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心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9

一种背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服装领域,具体是一种背心。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背心的种类已越来越多,如普通背心、降温背心以及保暖背心。
[0003]但现有降温背心,大多采用的是在背心中添加冷源的方式实现降温。尽管这种降温背心可自由随身携带,适合贴身穿着,但冷源会被消耗掉,其降温效果持续时间比较短,不利于成本的降低。此外,现有技术中还有采用水循环降温的背心,采用的是将至少一条冷却管缠绕在背心内,且通过与外部冷却装置形成循环回路进行降温,不仅使用不便,还会因使用的液态水而增加用户的负重感。
[0004]此外,现有保暖背心,要么是太厚,穿戴不便,要么是保暖效果相对较差。且现有保暖背心大都与降温背心相分离,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且增加了存放空间。
[0005]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心,用于克服现有降温背心降温效果持续时间短、以及现有降温背心使用不便且会增加用户负重感的不足。此外,还用于克服现有保暖背心与降温背心相分离的不足,用于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并用于减少背心的存放空间。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心,采用双层背心结构,包括内层背心和设置在内层背心外的外层背心,两层背心之间设有电源、控制器、温度传感器、一组气囊带和用于连通该组气囊带的一组连通管路,各气囊带分别由一组气囊和连通该组气囊的一组气管组成,一气囊带通过充气管与一充气设备相连通,所述的充气管上设有电控阀,所述的电控阀、温度传感器和电源分别与所述的控制器电连接;外层背心、内层背心、各气囊带以及各连通管路之间形成一空腔,与所述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上端设有排气孔,与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下端设有单向进气阀。
[0008]其中,本发明所述背心的初始状态为各气囊带中处于负压状态。
[0009]工作时,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空腔中气体的温度,并将检测值实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温度值与预设的降温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降温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控阀打开,充气设备为各气囊带上的气囊充气,在为气囊充气的过程中,气囊充气后膨胀,空腔的体积不断的增大,外界空气通过单向进气阀和排气孔不断补入,空腔中充满气体;空腔中的气体与人体进行热交换后温度上升,之后通过排气孔排出,在空腔中的气体排出的过程中,空腔中形成一定的负压区,外界气体通过单向进气阀源源不断地补入上述空腔;上述补入空腔中的气体与人体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排气孔排出,空腔始终为一负压空腔,外界气体再次通过单向进气阀源源不断地补入上述空腔;上述热交换、排出与补入气流的过程不断的重复进行,即在排气孔与单向进气阀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用于与外界空气流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带走人体产生的热量,最终达到降温目的。
[0010]其中,所述的电源与控制器之间设有一按钮开关,所述的按钮开关安装在外层背心上。按钮开关的使用,便于依据实际需要控制控制器的通断电,增加本发明使用的灵活性,比如,在温度较高的天气,在没有穿本发明所述的背心时,可通过按钮开关断开电源与控制器的连接,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电能。
[0011]其中,每个气囊带上设有至少4个气囊。
[0012]其中,每个气囊带上的气囊呈一字型分布。
[0013]其中,所述单向进气阀的数量有两个,位于外层背心的门襟的两侧。
[0014]其中,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外层背心的后背的上端。
[0015]其中,各气囊带上的气囊均设置在外层背心上,一气囊带上设有用于向外界排气的排气阀。
[0016]此外,两层背心之间设有电加热组件,所述的电加热组件与所述的控制器电连接。
[0017]其中,所述的电加热组件为电加热芯片。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采用双层背心结构,并在两层背心之间设有温度传感器和一组由多个连通管路相连通的气囊带,各气囊带分别由一组气囊和连通该组气囊的一组气管组成,且一气囊带通过充气管与充气设备相连通,所述的充气管上设有与控制器相连的电控阀,外层背心、内层背心、各气囊带以及各连通管路之间形成一空腔,与所述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上端设有排气孔,与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下端设有单向进气阀,使用时,在达到一定控制条件下,通过充气设备为气囊带上的气囊充气,单向进气阀、空腔与排气孔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用于与外界空气流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带走人体产生的热量,最终达到降温目的,且不但降温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使用方便,还不会增加用户的负重感;
