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几千年,茶叶追求色、香、味俱全,亦即茶叶、茶汤颜色、茶叶条形,茶叶、茶汤的香味,茶汤的口感。猴魁产于安徽省安徽太平县一带,其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传统猴魁生产工艺为:摊青、杀青、整形(压扁)、烘干、提香等工序;其制得茶叶的颜色取决于茶叶原色和杀青的控制,往往制得茶叶颜色发灰、发黑,影响茶叶的色泽。目前在绿茶生产工艺中有通过烫青来提高茶叶色泽的方案,具体是将茶叶堆放在筛网中,然后将筛网浸入热水槽中烫青2?4min钟。该操作方式由于茶叶堆放在筛网中,内部的茶叶无法有效的与热水接触,使得烫青时间过长,外表部分茶叶过烫青、而内部茶叶欠烫青,严重影响成品茶叶的成色;如若翻动筛网,则会使得茶叶上浮飘散在水面,不能有效烫青,同时过烫青会使得茶叶内的茶多酚等有益溶出物大量流失,影响茶质。另外,需对热水槽中的热水定期进行更换,中断茶叶的生产,茶叶生产效率底。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茶叶烫青的均匀性,保证成品茶叶的色泽和茶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进行实施:
[0005]一种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摊放:将采摘的一芽两叶的鲜叶置于摊放装置上通风摊放lh,使其青草气散尽,期间翻动茶叶2次,茶叶品种为柿大茶;
[0007]烫青:将茶叶置于烫青装置中烫青处理70?80s,控制热水的温度为95?98°C,
[0008]杀青、理条、整形:将茶叶送至热风杀青机中210?220°C杀青处理3?5min,杀青后将茶叶冷却并置于槽式理条机中进行理条,理条结束后将茶叶送至茶叶压扁机中进行压扁整形(至茶汁开始溢出);
[0009]烘干:将整形后的茶叶送至烘箱内,140°C —级烘干处理使得茶叶的含水率降至30?35%,一级烘干处理后再将茶叶置于摊放席上进行摊凉;将摊凉后的茶叶倒入烘笼上进行二级烘干处理,控制烘笼顶部温度为70?75°C,足火烘干茶叶至含水率降至3?5%;
[0010]冷藏熟化:烘干后将茶叶置于冷藏装置中3?5°C、冷藏熟化2个月;
[0011]提香、包装:将冷藏熟化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内90?95°C提香5?8min,提香结束后冷却并真空包装;
[0012]烫青装置包括立状布置用于投加茶叶的料斗和安装料斗的机架,料斗的斗底内壁面为半球形的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料斗口部一侧,弧形面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料接口,料斗绕其芯线转动固定在机架上,料斗与驱动其进行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料斗的口部设置有热水管,热水管为倒圆锥螺旋线状的管体构成,热水管的下端为封堵状,热水管的下段插设在料斗内且热水管位于料斗内的管身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出水孔的出水方向为斜向下指向料斗的内侧壁面,料斗的下侧设置有烫青输送管,烫青输送管的上端与出料接口绕料斗的芯线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烫青输送管和热水管固定在机架上,热水管的上端与热水罐相连通连接,热水管上相邻的上、下两层出水孔呈间隔交错状布置;
[0013]晾干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输送网带,输送网带的进料端与烫青输送管的下端出料管口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与输送网带之间设置有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落至输送网带上的布料件,输送网带的中部位于风箱内,输送网带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二网带,第一、二网带之间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与布料件的落料口相对应布置,风箱为长条形的箱体构成,箱体的两端开设供输送网带穿过的空缺部,风箱的底部设置进气管接口,风箱的顶部开设出气管接口,风箱内还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布气板和集气板,布气板和集气板均为孔板构成,集气板位于第一网带的上侧,布气板位于第二网带的下侧,风箱内第一、二网带之间还设置有第一、二气管,第一、二气管分别位于输送网带的两边部且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第一、二气管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喷气嘴,第一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输送网带的中部,第一、二网带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管,第三气管位于输送网带的出料端且沿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气管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二喷气嘴,第二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远离输送网带的一侧。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茶叶投入料斗中,茶叶将和热水一同螺旋状的从出料接口流出进入烫青输送管,这样每片茶叶都被热水包围在烫青输送管内均匀进行烫青,从而提高烫青效果和缩短烫青时间。同时烫青后的茶叶能够在输送网带上快速晾干,对茶叶快速进行定色和进入下一工序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烫青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热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烫青输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输送网带进料端的示意图;
