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顶构造

xiaoxiao2020-10-23  21

车辆的车顶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顶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图4和图5中示出了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此外,在图4和图5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向。
[0003]图4和图5所示的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40具备:车顶模块41,构成车辆的车顶部40a ;左右一对车体侧模块42,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而配设,构成车辆的上边梁40b、前立柱40c和后立柱40d。
[0004]车顶模块41具有:车顶面板4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截面帽形状的前顶梁加强件44,安装在车顶面板43的前部,在与车顶面板43的前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截面帽形状的车顶中心杆45,安装至车顶面板4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在与车顶面板4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以及截面帽形状的后顶梁加强件46,安装至车顶面板43的后部,在与车顶面板43的后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
[0005]车体侧模块42具有:车体侧内面板47,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体侧外面板48,在车体侧内面板47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空间而配设;以及截面帽形状的立柱加强件(前立柱加强件49和后立柱加强件50),配设于车体侧内面板47与车体侧外面板48之间的空间内,在与车体侧内面板47之间构成闭合截面。g卩,车体侧模块42是由车体侧内面板47和车体侧外面板48构成闭合截面的所谓骨架部件。
[0006]前立柱加强件49中,前部49a是沿前立柱40c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后部49b是沿上边梁40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参照图5(a))。另外,在前立柱加强件49的下端设置的凸缘部49c夹入到车体侧内面板47的凸缘部47a与车体侧外面板48的凸缘部48a之间(参照图5(b))。
[0007]后立柱加强件50是与前立柱加强件49同样的构造,前部50a是沿上边梁40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后部50b是沿后立柱40d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参照图5(a))。另外,在后立柱加强件50的下端设置的凸缘部50c夹入到车体侧内面板47的凸缘部47a与车体侧外面板48的凸缘部48a之间。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6420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32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13]在图4和图5所示的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中,作为通常的车体强度(对于从车辆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承受的载荷的强度)是充分的,但是在车辆翻倒而翻转时,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强度不足。在此情况下,为了充分地确保相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强度,可以想到增加各面板和各加强件(增强部件)等的板厚等来提高车体强度,但是这样的方法会导致车辆(车体)的重量增加。
[0014]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加,在车辆翻倒而翻转时,充分地确保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强度。
[0015]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顶模块,构成车辆的车顶部;以及一对车体侧模块,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而配设,构成所述车辆的上边梁和立柱,所述车体侧模块具有:车体侧内面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体侧外面板,在所述车体侧内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空间而配设,并且在与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以及立柱加强件,配设于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与所述车体侧外面板之间的空间内,并且在与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所述立柱加强件形成为使一端与所述车体侧外面板的内壁上表面抵接,另一端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0017]所述立柱加强件的另一端也可夹入到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与所述车体侧外面板之间。
[0018]发明的效果;
[0019]依照本发明,发挥了如下优异的效果:不会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加,在车辆翻倒而翻转时,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21]图2(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侧面图,(b)是(a)的A_A线截面图,(c)是(b)的B-B线截面图。
[0022]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4是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5(a)是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侧面图,(b)是(a)的A_A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6]图1和图2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此外,在图1和图2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向。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10具备:车顶模块11,构成车辆(车体)的车顶部1a ;以及左右一对车体侧模块12,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而配设,构成车辆(车体)的上边梁10b、前立柱1c和后立柱10d。
[0028]车顶模块11具有:车顶面板1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截面帽形状的前顶梁加强件14,安装于车顶面板13的前部,在与车顶面板13的前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截面帽形状的车顶中心杆15,安装于车顶面板1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在与车顶面板1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以及截面帽形状的后顶梁加强件16,安装于车顶面板13的后部,在与车顶面板13的后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顶面板13的板厚设定为与图4和图5所示的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40中的车顶面板43的板厚同等的厚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顶梁加强件14、车顶中心杆15和后顶梁加强件16的板厚设定为与图4和图5所示的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40中的前顶梁加强件44、车顶中心杆45和后顶梁加强件46的板厚同等的厚度。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顶梁加强件14、车顶中心杆15和后顶梁加强件16分别通过焊接结合至车顶面板13而构成车体侧模块12。此外,也可使用螺栓等将前顶梁加强件14、车顶中心杆15和后顶梁加强件16分别结合至车顶面板13。
[0031]车体侧模块12具有:车体侧内面板17,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体侧外面板18,在车体侧内面板17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空间而配设;以及截面帽形状的立柱加强件(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配设于车体侧内面板17与车体侧外面板18之间的空间内,在与车体侧内面板17之间构成闭合截面。S卩,车体侧模块12是由车体侧内面板17和车体侧外面板18构成闭合截面的所谓骨架部件。
[0032]前立柱加强件19形成为一端与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抵接,另一端沿车辆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延伸。即,前立柱加强件19是如下的闭合截面构造(参照图2(a)):前部19a是沿前立柱1c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后部19b是垂直向上的形状(垂直部分) ,到达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另外,在前立柱加强件19的下端设置的凸缘部19c夹入到车体侧内面板17的凸缘部17a与车体侧外面板18的凸缘部18a之间(参照图 2(b))。
