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

xiaoxiao2020-10-23  5

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马铃薯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地膜具有良好的增温和减湿保墒效果,并能有效防止上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 既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因此在二季作产区春马铃薯生产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地膜 的韧性,马铃薯幼芽不能自行穿破地膜,地膜下温度在正午的时候可达40°C以上,极易造成 马铃薯幼芽的热害,严重者直接烫伤腐烂。因此,在马铃薯幼芽刚刚露出地表时应及时进行 人工破膜放苗,破膜要求放苗孔要小,并用土将破孔周围压严,以防止地膜下热气从苗孔处 吹出使马铃薯苗受热害及地膜下杂草的生长。受马铃薯出苗时间先后的限制,这一工序需 要4-5遍才能全部完成,不但费工费时、增加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而且容易出现因放苗不 及时造成的高温烧苗及放苗质量不高造成的薯块青头率增加、膜下除草困难等问题。如何 克服破膜放苗环节对马铃薯生产的制约,已经成为春马铃薯产业推进全程机械化、提高生 产水平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 方法。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马铃薯采用地膜覆 盖露地栽培模式,荷兰15G2良种在2月下旬切块,适乐时+农用链霉素拌种,催芽4-5d后, 进行机械播种,播种深度8-lOcm,一垄双行,垄距1. lm,小行距20cm,株距22cm,亩播株数 5510株,上覆7-8 y 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在马铃薯顶芽距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_3cm〇
[0006] 上述的种植方法,优选的方案在于:播种深度8. 5-9. 5cm (优选的,播种深度9cm)。
[0007] 上述的种植方法,优选的方案在于:上覆7. 5 y 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
[0008] 上述的种植方法,优选的方案在于:在马铃薯顶芽距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 5cm〇
[0009]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1)减少人力成本。实施膜上覆土,可实现 马铃薯幼苗的自行破膜出苗生长,解决了抠膜放苗环节无法使用机械、大量占用人工的难 题,减轻了农民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劳动强度,实现了马铃薯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在保证产 量、品质和效益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人工投入。
[0010] (2)有利于生长。正确实施膜上覆土,不影响马铃薯出苗时间和生育期,且出苗整 齐,出苗率高,生长势强,青头率低,商品性好,产量效益高。
[0011] (3)降低地温变化幅度。马铃薯喜凉怕热,实施膜上覆土在白天温度高时有降温作 用、夜间温度低时有保温作用,可有效降低土壤温度和地温变化幅度,前期有利于马铃薯根 系的生长,马铃薯植株健壮;后期正好为马铃薯薯块的膨大提供相对恒温、低温的环境,有 利于马铃薯薯块的膨大,避免了畸形薯的发生,提高商品薯率。
[0012] (4)减少杂草为害。实施膜上覆土后,地膜下因不见光,杂草无法生长;膜上的土 经高温、曝晒水分散失,不利于杂草生长,克服了杂草与马铃薯争水争肥的问题,减少了化 学除草剂的使用,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和马铃 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013] (5)减少虫害为害。实施膜上覆土,马铃薯苗可自行穿破地膜,地膜穿孔很小且与 马铃薯茎接触紧密,成虫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地膜的阻隔下无法钻入地下危害,在一定程 度上减轻了薯块的虫伤数量,马铃薯商品薯率提高。
【附图说明】: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5] 图1是不同覆土厚度对出苗率的影响对比图(2011年度);
[0016] 图2是不同覆土时间对出苗率的影响对比图(2011年度);
[0017] 图3是不同覆土厚度对出苗率的影响对比图(2012年度);
[0018] 图4是不同覆土时间对出苗率的影响对比图(2012年度);
[0019] 图5是不同覆土厚度对出苗率的影响对比图(2013年度);
[0020] 图6是不同覆土时间对出苗率的影响对比图(2013年度);
[0021] 图7是各处理生育期对比图;
[0022] 图8是各处理植株平均株高;
[0023] 图9是各处理植株平均分枝数;