[0019]图5为风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输送网带出料端的示意图;
[0021]图7为布料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热水循环利用示意图;
[0023]图9为茶叶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下面所述的“芯线”均指该部件的中心线。
[002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猴魁型扁茶生产系统,如图9所示,包括依序前后相连的用于对茶叶进行摊放的摊放装置90,用于对茶叶进行烫青的烫青装置10,用于对茶叶进行晾干的晾干装置20,用于对茶叶进行杀青的热风杀青机30、用于对茶叶进行理条的理条机40、用于对茶叶进行压扁整形的茶叶压扁机50、用于对茶叶进行一级烘干处理的烘箱61、用于对一级烘干处理后的茶叶进行摊凉的摊凉席62、用于对茶叶进行二级烘干处理的烘笼63、用于对茶叶进行冷藏熟化的冷藏装置70、用于对茶叶进行提香的提香机80以及真空包装机;理条机、冷藏装置、提香机均可采用现有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茶机设备使用,茶叶压扁机50可为一般压辊压扁机。相邻装置间茶叶输送可以采用输送带和/或人工搬送。
[0026]采用上述系统生产扁茶的具体工艺为:
[0027]一种猴魁型扁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8]摊放:将采摘的一芽两叶的鲜叶置于摊放装置上通风摊放lh,使其青草气散尽,期间翻动茶叶2次,茶叶品种为柿大茶;
[0029]烫青:将茶叶置于烫青装置中烫青处理70?80s (由于柿大茶茶叶肥壮,因此烫青时间较一般绿茶长20s),控制热水的温度为95?98°C,
[0030]杀青、理条、整形:将茶叶送至热风杀青机中210?220°C杀青处理3?5min,杀青后将茶叶冷却并置于槽式理条机中进行理条,理条结束后将茶叶送至茶叶压扁机中进行压扁整形(至茶汁开始溢出);
[0031]烘干:将整形后的茶叶送至烘箱内,140°C —级烘干处理使得茶叶的含水率降至30?35%,一级烘干处理后再将茶叶置于摊放席上进行摊凉;将摊凉后的茶叶倒入烘笼上进行二级烘干处理,控制烘笼顶部温度为70?75°C,足火烘干茶叶至含水率降至3?5%,烘笼采用栗碳火焙烘;
[0032]冷藏熟化:烘干后将茶叶置于冷藏装置中3?5°C、冷藏熟化2个月;
[0033]提香、包装:将冷藏熟化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内90?95°C提香5?8min,提香结束后冷却并真空包装。
[0034]上述工艺制取的猴魁型扁茶,条形扁展挺直匀整,苍绿匀润,汤色嫩绿清澈明亮,茶色较传统猴魁有较大提升。
[0035]烫青装置10如图1、2所示,包括立状布置用于投加茶叶的料斗12和安装料斗12的机架11,料斗12的斗底内壁面为半球形的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料斗口部一侦牝弧形面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料接口 122a,料斗12绕其芯线转动固定在机架11上,料斗12与驱动其进行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料斗12的口部设置有热水管121,热水管121为倒圆锥螺旋线状的管体构成,热水管121的下端为封堵状,热水管121的下段插设在料斗12内且热水管121位于料斗12内的管身上间隔设置出水孔121a,出水孔121a的出水方向为斜向下指向料斗12的内侧壁面,料斗12的下侧设置有烫青输送管13,烫青输送管13的上端与出料接口 122a绕料斗12的芯线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烫青输送管13和热水管121固定在机架上,热水管121的上端与热水罐相连通连接,热水管121上相邻的上、下两层出水孔121a呈间隔交错状布置。
[0036]烫青装置10中通过将茶叶投入料斗12中,由于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料斗12 —同旋转,这样落入料斗12内的茶叶将和热水一同螺旋状的从出料接口 122a流出进入烫青输送管13,茶叶不会在料斗12内滞留,保证所有茶叶都能快速进入烫青输送管13,进入烫青输送管13的每片茶叶都被热水包围均匀进行烫青,从而提高烫青效果和缩短烫青时间,采用上述烫青机对茶叶进行烫青,茶叶烫青的时间只需50?60s,这样避免茶叶过烫青和欠烫青,提高茶叶的色泽和避免茶多酚等有益物质的溶出,提升茶质。
[0037]茶叶烫青的时间可以通过设置烫青输送管13的长度和热水的流速进行控制,料斗12内的热水注入流量与烫青输送管13内的最佳输送流量相一致。从烫青输送管13下端出来茶叶和热水通过输送网带(筛网)进行分离,分离后茶叶迅速晾干进行下一步操作。
[0038]进一步的方案为,烫
青输送管13为螺旋状的保温管构成,如图3所示。螺旋状的保温管可以减小烫青输送管13的长度,避免茶叶在烫青输送管13内堵塞。另外,可在料斗12的外周壁设置支撑板,支撑板搭设固定在机架11上,支撑板通过滚珠连接件与机架11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电机构成,料斗12通过皮带与电机相连接,电机驱动料斗12转动。
