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

xiaoxiao2020-10-23  6

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病虫害防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蚜虫属于同翅目蚜科,为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为害过程还会传播病毒病,导致作物减产或病亡。还有,蚜虫在取食的同时会分泌到植物表面蜜露,可招来蚂蚁危害和诱发煤污病等病害。
[0003]目前生产上对蚜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虫剂,采用的药剂以新烟碱类的吡虫啉、啶虫脒等为主。也有使用辟蚜雾乳油、氧化乐果乳油等药剂。由于蚜虫的发生季节长、发生量大、抗药性强,作物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常性、大量用药,不但会增加农资成本,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
[0004]目前生产上对蚜虫的非农药防治主要采用高密度的防虫网纱隔离、银灰色避虫地膜应用、悬挂银色反光条等手段,主要作为辅助措施,防治效果不够理想。
[0005](I)化学防治缺点有四方面:
[0006]一是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高、用量大,会提高农业生产成本;
[0007]二是大量、频繁使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治效果逐步下降;
[0008]三是化学农药大量使用会杀死各种害虫的天敌,导致蚜虫和其它农业害虫发生量增加,为害加重;
[0009]四是化学农药的残留是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0010](2)物理防治缺点有二方面:
[0011]一是投入成本大:使用防虫网纱隔离、应用银灰色避虫地膜等措施的成本投入都比较高,如银灰色避虫地膜的售价比普通透明地膜高10%以上,防虫网纱的售价更是高达每平方米I元左右;
[0012]二是应用效果欠佳:以防虫网纱隔离为例,由于蚜虫个体较小,必须使用20目以下网纱才能起到隔离作用,但这样的网纱使用后会影响田间通风,增加植株间湿度和温度,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农产品质量;银灰色避虫地膜虽能对蚜虫起一定的趋避作用,但无法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这种地膜既不能像透明膜那样透光增加低温,又无法如黑地膜控草保温,农民一般不太愿意使用。

【发明内容】

[001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
[0014]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繁殖蚜茧蜂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A)蚕豆苗繁殖:将蚕豆种子杀菌灭虫后用栽培基质繁殖蚕豆苗;
[0016](B)苜蓿蚜繁殖:采集苜蓿蚜,将种蚜接入到子叶初展的蚕豆苗中培养扩繁;
[0017](C)蚜茧蜂接种:采集蚜茧蜂,投放至已育成蚜虫的蚕豆苗中培养;
[0018](D)田间释放:将带有蚜茧蜂的蚕豆苗放入特别结构的塑料盒内,再置于作物行间;
[0019](E)载体植物维护与替换:定时补充水分和适时进行蚕豆苗的替换。
[0020]本发明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骤(A)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选用健康、不带病虫的大蚕豆种子,于播种前一周内均匀摊晒一天,播前用30°C、I %石灰水浸种8小时,以杀菌灭虫;在育苗盘内,填充由70 %腐殖土、20 %草碳、10%輕石组成的,含水65%的栽培基质,至4cm深度;播种密度为5cmX5cm,种子上覆盖
0.5cm的栽培基质,轻压抹平;于室温20°C、空气湿度60%的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培养架上培养出苗。
[0021]本发明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所述育苗盘由厚度为0.05-0.08cm的黑色塑料制成,包括底板和4个育苗盘侧壁,所述底板为长方形,所述育苗盘的规格为长30cm,宽18cm,高6cm,所述4个育苗盘侧壁为瓦楞型结构,所述瓦楞型结构的直条纹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育苗盘侧壁的顶部具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育苗盘边沿,所述育苗盘边沿的开口向下,一端与所述育苗盘侧壁连接成一体结构,另一端处于所述育苗盘的外部。在所述底板的四周以及所述底板长和宽的中间线的位置设置有宽度为1.5cm,深0.5cm的排水沟,在所述底板的四角以及中心的位置设置有直径为0.5cm的排水孔。
