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断路器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3

真空断路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真空断路器,尤其涉及在主电路部连接有附属设备的真空断路器。
【背景技术】
[0002]以往,采用众所周知的气体断路器来作为电力系统中使用的断路器。该气体断路器中所使用的绝缘性气体例如为SF6气体。SF6气体具有优异的绝缘特性,例如绝缘强度较高,具有惰性,热传导性也较高等,但相反也存在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potential)非常高的问题。因此,限制SF6气体的使用的行动逐渐加强,朝着替换为不使用SF6气体的真空断路器以取代使用SF6气体的气体断路器的方向发展。该情况下,替换收纳断路器的整个盘会导致费用负担增大,工期也会花费较长时间,因此,提出了仅将收纳于已有盘的气体断路器的部分替换为真空断路器的技术。
[0003]作为将已有断路器替换为真空断路器的技术,例如,公开了图5所示的断路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该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技术是将磁断路器更换为真空断路器的示例,如图5所示那样,选择符合磁断路器和已有配电盘的规格的真空断路器21,在盘内设置真空断路器21的固定框22,由此来载放真空断路器21。此外,适当地增加屏障23等,并进一步在断路器室后方的馈电室设置CR抑制器24,来作为浪涌吸收器。此处,真空断路器21的主电路端子的一端侧与已有的母线25相连接,另一端侧经由连接导体与已有的负载侧的电缆26相连接。
这种真空断路器21在真空中高速切断电流,因此具有非常优异的断路性能,但在开关时会产生浪涌电压,从而根据负载而需要CR抑制器24这样的浪涌吸收器,在替换为真空断路器21时进行追加设置。
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 - 269771号公报(第3 — 4页、图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断路器的更换操作中,将CR抑制器设置在配电盘内的断路器室的深处,需要使用电缆或导体来进行连接,因此,在将CR抑制器设置到配电盘内时,需要拆下各种元器件,并且,由于是狭窄的部位,因此,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也需要操作员扛住CR抑制器并使其移动。并且,由于在深处的位置进行连接操作,从而存在配置、连接的操作性变差,需要花费较长的操作时间的问题。
[0006]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R抑制器等附属设备的设置及组装较为容易的真空断路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0007]本发明所涉及的真空断路器构成为,包括:真空阀,该真空阀具有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本体框架,该本体框架收纳所述真空阀;主电路端子,该主电路端子与所述真空阀的接点电连接,并被导出至所述本体框架的后方;平板车框架,该平板车框架搭载所述本体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可进行移动;附属设备,该附属设备配置在所述本体框架后方的所述主电路端子的下方,在上部具有连接端子;以及触点,该触点设置于与所述附属设备相对的所述主电路端子,通过使所述附属设备的连接端子与所述触点相嵌合,来使所述附属设备与所述主电路端子电连接。
发明效果
[0008]根据本发明的真空断路器,由于构成为在收纳有真空阀的本体框架的后方配置附属设备,通过使附属设备的连接端子与设置于主电路端子的触点相嵌合,来使附属设备与主电路端子电连接,因此,能够方便地使附属设备与真空断路器的主电路部相连接并进行设置。由此,例如,在将已有的气体断路器替换为真空断路器的操作中,在新设附属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操作性,减少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真空断路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从图1的真空断路器的背面观察到的后视图。
图3是从图1的A-A线观察到的局部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真空断路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真空断路器的更换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真空断路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是其后视图,图3是从图1的A-A线观察到的局部俯视图。
图1中,由于左侧成为真空断路器I的正面侧,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背面、前方、后方、前后方向等词语均以该正面侧为基准。
[0011]图中,构成真空断路器I的断路部的真空阀2配置为使得在呈圆筒状的真空容器的内部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均未图示)可接触或分离,该真空阀2收纳于本体框架3。从真空阀2的上部侧起,与固定接点电连接的固定侧主电路端子4与真空阀2的轴线相正交地被引出至背面侧,从下部侧起与可动接点电连接的可动侧主电路端子5沿与固定侧相同的方向被引出。
这些固定侧主电路端子4及可动侧主电路端子5各自的前端侧设置有主电路触点6。该主电路触点6例如构成为:在圆周方向上排列多个触点片,利用设置于其外周的弹簧使触点片向中心方向移动。