[0039]对于晾干装置20,其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4、5、6所示,晾干装置20包括水平布置的输送网带,输送网带的进料端与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出料管口 131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13与输送网带之间设置有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落至输送网带上的布料件24,输送网带的中部位于风箱25内,输送网带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二网带21、22,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设置有集水槽23,集水槽23与布料件24的落料口相对应布置,风箱25为长条形的箱体构成,箱体的两端开设供输送网带穿过的空缺部,风箱25的底部设置进气管接口 251,风箱25的顶部开设出气管接口 252,风箱25内还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布气板253和集气板254,布气板253和集气板254均为孔板构成,集气板254位于第一网带21的上侧,布气板253位于第二网带22的下侧,风箱25内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二气管20a、20b,第一、二气管20a、20b分别位于输送网带的两边部(输送方向的两边部)且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亦即第一、二气管20a、20b的长度方向与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相一致),第一、二气管20a、20b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喷气嘴,第一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输送网带的中部,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管20c,第三气管20c位于输送网带的出料端且沿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气管20c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二喷气嘴,第二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远离输送网带的一侧,进气管接口 251和第一、二、三气管均与第二风机的出风口相连接。
[0040]由于茶叶不能直接冲击落至输送网带上,因此需要设置布料件24进行缓冲布料,防止茶叶受损和使得茶叶在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布置。通过进气管口向风箱25内通入热气流,热气流通过布料件的均匀分布使得输送网带的茶叶翻动失水,使得茶叶快速晾干。第一、二气管20a、20b的设置是防止茶叶在第一网带上翻动时从网带的边部掉落以及增加茶叶的翻动效果,缩短茶叶晾干时间。第三喷气嘴形成的气流可以使得茶叶从输送网带上脱离,进入下一工序。如在输送网带的落料端设置第一输送带26,第一输送带26的上层带体呈U形,第一输送带26和输送网带交错布置,这样从输送网带上落下的茶叶落至第一输送带26内,由第一输送带26输送至下一工序进行其他操作。
[0041]具体的操作为,如图7所示,布料件24包括布料板和布料板周边设置的围板243,布料板为一折形板体构成,折形板体的高度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逐渐减小,折形板体的宽度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逐渐增大,折形板体包括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板体241和第二板体242,第二板体242较低端的侧边设置成平齐的刀刃状,第二板体242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5°,第一板体241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5?8°,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进料管口与第一板体241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13下端出料管口 131的芯线与第一板体241的夹角为8?10°,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出料管口 131设置成截面为椭球形的喇叭状(亦即下端出料管口 131设置成喇叭状且下端出料管口 131的截面为椭球形)。上述布料板可以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提高后续的茶叶晾干效果。上述角度的控制很有必要,其可以使得茶叶平顺的落至输送网带上,防止茶叶与输送网带撞击,使得茶叶卡在网孔内或者破碎,通过大量实验优化发现,采用上述角度进行实施,茶叶的破损率可降至0.8%以下,大大提高茶叶品质。布料件24通过连接件与机座相固接。
[0042]由于茶叶在烫青过程中,茶叶表面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物会溶在热水中,为了节能,一般热水和热气流是重复回收利用,因此,本发明采用如图8所示方案进行实施:集水槽23的出水口与粗滤装置1A相连接,粗滤装置1A的出水口与有机物去除装置1B相连接,有机物去除装置1B的出水口与加热器1C相连接,加热器1C的出水口与热水罐1D相连接,热水罐1D的出水口与热水管相连通连接;风箱的出气管接口与第一风机20A相连接,第一风机的出气口与除湿装置20B相连接,除湿装置20B的出气口与加热装置20C相连接,加热装置20C的出气口与第二风机20D相连接,第二风机20D的出气口与风箱的进气管接口相连接。粗滤装置1A可为一般的网过滤装置,用于去除一些较大的杂质,有机物去除装置1B主要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农药残留物,可以是活性炭吸附过滤装置或者其他常用的农药去除装置;加热器1C对热水进行加热,使得热水的水温满足茶叶烫青的需求,粗滤装置10A、有机物去除装置10B、加热器10C、热水罐10D、料斗之间通过泵体实现热水的输送。从而实现节能的基础上保证茶叶的连续烫青。除湿装置20B用于除去热气流中的水分,加热装置20C用于提高热气流的温度以满足茶叶晾干的需求。