[0022]本发明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骤(B)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所述苜蓿蚜采自当地自然栽培蚕豆地里的种蚜或来自科研单位引种,蚕豆苗生长至子叶初展、苗高4cm以上时,将育苗盘放入长80cm,宽35cm,高35cm的网纱帐内,接入种蚜,于室温20°C、空气湿度60%的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培养架上继续培养;待第一代蚜虫群体建立后,则采用连蚕豆苗投放的方式进一步扩繁,一盘扩繁6-8盘。
[0023]本发明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骤(C)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用于接种的第一代蚜茧蜂采自田间自然生长的瓜、菜上的僵蚜,向每盘已育成蚜虫的蚕豆苗放10-15颗僵蚜,继续培育至僵蚜发生率10%以上即可用于田间释放。
[0024]本发明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骤(D)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25]田间释放方法:
[0026]1.用于豆科植物蚜虫防治:
[0027]将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蚕豆育苗盘,盖上育苗盘盖后,直接放置于目标作物行间;
[0028]所述育苗盘盖由厚度为0.05-0.08cm的透明塑料制成,包括顶板和4个育苗盘盖侧壁,所述顶板为长方形,所述育苗盘盖的规格为长30cm,宽18cm,高6cm,所述4个育苗盘盖侧壁为瓦楞型结构,所述瓦楞型结构的直条纹方向垂直于所述顶板;在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两个长12cm,宽8cm的网纱通风口,在所述网纱通风口上固定安装有10目X 30目的网纱片;所述育苗盘盖侧壁的底端具有与所述育苗盘边沿相匹配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育苗盘盖边沿,所述育苗盘盖边沿的开口向下,一端与所述育苗盘盖侧壁连接成一体结构,另一端处于所述育苗盘盖的外部;
[0029]I1.用于非豆科植物蚜虫防治
[0030]将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蚕豆苗育苗盘直接放置于目标作物行间;
[0031]II1.释放密度
[0032]对于植株高度在50cm以下的作物,将育成的含僵蚜发生率10%以上的蚜虫的蚕豆育苗盘直接放置于作物行间,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盘间距为8-lOm ;
[0033]对于植株高度超过50cm的作物,采用支架将蚕豆育苗盘固定于作物行间低于植株顶部30cm处,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盘间距为4-6m。
[0034]本发明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中,步骤(E)具体包括如下步骤:蚕豆育苗盘放置于田间后头4天内,当栽培基质表面发干,含水量低于50%时,需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蚕豆苗正常成活,并促进蚜茧蜂适应田间环境;第5-7天期间停止供水,抑制蚕豆苗和载体蚜虫的生长,促使蚜茧蜂向目标作物上的蚜虫转移;7天后如目标作物上的蚜虫群体量仍呈上升趋势,需以新的带蚜茧蜂蚕豆苗替换,并连续观察,重复释放,直至目标作物上的蚜虫得到控制。本发明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利用不同种类蚜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寄生特性,及蚜茧蜂等蚜虫天敌对寄主蚜虫的非选择性广谱寄生特性。研发一种以蚕豆苗繁殖苜蓿蚜,并在苜蓿蚜上接种蚜茧蜂等寄生蜂,然后连蚕豆苗带接种了蚜茧蜂等寄生蜂的苜蓿蚜一同放置于豆科或非豆科蔬菜种植大棚内,为蚜茧蜂等寄生蜂寄生蔬菜害虫提供天敌源和载体植物,实现蚜虫的高效生物防治。
[0035]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发明所述育苗盘和与其相匹配的育苗盘盖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发明所述育苗盘和与其相匹配的育苗盘盖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9](A)蚕豆苗繁殖:选用健康、不带病虫的大蚕豆种子,于播种前一周内均匀摊晒一天,播前用30°C、I %石灰水浸种8小时,以杀菌灭虫;在育苗盘内,填充由70%腐殖土、20%草碳、10 %輕石组成的,含水65 %的栽培基质,至4cm深度;播种密度为5cm X 5cm,种子上覆盖0.5cm的栽培基质,轻压抹平;于室温20°C、空气湿度60%的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培养架上培养出苗。
