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xiaoxiao2020-10-23  21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编织方法,其中,在双面织机上,在连续引炜周期中,将一个或多个炜 纱分别插入位于许多经纱系统的经纱之间的相应引炜高度处,同时,经纱定位成使得两个 地织物可由相应炜纱以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的形式编织成,相应炜纱接结在接结经纱和张 紧经纱之间的开口中,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提供许多不同的起绒经纱,许多不同的起绒经 纱中的至少一个与上部地织物和下部地织物交替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 织物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便生产出两个起绒织物。
[0002] 本发明尤其涉及这样的编织方法,其涉及构造织机的特别方法。
【背景技术】
[0003] 术语"不同的起绒经纱"通常指的是起绒经纱具有一个或多个彼此不同的外形确 定属性。例如,这些属性是起绒纱线的粗度、光泽、多毛状态或颜色或者这些属性中的两种 或更多种的组合。然而,在大多数优选应用中,它们是至少颜色不同的起绒经纱。
[0004] 每个经纱系统中的不同的起绒经纱的数量确定关于该绒头可能有多少变化。为了 生产起绒织物(例如,绒头具有五种不同颜色),需要给每个经纱系统提供具有彼此不同颜 色的五个起绒经纱。那么,为了在该绒头中生产预定五色图案,允许期望颜色的起绒经纱在 每个经纱系统中在由该图案确定的每个绒头位置处形成绒头,同时,相同起绒经纱系统的 其它起绒经纱不可见地接结在地织物中。为此,每个引炜循环中的不同起绒经纱必须正确 定位。这通常使用提花织机来实现。为了增加绒头变化,必须增加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起绒 经纱的数量。
[0005] 然而,在织机上,每米可提供的经纱数量受限于机器的物理属性及与编织相关的 许多技术局限性。因此,在特定织机的情况下,对于纱线的恰当限定的选择(由纱线数量表 示),实际上不可能以每米(在炜向上)有多于1000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同时每个经纱系 统包含八个起绒经纱(8色框架)。因此,超过一定上限,对于特定织机,不再可能增加每个 经纱系统中的起绒经纱的数量,结果,当在每米内保留相同数量的经纱系统时,(随同编织 的)起绒织物的可能的绒头变化也存在上限。这还与在织机上可用于生产这些起绒织物的 装置有关,比如具有相关筘齿的织筘以及控制地经纱和起绒经纱的综丝,对应数量的综丝 由此也应存在于可用空间内。
[0006] 因此,在下列纱线的情况下,例如可在每米内有1000个经纱系统和每个经纱系统 有8个不同起绒经纱下编织(筘1000,8色):
[0007] _具有密度的起绒经纱,假设单位为"每克纱线米数"或"公制支数(Nm) ",密度大 小大约为24/3Nm,即8Nm最终(Nm final),
[0008] -用于具有纱线支数10/lNm或14/lNm的地织物的相关炜纱,以及
[0009] _相关外部炜纱,具有大小为约20/3Nm或大致6N/m最终的纱线支数,绒头绕外部 炜纱形成。
[0010] 表述"Nm最终"应理解为指的是每克可选的复合纱线的米数:24/3Nm指的是纱线 由3个纱线成分构成,每个纱线成分具有每克24米的纱线支数。那么,复合纱线支数为8Nm 或每克8米。
[0011] 在该情况下,可行的是,在起绒织物的经向上提供高达约每厘米12个绒头排。
[0012] 为了能够增加绒头变化,每米内经纱系统的数量可以减小,从而可以在每个经纱 系统内提供更多起绒经纱。然而,这导致连续绒头排之间在炜向上的更大中间间隙,这会减 少在炜向上的每厘米内的绒头位置数量,由此还减小绒头密度(每m 2内的绒头位置数量)。 而且,其还导致不太均匀的绒头分布。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编织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借助该编织方法, 在特定织机上,可编织具有更多绒头变化的起绒织物,同时仍保留均匀的绒头分布和几乎 相同的绒头密度。
[0014] 该目的通过提供一种具有本说明书第一段所述特征的编织方法来实现,其中,根 据本发明,在双面织机上提供每米200和1000之间个经纱系统,其中,在每个经纱系统中, 在每个地织物中提供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纱(具有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 和至少两个张紧经纱,张紧经纱定位成它们在至少三个不同高度处分离每个起绒织物的炜 纱,而使用在至少八个引炜周期内行进的地织纹完全组织(ground weave repeat),其中, 在经向上形成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
[0015] 通过根据该编织方法进行编织,起绒织物中的炜纱密度(每米内的炜纱数)增加 成能够实现足够高的绒头密度,即使在每米内有较少数量的经纱系统时也如此。由于高炜 纱密度,形成绒头的炜纱还紧密靠在一起,使得可在经向上增加每厘米内的绒头排数量。现 在通过在经向上提供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每米1600),在炜向上提供每米200和1000 之间个经纱系统,在经向上的理论绒头密度(具有每绒头簇两个绒头支线的每米至少1600 个绒头排,即每米至少3200个绒头支线)和炜向上的理论绒头密度(每米200和1000之 间个绒头支线)之间产生不平衡。两个理论密度之间的比率(分子为在经向上的每米绒头 支线的理论数量,分母为在炜向上的每米绒头支线的理论数量)可看作是该不平衡的测量 值,下面称为不平衡因子。从给定的限制中,可以推论出,根据本发明的不平衡因子为至少 3. 2(3200/1000) 〇
