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xiaoxiao2020-10-23  7

一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和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摇蚊引起的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主要危害叶片、茎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孽至拔节期危害较重。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0003]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0004]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0005]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0006]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0007]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0008]现有技术中分析的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
1、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
[0009]2、未及时烤田,或者烤田不好,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
[0010]3、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
[0011]4、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
[0012]5、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气候温暖,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重雾易发病。
[0013]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其中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杀菌剂防治,如使用3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40%克百菌悬乳剂500液,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等。
[0014]目前在防治稻瘟病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
1、没有弄清楚稻瘟病各种症状形成的真正原因,直接定性为真菌引起的病害,从而采用杀菌类药物进行防治,防治效果不好,带来每年全国数以亿计的稻谷损失。
[0015]2、由于采用杀菌类药物进行防治,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污染,同时稻谷内产生了不必要的农药残留,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其能够真正弄清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对症下药,防治效果好。
[00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水稻稻瘟病是由摇蚊以舔食嫩叶、叶肉和/或吸取水稻汁液的方式进行危害,引起的水稻植株僵、矮、麻、软、枯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
其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对容易出现因摇蚊引起的水稻稻瘟病的水稻种植区域,或已经出现摇蚊危害的水稻种植区域的水稻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对水稻植株喷施锌肥;
2)在水稻孕穗中、后期和抽穗初期,对水稻植株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喷施磷肥和钾肥。
[0018]发明人在多年的防治工作中发现,如果等摇蚊造成严重危害后治疗,即在秧苗即将逝去生命力时再治疗,治疗难度大,秧苗的恢复速度慢,而且即使恢复生长也会影响产量,故防治宜早不宜迟,在水稻从播种到收割阶段,一旦发现摇蚊危害,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0019]进一步的,步骤I)中,水稻生长的苗期,出现稻瘟病症状时,在植株营养生长阶段内进行治疗。如果秧苗进入生殖生长期后进行治疗苗期受害形成的症状,秧苗已经不能再恢复生长。现有植保理论:把水稻从发芽到分孽完成称营养生长阶段,从幼穗分化到成熟称生殖生长阶段,把水稻生长分作两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描述水稻的生长特性。