[0040]如图1和图2所示,育苗盘由厚度为0.05-0.08cm的黑色塑料制成,包括底板I和4个育苗盘侧壁2,底板I为长方形,育苗盘的规格为长30cm,宽1 8cm,高6cm,4个育苗盘侧壁2为瓦楞型结构,瓦楞型结构的直条纹方向垂直于底板I ;育苗盘侧壁2的顶部具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育苗盘边沿4,育苗盘边沿4的开口向下,一端与育苗盘侧壁2连接成一体结构,另一端处于育苗盘的外部。在底板I的四周以及底板I长和宽的中间线的位置设置有宽度为1.5cm,深0.5cm的排水沟5,即排水沟5在底板I上呈“田”字形分布,在底板I的四角以及中心的位置设置有直径为0.5cm的排水孔3。
[0041](B)苜蓿蚜繁殖:苜蓿蚜采自当地自然栽培蚕豆地里的种蚜或来自科研单位引种,蚕豆苗生长至子叶初展、苗高4cm以上时,将育苗盘放入长80cm,宽35cm,高35cm的网纱帐内,接入种蚜,于室温20°C、空气湿度60%的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培养架上继续培养;待第一代蚜虫群体建立后,则采用连蚕豆苗投放的方式进一步扩繁,一盘扩繁6-8盘。
[0042](C)蚜茧蜂接种:用于接种的第一代蚜茧蜂采自田间自然生长的瓜、菜上的僵蚜,向每盘已育成蚜虫的蚕豆苗放10-15颗僵蚜,继续培育至僵蚜发生率10%以上即可用于田间释放。
[0043](D)田间释放:
[0044]1.用于豆科植物蚜虫防治:
[0045]将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蚕豆育苗盘,盖上育苗盘盖后,直接放置于目标作物行间;
[0046]如图1和图2所示,育苗盘盖由厚度为0.05-0.08cm的透明塑料制成,包括顶板10和4个育苗盘盖侧壁6,顶板10为长方形,育苗盘盖的规格为长30cm,宽18cm,高6cm,4个育苗盘盖侧壁6为瓦楞型结构,瓦楞型结构的直条纹方向垂直于顶板10 ;在顶板10上设置有两个长12cm,宽8cm的网纱通风口 7,在网纱通风口 7上固定安装有10目X 30目的网纱片8 ;育苗盘盖侧壁6的底端具有与育苗盘边沿4相匹配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育苗盘盖边沿9,育苗盘盖边沿9的开口向下,一端与育苗盘盖侧壁6连接成一体结构,另一端处于育苗盘盖的外部;
[0047]I1.用于非豆科植物蚜虫防治
[0048]将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蚕豆苗育苗盘直接放置于目标作物行间;
[0049]II1.释放密度
[0050]对于植株高度在50cm以下的作物,将育成的含僵蚜发生率10%以上的蚜虫的蚕豆育苗盘直接放置于作物行间,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盘间距为8-lOm ;
[0051]对于植株高度超过50cm的作物,采用支架将蚕豆育苗盘固定于作物行间低于植株顶部30cm处,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盘间距为4-6m。
[0052](E)载体植物维护与替换:蚕豆育苗盘放置于田间后头4天内,当栽培基质表面发干,含水量低于50%时,需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蚕豆苗正常成活,并促进蚜茧蜂适应田间环境;第5-7天期间停止供水,抑制蚕豆苗和载体蚜虫的生长,促使蚜茧蜂向目标作物上的蚜虫转移;7天后如目标作物上的蚜虫群体量仍呈上升趋势,需以新的带蚜茧蜂蚕豆苗替换,并连续观察,重复释放,直至目标作物上的蚜虫得到控制。
[0053]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繁殖蚜茧蜂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蚕豆苗繁殖:将蚕豆种子杀菌灭虫后用栽培基质繁殖蚕豆苗; (B)苜蓿蚜繁殖:采集苜蓿蚜,将种蚜接入到子叶初展的蚕豆苗中培养扩繁; (C)蚜茧蜂接种:采集蚜茧蜂,投放至已育成蚜虫的蚕豆苗中培养; (D)田间释放:将带有蚜茧蜂的蚕豆苗放入特别结构的塑料盒内,再置于作物行间; (E)载体植物维护与替换:定时补充水分和适时进行蚕豆苗的替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选用健康、不带病虫的大蚕豆种子,于播种前一周内均匀摊晒一天,播前用30°C、1%石灰水浸种8小时,以杀菌灭虫;在育苗盘内,填充由70%腐殖土、20%草碳、10%蛭石组成的,含水65%的栽培基质,至4cm深度;播种密度为5cmX 