[0024] 图10是不同覆土时间各小区商品薯产量;
[0025] 图11是不同覆土厚度各小区商品薯产量;
[0026] 图12是不同覆土厚度亩效益对比;
[0027] 图13是不同覆土时间亩效益对比;
[0028] 图14是土壤相对含水量调查结果对比;
[0029] 图15是地下5cm处地温变化(前期);
[0030] 图16是地下15cm处地温变化(前期);
[0031] 图17是地下5cm处地温变化(后期);
[0032] 图18是地下15cm处地温变化(后期)。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4] 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马铃薯采用地膜覆盖露地栽培模 式,荷兰15G2良种在2月下旬切块,适乐时+农用链霉素拌种,催芽4-5d后,进行机械播 种,播种深度8-10cm,一垄双行,垄距1. lm,小行距20cm,株距22cm,亩播株数5510株,上覆 7-8 y 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在马铃薯顶芽距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3cm。
[0035] 具体研宄过程如下:
[0036] 马铃薯膜上覆土技术于2011年开始研宄开发,通过开展一系列地社会调查和试 验研宄,全面掌握了实施膜上覆土的最佳时间、最佳厚度,系统研宄了科学实施膜上覆土对 马铃薯出苗、长势、微环境、商品性状、产量效益、病虫草害等要素的影响规律,总结形成了 相对成熟、可靠、实用的马铃薯膜上覆土技术,并在适宜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展示示范和推广 应用,有效解决了抠膜放苗占用人工、影响出苗率和产量效益等制约春马铃薯生产发展的 现实问题。
[0037] 1、最佳覆土时间及覆土厚度的确定
[0038] 1. 1栽培条件
[0039] 采用地膜覆盖露地栽培模式,荷兰15G2良种在2月下旬切块,适乐时+农用链霉 素拌种,催芽4-5d后,进行机械播种,播种深度8-lOcm,一垄双行,垄距1. lm,小行距20cm, 株距22cm,亩播株数5510株,上覆7-8 y 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全生育期适时防治马 铃薯晚疫病2次,6月底收获。采用滴灌灌溉方式。
[0040] 1. 2试验设计
[0041] 试验设计在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高庙村天禾蔬菜产销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 2011-2013年连续实施三年。根据覆土时间和覆土厚度的不同设计1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 组排列,每个处理小区面积44m2 (4垄,10m长),3次重复,处理1-12不进行人工辅助放苗; 处理13为对照组,进行人工放苗。
[0042] 表各处理的覆土厚度和时间表
[0043]
[0044] 1 ? 3调查内容及方法
[0045] 试验期间记录小区内马铃薯播种时间、播种株数、出苗株数、收获时间、收获株数, 计算出苗率;当小区内马铃薯出苗率达到40%时,当天计为出苗时间;当田间50%植株具 有典型特征时,标志着马铃薯进入某生育期,记录时间;收获时,小区内马铃薯全部实收,对 商品薯、非商品薯、青头薯分别称重,计算商品薯率、青头率、亩产量、亩效益,并进行方差分 析。
[0046] 1.4调查结果
[0047] 1.4.1马铃薯出苗情况
[0048] 2011年2月27日播种,6月30日收获,每小区 统一播种330株。处理1直到5 月15日出苗率才达到40%,到收获时出苗株数仅为147. 2株,比对照少149. 2株,出苗率 为44. 61 %,从出苗到收获的生育时间为45d,比对照少41d,为13个处理中出苗率最低、 生育时间最短的处理;其次是处理10、处理4 ;出苗较早、整齐的处理有处理7、处理8和处 理9,三者的出苗时间分别为4月6日、4月4日和4月6日,出苗率为87. 79%、90. 15%、 89. 5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生育时间为84d、86d、84d,与对照相差无几。
[0049] 表1不同覆土方式马铃薯出苗情况调查表(2011年)
[0050]
[0051] 2012年3月2日播种,7月4日统一收获,小区播种株数为332株。不同的覆土方 式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差异很大。对照在4月8日出苗率就到达40%,收获株数为312. 4 株,最终出苗率高达94. 10%,生育天数为86d ;与之差异不显著的处理是处理8和处理9, 两者在出苗率上稍高于对照,生育天数分别为86d、84d ;处理7的出苗时间、生育天数与处 理9相同,出苗率为92. 62%,显著性低于对照;在出苗率上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的还有处理 5、处理6、处理11、处理12,最终出苗率均在93%以上,但出苗时间差异很大,在4月15日-4 月23日之间;其余各处理的最终出苗率均在80%以下,且出苗时间晚,处理1直到5月17 日出苗才到40%,最终出苗率仅为47. 38%,极显著性低于对照,生育天数仅为47d,比对照 少 39d。
[0052] 表2不同覆土方式马铃薯出苗情况调查表(2012年)
