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型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搭载在汽车上的复合型换热器。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器、在自第一换热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以及在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二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器流出的第三换热器。而且,对于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将它们的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并使它们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另外,使第一换热器位于第二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并以跨第二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方式安装。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f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0830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上述的相关的复合型换热器将第一换热器配置在了第二换热器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因此,长边方向的长度增加与第一换热器的厚度和配管自第一换热器向左右方向突出的突出长度相当的量。
[0007]因而,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变短,第二换热器的散热器部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的散热器部的宽度也变短。由此,各个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变小,冷却效率较差。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得较大的各个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来提高冷却效率的复合型换热器。
[0009]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方式安装。
[0010]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第一换热器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另外,第一换热器以跨彼此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宽度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的宽度。由此,能够扩大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因此能够提尚冷却效率。
[0011]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一制冷剂出口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0012]根据上述结构,配管集中于一个部位,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提高。
[0013]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
[0014]根据上述结构,通常,配管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0015]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0016]根据上述结构,通常,配管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19]图3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观察图2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分解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0]图4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图。
[0021]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与散热器部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22]图5B是表示比较例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与散热器部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23]图6是应用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车辆用换热系统的结构图。
[0024]图7是图1所示的第一换热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5]图8是表示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接合部分的说明图。
[0026]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7]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9]图1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立体图。图2是复合型换热器2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正面)侧〕观察复合型换热器21的分解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正面)侧〕观察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图。图5A是表示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搭载宽度L与散热器部的宽度1^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比较例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L与散热器部的宽度1^2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应用复合型换热器21的车辆用换热系统I的结构图。图7是第一换热器8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不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接合部分的说明图。
[0030]如图6所示,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车辆用换热系统I包括用于对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主散热器(换热器)3、用于对水冷中冷器(水冷CAC)6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副散热器(第三换热器)7、水冷冷凝器(第一换热器)8、以及用于对车厢内空调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气冷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1。
[0031]主散热器3设于电风扇5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
[0032]主散热器3具有供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不),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
风之间进行热交换。
[0033]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利用泵4进行循环。
[0034]副散热器7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面侧,并且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上半部分区域。
[0035]副散热器7具有供作为水冷中冷器6用的第二制冷剂的冷却水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
[0036]水冷中冷器6用的冷却水利用泵9进行循环。
[0037]向发动机2供给的空气(进气)由于使用排气并由涡轮部12压缩而成为高温,因此利用水冷中冷器6对该高温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
[0038]这样,通过对进气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向发动机2供给的空气密度,因此发动机2的燃烧效率提高。
[0039]即,水冷中冷器6在向发动机2供给的压缩吸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对发动机2的吸气进行冷却。