[0016] 如果在这种不平衡(不平衡因子彡3. 2)情况下使用纱线数量介于6和10Nm最终 之间的起绒经纱,则实际上会发现,在经向上彼此十分紧密的绒头支线(pile legs)影响彼 此在起绒织物中的位置,使得绒头支线采取在炜向上偏移的位置,由此还增加炜向上的绒 头位置的数量,结果,仍可获得均匀的绒头分布。换言之,由于在所述纱线厚度处的上述不 平衡(介于6和10Nm最终),炜向上的实际绒头密度大于炜向上的理论绒头密度。
[0017] 通过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因此可使用每米更少数量的经纱系统进行编 织,结果,可增加特定织机上每经纱系统内起绒经纱的数量,由此能够产生更大的绒头变 化,同时几乎不会导致与绒头密度和绒头分布有关的任何缺点。
[0018] 炜纱密度可以经由措施组合增加到这样的程度。第一措施包括借助两个张紧经纱 在三个高度上分离每个地织物的炜纱,结果,这些炜纱在织物中可放置成一个位于另一个 上方和/或彼此十分靠近。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措施,长的地织纹完全组织同时施加在每个 地织物中,用于地织物的地经纱,并行进至少八个引炜周期。"行进至少八个引炜周期的地 织纹完全组织"的表述必要时可如下解释:地经纱(接结经纱和张紧经纱)与所连接的炜 纱一起形成地织物,并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在连续引炜周期中插入的炜纱具有良好限定的路 径。在该情况下,所有地经纱相对于炜纱的定位发生在一系列连续重复系列的固定数量的 连续引炜周期中。如果引炜周期的固定数量为八个或更多,则对于地经纱,获得行进至少八 个引炜周期的地织纹完全组织。
[0019] 通过使用这种用于接结经纱的长的地织纹完全组织,在地织物的连续炜纱之间出 现很少的接结经纱交叉。这种交叉越少,炜纱可更好和更紧密地在地织物中定位成彼此靠 近和位于彼此上方,相应地导致增加炜纱密度。该第二措施和第一措施彼此增强。
[0020] 在该编织方法中,假设在每个地织物的每个经纱系统中有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 纱,则这还导致具有大绒头变化度的起绒织物。优选地,该变化是颜色的变化。
[0021] 利用该方法,用于至少八个引炜周期的完全组织用于该地组织结构。然而,利用优 选方法,该完全组织行进至少十二个引炜周期,更优选地至少十六个引炜周期。在十分优选 的方法中,使用用于至少二十四个引炜周期的地组织结构的完全组织。在特别的应用中,使 用在经向上沿织物的整个长度行进的完全组织。
[0022] 当使用该编织方法时,接结在每个地织物中的炜纱优选地在至少两个不同高度上 通过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分离,同时其它炜纱在地织物的后部行进,而不 会接结在接结经纱之间的所述开口中。
[0023] 由于在不同高度处将要接结的炜纱接结在地织物中,并且由于事实上所属炜纱不 会受到接结经纱的许多交叉点的妨碍(如所提及的),以及不会接结其它炜纱并允许它们 在地织物后部行进,可获得十分高的炜纱密度。
[0024] 用张紧经纱分隔在地织物后部行进的炜纱与其它炜纱会进一步增加该效果。
[0025] 在优选的方法中,经纱系统包括二次接结经纱,它们定位成每个起绒织物包括许 多二次接结经纱,这些二次接结经纱与地织物交替交织,并在行进于地织物后部的至少一 个炜纱上行进,以相对于地织物固定这些炜纱。
[0026] 采用炜纱沿后部行进的织物,已知使用起绒经纱来支撑下部引炜装置,但是这会 损坏这些起绒经纱,并不利地影响织物质量。还已知借助不会形成织物一部分且随后损耗 掉的辅助线提供该支撑,但是这具有带来额外成本的明显缺点。如果在后部行进的炜纱由 二次接结经纱固定,则这些二次接结炜纱可用于支撑下部引炜装置,不会出现上述缺点。为 了均匀性的原因,那么也可使用二次接结经纱用于上部织物。
[0027] 通过另外额外地使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分别与在后部行进的至少一个炜纱交织,可 以进一步增加炜纱密度,并由此还增加经向上的绒头排数量。
[0028] 优选地,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延伸状态接结在地织物中。在该情况下,它们优选 地以延伸状态接结在两个不同高度的炜纱之间。或者,它们还可绕位于某些位置的一个或 多个炜纱执行有限运动(优选地绕位于织物绒头侧的炜纱),以局部地固定这些起绒经纱。
[0029] 根据特别优选的方法,炜纱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 纱系统,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 ,其中,K多10, N是200和1000之间的整 数,优选地是250和600之间的整数,最优选地等于500。
[0030] 这意味着经纱系统的所有起绒经纱彼此不同。因此,例如,每个经纱系统具有16 个起绒经纱,这16个起绒经纱在每个经纱系统中彼此的一个或多个外形限定属性不同,比 如它们的颜色。当相互间比较经纱系统时,构成的K个起绒经纱优选地是相同的。
[0031] 通过提供每米更少的经纱系统,减少炜向上的每厘米的绒头位置的理论数量。为 了补偿之,在经向上每厘米优选地形成至少16个绒头排。更优选地,每厘米形成甚至17或 18个绒头排。在经向上对于每三个插入炜纱形成一个绒头排的编织结构中,这意指54炜 纱/厘米(54炜密/厘米)的炜纱密度。例如,如果在炜向上提供每米500个经纱系统,在 经向上提供每厘米18个绒头排,则这导致7. 2的不平衡因子(每米3600绒头支线/每米 500绒头支线)。
[0032] 这可使用下列纱线来实现,这些纱线通常用于在每米1000个经纱系统和每经纱 系统8个不同的起绒经纱(筘1000,8颜色)下编织:
[0033] -具有密度的起绒经纱,密度由"每克纱线米数"或"公制支数"(Nm)表示,介于6 和10Nm最终之间,优选地为8Nm最终(Nm final),例如,表示为24/3Nm或16/2Nm的情况 下,
