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林业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干旱半干旱区集雨保墒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2/3,干旱缺水已经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生态环境和林业的发展。合理的聚水保墒技术是提高林地水分效率的关键环节。节水已经是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当今甚至以后长期的目标。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就一直在探索以水土保持为主的雨水积蓄利用技术,如何利用集水技术应用于作物补充条件下的微生境生态系统,解决好“降雨一作物一环境”之间统一关系的最优调控,是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的关键。近十几年来,我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取得很多集雨成果,特别是西北地区集雨饮水、集雨灌溉等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林业工程中,林地集雨措施有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传统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具有较好的集雨入渗效果,但是,普遍存在有效时间短和蒸发失水严重的问题。因此,集雨就地入渗和保墒同时具备的功能措施一直是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的追求目标。比如,发明专利CN103461070A公开了一种干旱种植区坡地集雨抗旱方法及结构,该方法是在干旱种植坡区上的田地中设有与坡向相同的地垄,在地垄及两地垄之间的垄沟内铺地膜,并在田地的坡底处开设集雨沟,在集雨沟的一端开设集雨坑,同时在水平面低于集雨坑处设多个盛雨袋,盛雨袋的一端通过塑料软管与集雨坑连接,另一端设有可控排水口。再如发明专利CN103556672A、CN102524014B、CN102246628B,均有涉及覆盖包括地膜在内的集雨板材的集雨层面来集雨保墒的技术。此类技术对农民来说,成本相对较高,操作步骤繁多,费时费工;林木个体的集水面小,且雨水分配不均。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易操作、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率、长时效集雨保墒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⑴在土质为沙土或壤土的林木栽培地上,顺树行、沿等高线水平开挖集雨沟,沟宽2m,树木种植行在沟的中心线上,将沟的两侧面整平,呈“V”型,沟的侧面坡度为10°?45°,按株距的长度将沟用土隔成竹节状分段沟,在每段沟区距离较近的分隔埂I?1.5m处,开挖一个直径0.5?lm、深度1cm的圆形栽植穴,每穴栽植树木一株;
[0007]⑵选择厚度为0.008?0.01mm、宽度为1.2?1.5m的抗老化地膜,双膜对接纵向覆盖竹节状“V”型集雨沟区域,对接处用土镇压严实,横向的竹节状分隔埂上用土镇压地膜,在树穴处地膜上打I?3个圆径为Icm的渗水小孔;
[0008]⑶在降雨前、补水灌溉时可于树穴中追施肥。
[0009]所述的抗老化地膜为无色透明膜、有色地膜中的一种,优选黑色抗老化地膜。
[0010]所述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适用于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坡地、平地上各类经济林木建园栽培以及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珍稀名贵树木、木本花丼的大苗培育,也适用于生态林木的抗旱造林,尤其适用于干旱区经济林建园初期的幼龄树的栽培。所述的林木抗旱栽培方法采用纯人工实施,更可利用旋耕机、挖沟机、覆膜机进行人机结合实施。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2]⑴本发明可有效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土壤含水率;大幅提高林木栽植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明显延长林木生长期、加快林木生育进程,缩短苗木育成出圃期限,可促使经济林木提早形成丰产树形、进入盛果期,果园单产提高30%以上;大幅减少灌溉次数、灌溉水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0013](2)“V”型膜面结构集流效率高,同时地膜下土壤的积温、单株植株的增温面积也增加,促进了根系的发育;竹节状结构确保林木个体均可获得分配均匀的雨水,防止形成地表径流,有效保持水土;可为植株个体营造了宽2m、长等于株距(m)、集流面积(m2)=株距(m) X 2 (m),使林木获得较大的光合营养空间;年均单株植株理论集流总量(m3)=株距(m) X 2 (m) X当地年均降雨量(m)。