[0040]气冷冷凝器11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面侧,并且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下半部分区域。
[0041]气冷冷凝器11具有供作为第一制冷剂的空调用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
[0042]接着,说明水冷冷凝器8。
[0043]水冷冷凝器8与气冷冷凝器11以将水冷冷凝器8设为上游的方式在冷冻循环内串联连接。
[0044]利用冷冻循环的压缩机(compr e s sor) 1而成为高温高压的、作为第一制冷剂的空调用制冷剂首先流入水冷冷凝器8,之后,向气冷冷凝器11流出。
[0045]由副散热器7冷却的作为第二制冷剂的冷却水在流入水冷冷凝器8并在与空调用制冷剂之间进行了热交换之后,流入水冷中冷器6。
[0046]如图7或图8所示,水冷冷凝器8包括交替层叠的第一板81、第二板82、交替设于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第一隔离件83、第二隔离件84以及外周被第一隔离件83包围的内散热片86。
[0047]该各个部件之间在所有的抵接面上通过钎焊进行固定。
[0048]第一板81和第二板82分别具有朝向层叠方向的同一方向突出的外周壁811、821。在各个外周壁811、821上设有相邻的部分彼此抵接的台阶部812、822。
[0049]各个板81、82具有向后述的第二流路Sb侧突出、且顶端彼此抵接的多个凸条(突起)813、823。这些凸条813、823彼此的抵接面也进行钎焊。
[0050]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分别具有供空调用制冷剂流动的一对(两个)第一连通孔814、824和供冷却水流动的一对(两个)第二连通孔815、825。
[0051]在以交替层叠的状态相邻的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交替设有如图7中实线的箭头所示供空调用制冷剂流动的第一流路8a和如图7中虚线的箭头所示供冷却水流动的第二流路8b。
[0052]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中的、第一连通孔814、824周围的圆环状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4a、824a向第二流路8b内突出,并在第二流路8b内以彼此重叠的状态钎焊结合。
[0053]同样地,第二连通孔815、825周围的圆环状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5a、825a向第一流路8a内突出,并在第一流路8a内以彼此重叠的状态钎焊结合。
[0054]如图8所示,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以彼此重叠的状态钎焊结合。
[0055]由此,在第一流路8a上,各个第一连通孔814、824敞开,并且各个第二连通孔815、825闭合,压力高于冷却水的压力的空调用制冷剂分别从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流入各个第一流路8a,在各个第一流路8a内流动的空调用制冷剂自另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流出。
[0056]另一方面,在第二流路Sb上,各个第二连通孔815、825敞开,并且各个第一连通孔814,824闭合,压力低于空调用制冷剂的压力的冷却水分别从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流入各个第二流路8b,在各个第二流路8b内流动的冷却水自另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流出。
[0057]内散热片86与各个板81、82之间的抵接面也进行钎焊。
[0058]第一隔离件83配置在第一流路8a内。
[0059]第一隔离件83具有用于收纳内散热片86的散热片收纳开口部831、设于与各个板81、82的一对(两个)第一连通孔814、824对应的位置的一对(两个)第一连通孔832、以及设于与各个板81、82的一对(两个)第二连通孔815、825对应的位置的一对(两个)第二连通孔833。
[0060]第一隔离件83以包围内散热片86的整周的方式配置。
[0061]各个第一连通孔832向散热片收纳开口部831敞开。
[0062]由此,空调用制冷剂能够流入第一流路8a或自第一流路8a流出,但是不会从各个第一连通孔814、824的位置向两端方向流动。
[0063]各个第二连通孔833设为直径比各个板81、82的第二连通孔815、825周围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5a、825a的直径大。
[0064]由此,第一隔离件83配置为包围第二连通孔815、825的突出边缘部815a、825a。
[0065]第二隔离件84配置在第二流路8b内。
[0066]第二隔离件84呈圆环状。
[0067]第二隔离件84配置在各个板81、82的一对第一连通孔814、824周围的对应的位置。
[0068]第二隔离件84的内径设为比各个板81、82的第一连通孔814、824周围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4a、824a的直径大。
[0069]由此,第二隔离件84配置为包围第一连通孔814、824的突出边缘部814a、824a。
[0070]在上述结构中,利用冷冻循环的压缩机10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空调用制冷剂首先经由水冷冷凝器8的第一制冷剂入口部流入水冷冷凝器8的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832。
[0071]之后,空调用制冷剂在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第一流路8a内流动,并从另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832经由第一制冷剂出口部向气冷冷凝器11流出。
[0072]另一方面,由副散热器7冷却后的冷却水经由水冷冷凝器8的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流入水冷冷凝器8的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833。
[0073]之后,在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第二流路8b内流动,并从另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833经由第二制冷剂出口部流出,借助泵9流入水冷中冷器6内。
[0074]接着,参照图1?图4进一步说明复合型换热器21。
[0075]在图1中,复合型换热器21包括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器(水冷冷凝器)8、在自第一换热器8流出的第一制冷剂(空调用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气冷冷凝器)11以及在第二制冷剂(冷却水)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二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器8流出的第三换热器(副散热器)7。
[0076]第一换热器8包括第一流路8a (参照图7)、使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流路8a的作为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的第一筒部8d、使第一制冷剂自第一流路8a流出的作为第一制冷剂出口
部的第二筒部Se (参照图2)、在与第一流路8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流路Sb (参照图7)、使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流路8b的作为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的第三筒部8f、以及使第二制冷剂自第二流路8b流出的作为第二制冷剂出口部的第四筒部8g。
[0077]第一筒部8d、第三筒部8f以及第四筒部8g以自第一换热器8朝向后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筒部Se以自第一换热器8朝向前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0078]在第一换热器8上设有从第一筒部8d向右方突出的支架8h、从第二筒部8e向下侧突出的支架8 j、以及自左端上侧先向上再向前侧突出的支架81。
[0079]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11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其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配置于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Ila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以及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
[0080]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 Ib和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I Ic各自在距内部的下侧相同的高度位置设有隔离物lid。
[0081]因而,第二换热器11利用隔离物Ild分为上下两个换热器部。
