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孔塞,该孔塞安装在贯穿设置于安装构件的放水开口孔。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这种技术,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2所示的技术。在专利文献I中,形成在排水管的下端的排水口的开口面倾斜,对该排水口进行开闭的阀以固定的上部作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积存于底板的内侧的水从板向腔室部流下的过程中,吸水橡胶膨胀,由此,设置在腔室部的下端的阀体被压下,排水孔打开。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3公开了不具备对开口孔进行开闭的阀或者阀体的孔塞。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 - 112947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 - 10118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4409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放水开口孔进行开闭且能够缩短沿着上下方向的全长的孑L塞。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孔塞,具有:外壳,其能够在内部积存从进水口进入的水;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向安装构件的开口孔插入并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部卡合;排水口,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用于将积存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水排出;轴承部,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位于比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开口孔抵接的抵接部靠上方的部位;阀体,该阀体的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所述轴承部,并且该阀体能够向打开所述排水口的打开位置与关闭所述排水口的关闭位置旋转;以及施力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轴部,通过作用力使所述阀体向所述关闭位置方向旋转,并且在所述外壳内部的水压比所述作用力大的情况下,使所述阀体向所述打开位置方向旋转。
[0012]在上述方式中,设置于外壳的卡合部与安装构件的开口孔的周缘部卡合。另外,在外壳上形成有用于将从进水口进入而积存在内部的水排出的排水口,并且在外壳的轴承部上枢轴支承有阀体的轴部,阀体向打开排水口的打开位置与关闭排水口的关闭位置旋转。此外,在阀体的轴部设置有施力机构,在外壳的内部的水压比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小的情况下,施力机构通过作用力使阀体向关闭位置方向旋转,关闭排水口。另一方面,在外壳的内部的水量增加,水压比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大的情况下,阀体克服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向打开位置方向旋转,打开排水口进行排水。另外,轴承部形成于外壳的、位于比卡合部与开口孔抵接的抵接部靠上方的部位。因此,与阀体的旋转中心位于比安装构件的开口孔靠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孔塞的沿上下方向的全长。
[0013]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卡合部具备:弹性卡合部,其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部的一端抵接,能够向所述开口孔的内周方向弹性变形;以及槽部,其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部的另一端卡合。
[0014]在上述方式中,在弹性卡合部安装于开口孔的情况下,将弹性卡合部按压于开口孔的周缘部的一端,使其向开口孔的内周方向弹性变形,槽部与开口孔的周缘部的另一端卡合。另一方面,在将弹性卡合部从开口孔拆下的情况下,将弹性卡合部按压于开口孔的周缘部的一端,使其向开口孔的内周方向弹性变形,使槽部从开口孔的周缘部的另一端脱离。因此,容易进行相对于开口孔的装卸。
[0015]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孔塞具有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下部且覆盖所述阀体的下方侧的格子状部。
[0016]在上述方式中,形成在外壳的下部的格子状部覆盖阀体的下方侧。因此,能够通过格子状部进行排水。另外,能够通过格子状部来防止飞石等与阀体碰撞。
[0017]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阀体的与所述排水口的开口缘部抵接的周缘部的壁厚薄于比所述周缘部靠内侧的中央部的壁厚。
[0018]在上述方式中,阀体的与排水口的开口缘部抵接的周缘部的壁厚薄于比周缘部靠内侧的中央部的壁厚。因此,能够确保阀体的刚性,并且阀体的周缘部发生挠曲而与排水口的开口缘部紧贴。其结果是,阀体的密封性提高。
[0019]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排水口形成于所述外壳的纵壁部,所述排水口的上部位于比所述开口孔靠上方的位置。
[0020]在上述方式中,排水口形成于外壳的纵壁部。因此,在安装于安装构件的开口孔的状态下,形成阀体从相对于水积存的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关闭排水口的结构。其结果是,阀体的自重与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叠加,因此能够减少施力机构的负荷。另外,在万一因施力机构的破损等而使得施力机构所产生的作用力不作用于阀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阀体的自重来关闭排水口。