[0053]
[0054] 2013年3月1日播种,7月2日收获,小区播种株数330株。覆土时间、厚度的不 同对马铃薯出苗、生育时间影响显著。处理13的出苗率达到40%的时间为4月6日,即播 种后36d,最终出苗率为95. 97%,生育天数为86d ;处理7、处理8、处理9与对照出苗时间 相同,生育天数相同,处理8、处理9在最终出苗率上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7的最终出苗 率为89. 24%,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处理1的最终出苗率仅为45. 94%,极显著性低于对照, 生育天数为47d,比对照少39d,与处理1相近的有处理4、处理10 ;其它各处理的生育天数 在70-80(1之间,出苗率在75%-90%之间。
[0055] 表3不同覆土方式马铃薯出苗情况调查表(2013年)
[0056]
[0057] 表4各处理出苗率方差分析表
[0058]
[0059]
[0060] 1. 4. 2马铃薯长势情况
[0061] 覆土方式的不同对马铃薯株高、分枝数造成的影响差异比较大。各处理的平均株 高在85-110cm之间,对照的平均株高为105. 3cm,与处理3、处理8、处理9、处理11差异不 显著,与处理2、处理4、处理6差异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各处理的平均分枝数在 2. 9-3. 5之间,分枝数最多的为处理5,它的平均分枝数为3. 5,与处理1、处理4、处理10的 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
[0062] 表5各处理马铃薯株高、分枝数调查及方差分析表
[0063]
[0064] 1.4. 3马铃薯商品性状
[0065] 在小区商品薯上,各处理间差异较大。处理8商品薯产量最高为286. 63kg,商品 薯率为96. 40%,比对照增产16. 57kg,增产幅度为6. 14%,与对照达极显著性差异;处理 9的商品薯产量为283. 79kg,商品薯率96. 10%,比对照增产13. 75kg,增产幅度5. 09%,与 对照达极显著性差异,与处理8差异不显著;其它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 减产,减产幅度在6% -65%之间。
[0066] 表6不同覆土方式马铃薯商品性状调查表
[0067]
[0068] 各处理间小区总产量的差异趋势与小区商品薯的差异趋势类似。处理8、处理9和 对照处理13小区产量在296kg左右,处理8较对照增产0. 75 %,处理较对照增产0. 06 %, 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性高于其他各处理。
[0069] 不同覆土厚度在青头率上差异较大。处理1的青头率最高,达到3. 10%,且极显著 性高于其他各处理;其次为处理4、处理7、处理10和处理13,它们的青头率分别为2. 6%、 2. 5 %、2. 4%、2. 4%,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处理2的青头率是2. 1 %,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极 显著;处理3、处理5、处理6、处理8、处理9、处理11、处理12的青头率在0.4% -0.7%之 间,数量很少。
[0070] 表7不同覆土方式马铃薯商品性状方差分析表
[0071]
[0072] 各处理之间亩效益差别显著,其差异趋势与商品薯差异趋势相同。处理8的亩效 益最高,为9342. 55元,比对照增加540. 71kg。极显著性高于其他各处理的亩效益;其次是 处理9,该处理的亩效益为9249. 84元,较对照增效448元;对照处理13的亩效益为8801. 84 元,极显著性高于处理1-7和处理10-12。
[0073] 1. 5结果分析
[0074] 1. 5. 1不同覆土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的影响
[0075] 连续三年的调查研宄结果表明,马铃薯膜上覆土时间不同、覆土厚度不同对马铃 薯的出苗影响较大,结果如图1、2所示。
[0076] 由于处理13在马铃薯刚露出地表的时候人工进行了辅助破膜放苗,出苗时间早, 出苗较整齐,出苗率高,生育天数长,如图3、4表示。
[0077] 处理1在播种后马上进行膜上覆土,但是覆土只有l_2cm,经风吹雨淋,到马铃薯 出苗时留在地膜上的土已经很少,无法帮助马铃薯幼芽克服地膜的韧性自行穿出,致使多 数马铃薯在地膜下受热害腐烂,马铃薯出苗参差不齐,出苗时间长,出苗率很低,只有45% 左右。处理2和处理3在播种后马上进行膜上覆土,严重影响了地膜的增温效果,出苗时间 较长,有效生育时间短,如图5、6所示。
[0078] 处理4、处理5、处理6在马铃薯幼芽距离地膜5cm左右时覆土,降低了膜下温度, 出苗时间长,但比处理2和处理3出苗时间短。
[0079] 处理7、处理8、处理9在马铃薯幼芽距离地膜2cm左右时进行膜上覆土,此时膜下 温度已有一定积累,出苗差距不大,出苗时间同对照差异不显著,生育时间大体相同。处理 7由于覆土过少,部分马铃薯幼芽不能自行穿破地膜,出苗率稍低;处理8、处理9覆土较厚, 在土壤压力的作用下马铃薯可以轻易穿破地膜,出苗比较整齐,出苗率较高。
[0080] 马铃薯幼芽将要露出地表时,马铃薯幼芽多数已经变绿,叶原基已长出小叶片,穿 透能力很弱,此时覆土土壤的压力会造成马铃薯顶芽膨大、变粗再穿出,出苗时间稍长。处 理10由于膜上覆土少,膜下温度高,马铃薯幼芽部分受热害腐烂,出苗不整齐,出苗率稍 低;处理11、处理12覆土厚度适宜,出苗较整齐,如图7所示。
