性模数/基础膜的弹性模数)是约1或更大。若所述比 率是小于1时,所述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可在绕着滚筒卷绕所述热转移膜期间遭遇到由于 基础膜的底材而形成凹陷,及可由于所述上面将堆叠转移层的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之差的 表面粗糙度而有转移失败。
[0025] 在此之后,将参照图1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转移膜。图1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转移膜的截面图。
[0026]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转移膜(100)可包括:基础膜(110);及 在所述基础膜(110)上的光热转换层(120),其中所述光热转换层(120)是作为所述热转移 膜(100)的最外层,及所述光热转换层的弹性模数对所述基础膜(110)的弹性模数的比率 是约1或更大。所述光热转换层具有比所述基础膜高的模数,因此可防止由于滚筒的卷绕 压力甚至当所述热转移膜是绕着滚筒卷绕时由所述基础膜的底材形成凹陷。所述模数的比 率可是约 1.0 或更大,例如约 I. 1 至 2. 5,例如约 1. 1,1.2,1.3,1.4,1.5,1.6,1.7,1.8,1.9, 2. 0, 2. 1,2. 2, 2. 3, 2. 4, 2. 5。因此,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由于滚筒的卷绕压力甚至当所述热 转移膜是绕着滚筒卷绕时由所述基础膜的底材形成凹陷。
[0027] 所述基础膜可对所述光热转换层具有好的粘附力,及可控制在所述光热转换层与 其它层间的温度转移。所述基础膜可是透明的聚合物膜,及可是以下列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膜:聚酯、聚丙烯酰类、聚环氧树脂;聚烯烃,包括聚乙烯类、聚丙烯类及其类似物;及聚苯 乙烯类,但不限于此。较佳的是,所述基础膜可是包括聚对酞酸乙二酯(PET)、聚萘酸乙二酯 或其类似物的聚酯膜。
[0028] 所述基础膜可具有单层或堆叠二或更多层的多层。
[0029] 所述基础膜可具有厚度约10微米至约500微米,较佳为约50微米至约250微米。 在此范围内,所述基础膜可使用作为所述热转移膜的基础膜。
[0030] 所述基础膜可具有模数约2GPa至约9GPa,例如约3. 5GPa至约7. 5GPa,例如约 3. 5, 3. 6, 3. 7, 3. 8, 3. 9, 4. 0, 4. 1,4. 2, 4. 3, 4. 4, 4. 5, 4. 6, 4. 7,4. 8,4. 9,5. 0,5. 1,5. 2,5. 3, 5. 4, 5. 5, 5. 6, 5. 7, 5. 8, 5. 9, 6. 0, 6. 1,6. 2, 6. 3, 6. 4, 6. 5, 6. 6,6. 7,6. 8,6. 9,7. 0,7. 1,7. 2, 7. 3, 7. 4, 7. 5Ga。在此范围内,可容易地调整所述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的模数以便防止凹陷 形成,因此防止由于凹陷的转移失败。
[0031] 所述基础膜可具有硬度约200MPa至约1,OOOMPa,例如约300MPa至约800MPa。在 此范围内,所述基础膜可足够地支撑所述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
[0032] 所述基础膜可具有涂布层,及可经聚胺基甲酸酯或聚酯材料的底材颗粒处理以改 良涂布能力。结果,所述基础膜可具有表面粗糙度Rpv (在最小波峰与最大波峰间,波峰至 波谷(peak to valley)的高度的差异)约100纳米至约200纳米,较佳为约100,120,130, 140,150,160,170,180,190,200纳米及表面粗糙度Rq(平均粗糙度)约3纳米至约15纳 米,较佳为约3,4, 5,6, 7,8,9,10,11,12,13,14,15纳米。用语所述基础膜的"表面粗糙度" 可意谓着所述基础膜的经底材处理边的表面粗糙度。
[0033] 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包括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的硬化产物,其中所述组成物包 括光热转换材料及粘着剂,及所述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可进一步包括起始剂。
[0034] 所述光热转换材料可包括典型可施加至所述光热转换层的染料、颜料、碳黑及氧 化钨的至少一种。较佳的是,所述光热转换材料可包括碳黑及氧化钨的至少一种。
[0035] 所述光热转换材料可以约1重量%至约30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光热转换层中, 较佳为约10重量%至约20重量%,例如约10,11,12,13,14,15,16,17,18,19, 20重量%。 在此范围内,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具有好的光热转换效率,及可改良转移效率而减少失败。
[0036] 所述粘着剂可包括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多官能基单体或其混合物 。