[0021]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排水口的开口面在安装状态下朝向斜上方,从斜下方侧支承所述阀体。
[0022]在上述方式中,在安装于安装构件的开口孔的状态下,排水口的开口面朝向斜上方,从斜下方支承阀体。因此,在将孔塞安装于安装构件的开口孔的状态下,形成相对于水积存在外壳的铅垂方向而阀体从斜上方关闭排水口的结构。其结果是,阀体的自重与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叠加,因此能够提高排水口与阀体的紧贴性。
[0023]发明效果
[0024]本发明的第一方式采用上述结构,因此能够对放水开口孔进行开闭,且能够缩短沿着上下方向的全长。
[0025]本发明的第二方式采用上述结构,因此容易进行相对于开口孔的装卸。
[0026]本发明的第三方式采用上述结构,因此能够进行排水且防止阀体的损伤。
[0027]本发明的第四方式采用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提高阀体的密封性。
[0028]本发明的第五方式采用上述结构,因此能够减少施力机构的负荷。
[0029]本发明的第六方式采用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提高排水口与阀体的紧贴性。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闭阀状态的侧剖视图。
[0031]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局部剖切的槽部侧的从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0032]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从槽部侧的斜下方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0033]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从弹性卡合部侧的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0034]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瓣阀的侧视图。
[0035]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开阀状态的侧剖视图。
[0036]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拆卸作业的侧剖视图。
[0037]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的拆卸作业以及安装作业的侧剖视图。
[0038]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孔塞的闭阀状态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根据图1?图8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孔塞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上”表示孔塞的上方向以及车身上方向。
[0040](孔塞的结构)
[004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能够安装于放水用的开口孔14,该放水用的开口孔14形成在作为构成汽车的地板部的安装构件的底板12 (安装构件)上。
[0042]如图3所示,开口孔14的四边中的一边14A形成为圆弧状,其他三边14B、14C、14D形成为直线。并且,边14A与边14B对置,开口孔14的周缘部的一端是边14B,另一端形成为边14A。孔塞10的外壳16具备壳体18、嵌板20、过滤器21,嵌板20与过滤器2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壳体18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将嵌板20和过滤器21与壳体18 —体化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过滤器21的结构。
[0043]如图1所示,孔塞10构成为,壳体18的上部22能够插入开口孔14中。
[0044]如图4所示,壳体18的上部22的从上方观察时的形状为,四边中的一边22A为圆弧状,其他三边22B、22C、22D形成为直线,成为与开口孔14对应的形状。在壳体18的下部的外周部突出形成有凸缘部26。凸缘部26的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形状为,四边中的一边26A为圆弧状,其他三边26B、26C、26D形成为直线,成为沿着开口孔14的周缘部的形
状。
[0045]在壳体18的外周部,且在凸缘部26的上方侧,与凸缘部26邻接地连续形成有槽28。在该槽28中能够安装图3所示的垫圈30。另外,在凸缘部26的外周部,凸部32沿着周向以规定的间隔朝向上方突出,将垫圈30保持于安装位置。
[0046]如图1所示,垫圈30紧贴在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周缘部的下表面侧,对凸缘部26与底板12的下表面之间进行密封。另外,壳体18中的上部22与槽28之间形成为与开口孔14的周缘部卡合的卡合部34,卡合部34具备槽部36 (卡合部)与弹性卡合部38 (卡合部)。
[0047]如图2所示,槽部36形成在壳体18的上部22的边22A的下方。另外,槽部36的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形成为圆弧状,供开口孔14的边14A插入并与其卡合。
[0048]如图4所示,弹性卡合部38形成在壳体18的上部22的边22B的下方。另外,弹性卡合部38的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形成为直线状,供开口孔14的边14B(参照图3)卡合。
[0049]弹性卡合部38构成壳体18中的上部22的外周壁部的一部分,能够以上端缘部38A作为基点向开口孔14的内侧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在壳体18中的弹性卡合部38的长边方向(宽度方向)两端部外侧开设缝隙44,一对凸部46朝向下方突出。