[0034]-用于具有6和16Nm最终之间的、优选为10或14Nm最终的最终纱线支数的地织 物的相关炜纱,例如,纱线支数表示为10/lNm或14/lNm的纱线,以及
[0035] _相关外部炜纱,具有介于4和8Nm最终之间、优选介于5和7Nm最终之间的最终 纱线支数,比如具有纱线支数表示为20/3或12/2Nm的纱线,绒头绕外部炜纱形成。
[0036] 当经纱延伸通过织筘开口时,织物质量和编织工艺效率特别优良,每个经纱系统 的经纱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0037] 优选地,织机构造成第一经纱系统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经纱系统的第二组经纱延 伸通过每个筘开口。
[0038] 而且,对于织物质量和编织工艺的效率,特别有利地,第一和第二组分别位于筘开 口的左手部和右手部,同时第一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起绒经纱的右手侧在筘开口 中延伸,第二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的起绒经纱的左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
[0039] 张紧经纱扣留每组的起绒经纱,使得它们不会在筘开口中向侧面(在炜向上)移 动过远,并保持在它们在筘开口的各自部分中。这防止经纱系统的起绒经纱在过度偏离经 纱系统的预期线的位置形成绒头簇。
[0040] 经纱优选地延伸通过织筘的开口,使得N个经纱系统分别分布在织筘的N个开口 或N+1个开口上。在该情况下,N是每米内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系统的数量。
[0041] 在其最优选的形式中,在三剑杆织机上采用该编织方法,在各情况下,三个炜纱在 连续引炜周期中在各自插入高度处插入经纱之间。
[0042] 这导致的优点是,上部和下部地织物中的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可在延伸状态下接 结,而不必改变它们相对于三个引炜高度的位置。
[0043] 因此,使用三剑杆,可在例如连续插入周期期间在三个不同插入高度处分别插入 上部、中间和下部炜纱,并在该情况下相对于这些插入高度在各插入周期中定位经纱,从而 交替地进行如下各项:
[0044] (i)上部和中间炜纱接结在上部织物中,而下部炜纱接结在下部织物中;以及
[0045] (ii)上部炜纱接结在上部织物中,而中间和下部炜纱接结在下部织物中。
[0046] 接着,在连续插入周期中,还优选地交替进行以下各项:
[0047] (i)上部炜纱在地织物后部插入上部织物中,并不会被接结经纱接结;以及
[0048] (ii)下部炜纱在地织物后部插入下部织物中,并不会被接结经纱接结。
[0049] 那么,要接结在上部织物中的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可保持定位在上部和中间插入 高度之间的高度处,而要接结在下部织物中的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可保持定位在中间和下 部插入高度之间的高度处。因此,这些起绒经纱不必在编织工艺期间移动。
[0050] 特别地,用编织方法编织具有许多绒头变化的织物时,织机的准备或构造十分耗 时。其通常需要以下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
[0051] 1)提供所需纱线:
[0052]-在位于机器后方的轴架上必须为所有起绒经纱提供线轴;
[0053]-地经纱必须在一个或多个卷轴上卷经,并插入机器的地纱卷轴架中;
[0054]-炜纱必须设置在炜纱筒架中;
[0055] _必须准备好恰当的备用纱。
[0056] 2)机器必须装配有适当的装置:
[0057]-提供具有合适数量开口的织筘;
[0058]-必须给定位起绒经纱的提花机提供具有综丝的综框,综丝的尺寸恰当地做成能 适用于综眼的尺寸和连接部分的螺纹形状及相关回缩弹簧;
[0059]-必须给定位地经纱的综丝框架提供综丝,综丝在综眼的尺寸和连接部分的螺纹 形状方面是合适的;
[0060]-对于每个经纱,必须提供停经片,停经片安置在纱线上,并在损失张力或裂开的 情况下产生信号,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
[0061]-必须提供合适的引炜装置和相关附件(比如夹紧弹簧),以能够插入期望的炜 纱。
[0062] 3)所有经纱必须根据炜向一个接一个地以正确顺序沿引导部件(比如格栅或滚 筒)经由综眼和正确筘开口插入机器中。
[0063] 4)然后,经由织筘插入的所有经纱必须收集起来,并连接到受控的牵伸罗拉,使 得它们可在匹配每个引炜周期的期望移动的速度下同时向前移动,以便保证正确的炜纱密 度。
[0064] 5)对机器和提花机的控制必须程序化,使得当在起绒织物中的特定点选择特定颜 色效应时,相关起绒经纱正确地移动以形成绒头,并使得在该点是非绒头形成的其它起绒 经纱还执行相关正确的非绒头形成移动,同时,综丝框架还执行正确的移动。
[0065] 在该情况下,应注意,在起绒织物中的特定点处的可能颜色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必 须以合适的方式控制更多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获得特定期望颜色效应。
[0066] 这还意味着需要更大量的工作来提供所有这些起绒经纱以及相关装置,以将起绒 经纱插入这些装置中。