[0081] 通过对比连续三年的研宄结果可以看出,在覆土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在播种后即 时覆土、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5cm时覆土、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覆土和马铃薯顶芽即 将出苗时覆土 4个不同覆土时间的各个处理中,以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覆土的出苗 率最高、出苗最整齐、生育天数最长;在覆土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覆土 l-2cm、覆土 2-3cm、覆 土 3-4cm三个不同覆土厚度的各个处理中,以覆土 2-3cm的处理出苗率、出苗整齐度、生育 天数等综合表现最佳。
[0082] 1.5. 2不同覆土方式对马铃薯长势的影响
[0083] 马铃薯的平均株高、平均分枝数与马铃薯品种、田间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出 苗率和田间密度的不同导致了马铃薯平均株高、平均分枝数的不同,如图8所示。
[0084] 处理1、处理5、处理10平均株高较低,在86-88cm之 间,处理2、处理3、处理4、处 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处理11、处理12、处理13的平均株高在96-110cm之间,如图9 所示。
[0085] 在覆土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马铃薯平均株高呈增加的趋势, 平均分枝数呈减少的趋势。在覆土厚度相同的情况下,覆土 l-2cm时,马铃薯平均株高从播 后即时覆土、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5cm时覆土到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覆土逐渐增加, 在马铃薯即将出苗时覆土时平均株高出现大幅下降,马铃薯平均分枝数的变化趋势与平均 株高相反;覆土 3-4cm时的平均株高的变化趋势同覆土 l-2cm平均株高的变化趋势;覆土 2-3cm时,马铃薯平均株高从播后即时覆土、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5cm时覆土、马铃薯顶芽 距离地表2cm时覆土到马铃薯即将出苗时覆土基本呈增加趋势,马铃薯平均分枝数则呈逐 步下降的趋势。
[0086] 1. 5. 3不同覆土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0087] 在小区产量上,从图10可以看出,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进行膜上覆土的产 量在各覆地厚度下均为最高,其次为马铃薯即将出苗时覆地的产量和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 5cm时覆土的产量,马铃薯播种后立即覆土的产量各处理均为最低;从图11可以看出,覆土 2-3cm的处理,除播种即覆地时产量略低于覆土 3-4cm的处理,其它情况下均为最高,其次 是覆土厚度3-4cm的处理,覆土厚度l-2cm的处理产量最低。
[0088] 不同覆土方式对亩效益的影响趋势与对小区产量的影响趋势略有不同。由图12 可见,在同一时间进行覆上,厚度2-3cm与厚度3-4cm的处理亩效益始终显著高于覆土 l-2cm的处理;由图13可见,在覆土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在马铃薯芽距离地表2cm时覆土的 处理亩效益最高,其次是在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5cm时覆土的处理、马铃薯即将出苗时覆 土的处理、马铃薯播种后立即覆土的处理。
[0089] 1. 6 结论
[0090] 通过对各处理覆土厚度、覆土时间两因素进行横向、纵向地调查研宄和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对马铃薯进行膜上覆土,可以显著影响马铃薯的出苗整齐度、出苗时间、生育天 数、植株长势、产量和效益。综合上述调查分析结果,课题组得出结论:在马铃薯顶芽距离地 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3cm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出苗整齐,青头率低,商品薯 率高,亩产量高,亩效益高。
[0091] 2膜上覆土对马铃薯生长微环境的影响
[0092] 通过2011年的初步研宄,课题组初步确定在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于膜上覆 2-3cm的土出苗时间较早,出苗整齐,马铃薯植株长势强,可以显著增加马铃薯的产量,特别 是商品薯产量。因此,课题组于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研宄了该覆土措施对马铃薯生长 微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地温、土壤湿度、马铃薯病虫害的影响。