[0050]如图1所示,这些凸部46的下端46A在比弹性卡合部38靠外侧的位置与底板12中的开口孔14的周缘部的上表面侧的部位接触。另外,凸部46的内侧壁部46B从外侧下方向内侧上方倾斜,该内侧壁部46B的上端与朝向内侧成为凸的圆弧状的纵壁部48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卡合部38的下端缘部38B通过弹性而按压于开口孔14的边14B。
[0051]因此,在相对于开口孔14装卸孔塞10时,弹性卡合部38能够以上端缘部38A作为基点向开口孔14的内周方向(图1的箭头A方向)与外侧方向(图1的箭头B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形成在一对凸部46之间的凸部32的外周面32A从外侧下方朝向内侧上方弯曲,在将孔塞10安装于开口孔14的情况下,将开口孔14的边14B向弹性卡合部38的下端缘部38B的方向引导。
[0052]如图4所示,在壳体18中的形成有弹性卡合部38的一侧的部位形成有进水部50,进水部50的上方成为进水口 50A。另外,在进水部50的外周壁部50B形成有进水口 52。因此,积存在底板12上的水通过进水口 50A、缝隙44、进水口 52而进入壳体18的进水部50的内部。
[0053]另一方面,在壳体18中的形成有槽部36的一侧的部位形成有阀收纳部54。阀收纳部54的上部被上壁部54A关闭,阀收纳部54的外周壁部54B与进水部50的外周壁部50B连结。
[0054]如图3所示,嵌板20能够从形成在阀收纳部54的下方的开口部56插入并卡合在壳体18的阀收纳部54的内部。嵌板20具备沿着上下方向的纵壁部20A、以及从纵壁部20A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延伸配置的格子状部20B。嵌板20的纵壁部20A将阀收纳部54与进水部50分隔开,在纵壁部20A设置有作为阀体的瓣阀58 (阀体)。另外,在纵壁部20A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排水口 60,水通过排水口 60从进水部50向阀收纳部54内流入。在瓣阀58的上端部形成有轴部58A,瓣阀58的轴部58A与阀部62通过连结部58B来连结。另外,阀部62形成为圆形,周缘部62A与排水口 60的开口缘部60A抵接。
[0055]如图1所示,在将孔塞10安装于开口孔14的状态下,排水口 60的上部位于比开口孔14靠上方的位置。
[0056]如图5所示,阀部62形成为,周缘部62A的壁厚Ml薄于比周缘部62A靠内周侧的中央部62B的壁厚M2。因此,能够确保瓣阀58的阀部62的刚性,并且瓣阀58的阀部62的周缘部62A发生挠曲而与排水口 60的开口缘部60A紧贴。需要说明的是,中央部62B的壁厚M2随着朝向内周侧而逐渐增厚。
[0057]如图3所示,在嵌板20的纵壁部20A的上部形成有朝向阀收纳部54的内部方向突出的一对轴承部64。
[0058]如图1所示,这些轴承部64位于比成为与开口孔14抵接的抵接部的卡合部34的槽部36以及弹性卡合部38的下端缘部38B靠孔塞10的上方的位置。并且,瓣阀58的轴部58A的两端部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枢轴支承于这些轴承部64。因此,与轴承部64位于比开口孔14靠下方的位置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能够缩短沿上下方向的全长Hl ο
[0059]在瓣阀58的轴部58A配设有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66 (施力机构)。螺旋弹簧66配设在轴部58A的外周部,螺旋弹簧66的一端66A卡定在形成于瓣阀58的连结部58B处的卡定部58C。另外,螺旋弹簧66的另一端66B卡定在形成于阀收纳部54的上壁部54A的下表面处的卡定部68。
[0060]排水口 60的开口面SI在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朝向斜上方,以从铅垂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开口角Θ I倾斜。另外,排水口 60通过瓣阀58进行开闭,排水口 60的开口缘部60A从斜下方侧支承瓣阀58的阀部62。
[0061]因此,在将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形成瓣阀58的阀部62从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车身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斜上方关闭排水口 60的结构。因此,瓣阀58的自重与螺旋弹簧66的作用力叠加。需要说明的是,瓣阀58的自重是指瓣阀58因重力而以轴部58A为中心向下方旋转时的力。
[0062]壳体18的进水部50的底部50C形成为在将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朝向排水口 60的下端部60B向下方侧倾斜的弯曲面。因此,能够使进入到壳体18的进水部50的内部的水迅速且完全地从排水口 60流向阀收纳部54。
[0063]过滤器21从形成在进水部50的上方的进水口 50A插入并安装到壳体18的进水部50的内部。过滤器21具备矩形的网21A与支承网21A的外周部并与壳体18卡合的矩形的框体21B。另外,过滤器21在排水口 60的上游侧分隔出从进水部50朝向阀收纳部54的流路,通过过滤器21后的水穿过排水口 60,从进水部50朝向阀收纳部54内流入。
[0064]如图2所示,阀收纳部54的下部被嵌板20的格子状部20B覆盖,在嵌板20的格子状部20B形成有多个矩形的开口部55。因此,从排水口 60进入到阀收纳部54的内部的水通过开口部55向孔塞10的外部(车外)排出。另外,在搭载于车辆时,能够通过格子状部20B防止在车辆行驶中飞石等与瓣阀58、螺旋弹簧66碰撞。
[0065](作用.效果)
[0066]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孔塞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67]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瓣阀58在螺旋弹簧66的作用力与瓣阀58的自重的作用下向关闭排水口 60的方向被施力,从而将排水口 60关闭。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废气、水等从车外浸入。
[0068]若水进入到底板12上,则水通过外壳16的壳体18的进水口 50A、缝隙44、进水口52而进入进水部50的内部,积存在进水部50。此时,在积存于进水部50的水达到规定量之前,进水部50内的水压比螺旋弹簧66的作用力与瓣阀58的自重小,因此瓣阀58关闭排水口 60。