[0020]步骤2 )中,在水稻孕穗中、后期和抽穗初期,控制摇蚊在田间的虫口量为每平米在3头以下;虫口量越少越好。因为一枝稻穗穗颈只要被摇蚊舐伤一次就可以形成穗颈稻瘟症状。
[0021]所述的药剂防治时,采用小点喷雾器械进行施药,其喷出的雾滴的粒径在0.5mm以下。由于采用大点喷雾时容易造成摇蚊受到惊扰而起哄式逃逸,影响杀虫效果。
[0022]进行药剂防治时,如果遇到暴雨天气,可停止药剂防治,以减少用药,因为摇蚊在遇到暴雨天气时会离开稻田到树林、竹林等地躲避,田间的虫量很少,两天之后再进行药剂防治。
[0023]所述的药剂防治时,药剂中的有效药物成分为氯氰菊脂与毒死蜱。
[0024]药剂防治时,所用药剂配制时:取质量浓度为6%的氯氰菊脂35_50ml、质量浓度为40%的毒死蜱35_50ml,红糖40_55g,最后加水16kg配成溶液即可。
[0025]喷施药物的同时,在药物中增加叶面肥,可提供苗株生长所必须的营养,促进其快速恢复生长。
[0026]所述步骤I)中喷施锌肥,通过在药剂防治时配制好的药水中添加硫酸锌同步喷施,每16kg水中加入40-50克硫酸锌。
[0027]所述步骤2)中喷施磷肥和钾肥,通过在药剂防治时配制好的药水中添加磷酸一胺,氯化钾或硫酸钾同步喷施,其中每16kg水中加入重量含量为58%以上磷酸一胺40-50克,50%氯化钾或硫酸钾40-50克。
[0028]喷施药物时,根据预防或者治疗的情况调节喷施量及喷施的次数,一般分孽完成后喷施时比苗期的量及次数对应增多,以治疗为目的的喷施量比以预防为目的的喷施量及喷施次数要增加。
[0029]喷施叶面肥,即锌肥、磷肥和钾肥是对摇蚊危害后,造成养份丢失的实际情况加以弥补,苗期喷施锌肥 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根、叶养份交换,促进根系生长,喷施磷、钾主要为了降低空壳率,提高千粒重。
[0030]在自然界中,当一些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危害相应生物时,如:蝗虫啃食草叶、蚕吃桑叶、菜青虫吃白菜叶时,能明确观察到一口一口啃食过程和形成刻缺、孔洞等受害症状,我们把这种害虫与被害生物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的虫害叫生物直观虫害。当一些刺吸式、舐吸式口器的害虫在危害相应生物时,它是以吸取生物体汁液的形式进行,在危害生物体时看不到危害过程,受害症状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如稻飞虱危害水稻,摇蚊、稻绿蝽危害水稻等等,我们把这种不能明确体现害虫与被害生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虫害叫做生物非直观虫害,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有时还非常严重,而且大部分还没被人们准确认识,给生产、科研、教学等多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生物非直观虫害研宄对象是:蚊、蝽、蝇、蝉类害虫,蚜虫及一部分微小螨类害虫对相应生物体的危害,研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试验、反复验证,达到认识这一类害虫危害的目的。发明人通过多年的研宄论证,认识到水稻稻瘟病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传统的方案中所说的真菌引起的病害,而是摇蚊危害造成的虫害。
[0031]摇蚊是双翅目,摇蚊科昆虫,成虫羽化初期棕红色,随后变成棕褐色,也有羽化初期是嫩绿色,在一年四季中成虫夏天多为棕褐色和叶绿色,秋后到次年春天多为黑褐色,摇蚊是完全变态型昆虫,卵半透明胶质状,成团或带状产在岸边或露出水面的石块、泥块、水草及杂物附近的水面上,大部分在24-28小时内孵化成幼虫,一次产卵数十到数百粒不等。初生个体为圆形,慢慢发育成圆条形,刚孵化的幼虫长1.5-3cm,为乳白色,沉到水底的泥面上,1-2天后钻入泥里面变成红色,筑圆洞生活到幼虫期结束。幼虫30-35天后化蛹,环境因素不具备化蛹条件时,钻入耕作层以下的泥土中越冬,蛹长0.7-1.3cm,红色,浮在水面上的阴暗处活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羽化成成虫,初生成虫游到附近的岸边,附着在杂草、秧苗基部休息1-2天后飞走开始活动。成虫长0.3-1.2cm,尾部微微上翘与头部略呈S形,两片触角羽毛状,长2-5mm,翅白色,比身体短;不活动时双翅合在背部形成三角形。用中足和后足站立,前足伸到头部以前,头小,复眼,舐吸式口器。雌、雄虫明显区别在背部和腹部,雄虫背部向上隆起,腹部向尾部渐细,雌虫较雄虫背部稍平,腹部粗圆,成虫期一年,次年产卵后,雌雄亲虫死在产卵附近。摇蚊在一季中稻种植地区繁殖3-4代,从稻田灌水当天傍晚开始产卵,以每年的5-7月的9-11号为成虫羽化高峰。摇蚊的每个虫态变化都在傍晚或夜间进行,极少看到白天虫态变化的情况,摇蚊有在傍晚婚飞的习性。在稻田里幼虫和成虫都易受到惊扰,幼虫受到惊扰后身体缩到泥下面,惊扰解除后又伸出小部分身体到泥上面活动。成虫受到大风、大雨及其他人为因素的惊扰后迅速飞到附近的大树、山林、竹林中躲避,惊扰解除后飞回稻田活动。
