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筴鱼拖网选择性装置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6

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筴鱼拖网选择性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自古以来,丰富的水生资源被认为是大自然所赠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礼物。但是随着渔业知识的增长和渔业的有力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水生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但并非是无限的;据FAO对全球渔业资源的评估,全球渔业资源53%已完全开发,没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28%被过度开发,4%呈衰退状态,需要通过实施恢复计划;仅15%为低度或适度开发,具开发潜力。为使水生资源对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营养、经济和社会利益持久地作出贡献,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通过的旨在推行负责任渔业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负责任行为守则”,文件特别对负责任捕捞提出了进一步切实可行地发展和应用具有选择性、无害环境的渔具和捕鱼方法,以便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种群结构、水生生态系统和鱼的质量。捕捞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浪费、非目标鱼类和非鱼类物种的捕获量以及对与之有联系或对其依赖的物种的影响。
[0003]在此基础下,世界各国围绕负责任捕捞技术开展了释放分离装置和囊网网目尺寸选择性研宄。在实际试验过程中一般应用套网试验法,通过不同网目尺寸的囊网与套网内渔获的分析比较,研宄不同网目尺寸对主要捕捞品种的选择效果,为选择具生态友好合适的囊网网目尺寸和制订网目尺寸管理标准提供依据。在释放分离装置使用方面,由于较多安装于网具内部,所以主要用于释放保护大型生物,如海龟、海狮、海豹等,对小个体生物的释放效果不明显。习惯上为使选择性试验效果具有科学价值,一般需选择3种以上不同结构或尺寸进行试验才能获得可靠的试验结果。而每一种选择性试验结构或尺寸均需单独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才能确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完成I种试验后,需现场对试验装置进行调换,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影响正常生产和试验,试验结果也易受海况环境和生物资源分布等影响,不利于大范围开展调查。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在保障渔业科学研宄与正常渔业生产相互兼容的前提下,实现不同规格、结构选择性装置的同步试验。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竹莢鱼拖网囊网,竹莢鱼拖网囊网装有力纲、囊网腰箍和柔性固定环,其特征是该选择性装置由竹荚鱼拖网囊网、试验窗口、窗口固定索组成,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前部1/3背网居中部位分别开设宽1.0m,高2.0m的4个试验窗口,试验窗口前后相邻间距为I米,用窗口固定索进行试验窗口固定,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网目尺寸网片或安装4种不同栅间距栅格或安装4种不同栅格间距栅格和不同网目尺寸网片组合,再在试验窗口上部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50mm的尼龙材料网袋,用于收集通过网目选择逃逸的渔获种类和数量,为网目尺寸或栅格间距选择性研宄提供依据。
[0006]本发明由于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前部1/3部位分别开设宽1.0m,高2.0m的4个选择性试验窗口,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网目尺寸网片或4种不同栅间距栅格或4种不同栅格间距栅格和不同网目尺寸网片组合,实现不同规格、结构选择性装置的同步试验,可有效节约标准试验性试验网次数量3/4,仅用常规方法的1/4时间即可完成试验任务,可节约大量的试验时间,提高选择性试验效率;可避免因网次产量和渔获结构等资源波动原因产生的取样差异,实现试验结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提高可比性和准确性;利用竹荚鱼拖网囊网结构特点,选择囊网前部1/3部位,位于捕捞渔获进入拖网囊网前逃逸活动的主要区域,有利于选择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判断;试验装置安装部位在起捕过程中仅承担引导渔获对象进入底部囊网的作用,并不承担渔获物的储存和起捕,因此,试验窗口不会产生因起捕捞产生的渔获物挤出现象和试验结果的失真,有利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针对竹荚鱼拖网网具渔具规模大,其网口最大网目尺寸达20多m,网口拉紧周长可达1400-1600m,网具全长500m,囊网长度50m,单一网次渔获产量可达50_100t,囊网部分分别安装4种选择性试验窗口,在保障渔业科学研宄与正常渔业生产相互兼容的前提下,实现对捕捞过程中不同选择性试验装置释放幼鱼和非目标捕捞品种的同步采集,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研宄,获得基于生态安全的最适囊网结构与尺寸,达到生态、负责任捕捞目的,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附图说明】
[0007]图1表示的是竹荚鱼拖网选择性装置结构示意图。