[0014]⑶土方量小,劳动成本低廉,一次覆膜至少可连续使用2至3年。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作阐述,不构成对本发明的范围性限制。
[0017]实施例1
[0018]在土质为沙土,株行距4mX 5m的2年生核桃嫁接苗栽培平地上,顺树行、沿等高线水平开挖集雨沟,沟宽2m,树木种植行在沟的中心线上,将沟的两侧面整平,呈“V”型,沟的两侧面坡度均为10°,按株距的长度将沟用土隔成竹节状分段沟,在每段沟区距离较近的分隔埂Im处,开挖一个直径0.5m、深度1cm的圆形栽植穴,每穴栽植一株核桃嫁接苗;用厚度为0.008_、宽为1.2m的黑白双面地膜,双膜对接纵向覆盖竹节状“V”型集雨沟区域,对接处用土镇压严实,横向的竹节状分隔埂上用土镇压地膜,在树穴处地膜上打I个圆径为Icm的渗水小孔;在降雨前、补水灌溉时可于树穴中追施肥。
[0019]实施例2
[0020]在壤土质的、地块坡度为25。、株行距4m X 4m的3年生幼龄苹果嫁接苗栽培地上,顺树行、沿等高线水平开挖集雨沟,沟宽2m,树木种植行在沟的中心线上,将沟的两侧面整平,呈“V”型,沟的上侧面坡度为25°,下侧面坡度为10°,按株距的长度将沟用土隔成竹节状分段沟,在每段沟区距离较近的分隔埂1.5m处,开挖一个直径0.Sm、深度1cm的圆形栽植穴,每穴栽植一株苹果嫁接苗;用厚度为0.01mm、宽为1.2m的黑白条带膜,双膜对接纵向覆盖竹节状“V”型集雨沟区域,对接处用土镇压严实,横向的竹节状分隔埂上用土镇压地膜,在树穴处地膜上打2个圆径为Icm的渗水小孔;在降雨前、补水灌溉时可于树穴中追施肥。
[0021]实施例3
[0022]在土质为壤土、坡度为30°、年降水量为435mm的2年生核桃嫁接苗栽培地上,株行距4mX5m,顺树行、沿等高线水平开挖集雨沟,沟宽2m,核桃种植行在沟的中心线上,将沟的两侧面整平,呈“V”型,沟的上侧面坡度为30°,下侧面坡度为10°,按株距的长度将沟用土隔成竹节状分段沟,在每段沟区距离较近的分隔埂1.2m处,开挖一个直径lm、深度1cm的圆形栽植穴,穴内种植I株核桃嫁接苗;用厚度为0.01mm、宽为1.5m的黑地膜,双膜对接纵向覆盖竹节状“V”型沟区域,对接处用土镇压,横向的竹节状分隔埂处两侧用土镇压,在树穴处地膜上打3个圆径为Icm的渗水小孔;在降雨前、补水灌溉时于树穴中施肥。
[0023]核桃嫁接苗单株集流面积为7.4m2 (除去坡度因素后),年均单株植株理论集流总量 3.22m3。
【主权项】
1.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⑴在土质为沙土或壤土的林木栽培地上,顺树行、沿等高线水平开挖集雨沟,沟宽2m,树木种植行在沟的中心线上,将沟的两侧面整平,呈“V”型,沟的侧面坡度为10°?45°,按株距的长度将沟用土隔成竹节状分段沟,在每段沟区距离较近的分隔埂I?1.5m处,开挖一个直径0.5?lm、深度1cm的圆形栽植穴,每穴栽植树木一株; ⑵选择厚度为0.008?0.01mm、宽度为1.2?1.5m的抗老化地膜,双膜对接纵向覆盖竹节状“V”型集雨沟区域,对接处用土镇压严实,横向的竹节状分隔埂上用土镇压地膜,在树穴处地膜上打I?3个圆径为Icm的渗水小孔; (3)在降雨前、补水灌溉时可于树穴中追施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老化地膜为无色透明膜、有色地膜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老化地膜为黑地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坡地、平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各类经济林木建园栽培以及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珍稀名贵树木、木本花丼的大苗培育及生态林木的抗旱造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纯人工实施。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旋耕机、挖沟机、覆膜机进行人机结合实施。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抗旱栽培方法,属于林业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在沙土或壤土质的林木栽培地上,沿着树行开沟、覆膜,形成双膜覆盖的“竹节状‘V’型集雨沟”结构,达到干旱半干旱区林木集雨保墒的目的。本发明可有效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土壤含水率;大幅提高林木栽植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明显延长林木生长期、加快林木生育进程,缩短苗木育成出圃期限,可促使经济林木提早形成丰产树形、进入盛果期,果园单产提高30%以上;大幅减少灌溉次数、灌溉水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林木个体均可获得分配均匀的雨水,防止形成地表径流,有效保持水土。该方法还具有易操作、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率、长时效的技术优势。
【IPC分类】A01G23/00
【公开号】CN104904561
【申请号】CN201510326104
【发明人】朱元龙
【申请人】朱元龙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