[0093] 2. 1栽培条件
[0094] 采用地膜覆盖露地栽培模式,荷兰15G2良种,2月下旬切块,适乐时+农用链霉素 拌种,催芽4-5d,于2月底机械播种,播种深度8-lOcm,一垄双行,垄距1. lm,小行距20cm, 株距22cm,亩播株数5510株,上覆7-8 y 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全生育期适时防治马 铃薯晚疫病2次,6月底收获。采用滴灌灌溉方式。
[0095] 2. 2试验设计
[0096] 试验设计在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高庙村天禾蔬菜产销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基地,田 间设2个处理:人工辅助放苗(不覆土处理)和在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进行膜上覆 土 2-3cm(覆土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00m2。
[0097] 2. 3试验调查
[0098] 2. 3. 1 地温
[0099] 地温的测定采用曲管地温计测定,每小区在垄背中央位置随机插3个地下5cm地 温表、3个地下15cm地温表。从覆土后(3月25日)开始到现蕾期结束,每隔5d分别测定 上午6时、下午2时各处理5cm、15cm 土层地温;于马铃薯收获前35天(5月25日起),每 隔5d分别测定上午6时、下午2时各处理5cm、15cm 土层地温。比较覆土与不覆土的情况 下地膜下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并计算该处理生育期间的积温。
[0100] 2. 3. 2 土壤相对含水量
[0101] 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测定采用土壤水分速测仪进行测定,从覆土后(3月25日)开 始到现蕾期结束,每隔5d分别测定各处理10cm处土壤湿度。测定时每小区采取随机5点 取样法,每点测定2个数据。
[0102] 2. 3. 3田间草相
[0103] 在马铃薯现蕾期、收获期调查田间杂草的种类、数量、鲜重。调查时每小区采取随 机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l/4m2。
[0104] 2. 3. 4 病虫害
[0105] 在马铃薯收获期调查马铃薯田间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情况。虫害每小区5点取样 法,每点连续调查5株的薯块数、虫伤薯块数,计算虫伤薯块比例,并进行方差分析。晚疫 病、早疫病调查时每小区采取随机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株,查全部叶片,计算病情发生指 数。
[0106] 病情分级标准:
[0107] 0级:无病斑;
[0108]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 %以下;
[0109]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 -10% ;
[01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 % -20% ;
[0111]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 % -50% ;
[0112]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0113] 2. 4调查结果
[0114] 2. 4. 1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0115] 表8上午6时土壤温度统计表(前期)
[0116]
[0117] 从表8可以看出,上午6时地下5cm处覆土处理的地温均高于不覆土处理的地温, 覆土后地下5cm处的地温在9. 7-14. 6°C间,处在马铃薯幼芽生长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7 个,2组数值接近适温的下限;不覆土地下5cm处的温度在9. 4-13. 4°C间,处在马铃薯幼芽 生长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3个,其余6组数值接近适温的下限。地下15cm处的温度,同 样也是覆土的温度高于不覆土的温度,覆土后地下15cm处的地温在10. 3-16. 7°C间,均处 在马铃薯幼芽生长适温范围内,不覆土地下15厘米处的温度在9. 9-16. 5°C间,处在马铃薯 幼芽生长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8个,1组数值接近适温的下限。
[0118] 表9下午2时土壤温度统计表(前期)
[0119]
[0120] 由表9可见,14时地下5cm处覆土处理的地温均低于不覆土处理的地温,覆土后地 下5cm处的地温在12. 9-25. 7°C间,处在马铃薯幼芽生长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4个,不覆 土地下5cm处的温度在13. 4-27. 4°C间,处在马铃薯幼芽生长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4个, 另外5组数值距离适温上限较远.地下15cm处的温度,同样也是覆土的温度稍低于不覆土 的温度,覆土后地下15cm处的地温在12. 2-18. 3°C间,不覆土温度在12. 4-18. 4°C间,均处 在马铃薯幼芽生长的适温范围内。