[0032]摇蚊的成虫以舔食嫩叶、叶肉和/或吸取水稻汁液为食,食性杂,几乎所有绿色植物都能作为食物,成虫在杂草丛和树林里越冬,而且发明人通过研宄还发现,成虫具有趋光性、趋糖性、趋嫩绿性,浑浊的泥水和黄色对成虫也有吸引作用,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停止飞行活动,主要天敌有蜻蜓、蜘蛛和鱼类等。
[0033]摇蚊是水稻的常见害虫,在稻田里非常普遍,能从水稻播种到收割时时刻刻对其进行危害,危害范围广,水稻受害程度重,严重影响生产。由于摇蚊对水稻的危害过程与水稻受害症状之间存在一个不能明确体现其因果关系的非直观虫害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摇蚊危害的认识,导致水稻受摇蚊危害形成的症状一直被误认为是真菌引起的病害。
[0034]为了进一步证实水稻稻瘟病是由摇蚊引起的,发明人进行了以下试验。从试验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环境因素,管理方法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水稻苗期有摇蚊危害;秧苗就有苗期稻瘟病症状,分孽完成后有摇蚊危害,就有穗颈稻瘟症状;而受害秧苗除去摇蚊危害后秧苗就恢复生长,不投放摇蚊进行危害,水稻全生育期都不出现任何稻瘟病症状。
[0035]其具体的试验过程是:用网纱、小木方做4只50*50*150cm的网箱,取4只圆盆,集中采挖塘泥适量,分别装入4只盆中,每盆装入塘泥,保证厚1cm以上。杀虫处理后,加水3-5cm,依次编号1、2、3、4,种子集中催芽30粒左右,3_5天后每盆种催好芽的谷种5_6粒,I号盆放入摇蚊幼虫200条以上,移到网箱中,让摇蚊幼虫和成虫在水稻全生育期对秧苗进行危害,就可以看到苗期稻瘟病各种症状和穗颈瘟现象。2号盆与I号盆同样操作,当秧苗出现比较严重的苗期稻瘟病症状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防治方法中的步骤I)进行处理,就能看到治疗后的秧苗恢复生长的情况。3号盆播种后等到秧苗分孽即将结束时,放入300条以上摇蚊幼虫,看到的是摇蚊成虫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阶段危害后,产生穗颈瘟症状的情况。由于3号盆比1、2号盆幼虫投放时秧苗体积大,数量太少,恐难造成严重危害达不到试验效果,幼虫投放量是根据田间观察到最大虫口量,单片叶片上17头虫测算来的。4号盆播种后全生育期不投放摇蚊幼虫,不用杀菌类药剂防治,就能看到水稻全生育期不出现任何稻瘟病症状。
[0036]以上试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1、根据1、2、3号盆的情况和4号盆进行对比,可以清楚的知道稻瘟病所述的各种症状,不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而是摇蚊危害造成的虫害,特别是3号盆,可以对穗颈稻瘟的形成原因有一个更深入、更完全清楚的认识。
[0037]2、2号盆显示本方法对稻瘟病所述的各种症状有效治疗的情况,直接证明稻瘟病的各种症状不是病害,也不会因为斑块上有真菌传染造成复发。
[0038]3、1、2、3号盆的试验全面的展示了摇蚊对水稻的危害情况,为我们更全面的认识摇蚊的危害提供了准确的证据。
[0039]本试验是对水稻稻瘟病研宄的重大突破,也是对摇蚊危害性研宄的重大突破,是对水稻植保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尚,对提尚水稻生广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具有$父尚的科研和实用价值。
[0040]发明人通过大量的试验、田间观察及多年的有效防止验证证明稻瘟病所述的各种症状,不是真菌引起的病害,不需要用杀菌的防治方法,而只需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防治就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稻瘟病的各种症状。另外,稻瘟病是以摇蚊危害为主,还包括一些蝇类、虻类、蝽类害虫共同危害造成的多种虫害综合症。蝇类、虻类害虫的危害都在防治摇蚊的同时,得到有效治疗。
[0041]摇蚊通过舔食嫩叶、叶肉和/或吸取水稻汁液的方式进行危害,以造成养份丢失和伤口坏死两种形式表现出受害症状,养份丢失后,表现为僵苗和生长受抑制,伤口坏死形成斑点或斑块,纵观水稻全生育期,可以看到摇蚊对水稻危害后,形成了僵、矮、麻、软、枯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
[0042]僵是指僵苗,在 水稻全生育期中,有两个主要发生时间,一个是从二叶一心后期到移栽前,另一个在移栽返青阶段。在母秧田从二叶一心以后到移栽前这段时间,秧苗受摇蚊危害后,会出现叶片微黄或暗绿,叶片直立,紧束,生长缓慢,分孽少或不分孽的现象。移栽到大田出现僵苗现象的秧苗,绝大部分是在母秧田已严重受害的秧苗,主要表现为返青困难,严重时20多天后不能返青生长,甚至有少数秧苗死亡的情况,僵苗是秧苗受摇蚊危害的早期表现症状,生产上准确认识僵症并及时正确治疗,对水稻恢复生长非常重要。