[0033]后立柱加强件20是与前立柱加强件19同样的构造,形成为一端与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抵接,另一端沿车辆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延伸。即,后立柱加强件20是如下的闭合截面构造(参照图2(a)):后部20b是沿后立柱1d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前部20a是垂直向上的形状(垂直部分),到达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另外,在后立柱加强件20的下端设置的凸缘部20c夹入到车体侧内面板17的凸缘部17a与车体侧外面板18的凸缘部18a之间。
[003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体侧内面板17、车体侧外面板18、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的板厚设定为与图4和图5所示的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40中的车体侧内面板47、车体侧外面板48、前立柱加强件49和后立柱加强件50的板厚同等的厚度。
[003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体侧内面板17、车体侧外面板18、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通过焊接相互结合而构成车体侧模块12。此外,也可使用螺栓等将车体侧内面板17、车体侧外面板18、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相互结合。
[0036]说明由以上的构成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0037]在图4和图5所示的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40中,在前立柱加强件49和后立柱加强件50与车体侧外面板48的内壁上表面之间存在空间(参照图5(b))。由于该空间的存在,前立柱加强件49和后立柱加强件50不能够使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抗力与载荷负荷同时产生。另外,前立柱加强件49和后立柱加强件50由于相对于其截面轴方向以直角承受来自车辆上方向(路面)的载荷,因而不能够使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抗力充分地产生。
[0038]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10中,在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与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之间不存在空间(参照图2(b))。因此,来自车辆上方向(路面)的载荷与载荷负荷同时传递至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与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能够使抗力与载荷负荷同时产生。另外,前立柱加强件19的垂直部分(后部19b)和后立柱加强件20的垂直部分(前部20a)在与其截面轴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承受来自车辆上方向(路面)的载荷,因而前立柱加强件19和后立柱加强件20能够产生大的抗力。
[0039]制作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解析模型和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的解析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确认了下述(I)和(2)的效果。
[0040](I)依照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与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相比,能够使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抗力(最大抗力)提高4.0%。
[0041](2)依照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与现有例的车辆的车顶构造相比,能够使重量降低2.6%。
[0042]即,依照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顶构造,不会导致车辆(车体)的重量增加,在车辆翻倒而翻转时,能够充分地确保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强度。
[0043]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0044]图3中示出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卡车的驾驶室的情形。此外,在图3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向,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向。
[0045]在图3所示的车辆的车顶构造30的情况下,车体侧模块31具有车体侧内面板32、构成前立柱30a的前侧车体侧外面板(前立柱面板)33、构成上边梁30b和后立柱30c等的后侧车体侧外面板34、以及前立柱加强件35。关于前立柱30a,将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立柱加强件36添加到现有的前立柱加强件35的外壁上表面。或者,也可将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立柱加强件36与现有的前立柱加强件35 —体化。另外,关于后立柱30c,由于不存在现有的后立柱加强件,因而新添加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立柱加强件37。由于在与车体侧内面板32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前立柱加强件36和后立柱加强件37是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直至到达后侧车体侧外面板34的内壁上表面的构造,因此实现了与上述(I)和(2)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0046]符号说明
[0047]10车辆的车顶构造
[0048]11车顶模块
[0049]12车体侧模块
[0050]17车体侧内面板
[0051]18车体侧外面板
[0052]19前立柱加强件(立柱加强件)
[0053]20后立柱加强件(立柱加强件)
[0054]30车辆的车顶构造
[0055]31车体侧模块
[0056]32车体侧内面板
[0057]33前侧车体侧外面板(车体侧外面板)
[0058]34后侧车体侧外面板(车体侧外面板)
[0059]36前立柱加强件(立柱加强件)
[0060]37后立柱加强件(立柱加强件)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的车顶构造具备: 车顶模块,构成车辆的车顶部;以及 一对车体侧模块,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而配设,构成所述车辆的上边梁和立柱, 所述车体侧模块具有: 车体侧内面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车体侧外面板,在所述车体侧内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空间而配设,并且在与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以及 立柱加强件,配设于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与所述车体侧外面板之间的空间内,并且在与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所述立柱加强件形成为一端与所述车体侧外面板的内壁上表面抵接,另一端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顶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加强件的另一端夹入到所述车体侧内面板与所述车体侧外面板之间。
【专利摘要】不会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加,在车辆翻倒而翻转时,充分地确保对于从车辆上方向(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强度。车辆的车顶构造(10)具备车顶模块(11)和一对车体侧模块(12),车体侧模块(12)具有:车体侧内面板(17),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体侧外面板(18),在车体侧内面板(17)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空间而配设,并且在与车体侧内面板(17)之间形成闭合截面;以及立柱加强件(19、20),配设于车体侧内面板(17)与车体侧外面板(18)之间的空间内,并且在与车体侧内面板(17)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立柱加强件(19、20)形成为一端与车体侧外面板(18)的内壁上表面抵接,另一端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IPC分类】B62D25/06, B62D25/04
【公开号】CN104903181
【申请号】CN201380069551
【发明人】石神健夫
【申请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30日
【公告号】WO2014077129A1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