[0008]图2表示的是竹荚鱼拖网选择性装置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荚鱼拖网选择性装置(参见附图)由竹荚鱼拖网囊网1、试验窗口 2、窗口定位索3组成,以竹荚鱼拖网囊网为平台,竹荚鱼拖网囊网装有力纲4、囊网腰箍(横向力纲)5及柔性固定环6 ;竹荚鱼拖网囊网网衣网目尺寸100mm,由直径为1mm聚乙烯编织线编织而成,横向目数为280目,纵向目数为480目;试验窗口 2设置在囊网网衣I前30米背网居中部位,按水平缩结配纲系数0.4设计,每个窗口宽度为lm,高度为2m,用直径16mm绳索作为窗口定位索5,进行纵向和横向定位;,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网目尺寸网片或安装4种不同栅间距栅格或安装不同栅格间距栅格和不同网目尺寸网片组合,例如4个试验窗口中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90mm、100mm、IlOmm和120mm的4种规格的选择性试验网片,其宽度网目/高度目数分别为:28/24、25/22、23/20和21/18目;分别安装栅间距为2.5、3、3.5和4mm的4种试验栅格,分隔栅由直径16mm的尼龙绳索分别限位至2.5、3、3.5和4mm间距;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90mm、100mm、I1mm和120mm与栅间距为2.5、3、3.5和4mm的4种不同栅格间距栅格和不同网目尺寸网片的任何组合,再在试验窗口上部,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50mm的网袋,用于收集通过试验装置释放或逃逸的渔获种类和数量,为最佳选择装置的参数研宄提供依据。
[0010]竹荚鱼拖网囊网网衣的相邻剪裁边沿纵向目从上至下平行绕缝,每个剪裁边各提供3目用于缝合边缝合,起到加强缝合边强度的目的;沿缝合边往其2侧每间隔70目分别按配纲缩结系数0.95的比例装置囊网力纲4,囊网力纲为直径42_迪尼玛(超高强PE)绳,囊网力纲2端各留I个300_长的绳套,用于与竹荚鱼拖网网衣网筋和囊网收口绳连接;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后部,分别安装囊网腰箍5 (横向力纲),用于防止渔获起吊过程中囊网挤压爆裂,囊网腰箍为直径42mm聚丙烯8股绳,囊网腰箍间距为1.2m ;囊网腰箍置于网衣外部,用直径1mm迪尼玛绳索编织成的柔性固定环6将囊网腰箍限位于囊网相应部位,使用其在起网过程中既可避免与囊网网衣的硬接触,又可起到保护网衣受渔获物挤压受力的作用。
【主权项】
1.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采用竹莢鱼拖网囊网,竹莢鱼拖网囊网装有力纲、囊网腰箍和柔性固定环,其特征是该选择性装置由竹荚鱼拖网囊网、试验窗口、窗口固定索组成,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前部1/3背网居中部位分别开设宽1.0m,高2.0m的4个试验窗口,试验窗口前后相邻间距为I米,用窗口固定索进行试验窗口固定,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网目尺寸网片,再在试验窗口上部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50mm的尼龙材料网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其特征是竹荚鱼拖网囊网网衣网目尺寸100mm,由直径为1mm聚乙烯编织线编织而成,横向目数为280目,纵向目数为480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其特征是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网目尺寸网片的网目尺寸分别为90mm、100mm、IlOmm和120mm,其宽度网目/高度目数分别为:28/24、25/22、23/20和21/18目。4.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采用竹莢鱼拖网囊网,竹莢鱼拖网囊网装有力纲、囊网腰箍和柔性固定环,其特征是选择性装置由竹荚鱼拖网囊网、试验窗口、窗口固定索组成,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前部1/3背网居中部位分别开设宽1.0m,高2.0m的4个试验窗口,试验窗口前后相邻间距为I米,用窗口固定索进行试验窗口固定,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不同栅间距栅格,再在试验窗口上部沿口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50mm的尼龙材料网袋。5.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莢鱼拖网选择性装置,采用竹莢鱼拖网囊网,竹莢鱼拖网囊网装有力纲、囊网腰箍和柔性固定环,其特征是选择性装置由竹荚鱼拖网囊网、试验窗口、窗口固定索组成,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前部1/3背网居中部位分别开设宽1.0m,高2.0m的4个试验窗口,试验窗口前后相邻间距为I米,用窗口固定索进行试验窗口固定,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不同栅格间距栅格和不同网目尺寸网片组合,再在试验窗口上部沿口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50mm的尼龙材料网袋。
【专利摘要】多窗口串联组合式竹筴鱼拖网选择性装置,涉及竹筴鱼拖网选择性装置,采用竹筴鱼拖网囊网,竹筴鱼拖网囊网装有力纲、囊网腰箍和柔性固定环,其特征是该选择性装置由竹荚鱼拖网囊网、试验窗口、窗口固定索组成,在竹荚鱼拖网囊网前部1/3背网居中部位分别开设宽1.0m,高2.0m的4个试验窗口,试验窗口前后相邻间距为1米,用窗口固定索进行试验窗口固定,试验窗口根据选择性试验需要,串联式安装4种网目尺寸网片,试验窗口上部沿口分别安装网目尺寸为50mm的尼龙材料网袋。本装置在保障渔业科学研究与正常渔业生产相互兼容的前提下,实现不同规格、结构选择性装置的同步试验。
【IPC分类】A01K73/02
【公开号】CN104904681
【申请号】CN201510291987
【发明人】黄洪亮, 陈雪忠, 李灵智, 刘健, 吴越, 杨嘉樑, 陈帅, 屈泰春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