[0043]矮发生在三叶一心以后到分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在僵苗以后,当秧苗出现3-5天的僵苗现象以后,开始出现矮秧的症状,矮秧刚开始出现时单株秧苗从外形上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是与周围正常生长的秧苗相比,才能发现部分秧苗稍矮。这时常被误认为是缺肥或施肥不均匀造成的,一般进行追施或者补施氮肥,让秧苗恢复生长,如果摇蚊危害较轻,本身又有缺肥的因素在,根系又还有较好的吸收能力,秧苗能恢复生长,但由于氮肥施用偏重后叶色嫩绿,会招至摇蚊集中危害,后期会出现严重的穗颈瘟现象或者严重倒伏。如果本身氮肥就重,则会出现叶片大部分枯死,秧苗不能正常向上生长,而异常地大量分蘖,形成大肚秧,出现严重的坐蔸现象,秧苗出现矮秧现象,证明秧苗已受摇蚊严重危害,准确认识矮秧症状,并及时正确治疗,对秧苗恢复生长并获得高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044]麻指的是水稻植株上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斑点或斑块。水稻从二叶一心到收割前水上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斑点或者是面积占叶片面积一小部分的大型斑块。通过试验中的I号盆,我们知道不管是斑点还是斑块都是害虫危害的伤口造成局部坏死后形成的,也就是说斑点或斑块是水稻受摇蚊危害的受害点。水稻受摇蚊危害的伤口有两种,一种是吸食汁液后留下的暗绿色小点,另一种是舔食叶肉之后留下的白色的小点,这种小点往往是连片成块,斑块大多数来自这种伤口。植株受害后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受自身肥水条件和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如果在2-3天内遇到雨量充足的短时阵雨,对秧苗有好处,这种雨即起到叶面肥的作用,又可以赶走秧苗上的摇蚊成虫,遇到这种情况,即使今后出现斑点或斑块,秧苗基本可以正常生长。这种情况在移栽返青阶段表现的非常明显,如果遇到长时间的晴好天气,伤口就会晒干,形成无菌斑点或者斑块,植株生长会受到抑制,形成僵和矮的症状。如果遇多天的小雨天气,伤口因为受雨水长期浸泡坏死、腐烂感染形成有菌斑点或斑块,感染后菌丝会使伤口进一步扩大,阻断养分传送,致使叶片没有受害部分萎蔫枯死,形成坐蔸现象。阻断养分传送后还会使根系与叶片养分交换停止,这时要迅速喷施锌肥,原来做底肥用的锌肥和以撒施方式追施的锌肥对秧苗无效。害虫危害的伤口不分带菌还是不带菌都必须经过1-2天的日光照晒过后使局部枯死,才会形成棕褐色或者是红褐色的斑点或斑块,因此当多日的阴天或雨天后,天气转晴1-2天后会出现“暴发急性病斑”的情况,其实是多日积累的伤口经太阳照晒过后形成的斑点集中显现造成的,并不是真菌感染造成的急性病斑。有菌和无菌斑点或斑块都没有传染性,把已有严重症状的秧苗与正常生长的秧苗合栽成一株秧,或者是把有症状的与正常生长的秧苗交叉移栽到同一田块,只要注意杀死田间摇蚊,正常生长的秧苗都不会因为传染而出现稻瘟病症状,因此说稻瘟病所述各种症状是真菌通过风和雨传播,相互传染造成是不对的,不存在相互传染的问题。弄清楚斑点或斑块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及性状特点,对更准确的认识稻瘟病各种症状是非常必要的。
[0045]软指的是受害后叶片柔软、批垂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拨起出现“大肚秧”症状的秧苗,其水上部分较造正常生长的秧苗柔软;2,生殖生长初期受害的秧苗顶部叶片不能直立,整株叶片披垂,氮肥偏重的田块尤为明显;3,收割时可以看到严重受害的植株全株变软后易倒伏。
[0046]枯指水稻受摇蚊危害后,局部萎蔫枯死的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枯叶,是植株在苗期叶片受摇蚊严重危害后,叶片枯死形成“火烧秧”现象。另一种情况是枯穗,即穗颈稻瘟现象。通过试验中3号盆的情况已经证明所谓穗颈瘟是受摇蚊危害后,稻穗枯死形成的,在田间观察时,还发现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即当稻穗枝梗上出现稻瘟症状时,在有斑点一侧的下部枝梗上,一定有一粒或相邻的二粒谷上带有斑点,并与上部枝梗上的斑点位置完全重合。结合试验中3号盆的情况,这种现象说明:1、枝梗上的斑点与谷粒上的斑点是摇蚊同时危害造成的;2、这两处伤口发生在稻穗发育完全之后到抽穗之前这段时间里,因为稻穗抽出以后几个小时,稻穗就开始松散,谷粒和枝梗就不可能同时受害,也就是说穗颈瘟现象形成的原因是,水稻孕穗中、后期到抽穗初期,稻穗被摇蚊舔伤的伤口在抽穗后坏死造成养分传送阻断导致稻穗枯死形成的。植株上出现枯死的情况时,说明植株已经严重受害,且时间已久,已枯死的部分再无法恢复生长,这种症状只能预防,不能治疗。在实际生产中,要有效控制穗颈瘟现象发生,只能在孕穗中、后期到抽穗初期这段时间严格控制摇蚊在田间的虫口量,才能达到减少穗颈瘟症状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生产上应用后效果非常好,能把穗颈瘟病穗率控制在千分之八以内。穗颈瘟症状是稻瘟病所述各种症状中具有唯一性,标志性的典型症状,弄清楚穗颈瘟症状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后,就弄清楚了稻瘟病所述各种症状不是真菌引起的病害,而是摇蚊危害引起的虫害。
[0047]由此可见,现有稻瘟病防治理论及技术存在重大失误,没有弄清其真正的病因及症状,发明人总结出的具体的结论为:水稻稻瘟病是由摇蚊危害引起的水稻植株僵、矮、麻、软、枯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