[0037]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可包括下列的至少一种:(甲基)丙烯酸酯类、酚类、聚乙 烯基缩丁醛树脂、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缩乙醛、聚偏二氯乙烯类、纤维素醚、纤维素酯、硝 基纤维素、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烷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类似物;环氧基 (甲基)丙烯酸酯类、环氧树脂、酯树脂、醚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 硫醇多烯树脂、多价醇及其类似物的多官能基化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及丙烯酸 类,但不限于此。较佳的是,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包括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及上述紫 外线可硬化树脂的至少一种。
[0038]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可以约50重量%至约80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光热转 换层中,较佳为约60重量%至约70重量%,例如60,61,62,63,64,65,66,67,68,69, 70重 量%。
[0039] 所述多官能基单体可是二或较高官能基单体,较佳为三至六官能基单体。例如,所 述多官能基单体可包括下列的至少一种:多元醇的羟基衍生出的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 酯单体及经氟修改的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特别是,该多官能基单体可包括选 自于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及经氟修改的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至少 一种,但不限于此。可选自于由下列所组成的群: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 丙烯酸二甘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4_ 丁二醇酯、二(甲 基)丙烯酸1,6_己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 三(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四(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 醇酯、三(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酯、五(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酯、六(甲基)丙烯 酸二新戊四醇酯、二(甲基)丙烯酸双酚A酯、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三(甲 基)丙烯酸双三羟甲基丙烷酯、四(甲基)丙烯酸双三羟甲基丙烷酯、及二(甲基)丙烯酸 丙二醇酯,但不限于此。所述经氟修改的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通过氟修改而 制备。
[0040] 所述多官能基单体可以约1重量%至约25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光热转换层中, 较佳为约 10 重量 % 至约 25 重量%,例如约 10,11,12,13,14,15,16,17,18,19, 20, 21,22, 23,24,25 重量%。
[0041] 所述粘着剂可以约60重量%至约90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光热转换层中,较佳 为约80重量%至约85重量%,例如约80,81,82,83,84,85重量%。在此范围内,可形成所 述光热转换层的稳定基质且可容易地达成能防止凹陷形成的模数。
[0042] 所述起始剂可是典型在技艺中使用的光聚合起始剂。例如,所述起始剂可是二苯 基酮化合物,诸如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但不限于此。
[0043] 所述起始剂是以约1重量%至约20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光热转换层中,较佳为 约1重量%至约5重量%,例如约1,2, 3,4, 5重量%。在此范围内,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具有 足够的硬度及未反应的起始剂不余留如为杂质。
[0044] 所述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可进一步包括溶剂。所述溶剂提供以形成光热转换 材料、粘着剂及其类似物的制备溶液。所述溶剂可是能形成光热转换层的任何溶剂而没有 限制。较佳的是,所述溶剂是甲基乙基酮、醋酸丙二醇单甲基醚酯、或其类似物。
[0045] 所述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可通过典型的方法制备,及可通过将所述起始剂及 光热转换材料加入至所述粘着剂,接着混合所述等组分来制备。所述组成物可包含约60重 量%至约90重量%的粘着剂,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起始剂,及约1重量%至约30 重量%的光热转换材料,就固体成分而论。在此范围内,可达成能满足其模数对基础膜的比 率的光热转换层。