(2)本发明在两层背心之间还设有与控制器相连的电加热组件,结合温度传感器的使用,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达到某种条件时,本发明便于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加热组件加热,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
(3)本发明可在排气孔、空腔与单向进气阀之间形成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与外界空气流形成循环回路,便于热交换之后的气体的排出,也便于电加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在空腔中的快速扩散,最终达到快速保暖的目的,较为实用。
[0019]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2和3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I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2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的后视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I的电气原理框图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2的电气原理框图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3的电气原理框图示意图。
[0021]其中:1、外层背心,2、气囊,3、气管,4、气管,5、气管,6、连通管路,7、连通管路,8、充气设备,9、充气管,10、电控阀,11、电源、12、控制器,13、单向进气阀,14、排气孔,15、排气阀,16、纽扣,17、气管,18、温度传感器,19、空腔;20、按钮开关,21、电加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具体实施方式】1:
如图1、2和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背心,采用双层背心结构,包括内层背心和设置在所述内层背心外围的外层背心1,两层背心之间设有电源11、控制器12、温度传感器18、一组气囊带和用于连通该组气囊带的一组连通管路,如连通管路6和连通管路7,各气囊带分别由一组气囊和连通该组气囊的一组气管组成,一气囊带通过充气管9与一充气设备8相连通,所述的充气管9上设有电控阀10,所述的电控阀10、温度传感器18和电源11分别与所述的控制器12电连接;外层背心1、内层背心、各气囊带以及各连通管路之间形成一空腔19,与所述空腔19相对的外层背心I的上端设有排气孔14,与空腔19相对的外层背心I的下端设有单向进气阀13。
[0024]每个气囊带上设有至少4个气囊,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分别由4个气囊及用于连通该4个气囊的3个气管组成的5个气囊带,和分别由5个气囊及用于连通该5个气囊的4个气管组成的4个气囊带。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向进气阀13的数量有两个,位于外层背心I的门襟的两侧;排气孔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外层背心I的后背的上端。
[0026]各气囊带上的气囊分别安装在外层背心I上,一气囊带上设有用于向外界排气的排气阀15。
[0027]其中,本发明所述背心的初始状态为各气囊带中处于负压状态。
[0028]工作时,温度传感器18实时检测所述空腔19中气体的温度,并将检测值实时传输给控制器12,控制器12将接收到的温度值与预设的降温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降温温度阈值时,控制器12控制电控阀10打开,充气设备8为气囊带上的气囊充气,在为气囊充气的过程中,气囊充气后膨胀,空腔19的体积不断的增大,外界空气通过单向进气阀13和排气孔14不断补入,空腔19中充满气体;空腔19中的气体与人体进行热交换后温度上升,之后通过排气孔14排出,在空腔19中的气体排出的过程中,空腔19中形成一定的负压区,外界气体通过单向进气阀13源源不断地补入上述空腔19 ;上述补入空腔19中的气体与人体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排气孔14排出,空腔19始终为一负压空腔,外界气体再次通过单向进气阀13源源不断地补入上述空腔19 ;上述热交换、排出与补入气流的过程不断的重复进行,即在排气孔14与单向进气阀13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用于与外界空气流形成循环回路,从而带走人体产生的热量,最终达到降温目的。
[0029]使用时,可通过控制器12控制电控阀10的开启时长,进而合理控制充气设备8的充气时长,以增加本发明使用的安全性。
[0030]此外,本发明在用后,可通过排气阀15将各气囊带中的气体排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背心的体积,便于存放。
[0031]综上,本发明采用背心内外气流的热交换方式实现降温,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降温效率的持续时间,而且使用方便,还相对降低了用户的负重感,较为实用。
[0032]【具体实施方式】2:
与【具体实施方式】I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别在于:所述的电源11与控制器12之间设有一按钮开关20,所述的按钮开关20安装在外层背心I上。如图1、3和6所示。