[0048]本发明提供的防治方案,是根据水稻生长特点和摇蚊活动规律这两个因素来制定的,水稻全生育期有三个时间段对摇蚊危害的承受能力比较低。1、从播种到移栽前,这段时间秧苗幼小,气温较低,秧苗生长势相对较弱,秧苗普遍容易受到危害。2、移栽返青阶段,由于前期已经造成一定的伤害,加上移栽过程中对根系的人为损伤,使秧苗生长能力受到一定影响,这段时间很容易受到危害。3、抽穗前后这段时间,这期间摇蚊通过几代繁殖,种群数量增大,危害能力增强,刚长成的稻穗比较幼嫩,很容易受到危害,稻穗颈部作为养分传送的唯一通道,本身就很脆弱,这段时间危害后,后果往往会很严重。生产上在水稻生长的这三个时间段一定要防好摇蚊危害。摇蚊在一季中稻生产过程中有三个羽化高峰期,即每年5、6、7月的10日左右,羽化高峰后摇蚊数量增加,危害能力明显增强,会造成集中危害,如果两个方面因素在时间上能重合,可集中防治,不能重合也要分别进行防治,只要抓住这几个关键点搞好摇蚊的防治工作,就能保证生产中水稻植株不受摇蚊危害,也不出现其它任何稻瘟病症状。
[0049]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防治方法之后,可以很好的预防、治疗田间稻瘟病症状;并解决因误用杀菌剂造成防治 效果不好带来的巨大稻谷产量损失,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不必要的农药残留等一系列问题。
【附图说明】
[0050]图1为实施例1中涉及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1-1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前的照片,1-2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复查时的照片,图1-3是该试验田收割前的照片。
[0051]图2为实施例2中涉及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2-1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前的照片,2-2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复查时的照片,图2-3是该试验田收割前的照片。
[0052]图3为实施例3中涉及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3-1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前的照片,3-2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复查时的照片,图3-3是该试验田收割前的照片。
[0053]图4为实施例4中涉及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4-1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前的照片,4-2、4-3、4-4依次是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每隔48小时复查时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发明。这些实施例及附图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55]实施例1:户主屠忠科,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办事处百宝寨村六组,试验面积0.6亩,时间为2013年。图1-1中,是6月2日拍摄的第一次使用本发明的防治方法前的情况,该田为软盘育苗,5月10日抛植,5月16日开始出现矮秧现象后,施用杀菌类药物(瘟克星、菌毒清、三环坐)各一次,追施尿素肥一次,秧却越来越矮,由抛植时株高15cm以上,到6月2日绝大部分株高在1cm以下,且始终不见好转,户主决定放弃治疗。发明人与户主协商后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治疗,图1-2是6月18日拍摄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复查时的照片,图1-3是该田收割前的情况。
[0056]实施例2:户主占宏亮,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办事处焦堤村三组,试验面积0.9亩,图片中的拍摄时间均为2013年。图2-1中,是6月3日拍摄的第一次使用本发明的防治方法前的试验田及周围秧田的情况,图2-2中,是6月18日拍摄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复查时的照片,图2-3是试验田与周围田块收割前的情况。
[0057]实施例3:户主刘军,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办事处柳林村一组,试验面积0.6亩,图片中的拍摄时间均为2013年。图3-1记录的是6月4日第一次使用本发明的防治方法前的情况,图3-2是2013年6月18日拍摄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防治后复查时的情况,图3_3记录的是收割前的情况。本试验显示在症状稍轻的情况下,提早治疗,本办法能使产量达到最佳状态。