[0067]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编织方法中,双面织机构造成根据编织方向编织两个起绒 织物,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构造通过修 改构造成使用每米(aX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的双面织机的构造而实现,所述(aXN)个 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修改意味着(aX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 连续经纱系统,在每个系列内,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由K/a个其它 起绒经纱代替,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每个系列的经纱 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K/a、N和a是整数,a彡2,并且其中,N是介于200 和1000之间的整数。
[0068] 这能够更容易和更快速地构造织机。通过下表中的数值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织机构 造的许多可能修改。对于表中的每行,由aN和K/a开头的两个最左列中的数值分别与要修 改的构造的每米的经纱系统数量(aN)和每经纱系统的不同起绒经纱数量(K/a)有关(起 始状况),由N和K开头的两个最右列中的数值分别与修改的织机的每米的经纱系统数量 (N)和每经纱系统的不同起绒经纱数量(K)有关(结束状况:修改的结果)。关于每行的数 值可从中间列中得到。
[0069] 在该情况下,下表的每行与织机构造的不同修改有关,其中,起始状况和结束状况 分别由每米的经纱系统数量(aN)、(N)以及每经纱系统的不同起绒经纱数量(K/a)、(K)示 出。不同行的状况不能彼此比较。
[0070] 在表中每行的状况中,在经向上的起绒经纱的纱线支数和每米绒头排的数量在根 据本发明的上述极限内确定,使得结束状况中的机器适于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进行编 织。在起始状况,织机不适于根据该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0071] 明显地,许多其它修改也是可能的,其中,相关参数的所有数值与表中的数值多少 不同,或者其中,仅三个参数N、K和a中的一个或两个的数值多少不同。应明白,该表不能 被认为是穷尽表。
[0072]
[0073] 根据该编织方法,a优选地等于2。
[0074] 根据另一优选的编织方法,N优选地等于500,而K等于16, a等于2。
[0075] 织机优选地具有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 经纱,而对织机的构造的修改还意味着对织机的控制程序进行修改,使得在编织期间像一 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那样控制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0076] 如此构造的织机的经纱优选地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而所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 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该数量的倍数。
[0077] 在该情况下,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优选地一起行进通过织筘的相同筘开
[0078] 在织机的优选构造中,那么,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可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 口之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0079]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解决与通过提供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来构造双面织机相关 的上述问题,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可用更简单和快速的方式实施,借助该方法,双面织机可 以构造成根据编织方法编织两个起绒织物,其中,在连续引炜周期中,一个或多个炜纱分别 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每 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 的起绒经纱,其中,所述经纱定位成两个地织物能够由相应炜纱和接结经纱编织成一个位 于另一个上方,其中,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起绒经纱与上部地织物和下部地织物交 替地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
[0080] 该第二目的通过十分有效地修改双面织机的构造来实现,双面织机意在使用每米 (aX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所述(aX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通过 将(aX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并在每个系列内,用K/a个其它起绒 经纱代替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 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每个系列的经纱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K/a、N和 a是整数,并且其中a彡2。
[0081] 在此,在本申请中参考包含织机构造的许多可能修改的许多示例的上表,并参考 与该表相关的描述。