[0069]如图6所示,在积存于进水部50的水W超过规定量,进水部50的内部的水压比螺旋弹簧66的作用力与瓣阀58的自重大的情况下,瓣阀58的轴部58A相对于形成在嵌板20的纵壁部20A上的轴承部64旋转,由此瓣阀58向打开位置方向旋转。因此,进水部50的内部的水W如箭头W所示那样通过排水口 60,穿过嵌板20的格子状部20B的开口部55后向孔塞10的外部(车外)排出。其结果是,在底板12上配置有电池组的混合动力车中,能够防止电池组的浸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孔14形成在形成于底板12的一般面(供电池组安装的面)12A上的凹部13的底部13A,在水W的水位达到凹部13的上端之前,瓣阀58向打开位置方向旋转。
[00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如图1所示,对瓣阀58的轴部58A进行枢轴支承的轴承部64位于比成为与开口孔14抵接的抵接部的卡合部34的槽部36以及弹性卡合部38的下端缘部38B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与轴承部64位于比开口孔14靠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孔塞10的沿上下方向的全长H1,即便在狭小空间内也能够安装。另外,还能够缩短孔塞10的从底板12的开口孔14向车身下方突
出的突出长度H2。
[0071]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从底板12的开口孔14拆下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将外壳16的壳体18的上部22或者下部从阀收纳部54侧朝向进水部50侧的方向(图7的箭头C方向)按压。由此,弹性卡合部38以上端缘部38A作为基点向开口孔14的内周方向(图7的箭头A方向)弹性变形,孔塞10朝向箭头A方向滑动。因此,能够解除壳体18的槽部36与开口孔14的边14A的卡合。之后,如图8所示,以凸部46的下端46A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边14B的附近的抵接部作为旋转中心Pl使孔塞10向下方(图8的箭头D方向)旋转,将壳体18的上部从开口孔14向下方拔出。其结果是,能够将孔塞10从底板12的开口孔14容易地拆下。
[0072]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向底板12的开口孔14安装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从底板12的斜下方侧将外壳16的壳体18的上部22的弹性卡合部38侧的部位向开口孔14插入。然后,将壳体18的弹性卡合部38从斜下方按压于开口孔14的边14B,以上端缘部38A作为基点向开口孔14的内周方向(图8的箭头A方向)弹性变形。之后,以凸部46的下端46A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边14B的附近的抵接部作为旋转中心P1,使孔塞10向上方(图8的箭头E方向)旋转。之后,使孔塞10向开口孔14的边14A侧滑动,使槽部36与开口孔14的边14A卡合。另外,当开口孔14的边14A与槽部36卡合时,弹性卡合部38向外侧方向(图1的箭头B方向)返回,下端缘部50B与垫圈30抵接。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孔塞10向底板12的开口孔14安装。
[00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构成外壳16的下部的嵌板20的格子状部20B覆盖瓣阀58、螺旋弹簧66的下方侧。因此,能够将从排水口 60进入到阀收纳部54的内部的水通过开口部55向孔塞10的外部(车外)排出。另外,能够通过格子状部20B来防止在车辆行驶中飞石等与瓣阀58、螺旋弹簧66碰撞而造成损伤。
[007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与排水口 60的开口缘部60A抵接的瓣阀58的阀部62的周缘部62A的壁厚Ml比中央部62B的壁厚M2薄。因此,能够确保瓣阀58的阀部62的刚性,并且瓣阀58的阀部62的周缘部62A发生挠曲而与排水口 60的开口缘部60A紧贴。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瓣阀58的密封性。
[007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排水口 60形成于嵌板20的纵壁部20A。因此,在将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形成瓣阀58的阀部62从相对于水积存于进水部50的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关闭排水口 60的结构。其结果是,由于瓣阀58的自重与螺旋弹簧66的作用力叠加,因此能够减少螺旋弹簧66的负荷。另外,在万一因螺旋弹簧66的破损等而使得螺旋弹簧66所产生的作用力不作用于瓣阀58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瓣阀58的自重来关闭排水口。此外,排水口 60的上部位于比开口孔14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水量少的情况下,排水口 60的上部比水面靠上方。其结果是,作用于瓣阀58的水压降低,能够进一步减少螺旋弹簧66的负荷。
[007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在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排水口 60的开口面SI朝向斜上方,从斜下方侧支承瓣阀58的阀部62。因此,瓣阀58的自重与螺旋弹簧66的作用力叠加,能够进一步减少螺旋弹簧66的负荷。
[007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孔塞10中,在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进水部50的底部50C形成为朝向排水口 60的下端部60B向下方侧倾斜的弯曲面。因此,在瓣阀58开阀时,能够将积存于进水部50的水迅速且完全地排出。
[0078](其他实施方式)