[0058]实施例4:户主肖青龙,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办事处九山村二组,是本人邻居,试验面积1.44亩,时间2008年6月16日-22日,图4-1记录是使用本发明的防治方法前的情况,照片4-2、4-3、4-4分别是每间隔48小时后秧苗恢复生长的情况。
[0059]以上实施例中,治疗之前出现的症状都是稻瘟病症状中苗瘟的症状,采用杀菌防治的方法,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发生。但是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防治方法后,能在16天左右恢复生长,并获得丰收,充分证明本办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0060]以上试验是在完全不使用杀菌类药物,只使用本方法的情况下完成的,所有试验田也不再有其它任何稻瘟病症状,因此本方法完全可以替换现有稻瘟病防治技术。以上试验可以在一季中稻种植区域无条件重复。
【主权项】
1.一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稻瘟病是由摇蚊以舔食嫩叶、叶肉和/或吸取水稻汁液的方式进行危害,引起的水稻植株僵、矮、麻、软、枯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其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对容易出现因摇蚊引起的水稻稻瘟病的水稻种植区域,或已经出现摇蚊危害的水稻种植区域的水稻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对水稻植株喷施锌肥; 2)在水稻孕穗中、后期和抽穗初期,对水稻植株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喷施磷肥和钾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稻从播种到收割阶段,一旦发现摇蚊危害,立即进行药剂防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水稻生长的苗期,出现稻瘟病症状时,在植株营养生长阶段内进行治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在水稻孕穗中、后期和抽穗初期,控制摇蚊在田间的虫口量为每平米在3头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防治时,采用小点喷雾器械进行施药,其喷出的雾滴的粒径在0.5mm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药剂防治时,遇到暴雨天气,停止药剂防治,两天之后再进行药剂防治。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防治时,药剂中的有效药物成分为氯氰菊脂与毒死蜱。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药剂防治时,所用药剂配制时:取质量浓度为6%的氯氰菊脂35-50ml、质量浓度为40%的毒死蜱35_50ml,红糖40_55g,最后加水16kg配成溶液即可。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喷施锌月巴,通过在药剂防治时配制好的药水中添加硫酸锌同步喷施,每16kg配制好的药水中加入40-50克硫酸锌。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喷施磷肥和钾肥,通过在药剂防治时配制好的药水中添加磷酸一胺,氯化钾或硫酸钾同步喷施,其中每16kg配制好的药水中加入重量含量为58%以上磷酸一胺40-50克,50%氯化钾或硫酸钾40-50克。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通过验证表明水稻稻瘟病是由摇蚊以舔食嫩叶、叶肉和/或吸取水稻汁液的方式进行危害,引起的水稻植株僵、矮、麻、软、枯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具体防治步骤包括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对容易出现因摇蚊引起的水稻稻瘟病的水稻种植区域,或已经出现摇蚊危害的水稻种植区域的水稻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对水稻植株喷施叶面肥;在水稻孕穗中、后期和抽穗初期,对水稻植株进行药剂防治。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真正弄清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并对症下药,防治效果好。
【IPC分类】A01G13/00, A01G1/00
【公开号】CN104904476
【申请号】CN201510320375
【发明人】陈明忠
【申请人】陈明忠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