[0046]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所述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可包含约30重量%至约50重 量%的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约10重量%至约30重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烷酯; 约1重量%至约25重量%的多官能基单体;约1重量%至约20重量%的起始剂;及约1重 量%至约30重量%的光热转换材料,就固体成分而论。较佳的是,所述组成物可包含约35 重量%至约45重量%的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约20重量%至约30重量%的聚(甲 基)丙烯酸烷酯、约10重量%至约20重量%的多官能基单体、约1重量%至约5重量%的 起始剂、及约10重量%至约20重量%的光热转换材料,就固体成分而论。
[0047] 所述热转移膜可通过典型的方法制备。例如,将所述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涂 布到所述基础膜的一个表面上,然后干燥,接着经由在氮大气氛中以约300毫焦耳/平方公 分至约600毫焦耳/平方公分的紫外线照射来硬化所述组成物,因此制备一热转移膜。
[0048] 所述光热转换层具有厚度约1微米至约10微米,较佳为约2微米至约5微米。在 此范围内,所述光热转换层可施用至所述热转移膜。
[0049] 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具有模数约3GPa至约lOGPa,较佳为约4GPa至约8GPa,例如约 4,4. 5, 5, 5. 5,6. 0,6. 5, 7. 0, 7. 5,8. OGPa。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凹陷形成及可 减少转移失败。
[0050] 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具有硬度约200MPa至约800MPa,较佳为约300MPa至约 550MPa。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凹陷形成及可减少转移失败。
[0051] 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具有表面粗糙度Rpv约5纳米至约36纳米,较佳为约30, 35, 35. 5, 36纳米及表面粗糙度Rq约0. 1纳米至约5纳米,较佳为约0. 1,0. 5,1. 0,1. 5, 2. 0, 2. 5, 3. 0, 3. 5,4. 0,4. 5, 5. 0纳米。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减少转移失败。
[0052] 在此之后,将参照图2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例的热转移膜。图 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例的热转移膜的截面图。
[0053] 参照图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例的热转移膜(200)可包括:基础膜(110); 在所述基础膜(110)上形成的光热转换层(120);及在所述光热转换层(120)上形成的中 间层(130)。所述热转移膜是与根据一个具体实例的热转移膜相同,除了所述中间层(130) 是在所述光热转换层(120)上形成外。因此,在此之后将仅详细地描述所述中间层。
[0054] 所述中间层(130)是所述热转移膜(200)的最外层,及所述热转移膜具有中间层 (130)的弹性模数对基础膜(110)的弹性模数的比率是约1或更大,较佳为约I. 1至约2. 5, 更佳为约I. 1至约2. 2。因为所述中间层具有比所述基础膜高的模数,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 由于滚筒的卷绕压力甚至当所述热转移膜是绕着滚筒卷绕时由所述基础膜的底材形成凹 陷。
[0055] 所述基础膜及光热转换层的细部是与上所述相同。
[0056] 所述光热转换层(120)可具有弹性模数约3GPa至约lOGPa,较佳为约4GPa至约 8GPa。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由于基础膜的底材而形成凹陷及可减少转移失败。
[0057] 所述光热转换层可具有硬度约200MPa至约800MPa,较佳为约300MPa至约 550MPa。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凹陷形成及可减少转移失败。
[0058] 所述中间层可使用来最小化转移层的转移材料的损伤及污染,及可减低转移层的 转移材料变形。此外,所述中间层可改良所述转移层对所述光热转换层的粘附力,及控制所 述转移膜的一部分的释放,其可或不可包括欲转移至接收器的图案。
[0059] 所述中间层可由下列组成物形成,包括: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多官能基单体、紫外 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及光聚合起始剂。
[0060]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形成所述中间层的基质及通过控制所述中间层的模数防 止在所述热转移膜上形成凹陷。