[0082] 在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织机的优选方法中,a = 2。
[0083] 优选地,每米内提供的经纱数量介于200和1000之间,优选地介于250和600之 间,最优选地等于500。
[0084] 当N = 500、K = 16且a = 2时达到特别优选的方法。在该情况下,修改织机的构 造,该织机意在以每米1000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提供八个不同的 起绒经纱,该修改包含将经纱系统分为两个经纱系统系列,并在两个系统中的每个内,用八 个其它经纱代替两个经纱系统中的每个的八个起绒经纱,使得每个系列一起包含十六个不 同(优选地不同颜色)的起绒经纱,每个系列的经纱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
[0085] 织机优选地具有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优选地提花机)协作,以根据预 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因此,构造织机还意味着修改织机的控制程序,使得在编织期间像一 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那样控制用于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0086] 所构造的织机的经纱还优选地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其中,所构造的织机的每 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该数量的倍数。例如,每个组合 的经纱系统的经纱还一起延伸穿过织筘的同一开口。
[0087] 那么,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还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 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如果例如a = 2,则该修改包含组合两个经纱系统,这意 味着在各情况下,组合位于相同筘齿左侧和右侧的两个经纱系统。
[0088] 织机优选地构造成其准备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编织方法。
[0089] 在下列描述中,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编织起绒织物的优选方法。其唯一目的是 说明并在必要时澄清该方法和得到的起绒织物的特定特征和优点。因此,该描述不应被看 作限制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0090] 在该描述中,参考附图1和2,每个附图示出沿在根据本发明的双面织机上编织 的起绒织物一部分的经向的示意横截面,两个附图分别示出第一和第二相邻经纱系统的经 纱。
【具体实施方式】
[0091] 双面织机是三剑杆织机,其意在在每个插入周期(I-VID)在相应插入高度处将 三个炜纱(1)、(2)、(3)以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的方式插入经纱(4-27)之间的梭口中。提 供每米500个经纱系统(即,N = 500),每个经纱系统包含相同的经纱。在附图中,在各情 况下示出一个这种经纱系统的经纱(4-27)。附图还示出炜纱(1)、(2)、(3)。
[0092] 每个经纱系统(4-27)包含:
[0093] -用于形成上部地织物(28)的两个接结经纱(5)、(6),
[0094] -用于形成下部地织物(29)的两个接结经纱(7)、⑶,
[0095] -属于上部织物(28)的两个张紧经纱(8)、(9),
[0096] -属于下部织物(29)的两个张紧经纱(10)、(11),
[0097] -八个起绒经纱(12-19),具有彼此不同的颜色,意在当它们不必形成绒头时接结 在下部地织物(29)中,
[0098] -八个起绒经纱(20-27),具有彼此不同的颜色,意在当它们不必形成绒头时接结 在下部地织物(29)中,并且其中,这些颜色还与经纱系统的意在当它们不必形成绒头时接 结在上部地织物(28)中的其它起绒经纱(12-19)的八个颜色不同。
[0099] 提供与织机协作的提花机和/或与织机协作的综丝框架驱动器以在每个插入周 期(I - VID)中相对于生产出附图所示织物的三个插入高度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 (4-27)〇
[0100] 不同经纱系统(每米提供500个)的经纱(4-27)延伸穿过织筘的开口。通过下 面描述的许多措施,可以在经向上获得每米1600个绒头排的理论绒头密度。在该情况下, 上面限定的不平衡因子由此为6. 4(3200/500)。提供具有8Nm最终的纱线支数的起绒经纱。 由于该不平衡,绒头支线(pile legs)在炜向上移动,获得均匀的绒头分布。
[0101] 每个经纱系统的经纱分离为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筘开口中的两组。在该情况下,八 个起绒经纱的每组包含两个张紧经纱和两个接结经纱。
[0102] 左手组位于筘开口的右手部,而右手组位于筘开口的邻近右手侧的左手部。两组 由此通过中间筘齿分开。
[0103] 在每一组中,分别给该组的八个起绒经纱的左侧和右侧提供两个张紧经纱,它们 直接紧邻这些起绒经纱延伸。结果,起绒经纱良好地保持到位,由此支持笔直绒头排的形 成。
[0104] 然后,每组的两个接结经纱分别放置到该组的张紧经纱的左侧和右侧,使得接结 经纱在相邻组的两个张紧经纱之间成对地行进。
[0105] 如果我们考虑经纱系统的经纱在织筘中的位置(所谓的练条),则我们成功地发 现,从左向右:接结经纱、张紧经纱、八个起绒经纱、张紧经纱、接结经纱、中间筘齿、接结经 纱、张紧经纱、八个起绒经纱、张紧经纱和接经经纱。