[0082]在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lb中,在上侧设有供第一换热器8的第二筒部8e嵌合连接的、作为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的筒状凹部lle(参照图2),并且在左端下侧设有作为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的筒部Hg。
[0083]筒状凹部lie以自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lb朝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筒部Iig以自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lb朝向下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0084]在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lb上,在与第一换热器8的支架8j对应的位置设有支架 llh。
[0085]如图1所示,在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Ilc上设有与第二换热器11的上换热器部和下换热器部相连接的储液罐IIX。
[0086]储液罐Ilx利用软管夹箍31和螺栓32固定安装于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
[0087]因而,第二换热器11的比隔离物Ild靠上侧的换热器部作为用于对自筒状凹部Ile流入的第一制冷剂进行凝缩的凝缩器发挥作用。
[0088]由上侧的换热器部凝缩后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储液罐llx。
[0089]从储液罐Ilx流入到第二换热器11的下侧的换热器部内的第一制冷剂在作为过冷却部发挥作用的下侧的换热器部中被冷却后,从筒部Iig流出。
[0090]如图1所示,第三换热器7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并与第二换热器11相邻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换热器11的上侧,其包括位于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Ila的上侧的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和配置在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及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其中,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位于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Ib的上侧,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位于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Ilc的上侧。
[0091]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上,在上侧设有作为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的第一筒部7d,在下侧设有作为第二制冷剂出口部的第二筒部7e。
[0092]第一筒部7d和第二筒部7e以自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朝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0093]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中设有将内部分隔为上侧第一容器部和下侧第一容器部的隔离物7f。
[0094]因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被隔离物7f分为上侧散热器部和下侧散热器部。
[0095]流入到第三换热器7的第一筒部7d内的第二制冷剂(冷却水)从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上侧第一容器部流入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的上侧散热器部,然后向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流出。
[0096]流入到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内的第二制冷剂从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的下侧散热器部流入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下侧第一容器部,然后自第二筒部7e流出。
[0097]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左端下侧,在与第一换热器8的支架81对应的位置设有支架部7g(参照图2)。
[0098]接着,说明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的连接、组装的一个例子。
[0099]首先,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二筒部8e嵌合连接于第二换热器11的筒状凹部lie,并且利用螺栓等紧固件将支架8j、llh彼此紧固,从而将第一换热器8与第二换热器11连接起来。
[0100]接着,将L字状的连接管41的一端侧嵌合连接于第一换热器8的第三筒部8f,并且将连接管41的另一端侧嵌合连接于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筒部7e,利用螺栓等紧固件将支架81和支架部7g彼此紧固,从而将第一换热器8与第三换热器7连接起来。
[0101]然后,在通过使用螺栓32、连结支架33等紧固件将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容器部Ilc与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容器部7c彼此紧固、而将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连接起来时,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被连接并组装起来。
[0102]另外,在连接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时,也安装储液罐llx。
[0103]这样,在对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进行组装时,如图5A所示,第一换热器8位于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这两者的后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宽度L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11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7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也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lla、7a的宽度U。
[0104]与此相对,如果将第一换热器8像图5B所示的比较例那样配置在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这两者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则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宽度L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11的宽度和第三换热器7的宽度变短,且各个散热器部11a、7a的宽度L2 (L2< L1)也变短。
[0105]复合型换热器21的动作如前面说明的那样。
[0106]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使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将第一换热器8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另外,将第一换热器8以跨第二换热器11的散热器部Ila和第三换热器7的散热器部7a、以及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lb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宽度L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11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7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也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lla、7a的宽度L-由此,能够扩大各个散热器部lla、7a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0107]另外,第二换热器11在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Ilb上设有筒状凹部(第一制冷剂入口部)lie、筒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llg。另外,第三换热器7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上设有第一筒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7d、第二筒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7e。因此,配管集中于一个部位,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提高。