[0012]本体框架3搭载于具有车轮7a的平板车框架7,构成为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在本体框架3的正面侧,设置有面板8,就在面板8的背面侧收纳有真空阀2的操作机构(未图示)。
从真空阀2的可动接点引出至下方的可动电极棒2a经由绝缘杆9和连杆机构(未图示)与操作机构相连结,通过操作机构的动作,真空阀2的可动接点被驱动,从而与固定接点相接触或相分离,由此来进行真空阀2的开关。
[0013]真空断路器I通常收纳在开关装置等盘的壳体的断路器室内,与其他设备组合来进行使用。图1中用点划线来表示的部分示出该断路器室10。断路器室10的底面设置有对平板车框架7的车轮7a进行引导的轨道(未图示),并且在断路器室10的后壁设置有切断部11。切断部11的中心导体与真空阀2侧的固定侧主电路端子4及可动侧主电路端子5的各主电路触点6相嵌合。此外,上下切断部11的后方侧例如与图5 —样,其中一个与主电路母线相连接,另一个与负载侧的电缆相连接。
基于这种结构,通过拉动设置于真空断路器I的面板8的把手并将其拉出至前方,使得主电路触点6与切断部11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成为断路状态。
[0014]此处,在本体框架3的后方的平板车框架7上,载放并固定有作为附属设备的CR抑制器12。省略CR抑制器12的本体壳体12a内的图示。
如图3所示,对于CR抑制器12固定于平板车框架7的固定侧,在CR抑制器12的本体壳体12a的左右,设置载放到平板车框架7的后部左右的上表面并可进行卡合的安装凸缘12b,将安装凸缘12b的安装孔部对准平板车框架7侧的螺钉孔,通过螺栓来进行紧固连结。安装孔以将安装部的公差考虑在内并可进行调整的方式设为左右方向较长的长孔、或者设为如图3所示那样对外侧进行切割后形成的形状。
[0015]另一方面,在真空断路器I的可动侧主电路端子5的各相的、与CR抑制器12相对的一侧设置连接导体13,在其前端侧固定连接一对触点14,该一对触点14朝向真空断路器I的后方,并隔开间隔进行设置。例如,通过设置未图示的弹簧构件等来使得一对触点14向间隔变窄的方向移动。
CR抑制器12的本体壳体12a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与主电路侧相连接的3相的连接端子12c。连接端子12c在本体壳体12a固定于平板车框架7的规定位置处与触点14相嵌合,以规定的接触压力来进行连接。
在CR抑制器12的本体壳体12a设置有接地端子12d,在组装后,通过接地线15接地连接至断路器室1(H则。
另外,触点14和连接端子12c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可以将设置于连接导体13侧的触点设为例如棒状,CR抑制器12的连接端子设为可进行滑动从而与该棒状的触点相嵌合的形状,即,成为与图示相 反的关系。
[0016]接着,对按上述方式构成的真空断路器I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入气体断路器的开关装置等中,若仅将该气体断路器的部分替换为真空断路器,则在真空断路器I中会产生较高的浪涌电压,因此,为了抑制该浪涌,有时需要设置CR抑制器12来作为浪涌吸收器。
CR抑制器12中,电容器(C)和电阻(R)的串联电路收纳于本体壳体12a,并在内部封入绝缘油。由此,虽然重量因容量的不同而不同,但例如重量有时会达到30kg左右,从而处理并不容易。即,如图5所示,将其设置于断路器室后方的馈电室并不容易,导致操作性非常差,设置非常困难。
[0017]与此相反,根据本实施方式I的结构,在将真空断路器I组装入断路器室10之前,在安装好上下的主电路端子4、5的状态下,从背面侧将CR抑制器12的安装凸缘12b的一端装到平板车框架7的后端上部,使其滑动并按压移动至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连接端子12c与触点14相嵌合来连接,从而只要在该位置利用螺栓来将安装凸缘12b固定于平板车框架7,就能够方便地完成组装。在该组装状态下,只要将真空断路器I载放到盘侧的断路器室10,使其移动至后方的连接位置,并与切断部11相连接,就能够完成真空断路器I的替换。
此外,在更换等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相反的步骤,能够方便地使CR抑制器12从真空断路器I的本体部脱离并进行拆卸。
[0018]在以上的说明中,将与断路器本体的主电路部相连接的附属设备设为CR抑制器12,但附属设备并不限于此,可以是CR抑制器以外的浪涌吸收器,并且,若为仪用变压器(VT)也能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结构并不限于将气体断路器更新为真空断路器的情况,也可适用于新的真空断路器。
[0019]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I的真空断路器,包括:真空阀,该真空阀具有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本体框架,该本体框架收纳所述真空阀;主电路端子,该主电路端子与所述真空阀的接点电连接,并被导出至所述本体框架的后方;平板车框架,该平板车框架搭载所述本体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可进行移动;附属设备,该附属设备配置在所述本体框架后方的所述主电路端子的下方,在上部具有连接端子;以及触点,该触点设置于与所述附属设备相对的所述主电路端子。
由于是通过将所述附属设备的连接端子与所述触点相嵌合,来使所述附属设备与所述主电路端子电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方便地使附属设备与真空断路器的主电路部相连接并进行设置。由此,例如,在将已有的气体断路器替换为真空断路器的操作中,在新设附属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操作性,减少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