[0106] 在每个插入周期(I-VID),接结经纱(5)、(6);(7)、(8)和张紧经纱(9)、(10); (11)、(12)相对于三个不同插入高度定位成上部地织物(28)和下部地织物(29)以一个位 于另一个上方的方式编织,并且替代地,
[0107] (i)上部(1)和中间(2)炜纱插入上部织物中,而下部炜纱(3)插入下部织物中, 并且
[0108] (ii)上部炜纱(1)插入上部织物中,而中间(2)和下部(3)炜纱插入下部织物中, 但是,
[0109] 当两个炜纱(1)、(2)插入上部织物时,在各情况下对于上部炜纱(1)而言插入更 粗的炜纱,经纱定位成该更粗的炜纱在上部织物的后部上行进,并且没有通过接结经纱接 结,并且
[0110] 当两个炜纱(2)、(3)插入下部织物时,在各情况下对于下部炜纱(3)而言插入更 粗的炜线,经纱定位成该更粗的炜纱(3)在下部织物的后部上行进,并且没有通过接结经 纱接结。
[0111] 其它炜纱(1-3)(即,没有在后部上行进)通过接结经纱对(5)、(6) ; (7)、(8)接 结在各地织物(28)、(29)中。
[0112] 在上部织物中,一个张紧经纱(8)在各情况下定位成其在更粗的炜纱(1)下方行 进,在织物的其它炜纱(2)上方行进。结果,更粗的炜纱(1)与接结在上部地织物(28)中 的其它炜纱(2)可靠地分开,这些更粗的炜纱(1)可靠地保持在地织物的后部上。可以提 供二次接结经纱,以相对于地织物(28)固定这些炜纱(1),但是这些在附图中未示出。其它 张紧经纱(9)定位成其总是在上部(1)和中间(2)炜纱之间行进,结果,接结在地织物(28) 中的炜纱(1)、(2)在两个不同高度上分离。
[0113] 在下部织物中,一个张紧经纱(10)在各情况下定位成其在更粗的炜纱(3)上方行 进,在织物的其它炜纱(2)下方行进。结果,更粗的炜纱(3)与接结在下部地织物(29)中 的其它炜纱(2)可靠地分开,这些更粗的炜纱(3)可靠地保持在地织物(29)的后部上。二 次接结经纱(附图中未示出)也可以相对于下部地织物(29)固定这些炜纱(3)。下部织物 的其它张紧经纱(9)定位成其总是在地织物(29)的中间炜纱(2)和下部炜纱之间行进,结 果,接结在下部地织物中的这些炜纱(2)、(3)在两个不同高度上分离。
[0114] 对于每个绒头位置,根据要编织的多色图案选择十六个起绒经纱(12-27)中的一 个,以通过在炜纱(在后部行进)(1)、(3)上交替地在上部和下部织物中行进而形成绒头。 因此,在第一(I )、第二(II )和第三(III)插入周期中插入的、在附图中显示为最左侧的 炜纱(1)、(3)上方,起绒经纱(27)形成绒头。
[0115] 非绒头形成经纱(12-27)接结在地织物中,并在该情况下在上部(28)和下部(29) 地织物上分离。它们在地织物(28)、(29)中以延伸状态在接结在地织物中的炜纱(1,2)、 (2, 3)上方和下方交替地行进。
[0116] 在相邻的经纱系统中,接结经纱(4)、(5) ;(6)、(7)具有不同路径,如图1和2中可 看出。两个相邻经纱系统的两套接结经纱在每个地织物中协作,以将相应炜纱(1,2)、(2, 3) 接结在它们在连续交叉点之间形成的开口中。单独地考虑每个经纱系统,有比较少的这种 交叉点,这有益于炜纱密度,如上所述。这还有助于增加经向的绒头密度。
[0117] 接结经纱(5)、(6) ; (7)、(8)和张紧经纱(8)、(9) ; (10)、(11)相对于在连续插入 周期(I - VID)期间插入的炜纱占据一系列位置,在八个插入周期(I - VID)之后, 该系列 对于所有这些地经纱进行重复,如从附图所示的这些经纱的路径中可清楚地看出。
【主权项】
1. 编织方法,其中,在双面织机上,在连续引炜周期中,一个或多个炜纱(1)、(2)、(3) 分别在各自插入高度处插入许多经纱系统(100)的经纱(4-27)之间,同时所述经纱定位成 两个地织物(28)、(29)能够由相应炜纱(1,2)、(2, 3)、接结经纱(4)、(5) ; (6)、(7)和张紧 经纱(8)、(9) ; (10, 11)编织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其中,相应炜纱(1,2)、(2, 3)接结在 接结经纱(4)、(5) ;(6)、(7)之间的开口中,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100)提供许多不同的 起绒经纱(12-27),不同的起绒经纱中的至少一个与上部地织物(28)和下部地织物(29)交 替地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这样生产出两 个起绒织物,其特征在于,在双面织机上提供每米200和1000之间个经纱系统,在每个经纱 系统(100)中,每地织物(28)、(29)提供具有介于6和IO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的至少五 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19)、(20-27)以及至少两个张紧经纱(8)、(9) ; (10, 11),所述张紧 经纱定位成它们在至少三个不同高度上分离每个起绒织物的炜纱(1,2)、(2, 3),同时使用 在至少八个引炜周期(I-W)上行进的地织纹完全组织,并且在经向上形成每厘米至少16 个绒头排。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结在每个地织物(28)、(29)中的炜 纱(1,2)、(2, 3)在至少两个不同高度上由每经纱系统(100)中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9)、 (11)分离,而其它炜纱(1)、(3)在所述地织物(28)、(29)的后部上行进,而不会接结在接 结经纱(4)、(5) ; (6)、(7)之间的所述开口中。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织物(28)、(29)的后部上行 进的炜纱(1)、⑶通过张紧经纱(8)、(10)与其它炜纱(1,2)、(2, 3)分隔开。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系统包括二次接结经纱, 所述二次接结经纱定位成每个起绒织物包括许多二次接结经纱,所述许多二次接结经纱与 所述地织物(28)、(29)交替地交织,并在至少一个在所述地织物的后部上行进的炜纱(1)、 (3)上行进,以相对于所述地织物(28)、(29)固定这些炜纱(1)、(3)。