[0061]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可包括多官能基树脂,例如,二或较高官能基以无氟为基 础的树脂,以改良所述中间层的模数。特别是,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可包括下列的至少一 种: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类,包括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及其类似物;胺基甲酸 酯(甲基)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酚类、聚乙烯基缩丁醛树脂、聚醋酸乙烯酯、 聚乙烯缩乙醛、聚偏二氯乙烯类、纤维素醚、纤维素酯、硝基纤维素、聚碳酸酯;聚(甲基)丙 烯酸烷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类似物;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类、环氧树脂、酯树 月旨、醚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官能基化合物,诸如 多元醇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及丙烯酸树脂,但不限于此。
[0062] 较佳的是,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可包括二或较高官能基酚醛环氧(甲基)丙烯 酸酯、二或较高官能基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与二或较高官能基胺基甲酸酯(甲基) 丙烯酸酯的混合物、或三或较高官能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用语二或较高官能 基可意谓着二官能基至五官能基,及用语三或较高官能基可意谓着三官能基至五官能基。 [0063] 在所述二或较高官能基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与二或较高官能基胺基甲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的混合物中,所述二或较高官能基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二或较高 官能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重量比率可是约1 : 0.5至约1 : 2.0。在此范围 内,所述热转移膜可具有想要的模数,如此不造成凹陷形成及可减少由于凹陷的转移失败。 较佳的是,所述重量比率范围是约1 : 0.5至约1 : 1.5,更佳为约1 : 0.9至约1 : 1.1。 [0064]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可以约50重量%至约80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中间层 中,较佳为约60重量%至约70重量%,较佳的是约60,1,62,63,64,65,66,67,68,69, 70重 量%,就固体成分而论。在此范围内,可容易地调整所述热转移的模数以防止 凹陷形成及减 少由于凹陷的转移失败。
[0065] 所述多官能基单体是二或较高官能基,较佳为三至六官能基以无氟为基础的单 体,及可是多价醇的羟基衍生出的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例如,所述多官能基单体可 包括选自于下列当中的至少一种: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丙二醇 酯、二(甲基)丙烯酸二甘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4_ 丁二 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6_己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 新戊四醇酯、三(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四(甲基)丙烯酸新戊四醇酯、二(甲基)丙 烯酸二新戊四醇酯、三(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酯、五(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酯、六 (甲基)丙烯酸二新戊四醇醋、二(甲基)丙烯酸双酚A醋、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 烷酯、三(甲基)丙烯酸双三羟甲基丙烷酯、及四(甲基)丙烯酸双三羟甲基丙烷酯。
[0066] 所述多官能基单体是以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量存在于所述中间层中, 较佳为约20重量%至约30重量%,较佳的是约20,21,22,23,24,25,26,27,28,29,30重 量%,就固体成分而论。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的模数可容易地调整以防止凹陷形成及 减少由于凹陷的转移失败。
[0067]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可包括由式1表示的化合物:
[0068] 〈式 1>
[0069] (CH2 = CR 1C ( = 0) 0) nRf