[0033]其中,按钮开关20的使用,便于依据实际需要控制控制器12的通断电,增加本发明使用的灵活性,比如,在温度较高的天气,在没有使用本发明所述的背心时,可通过按钮开关20断开电源11与控制器12的连接,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电能,较为实用。
[0034]【具体实施方式】3:
与【具体实施方式】2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区别在于:外层背心I和内层背心之间设有电加热组件21,所述的电加热组件21与所述的控制器12电连接。所述的电加热组件21为电加热芯片。如图1、4和7所示。
[0035]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加热组件21安装在内层背心的下端,且与一单向进气阀13位置相对。
[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带的初始状态为负压状态,便于存放。工作时,温度传感器18实时检测所述空腔19中气体的温度,并将检测值实时传输给控制器12,控制器12将接收到的温度值与预设的升温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为检测值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升温温度阈值时:一方面,控制器12控制电控阀10打开,充气设备8为各气囊带上的气囊充气,在为气囊充气的过程中,气囊充气后膨胀,空腔19的体积不断的增大,外界空气通过单向进气阀13和排气孔14不断进入上述空腔19 ;另一方面,控制器12控制电加热组件21加热,电加热组件21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空腔19中的气体吸收电加热组件21产生的热量,气体温度升高后上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将电加热组件21产生的热量源源不断地送入空腔19,热交换之后,源源不断地通过排气孔14排出,进而在排气孔14与单向进气阀13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用于与外界空气流形成循环回路,便于热交换之后的气体的排出,也便于电加热组件21产生的热量在所述空腔19中的快速扩散,最终达到保暖目的。
[0037]具体地,使用时,可通过控制器12控制电控阀10的开启时长,进而合理控制充气设备8的充气时长,以增加本发明使用的安全性。
[0038]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背心,包括内层背心和设置在所述内层背心外的外层背心,其特征在于:两层背心之间设有电源、控制器、温度传感器、一组气囊带和用于连通该组气囊带的一组连通管路,各气囊带分别由一组气囊和连通该组气囊的一组气管组成;一气囊带通过充气管与一充气设备相连通,所述的充气管上设有电控阀;所述的电控阀、温度传感器和电源分别与所述的控制器电连接;外层背心、内层背心、各气囊带以及各连通管路之间形成一空腔,与所述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上端设有排气孔,与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下端设有单向进气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与控制器之间设有一按钮开关,所述的按钮开关安装在外层背心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每个气囊带上设有至少4个气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每个气囊带上的气囊呈一字型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进气阀的数量有两个,位于外层背心的门襟的两侧。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孔的数量为两个,位于外层背心的后背的上端。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各气囊带上的气囊均设置在外层背心上,一气囊带上设有用于向外界排气的排气阀。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两层背心之间设有电加热组件,所述的电加热组件与所述的控制器电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组件为电加热芯片。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心,包括内层背心和设在内层背心外的外层背心,两层背心间设有电源、控制器、温度传感器、一组气囊带和用于连通该组气囊带的一组连通管路,各气囊带分别由一组气囊和连通该组气囊的一组气管组成,一气囊带通过充气管与一充气设备相连通,充气管上设有电控阀,电控阀、温度传感器和电源分别与控制器相连;外层背心、内层背心、各气囊带以及各连通管路之间形成一空腔,与该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上端设有排气孔,与空腔相对的外层背心的下端设有单向进气阀。两层背心之间设有与控制器相连的电加热组件。该方案降温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使用方便且不会增加用户的负重感。并实现了保暖功能,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IPC分类】A41D13/005
【公开号】CN104905426
【申请号】CN201510383772
【发明人】贾鑫
【申请人】山东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