[0121] 表10上午6时土壤温度统计表(后期)
[0122]
[01
[oiz4」 与狩著进八膨入朋厄,m卜ticm处復工处埋丁个復工处埋復 土后地下5cm处的地温在15. 8-21. 1 °C间,处在薯块膨大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4个,其 余4组数值接近适温的高限,不覆土地下5cm处的温度在17. 4-25. 7°C间,处在薯块膨大 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1个,2组数值接近适温的高限。地下15cm处的温度,同样也是覆 土的温度低于不覆土的温度,覆土后地下15cm处的地温在14. 7-19. 7°C间,处在薯块膨大 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2个,其 余6组数值接近适温的高限,不覆土地下15cm处的温度在 15. 6-24. 8°C间,处在薯块膨大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3个,2组数值接近适温的高限。见表 10。
[0125] 表11下午14时土壤温度统计表(后期)
[0126]
[0127] 14时地下5cm处覆土处理的地温均低于不覆土处理的地温,覆土后地下5cm处的 地温在20. 1-24. 6间,处在薯块膨大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0个,4组数值接近适温的高限, 不覆土地下5cm处的温度在27. 4-34. 0,处在薯块膨大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0个,且距离 适温的高限较远;地下15cm处的温度,同样也是覆土的温度低于不覆土的温度,覆土后地 下15cm处的地温在19. 8-22. 1间,处在薯块膨大的适温范围内的数值有0个,但距离适温 的高限较近,不覆土地下15cm处的温度在22. 4-26. 4间,均远离薯块膨大适温的高限。
[0128] 2. 4. 2对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0129] 由图14可知,在同样灌溉条件下,覆土处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始终高于不覆土的 处理。覆土后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最高为100%,最低为77. 6%,仅4月4日的土壤相对含水 量在80%以下,剩余的时间均高于80% ;不覆土处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最高为100%,最低 为71. 8%,3月30日、4月4日、4月24日、4月29日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80%以下,剩余 的时间均高于80%。
[0130] 2. 4. 3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0131] 经田间调查可知,覆土处理与不覆土处理的田间杂草种类无差异,主要有灰灰菜, 铁苋、皱果苋、马唐和狗尾草等。现蕾期,覆土处理的小区杂草鲜重156. 4g,不覆土处理的小 区杂草鲜重513. 7g,两者差异极显著;收获期,覆土处理的小区杂草鲜重1024. 6g,不覆土 处理的小区杂草鲜重2615. 8g,两者差异极显著。
[0132] 表12田间杂草调查统计表
[0133]
[0134] 2. 4. 4对病虫害的影响
[0135] 收获期调查,覆土处理与不覆土处理马铃薯的病虫害发生种类相同,主要有晚疫 病、早疫病、环腐病、黑胫病、黑痣病、蛴螬、金针虫等。病情指数方面,两处理田间晚疫病病 情指数均为1. 2,无差异;覆土处理的马铃薯田间早疫病病情指数为2. 3,不覆上处理的为 2. 5,两者差异显著。虫害方面,在马铃薯膜上覆盖2-3cm 土层到收获时马铃薯虫伤薯块的 比例为12. 4%,低于仅覆盖地膜的马铃薯虫伤薯块比例数,两者显著性差异。
[0136] 表13田间病虫害调查统计表
[0137]
[0138] 2. 5结果分析
[0139] 2. 5. 1膜上覆土技术对地温的影响
[0140] 马铃薯是一种喜冷凉怕热的作物。薯块播种后,地温达到5_7°C时开始萌芽, 10-20°C时幼芽能很快出土,其发育最适温度是13-18°C。过低则发芽晚、影响生长发育,过 高虽发芽迅速、但长成的幼苗苗体弱小。马铃薯膜上覆土后在白天温度高时有降温作用、在 夜间温度低时有保温作用,保障了马铃薯幼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长出的幼芽健壮, 节间短,如图15、16所示。
[0141] 马铃薯块茎膨大的适宜温度为15-19°C,在这一温度范围内马铃薯养分积累迅速, 块茎膨大快,薯皮光滑,食味好;地温25°C时块茎膨大缓慢,地温超过30°C以上时呼吸作用 增强,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块茎停止膨大,薯皮木栓化,表皮粗糙,淀粉含 量低,食味差,产量低,块茎不耐贮藏。进行膜上覆土后有效降低了马铃薯生长后期的土壤 温度,使马铃薯薯块膨大处于一个相对凉爽的环境,有利于薯块的膨大,同时降低了地温的 变化幅度,避免了薯块二次生长的发生,提高了商品薯率,图17、18所示。