[0070] (在式1中,η是整数1或更大;R1是氢原子、或1-5个碳原子线性或分枝的烷基; 及Rf是氟烷基或亚氟烷基。)
[0071]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Rf可具有1-10个碳原子下列的任伺一种结构,1-10个碳原子 全氟烷基及由式2表示的(a)至(e):
[0072] 〈式 2>
[0073]
[0074] (在式2中,*是键结位置,Rfl是C^C2tl线性或分枝的亚烷基、或线性或分枝的 亚全氟烷基;及Rf2、Rf3、妒及Rf5是氢、C 1至C2tl线性或分枝的全氟烷基、或Cl至C20线性 或分枝的过氟化烷基)。
[0075] 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不包含其中在式2中Rfl是C 1至C2tl线性或 分枝亚烷基,及Rf2、Rf3、妒及Rf5的每一个是氢的化合物。
[0076] 较佳的是,η是整数2或更大,更佳为整数2至20。
[0077] 例如,所述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可是二(甲基)丙烯酸1Η,1Η, 10Η,IOH-全氟-1,10-癸二醇酯。
[0078] 所述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是以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量存 在于所述中间层中,较佳为约1重量%至约5重量%,较佳为约1,2, 3,4, 5重量%,就固体 成分而论。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容易地转移有机发光材料。
[0079] 所述起始剂是与上所述相同。所述起始剂是以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量存 在于所述中间层中,较佳为约1重量%至约5重量%,较佳为约1,2, 3,4, 5重量%,就固体 成分而论。在此范围内,所述起始剂可准许足够的硬化反应及调整所述中间层的表面模数。
[0080] 所述中间层可由下列组成物形成,包括约50重量%至约80重量%的紫外线可硬 化树脂;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多官能基单体;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紫外线 可硬化的氟化合物;及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起始剂,就固体成分而论。
[0081] 在一个具体实例中,所述中间层可由下列组成物形成,包括:约60重量%至约70 重量%的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约20重量%至约30重量%的多官能基单体;约1重 量%至约10重量%的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及约1重量%至约10重量% 的起始剂,就固体成分而论。较佳的是,所述中间层是由下列组成物形成,包括约65重量% 至约70重量%的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约25重量%至约30重量%的多官能基单 体;约1重量%至约5重量%的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及约1重量%至约5 重量%的起始剂,就固体成分而论。
[0082] 在另一个具体实例中,所述中间层可由下列组成物形成,包括约30重量%至约35 重量%的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约30重量%至约35重量%的二或较高官能基胺基 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约20重量%至约30重量%的多官能基单体;约1重量%至约 10重量%的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及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起始剂, 就固体成分而论。较佳的是,所述中间层是由下列组成物形成,包括:约30重量%至约35 重量%的酚醛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约30重量%至约35重量%的二或较高官能基胺基 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约25重量%至约30重量%的多官能基单体;约1重量%至约5 重量%的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及约1重量%至约5重量%的起始剂,就固 体成分而论。
[0083] 所述中间层具有厚度约1微米至约10微米,较佳为约2微米至约5微米。在此范 围内,所述中间层可使用作为所述热转移膜的中间层。
[0084] 所述中间层具有弹性模数约3GPa或更大,较佳为约3GPa至约lOGPa,更佳为约 4GPa至约lOGPa。在此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凹陷形成及可减少由于凹陷的转移失 败。
[0085] 所述中间层具有硬度约200MPa至约800MPa,较佳为约300MPa至约550MPa。在此 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防止凹陷形成及可减少转移失败。
[0086] 所述中间层可具有表面粗糙度Rpv约5纳米至约36纳米,及表面粗糙度Rq约0. 1 纳米至约 5 纳米,较佳为约 0. 1,0. 5,1. 0,1. 5,2. 0,2. 5,3. 0,3. 5,4. 0,4. 5,5. 0 纳米。在此 范围内,所述热转移膜可减少转移失败。
