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吲唑磺菌胺和噻唑 锌为有效成分的杀菌组合物,主要应用于作物上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背景技术】
[0002]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作物上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常常混和发生,单一的杀菌 剂往往由于其杀菌谱的限制,无法达到对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同时防治的目的。同时, 单一药剂的长期、大量地应用,导致病菌的抗药性日益严重,为了到达理想的防治效果不得 不加大用量,进而导致了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0003]吲挫磺菌胺(Amisulbrom):是由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创制的三挫磺酰胺类杀菌剂, 该药剂主要对卵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可抑制真菌呼吸和孢子萌发,作用 方式独特,在低用量情况下即可保持高防效,且具有抗雨淋功能。
[0004]噻唑锌(Thiodiazole-Zn):为有机锌类杀菌剂,其有二个杀菌基团,一是噻唑基 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 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死亡。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在二个基团 的共同作用下,杀病菌更彻底,对植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治 效果。
[0005] 本发明人对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宄,令人意外地发 现,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 实际使用过程中,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复配使用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 害,如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立枯病、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番茄青枯病、辣椒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等病害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宄,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 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均有着优异的防治 效果。所述的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为: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 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立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番茄青枯病、辣椒青枯 病、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
[0007]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包括第一有效成 分吲唑磺菌胺和第二有效成分噻唑锌以及常用的辅助成分,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重量比 为10:1~1:20,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最优重量比为1:5,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重量总和 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0. 1 %~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 分。
[0008]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粘结 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防腐剂和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 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0009]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多种应用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 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和颗粒剂。
[0010]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 述。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12] 1、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复配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 明显提高了对病菌的防治效果,扩大了杀菌谱,既可防治真菌性病害也可防治细菌性病害。
[0013] 2、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两种有效成分复配使用,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 加,可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农药使用寿命。
[0014] 3、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两种有效成分复配使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 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 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0016]( -)剂型实施例。
[0017] 下列各实施例中各组分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0018] 实施例1 :10 %吲唑磺菌胺?噻唑锌超低容量液剂。
[0019] 吲唑磺菌胺2%、噻唑锌8%、三甲苯10%、N-甲基吡咯烷酮10%、蓖麻油聚氧乙 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5%、异佛尔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 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湿润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吲唑磺 菌胺?噻唑锌超低容量液剂。
[0020] 实施例2 :24 %吲唑磺菌胺?噻唑锌悬浮剂。
[0021] 吲唑磺菌胺4%、噻唑锌20%、十二烷基硫酸钠10%、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 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10%、聚乙二醇3%、黄原胶1 %、聚醚乳液0. 1 %、氮酮1 %、苯甲酸 钠0. 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 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 体系,即可制得24%吲唑磺菌胺?噻唑锌悬浮剂。
[0022] 实施例3 :60%吲唑磺菌胺?噻唑锌水分散粒剂。
[0023] 吲唑磺菌胺10%、噻唑锌50%、丁基萘磺酸钠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 物5%、聚羧酸盐10%、葡萄糖5%、羧甲基纤维素钠0. 2%、无水氯化钙0. 5%,轻钙补足 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 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 60 %吲唑磺菌胺?噻唑锌水分散粒剂。
[0024]实施例4:30 %吲唑磺菌胺?噻唑锌可湿性粉剂。
[0025] 吲唑磺菌胺5%、噻唑锌25%、丁基萘磺酸盐10%、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10%、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0%、白炭黑5%,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 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吲唑磺菌 胺?噻唑锌可湿性粉剂。
[0026] 实施例5 :1%吲唑磺菌胺?噻唑锌颗粒剂。
[0027]B引挫磺菌胺0. 7 %、噻唑锌0. 3 %、丁基萘磺酸钠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 %、烷 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5 %、聚丙烯酸钠20 %,沸石补足至100 %。将上述有效成分、湿 润剂、分散剂、粘结剂和固体载体经混合加水进行捏合,使用捏出造粒机捏出并成形,之后 将颗粒用流化床干燥、筛分,即可制得1%吲唑磺菌胺?噻唑锌颗粒剂。
[0028](二)本发明组合物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验证。
[0029] 实施例6 :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30] 试验靶标:马铃薯晚疫病病菌。
[0031]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 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取5mL配制好的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黑麦培养基,45-50°C。黑麦培养基配方: 黑麦60g,蔗