[0020]此外,由于附属设备在本体框架的后方载放并固定于平板车框架,因此,能够在将真空断路器组装入开关装置等盘的断路器室之前使附属设备与断路器本体组合成一体,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0021]实施方式2.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真空断路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侧视图,与图1同等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不同点在于作为附属设备的CR抑制器的组装结构。
[0022]图4中,CR抑制器12不安装于平板车框架7,而载放于平板车框架7之间的断路器室10的底面,本体壳体12a直接固定于断路器室10。
即,将组装有真空阀2的本体框架3载放到平板车框架7,在固定侧主电路端子4和可动侧主电路端子5的各主电路触点6与切断部11相嵌合的连接位置,预先对CR抑制器12安装到断路器室10的底面的安装位置进行确定,以成为CR抑制器12的棒状的连接端子12c与固定连接于连接导体13的触点14相嵌合的位置。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在安装平板车框架7之前,将CR抑制器12安装到断路器室10的底面,并进一步利用接地线15接地连接至断路器室10侧。然后,通过将平板车框架7放置于断路器室10的轨道,并按压至连接位置为止,从而能够构成整个装置。
由此,能够在配置载放有本体框架3的平板车框架7之前的状态下进行将CR抑制器12安装到断路器室10的底面并将接地线15接地连接至断路器室10侧的操作,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操作性。
[0023]另外,与实施方式I的情况相同,与断路器本体的主电路部相连接的附属设备并不限于作为浪涌吸收器的CR抑制器,只要是一端连接至主电路部的附属设备即可适用。此夕卜,也可以是CR抑制器以外的浪涌吸收器,可以是仪用变压器(VT)。
[0024]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真空断路器,由于将附属设备载放并固定在收纳有真空断路器的断路器室的底面,因此,能够在预先将附属设备安装于断路器室的状态下,通过将搭载于平板车框架的断路器本体部载放到断路器室的轨道并进行按压来进行组合,从而能够提高组装的操作性。
[0025]通过将附属设备设为浪涌吸收器,例如在将已有的气体断路器替换为真空断路器的操作中,即使在需要附加设置浪涌吸收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方便地进行设置。
[0026]并且,通过将附属设备设为仪用变压器,能够方便地使仪用变压器与真空断路器的主电路部相连接来进行设置。
[0027]此外,本申请发明可以在该发明的范围内对各实施方式自由地进行组合,或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省略。
标号说明
[0028]1:真空断路器、2:真空阀、2a:可动电极棒、3:本体框架、
4:固定侧主电路端子、5:可动侧主电路端子、6:主电路触点、
7:平板车框架、7a:车轮、8:面板、9:绝缘杆、
10:断路器室、11:切断部、12:CR抑制器、
12a:本体壳体、12b:安装凸缘、12c:连接端子、
12d:连接端子、13:连接导体、14:触点、15:接地线。
【主权项】
1.一种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真空阀,该真空阀具有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本体框架,该本体框架收纳所述真空阀;主电路端子,该主电路端子与所述真空阀的接点电连接,并被导出至所述本体框架的后方;平板车框架,该平板车框架搭载所述本体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可进行移动;附属设备,该附属设备配置在所述本体框架后方的所述主电路端子的下方,在上部具有连接端子;以及触点,该触点设置于与所述附属设备相对的所述主电路端子, 通过使所述附属设备的连接端子与所述触点相嵌合,来使得所述附属设备与所述主电路端子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设备固定于所述本体框架后方的所述平板车框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设备固定于收纳所述真空断路器的断路器室的底面。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真空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设备是浪涌吸收器或仪用变压器。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R抑制器等附属设备的设置较为容易的真空断路器,构成为包括:真空阀(2)、收纳真空阀(2)的本体框架(3)、与真空阀(2)的接点电连接并被导出至本体框架(3)的后方的一对主电路端子(4、5)、平板车框架(7)、在本体框架(3)的后方配置在各主电路端子(4、5)的下方并在上部具有连接端子(12c)的附属设备(CR抑制器(12))、以及设置于与附属设备相对的主电路端子(5)的触点(14),通过使附属设备的连接端子(12c)与触点(14)相嵌合,来使附属设备与主电路端子(5)电连接。
【IPC分类】H02B1/36, H02B11/127, H02B11/02
【公开号】CN104904080
【申请号】CN201380069086
【发明人】稻叶繁, 后藤圭二, 山中丈明, 十岛洋, 山本敬太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3年8月26日
【公告号】WO2014109089A1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