[0087] 所述用于中间层的组成物可进一步包括溶剂。所述溶剂可是用于光热转换层的形 成的任何溶剂而没有限制。较佳的是,所述溶剂是甲基乙基酮或醋酸丙二醇单甲基醚酯。
[0088] 所述热转移膜可使用作为用于OLED及用于雷射转移的供体膜,但不限于此。当所 述热转移膜是使用在由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作为用于雷射转移的供体膜 时,所述热转移膜不遭遇转移失败。
[0089] 所述热转移膜可具有转移层,其是堆叠在所述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上,其是在所 述热转移膜中的最外层。
[0090] 所述转移层可包括一转移材料,诸如有机电致发光EL材料及其类似物。当所述转 移层是以特定波长的雷射束照射同时毗连的接收器具有特定的图案时,所述光热转换层通 过吸收光产生热而膨胀,藉此所述转移层的转移材料是热转移至所述接收器而与所述图案 相应。
[0091] 所述转移层可包括至少一层以将所述转移材料转移至接收器。所述至少一层可由 有机、无机、有机金属及其它材料形成,其包括电致发光或电活性材料。
[0092] 所述转移层可通过蒸发、溅镀或溶剂涂布法均匀地涂布,或可通过遮罩通过数字 印刷、平版印刷来印刷、或蒸发、或溅镀在所述光热转换层上形成图案。
[0093]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态样,可使用所述热转移膜制备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 0LED)。特别是,将供体膜配置在上面形成透明电极层的基材上。所述供体膜是如上所述堆 叠有基础层、光热转换层及转移层的膜。所述供体膜是以能量来源照射。所述能量来源通 过所述基础层经由转移设备活化所述光热转换层,其依次通过热解发出热。由于在所述供 体膜中的光热转换层因发出热而膨胀,所述转移层是与所述供体膜分离,藉此将想要的厚 度及图案的是所述转移材料的发光层转移到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基材上由像素界定层 所界定的像素区域上。
[0094] 发明模式
[0095] 其次,将参照某些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要注意的是,这些实施 例仅提供用于阐明及不欲以任何方式推断作为本发明的限制。
[0096] 制备实施例1 :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1
[0097] 混合25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40克丙烯酸环氧树脂作为紫外线可硬化树脂、17 克三官能基丙烯酸酯单体(沙多玛(Sartomer)公司,SR351)作为多官能基单体、及3克 Irgacure 184 (巴斯夫(Basf)公司)作为光聚合起始剂,因此制备粘着剂混合物。将15克 碳黑加入至所述粘着剂混合物,接着混合所述等组分30分钟,因此制备组成物。
[0098] 制备实施例2 :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2
[0099] 混合25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40克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作为紫外线可硬化树 月旨、17克三官能基丙烯酸酯单体(沙多玛公司,SR351)作为多官能基单体、及3克Irgacure 184 (巴斯夫公司)作为光聚合起始剂,因此制备粘着剂混合物。将15克碳黑加入至所述粘 着剂混合物,接着混合所述等组分30分钟,因此制备组成物。
[0100] 制备实施例3:用于中间层的组成物1
[0101] 将17. 99克双官能基酚醛环氧丙烯酸酯(沙多玛公司,CNl 12C60)作为紫外线可硬 化树脂、7. 44克三官能基丙烯酸酯单体(沙多玛公司,SR351)作为多官能基单体、及0.62 克二丙稀酸1H,1H,1H,IOH-全氟-1,-10癸二醇醋(艾克斯福乐研宄(Exfuluor Research Corporation)公司)作为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加入至47. 15克甲基乙 基酮(MEK)与26. 05克醋酸丙二醇单甲基醚酯的混合物,接着搅拌30分钟。将0. 75克 Irgacure 184(巴斯夫公司)作为光聚合起始剂加入至所述混合物,接着搅拌所述等组分 30分钟,因此制备组成物。
[0102] 制备实施例4 :用于中间层的组成物2
[0103] 将17. 99克双官能基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寡聚物(沙多玛公司,CN986)作为紫外 线可硬化树脂、7. 44克三官能基丙烯酸酯单体(沙多玛公司,SR351)作为多官能基单体、及 0. 62克1H,1H,10H,IOH-全氟-1,-10癸二醇酯(艾克斯福乐研宄公司)作为紫外线可硬 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加入至47. 15克甲基乙基酮(MEK)与26. 05克醋酸丙二醇单甲 基醚酯的混合物,接着搅拌30分钟。将0. 75克Irgacure 184(巴斯夫公司)作为光聚合 起始剂加入至所述混合物,接着搅拌所述等组分30分钟,因此制备组成物。
[0104] 在下列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使用的组分的细部是如下。
[0105] (1)基础膜:聚对酞酸乙二酯膜(A1598,厚度:100微米);