5. 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绒头形成起绒经纱(15)、 (24)、(27)分别与在后部上行进的炜纱(1)、(3)交织。6. 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延伸 状态接结在所述地织物(28)、(29)中。7. 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炜纱(1)、(2)、(3)插入 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4-27)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100),每个经纱系统具有 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其中,K彡10,N是介于200和1000之间、优选介于250和 600之间、最优选地等于500的整数。8. 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地织物的炜纱具有 介于6和16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不必接结在地织物中的任何外部炜纱具有介于4和 8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9. 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上的经纱(4-27)延 伸穿过织筘的开口,每个经纱系统的经纱(4-27)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 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经纱系统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经 纱系统的第二组经纱延伸穿过每个筘开口。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组分别位于筘开口的左 手部和右手部,第一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的起绒经纱的右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 第二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的起绒经纱的左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12. 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4-27)延伸穿 过所述织筘的开口,使得N个经纱系统分别在织筘的N个开口或N+1个开口上分离。13. 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三片梭织机上,三个炜纱 (1)、(2)、(3)分别在连续引炜周期中插入经纱之间的相应插入高度。14. 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双面织机构造成根据编织 方法编织两个起绒织物,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100),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 的起绒经纱(12-27),该构造通过修改构造成使用每米(aX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的双面 织机的构造而实现,所述(aX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修改意味着 (aX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在每个系列内,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 个的K/a个起绒经纱由K/a个其它起绒经纱代替,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含K个 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每个系列的经纱(4-27) -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 K/a、N和a是整数,a彡2,并且其中,N是介于200和1000之间的整数。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a= 2。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N= 500,K= 16,以及a= 2。17. 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具有定位装置, 所述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4-27),对所述织机的构造 的修改还意味着将所述织机的控制程序修改成在编织期间像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那样控制用于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18. 如权利要求14至17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构造的织机的经纱 (4-27)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所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 开口的数量,或者是该数量的倍数。