[004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发明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摊放:将采摘的一芽两叶的鲜叶置于摊放装置上通风摊放lh,使其青草气散尽,期间翻动茶叶2次,茶叶品种为柿大茶; 烫青:将茶叶置于烫青装置中烫青处理70?80s,控制热水的温度为95?98°C, 杀青、理条、整形:将茶叶送至热风杀青机中210?220°C杀青处理3?5min,杀青后将茶叶冷却并置于槽式理条机中进行理条,理条结束后将茶叶送至茶叶压扁机中进行压扁整形; 烘干:将整形后的茶叶送至烘箱内,140°C —级烘干处理使得茶叶的含水率降至30?35%,一级烘干处理后再将茶叶置于摊放席上进行摊凉;将摊凉后的茶叶倒入烘笼上进行二级烘干处理,控制烘笼顶部温度为70?75°C,足火烘干茶叶至含水率降至3?5% ; 冷藏熟化:烘干后将茶叶置于冷藏装置中3?5°C、冷藏熟化2个月; 提香、包装:将冷藏熟化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内90?95°C提香5?8min,提香结束后冷却并真空包装; 烫青装置包括立状布置用于投加茶叶的料斗和安装料斗的机架,料斗的斗底内壁面为半球形的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料斗口部一侧,弧形面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料接口,料斗绕其芯线转动固定在机架上,料斗与驱动其进行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料斗的口部设置有热水管,热水管为倒圆锥螺旋线状的管体构成,热水管的下端为封堵状,热水管的下段插设在料斗内且热水管位于料斗内的管身上间隔设置出水孔,出水孔的出水方向为斜向下指向料斗的内侧壁面,料斗的下侧设置有烫青输送管,烫青输送管的上端与出料接口绕料斗的芯线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烫青输送管和热水管固定在机架上,热水管的上端与热水罐相连通连接,热水管上相邻的上、下两层出水孔呈间隔交错状布置; 晾干装置包括水平布置的输送网带,输送网带的进料端与烫青输送管的下端出料管口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与输送网带之间设置有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落至输送网带上的布料件,输送网带的中部位于风箱内,输送网带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二网带,第一、二网带之间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与布料件的落料口相对应布置,风箱为长条形的箱体构成,箱体的两端开设供输送网带穿过的空缺部,风箱的底部设置进气管接口,风箱的顶部开设出气管接口,风箱内还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布气板和集气板,布气板和集气板均为孔板构成,集气板位于第一网带的上侧,布气板位于第二网带的下侧,风箱内第一、二网带之间还设置有第一、二气管,第一、二气管分别位于输送网带的两边部且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第一、二气管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一喷气嘴,第一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输送网带的中部,第一、二网带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管,第三气管位于输送网带的出料端且沿输送网带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气管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第二喷气嘴,第二喷气嘴的出气方向斜向上指向远离输送网带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布料件包括布料板和布料板周边设置的围板,布料板为一折形板体构成,折形板体的高度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逐渐减小,折形板体的宽度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逐渐增大,折形板体包括沿输送网带的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二板体较低端的侧边设置成平齐的刀刃状,第二板体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5°,第一板体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5?8°,烫青输送管的下端进料管口与第一板体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下端出料管口的芯线与第一板体 的夹角为8?10°,烫青输送管的下端出料管口设置成截面为椭球形的喇叭状。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扁茶的生产方法,包括摊放、烫青、杀青、理条、整形、烘干、冷藏熟化、提香、包装等操作步骤;烫青操作为:将茶叶置于烫青装置中烫青处理70~80s,控制热水的温度为95~98℃,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茶叶投入料斗中,茶叶将和热水一同螺旋状的从出料接口流出进入烫青输送管,这样每片茶叶都被热水包围在烫青输送管内均匀进行烫青,从而提高烫青效果和缩短烫青时间。同时烫青后的茶叶能够在输送网带上快速晾干,对茶叶快速进行定色和进入下一工序进行处理。
【IPC分类】A23F3/06
【公开号】CN104904891
【申请号】CN201510386847
【发明人】胡刘满
【申请人】安庆万草千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