[0106] (2)光热转换层:制备实施例1及2的组成物;及
[0107] (3)中间层:制备实施例3及4的组成物。
[0108] 实施例1
[0109] 使用涂抹器,将制备实施例1的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涂布到所述基础膜上, 接着在烘箱中在80°C下干燥所述组成物2分钟,因此形成涂布层。将制备实施例3的组成 物涂布到所述涂布层上,然后在烘箱中在80°C下干燥2分钟,接着经由在氮大气氛中以300 毫焦耳/平方公分的紫外线照射而硬化,因此制备包含3微米厚的光热转换层及3微米厚 的中间层的热转移膜。
[0110] 实施例2
[0111] 使用与在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热转移膜,除了涂布制备实施例3的组成物 与制备实施例4的组成物的混合物(重量比率50 : 50,也就是说,I : 1)取代制备实施例 3的组成物外。
[0112] 实施例3
[0113] 使用涂抹器,将制备实施例1的用于光热转换层的组成物涂布到所述基础膜上, 接着在烘箱中在80°C下干燥所述组成物2分钟。然后,通过在氮大气氛中以300毫焦耳/ 平方公分的紫外线照射来硬化所述组成物,因此制备包含3微米厚的光热转换层的热转移 膜。
[0114] 比较例1
[0115] 使用与在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热转移膜,除了涂布制备实施例4的组成物 取代制备实施例3的组成物外。
[0116] 比较例2
[0117] 使用与在实施例3中相同的方式制备热转移膜,除了涂布制备实施例2的用于光 热转换层的组成物取代制备实施例1的组成物外。
[0118] 评估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制备的热转移膜关于是否由于基础膜的底材形成凹 陷。首先,评估基础膜、光热转换层及中间层每种的模数。所述模数是在25°c及45%相 对湿度下,使用微压痕器(Nano Indenter)(海斯创(Hysitron)TI750Ubi),在实验模式 (experiment mode)是凹陷模式(Identation mode)、尖端(Tip)是贝克兹尖端(Berkovitz tip)、反馈模式(Feedback mode)是力量控制(Force control)模式及最大力量(force)是 固定至100微牛顿的条件下,及以样品是负载(loading) 5秒、然后维持2秒、接着去负载5 秒的方式来测量。在此方法中,测量所述基础膜、光热转换层及中间层每种的模数及硬度。 测量结果显示在表1中。
[0119] 如显示在图4或图5中般配置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制备的每种热转移膜,及评 估关于是否由于底材形成凹陷。
[0120] 如显示在图4或图5中,在玻璃板(310a,310b)间堆叠二片热转移膜(10公分XlO 公分,宽度X长度)(依序热转移膜,其中光热转换层(330)是堆叠在具有底材(350)的 基础膜(320)上;及热转移膜,其中光热转换层(330)及中间层(340)是堆叠在具有底材 (350)的基础膜(320)上),然后通过1公斤的重物(360)加压。在所述热转移膜是留在烘 箱中在50°C下24小时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XE-100,(注) 帕克系统(Park systems),韩国)测量所述光热转换层或中间层的表面粗糙度。在欲分析 的位置处切割样品后,然后将其接附到上面接附有碳带(carbon tape)的样品基座(sample mount)上,将接触模式(Contact Mode)或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设定成头模式 (Head Mode),及 PSF1D 显示窗口(Display Window) :A+B 设定成 1 伏特及 A-B 设定成-500 毫伏特~+500毫伏特,来测量表面粗糙度。
[0121] [表 1]
[0122]
[0124] 如显示在表1中,根据本发明的热转移膜可通过将所述中间层或光热转换层的模 数增加至大于所述基础膜的模数,达成明显减低接触具有底材在上面的基础膜的光热转换 层或中间层的表面粗糙度,来防止在转移层的转移后的转移失败。
[0125] 相反地,根据比较例1-2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中间层或光热转换层具有比基础 膜低的模数,其具有比根据本发明的热转移膜更高的表面粗糙度,因此可无法实现本发明 的优良效应。
[0126] 虽然本发明已经伴随着参照某些具体实例与相关联的附图来描述,应该要了解的 是,前述具体实例仅提供用于阐明及不欲以任何方式推断为本发明的限制,及可由熟习所 述项技术者制得多种修改、变化、改变及同等具体实例而没有离开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热转移膜,其包含: 基础膜;以及 最外层,在所述基础膜上形成, 其中所述最外层的弹性模数(elastic modulus)对所述基础膜的弹性模数的比率在 25°C及45 %相对湿度下是约1或更大。2. 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最外层是光热转换层,且所述光热转换层的 弹性模数(elastic modulus)对所述基础膜的弹性模数的比率在25°C及45%相对湿度下 是约1或更大。3. 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基础膜具有弹性模数约2GPa至约9GPa。4. 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基础膜具有表面粗糙度Rpv约100纳米至约 200纳米。5. 