糖20g,琼脂粉12g,加水至lOOOmL)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 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 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 4cm的菌饼一个。所 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0°C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0d后 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0032] 菌落增长直径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0033]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区菌落增长直径)/空白对 照区菌落增长直径X100。
[0034]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I,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0035]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I/供试药剂LC5(I)X100。
[0036] 理论毒力指数(TTI)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37]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100。
[0038] 按照NY/T11547. 7 - 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彡120表现 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 < 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 <共毒系数(CTC) < 120表现为相 加作用。
[0039] 表1、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40]
[0041] 由表1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锌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 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74. 07。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噻唑锌复配具有合 理性和可行性。
[0042] 实施例7: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0043] 试验靶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0044]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 16-2008》采用浑浊度法。将预 先培养的生长在NA培养基(1LNA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lg,牛肉浸膏3g,蔗糖15g, 琼脂17g,用10m〇l/L的NaOH调至pH值7. 0)斜面上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种用无菌水稀 释为1X107个孢子/mL浓度的悬浮液,再向各含药的NB培养基(1LNB培养基含聚蛋白胨 5g,酵母粉lg,牛肉浸膏3g,鹿糖15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 0)处理中分别接种 lOOyL菌液,置于28°C下振荡(120r/min)培养,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 液作对照,每处理设4次重复。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 生长期时,测定并记录各处理的浑浊度,计算抑制率。
[0045] 浑浊度的测定:测定药剂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菌在600nm的光吸收值。
[0046] 抑制率(% )=(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药剂处理区浑浊度增加值)/空白对 照区浑浊度增加值X100。
[0047]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I,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0048]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Q/供试药剂LC5Q)X100。
[0049] 理论毒力指数(TTI) =A药剂毒力指数X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 数X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50]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100
[0051] 按照NY/T11547. 7 - 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彡120表现 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 < 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 <共毒系数(CTC) < 120表现为相 加作用。
[0052] 表2、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053]
[0054] 由表2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噻唑锌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 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14. 58。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噻唑锌复配具 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0055] 实施例8:B引挫磺菌胺和噻唑锌复配防治不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0056] 于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辣椒疫病、番茄青枯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施药,每7d施药1次,共施药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30d调 查试验结果,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效。
[0057] 表3、各处理对不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058]
[0059] 由表3可知,第3次喷药后30d,24%吲唑磺菌胺?噻唑锌悬浮剂、60%吲唑磺菌 胺?噻唑锌水分散粒剂和30 %吲唑磺菌胺?噻唑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细菌 性角斑病、辣椒疫病、番茄青枯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要 明显好于20 %噻唑锌悬浮剂和200克/升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单独使用,防效均达90%以 上,增效作用显著,同时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马铃薯、黄瓜、辣椒、番茄、大 白菜、水稻等作物产生药害。
[0060]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两种有效成分复配的杀菌组合物对作 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菌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且持 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主权项】
1. 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吲唑磺菌胺 和噻唑锌,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重量比为10:1~1:2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引唑 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最优重量比为1:5。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引唑 磺菌胺和噻唑锌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0. 1~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 以接受的辅助成分。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 剂型可以是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和颗粒剂中的一种。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包括第一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和第二有效成分噻唑锌以及常用的辅助成分,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重量比为10:1~1:20。经大量的试验表明,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
【IPC分类】A01N43/824, A01N43/653, A01P3/00, A01P1/00
【公开号】CN104904727
【申请号】CN201510299883
【发明人】张志伟, 王礼文, 朱刚, 陈佛祥, 吴泽伟
【申请人】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