5cm,种子上覆盖0.5cm的栽培基质,轻压抹平;于室温20°C、空气湿度60%的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培养架上培养出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盘由厚度为0.05-0.08cm的黑色塑料制成,包括底板(I)和4个育苗盘侧壁(2),所述底板(I)为长方形,所述育苗盘的规格为长30cm,宽18cm,高6cm,所述4个育苗盘侧壁(2)为瓦楞型结构,所述瓦楞型结构的直条纹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I);在所述底板(I)上设置有4个直径为0.5cm的排水孔(3);所述育苗盘侧壁(2)的顶部具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育苗盘边沿(4),所述育苗盘边沿(4)的开口向下,一端与所述育苗盘侧壁(2)连接成一体结构,另一端处于所述育苗盘的外部;在所述底板(I)的四周以及所述底板(I)长和宽的中间线的位置设置有宽度为1.5cm,深0.5cm的排水沟(5),在所述底板(I)的四角以及中心的位置设置有直径为0.5cm的排水孔(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所述苜蓿蚜采自当地自然栽培蚕豆地里的种蚜或来自科研单位引种,蚕豆苗生长至子叶初展、苗高4cm以上时,将育苗盘放入长80cm,宽35cm,高35cm的网纱帐内,接入种蚜,于室温20°C、空气湿度60%的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培养架上继续培养;待第一代蚜虫群体建立后,则采用连蚕豆苗投放的方式进一步扩繁,一盘扩繁6-8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用于接种的第一代蚜茧蜂采自田间自然生长的瓜、菜上的僵蚜,向每盘已育成蚜虫的蚕豆苗放10-15颗僵蚜,继续培育至僵蚜发生率10%以上即可用于田间释放。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田间释放方法: 1.用于豆科植物蚜虫防治: 将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蚕豆育苗盘,盖上育苗盘盖后,直接放置于目标作物行间; 所述育苗盘盖由厚度为0.05-0.08cm的透明塑料制成,包括顶板(10)和4个育苗盘盖侧壁出),所述顶板(10)为长方形,所述育苗盘盖的规格为长30cm,宽18cm,高6cm,所述4个育苗盘盖侧壁(6)为瓦楞型结构,所述瓦楞型结构的直条纹方向垂直于所述顶板(10);在所述顶板(10)上设置有两个长12cm,宽8cm的网纱通风口(7),在所述网纱通风口(7)上固定安装有10目X30目的网纱片(8);所述育苗盘盖侧壁(6)的底端具有与所述育苗盘边沿(4)相匹配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的育苗盘盖边沿(9),所述育苗盘盖边沿(9)的开口向下,一端与所述育苗盘盖侧壁(6)连接成一体结构,另一端处于所述育苗盘盖的外部; I1.用于非豆科植物蚜虫防治 将育成并已繁育僵蚜的蚕豆苗育苗盘直接放置于目标作物行间; II1.释放密度 对于植株高度在50cm以下的作物,将育成的含僵蚜发生率10%以上的蚜虫的蚕豆育苗盘直接放置于作物行间,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盘间距为8-lOm ; 对于植株高度超过50cm的作物,采用支架将蚕豆育苗盘固定于作物行间低于植株顶部30cm处,要求采用每隔一畦放置I行,盘间距为4-6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具体包括如下步骤:蚕豆育苗盘放置于田间后头4天内,当栽培基质表面发干,含水量低于50%时,需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蚕豆苗正常成活,并促进蚜茧蜂适应田间环境;第5-7天期间停止供水,抑制蚕豆苗和载体蚜虫的生长,促使蚜茧蜂向目标作物上的蚜虫转移;7天后如目标作物上的蚜虫群体量仍呈上升趋势,需以新的带蚜茧蜂蚕豆苗替换,并连续观察,重复释放,直至目标作物上的蚜虫得到控制。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繁殖蚜茧蜂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豆苗繁殖:将蚕豆种子杀菌灭虫后用栽培基质繁殖蚕豆苗;(B)苜蓿蚜繁殖:采集苜蓿蚜,将种蚜接入到子叶初展的蚕豆苗上培养扩繁;(C)蚜茧蜂接种:采集蚜茧蜂,投放至已育成蚜虫的蚕豆苗中培养;(D)田间释放:将带有蚜茧蜂的蚕豆苗置于作物行间;(E)载体植物维护与替换:定时补充水分和适时进行带蜂苗的替换。本发明所述以蚕豆苗与苜蓿蚜为储蓄载体的蚜虫生物防治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IPC分类】A01G13/00
【公开号】CN104904531
【申请号】CN201510377215
【发明人】陈若霞, 孙梅梅, 谌江华, 柴伟纲, 姚红燕
【申请人】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9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