19. 如权利要求14至18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 经纱(4-27) -起行进穿过织筘的同一筘开口。20. 如权利要求14至19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 经纱(4-27)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21. 用于构造双面织机以根据编织方法编织两个起绒织物的方法,其中,在连续引炜 周期中,一个或多个炜纱(1)、(2)、(3)分别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4-27)之间,其中, 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100),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其中,所 述经纱定位成两个地织物(28)、(29)由相应炜纱(1,2)、(2, 3)和接结经纱(4)、(5) ; (6)、 (7)编织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其中,每个经纱系统(100)中的至少一个起绒经纱与上部 地织物(28)和下部地织物(29)交替地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28)、 (29)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其特征在于双面织机的构造,所述双面织机意在使用每米 (aX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所述(aX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通过 将(aX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并在每个系列内,用K/a个其它起绒 经纱代替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 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每个系列的经纱(4-27) -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 中,K、K/a、N和a是整数,并且其中a彡2。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 2。23. 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 500,K= 16, B- 2 〇24. 如权利要求21至23任一项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具 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4-27),构造所 述织机还意味着将所述织机的控制程序修改成在编织期间像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那样控制用于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25. 如权利要求21至24任一项所述的准备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构造的织机 的经纱(4-27)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 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其倍数。26. 如权利要求2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 经纱系统的经纱(4-27) -起行进穿过织筘的同一筘开口。27. 如权利要求21至26任一项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 经纱系统的经纱(4-27)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 分开的两组。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面编织起绒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100)和每个织物(28)、(29)提供具有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的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9)、(20-27)以及至少两个张紧经纱(8)、(9);(10,11),其中,每个织物的纬纱(1,2)、(2,3)在至少三个高度上分离,而地织纹完全组织在至少八个插入周期(Ⅰ-Ⅷ)上行进,其中,提供每米200和1000个之间的经纱系统,在经向上形成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
【IPC分类】D03D39/16, D03D27/10
【公开号】CN104903503
【申请号】CN201480003926
【发明人】J.德贝斯, L.史密萨尔特
【申请人】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1月8日
【公告号】EP2943604A2, US20150354107, WO2014108833A2, WO2014108833A3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