[0142] 2. 5. 2对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0143] 不覆土的处理必须进行人工破膜放苗,对地膜的破坏性较大,破孔处土壤水分损 失严重,下雨时,雨水可以通过破孔轻易的进入土壤,使土壤的含水量猛然间增大,土壤相 对含水量变化剧烈。在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3cm,马铃薯可以自行穿 破地膜,地膜的穿孔很小且与马铃薯茎接触紧密,土壤水分不会从小孔中出来,外界的水也 不会从小孔进入,避免了土壤含水量的剧烈变化。
[0144] 2. 5. 3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0145] 实施膜上覆土不会改变马铃薯田间杂草的种类,但可以明显减少杂草的数量,控 制杂草的长势,减轻杂草的鲜重。这主要是因为实施膜上覆土后,地膜下的杂草因不见光无 法生长,膜上2-3cm的土经高温、曝晒水分散失,不利于杂草生长。
[0146] 2. 5. 4对病虫害的影响
[0147] 对马铃薯进行膜上覆土不会改变田间病虫发生的种类,但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程度,主要是由于在马铃薯出苗前进行膜上覆土,马铃薯苗可自行穿破地膜,对地膜的破坏 性小,成虫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地膜的阻隔下无法钻入地下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薯 块的虫伤数量,马铃薯商品薯率提高。
[0148] 2. 6 结论
[0149] 在马铃薯顶芽距离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3cm可以改善马铃薯田间的微环 境,避免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剧烈变化,前期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生长,马铃薯植株健壮,后 期正好为马铃薯薯块的膨大提供相对恒温、低温的环境,有利于马铃薯薯块的膨大,避免了 畸形薯的发生。同时,实施膜上覆土可有效减少杂草生长和虫害为害,对保证马铃薯产量具 有积极作用。
[015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 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 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 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 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马铃薯采用地膜覆盖露地栽培模 式,荷兰15G2良种在2月下旬切块,适乐时+农用链霉素拌种,催芽4-5d后,进行机械播 种,播种深度8-10cm,一垄双行,垄距I.lm,小行距20cm,株距22cm,亩播株数5510株,上覆 7-8y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在马铃薯顶芽距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 2-3cm。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播种深度8. 5-9. 5cm(优选的,播种 深度9cm)。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覆7. 5y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 膜。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马铃薯顶芽距地表2cm时于地膜 上覆土 2. 5cm〇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春马铃薯膜上覆土种植方法,马铃薯采用地膜覆盖露地栽培模式,荷兰15G2良种在2月下旬切块,适乐时+农用链霉素拌种,催芽4-5d后,进行机械播种,播种深度8-10cm,一垄双行,垄距1.1m,小行距20cm,株距22cm,亩播株数5510株,上覆7-8μm厚、90cm宽普通农用地膜,在马铃薯顶芽距地表2cm时于地膜上覆土2-3cm。本发明减少了人力成本。实施膜上覆土,可实现马铃薯幼苗的自行破膜出苗生长,解决了抠膜放苗环节无法使用机械、大量占用人工的难题,减轻了农民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劳动强度,实现了马铃薯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在保证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同时,有效减少了人工投入。
【IPC分类】A01G1/00, A01G13/00
【公开号】CN104904450
【申请号】CN201510228048
【发明人】韩文贺, 陈强
【申请人】韩文贺, 陈强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