[0108]另外,第一筒部(第一制冷剂
入口部)8d、第三筒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8f、第四筒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8g以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一换热器8。筒状凹部(第一制冷剂入口部)lle以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lib。第一筒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7d、第二筒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7e以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因此,通常,配管配置于各个换热器8、11、7的后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尚。
[0109]另外,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三筒部8f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筒部7e利用连接管41连接起来。因此,即使第一换热器8、第三换热器7存在尺寸误差、安装误差等且第三筒部8f与第二筒部7e之间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利用连接管41容易且操作性良好地将第三筒部8f和第二筒部7e连接起来。
[0110]另外,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二筒部8e直接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的筒状凹部He。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连接换热器8和换热器11彼此的配管。
[0111]接着,参照作为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的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A。
[0112]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A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不同之处如下。即,与复合型换热器21的第三筒部8f相当的第三筒部8fA以朝向前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一换热器8。在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上设有供第三筒部8fA嵌合连接的筒状凹部7h作为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0113]根据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A,能够获得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相同的效果。
[0114]而且,在复合型换热器21A中,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三筒部8fA直接安装于第三换热器7的筒状凹部7h。因此,能够减少连接各个换热器8、7彼此的配管。
[0115]接着,参照作为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的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B。
[0116]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B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不同之处如下。即,为了将各个换热器8、11、7彼此连结固定,在第一换热器8上取代支架81而设置了连结支架8p。在第二换热器11上设有与连结支架8p相连结的连结支架lip。在第三换热器7上取代支架部7g而设置了与连结支架8p相连结的连结支架7p。
[0117]根据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B,能够获得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相同的效果。
[0118]而且,由于利用连结支架8p、llp、7p将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彼此连结,因此能够将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彼此牢固地连结固定。
[0119]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二换热器11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下侧、将第三换热器7配置于第二换热器11的上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三换热器7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下侧,将第二换热器11配置于第三换热器7的上侧。
[0120]另外,示出了将第一换热器8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一换热器8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
[0121]另外,示出了将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设为上下均具有散热器部的双通道型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设为使制冷剂从一个容器部向另一个容器部流动的单通道型的结构。
[0122]另外,示出了使筒部Ilg朝向下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筒部Ilg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特别是朝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
[0123]另外,说明了将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搭载在车辆上的情况,但是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车辆。
[0124]这样,本发明当然包括在本说明书中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根据上述说明仅由适当的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特定技术特征来确定。
[0125]日本特愿2012 - 286916号(申请日:2012年12月28日)的全部内容被引用在本说明书中。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 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 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 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一制冷剂出口部, 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二制冷剂出口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 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 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专利摘要】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包括第一换热器(8)和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的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11、7)。第一换热器(8)配置于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第一换热器(8)以跨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以及彼此相邻的、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11b、11c)中的一个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7b、7c)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
【IPC分类】F28F9/26
【公开号】CN104903675
【申请号】CN201380067054
【发明人】吉田宏行
【申请人】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4日
【公告号】WO2014103639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