[0079]以上,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而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代替螺旋弹簧66,如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从瓣阀58的连结部58B 一体地形成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簧形状的凸部70 (施力机构),将该凸部70作为施力机构。在该结构中,凸部70按压阀收纳部54的上壁部54A的下表面,由此瓣阀58关闭排水P 60。
[0080]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旋弹簧66来作为施力机构,但是也可以代替螺旋弹簧66而使用板簧等其他施力机构。
[0081]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卡合部34具备槽部36与弹性卡合部38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代替槽部36与弹性卡合部38,将能够弹性变形的卡合爪等其他结构设为卡合部34。
[0082]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使与排水口 60的开口缘部60A抵接的瓣阀58的阀部62的周缘部62A的壁厚Ml比中央部62B的壁厚M2薄,但是也可以代替该情况,使周缘部62A的壁厚与中央部62B的壁厚相同。另外,排水口 60的形状与阀部62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以外的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
[0083]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将孔塞10安装于底板12的开口孔14的状态下,排水口 60的开口面朝向斜上方,但是也可以代替该情况,采用排水口 60的开口面朝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结构。
[0084]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将进水部50的底部50C设为朝向排水口 60的下端部60B向下方侧倾斜的弯曲面,但是也可以代替该情况,将进水部50的底部50C设为直线状的倾斜面、水平面。
[0085]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嵌板20的下壁部设为形成有多个矩形的开口部55的格子状部20B,但是开口部55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等其他形状。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嵌板20的格子状部20B(下壁部)的结构。
[0086]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孔塞应用于作为安装构件的车辆的底板12,但是本发明的孔塞也能够应用于底板12以外的发动机下盖等车辆的其他部位。此外,也能够应用于车辆以外的情况。
【主权项】
1.一种孔塞,具有: 外壳,其能够在内部积存从进水口进入的水; 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向安装构件的开口孔插入并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部卡合; 排水口,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用于将积存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水排出; 轴承部,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位于比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开口孔抵接的抵接部靠上方的部位; 阀体,该阀体的轴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所述轴承部,并且该阀体能够向打开所述排水口的打开位置与关闭所述排水口的关闭位置旋转;以及 施力机构,其设置于所述轴部,通过作用力使所述阀体向所述关闭位置方向旋转,并且在所述外壳内部的水压比所述作用力大的情况下,使所述阀体向所述打开位置方向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塞,其中, 所述卡合部具备:弹性卡合部,其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部的一端抵接,能够向所述开口孔的内周方向弹性变形;以及槽部,其与所述开口孔的周缘部的另一端卡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孔塞,其中, 所述孔塞具有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下部且覆盖所述阀体的下方侧的格子状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塞,其中, 所述阀体的与所述排水口的开口缘部抵接的周缘部的壁厚薄于比所述周缘部靠内侧的中央部的壁厚。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塞,其中, 所述排水口形成于所述外壳的纵壁部,所述排水口的上部位于比所述开口孔靠上方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孔塞,其中, 所述排水口的开口面在安装状态下朝向斜上方,从斜下方侧支承所述阀体。
【专利摘要】对孔塞(10)中的瓣阀(58)的轴部(58A)进行枢轴支承的轴承部(64)形成在构成外壳(16)的嵌板(20)的纵壁部(20A)的上部。轴承部(64)位于比成为与底板(12)的开口孔(14)抵接的抵接部的卡合部(34)的槽部(36)以及弹性卡合部(38)的下端缘部(38B)靠上方的位置。
【IPC分类】B62D25/20, F16J13/14, F16K17/30, F16K27/00, B62D25/08
【公开号】CN104903632
【申请号】CN201480004167
【发明人】谷龟尚史, 配岛广成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4年1月9日
【公告号】DE112014000383T5, DE112014000383T8, US20150362073, WO201410936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