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基础膜包含由下列的至少一种形成的膜:聚 酯、聚丙烯酰类、聚环氧树脂、聚烯烃及聚苯乙烯树脂。6. 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光热转换层具有弹性模数约3GPa至约 IOGPa07. 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光热转换层是包含下列的组成物的硬化产 物:(A)光热转换材料;(B)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其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烷酯及环氧基(甲 基)丙烯酸酯的至少一种;(C)三官能基至六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及(D)起始剂。8. 根据权利要求7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组成物包含:约1重量%至约30重量%的 (A);约50重量%至约80重量%的(B);约1重量%至约25重量%的(C);及约1重量% 至约20重量%的(D),就固体成分而论。9. 根据权利要求2的热转移膜,还包含:在所述光热转换层上的中间层。10. 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最外层是中间层,光热转换层是堆叠在所述 基础膜与所述中间层间,及所述中间层的弹性模数对所述基础膜的弹性模数的比率在25°C 及45%相对湿度下是约1或更大。11.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基础膜具有弹性模数约2GPa至约9GPa。12.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基础膜包含由下列的至少一种形成的膜: 聚酯、聚丙烯酰类、聚环氧树脂、聚烯烃及聚苯乙烯树脂。13.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中间层具有约3GPa至约IOGPa的弹性模 数。14.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中间层具有约300MPa至约550MPa的硬度。15. 根据权利要求10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中间层是包含下列的组成物的硬化产物: ㈧紫外线可硬化树脂;(B)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C)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 基础的化合物;及⑶起始剂。16.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紫外线可硬化树脂包含下列的至少一种: 二或较高官能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二或较高官能基环氧基(甲基)丙烯酸酯与二 或较高官能基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混合物、及三或较高官能基胺基甲酸酯(甲 基)丙烯酸酯。17.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紫外线可硬化的以氟为基础的化合物包含 由式1表示的化合物: 〈式1> (CH2= CR1C ( = 0)0) nRf (在式1中,η是整数1或更大;R1是氢原子、或1-5个碳原子线性或分枝的烷基;及Rf是氟烷基或亚氟烷基)。18. 根据权利要求17的热转移膜,其中η是整数2-20,及Rf具有由式2表示的(a)至 (e)的任何一种结构:(在式2中,*是键结位置,妒是C ^Cltl线性或分枝的亚全氟烷基;及R f2、Rf3、1^4及Rf5是氢、或(^-(:14线性或分枝的全氟烷基)。19. 根据权利要求15的热转移膜,其中所述组成物包含:约50重量%至约80重量%的 (A);约10重量%至约40重量%的(B);约1重量%至约10重量%的(C);及约1重量% 至约10重量%的(D),就固体成分而论。20. -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是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热转移膜作为供体膜来制备。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移膜及使用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具体言之,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转移膜包括基础膜及在所述基础膜上形成的最外层,其中所述最外层的弹性模数对所述基础膜的弹性模数的比率在25℃及45%相对湿度下是约1或更大;以及使用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IPC分类】H01L51/52, B41M5/40
【公开号】CN104903114
【申请号】CN201380068554
【发明人】赵成昕, 姜炅求, 朴时均, 金成汉, 朴世铉, 李恩受, 李正孝, 崔晋喜
【申请人】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3年9月30日
【公告号】WO2014104542A1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