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服装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服装裁剪方法一般都是采用静态假模做出的标准裁剪,在服装的伸展部位未适当增加宽放量,当肢体剧烈运动时,伸展部位的尺寸不会随着运动状态进行调整,造成肢体舒展困难,影响服装的舒适度,并且,在肢体运动的拉扯下该伸展部位易出现变形、脱线、开线等严重问题,服装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000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剪裁工艺简单、制作出的服装更精准合身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该方法是在服装的运动部位增加一宽放补片,使得伸展四肢更加自然,服装的使用寿命大大提尚。
[0005]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服装的伸展部位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和宽放距离;
步骤3、确定宽放补片的形状;
步骤4、沿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方向,将宽放距离所在的两边分别连接在所述两道连接缝上。
[0006]其中,步骤2还包括:
步骤2.1、测量所述伸展部位的实际伸展角度、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及服装上该伸展部位的平铺宽度;
步骤2.2、确定该伸展部位的目标伸展角度及一数值不大于所述平铺宽度的长度参数;
步骤2.3、根据角度参数=(目标伸展角度一实际伸展角度)/弹力系数,计算一角度参数;
步骤2.4、根据宽放距离=2*长度参数* tan (角度参数/2),计算出宽放补片的宽放距离;根据长度距离=长度参数、或长度距离=2*长度参数,计算出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
[0007]进一步的,步骤2.1中实际伸展角度即伸展部位未设置宽放补片时的伸展角度,根据弹力系数=适量可回缩拉伸后长度/布料原本长度,计算面料的弹力系数。
[0008]步骤2.2中伸展部位的目标伸展角度即伸展部位的理想活动范围,平铺宽度为服装该伸展部位的周长/ 2。
[0009]当宽放补片为单片时,长度距离=长度参数。当宽放补片为双片时,长度距离=2*长度参数,该双片的宽放距离相同,双片通过宽放距离相同的边连接成一体。
[0010]在实际应用中,该宽放补片形状为对称或非对称,一般来说,宽放补片可为三角形、菱形或椭圆形等形状。
[0011]伸展部位为肘关节、肩部、腰部、髋关节、膝关节、裤裆部及腋窝部。当然,宽放补片一体化连接在服装的伸展部位上。伸展部位为肘关节、肩部及腋窝部时,平铺宽度为衣袖的平铺宽度。伸展部位为髋关节、膝关节、裤裆部时,所述平铺宽度为裤腿的平铺宽度。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服装的伸展部位增加宽放补片,进行运动精裁,可明显减少服装开线,伸展四肢更加自然,特别是针对服装面料弹力较小,服装趋向紧身的情况下,增加宽放补片的效果与作用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人体关节活动状态不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服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宽放补片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服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宽放补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15]运动精裁是独创性的模拟人在“坐立行走”各种运动姿态下的3D立体精准宽放裁剪或增加精裁片的方法。请参见图1所示,人体活动关节的运动部位一般为肘1、肩2、腰3、髋4、膝5等五个主要部位。这五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是:肘关节I的单向活动范围在180°以内,肩部2的前后左右活动范围均在180°以内,腰部3的前后左右活动范围在90°以内,髋关节4的前后左右活动范围在180°以内,膝关节5的单向活动范围在180°以内。根据各关节的运动幅度计算出合适的精裁尺寸,在以上五个部位增加一块宽放补片,或将宽放补片一体化连接在服装的伸展部位上,即将布片直接进行宽放裁剪,制作成本身就带有宽放补片的样式。
[0016]如图2-5所示,本发明提出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服装的伸展部位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该两道连接缝可随肢体运动张开;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L和宽放距离H ;
步骤3、确定宽放补片的形状;
步骤4、沿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方向,将宽放距离所在的两边分别连接或缝制在两道连接缝上。
[0017]其中,步骤2还包括:
步骤2.1、测量伸展部位的实际伸展角度β、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μ及服装上该伸展部位的平铺宽度LI ;
步骤2.2、确定该伸展部位的目标伸展角度Θ及一数值不大于平铺宽度的长度参数
L2 ;
步骤2.3、根据角度参数α =(目标伸展角度Θ —实际伸展角度β) /弹力系数μ,计算一角度参数α ;
步骤2.4、根据宽放距离H= 2*长度参数L2 ~k tan角度参数(α/2),计算出宽放补片的宽放距离H ;根据长度距离L=长度参数、或长度距离L=2*长度参数L2,计算出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L。
[0018]进一步的,步骤2.1中实际伸展角度β即伸展部位未设置宽放补片时的伸展角度,根据弹力系数μ =适量可回缩拉伸后长度/布料原本长度,计算面料的弹力系数μ。
[0019]步骤2.2中伸展部位的目标伸展角度Θ即伸展部位的理想活动范围,平铺宽度LI为服装该伸展部位的周长/ 2。
[0020]当服装的伸展部位是单向活动时,宽放补片可以设计为单片,长度距离L=长度参数L2。当服装的伸展部位是多向活动时,宽放补片可以设计为双片,长度距离L=2*长度参数L2,该双片的宽放距离H相同,双片通过宽放距离H相同的边连接成一体。
[0021]在实际应用中,该宽放补片形状可以设计为对称或非对称。一般来说,宽放补片可为三角形、菱形或椭圆形等形状。
[0022]伸展部位为肘关节1、肩部2、腰部3、髋关节4、膝关节5、裤裆部6及腋窝部7等,实际应用时,服装可选择一个部位单独采用精裁、或多个部位同时采用精裁。其中,例如当伸展部位为腋窝部或肘关节时,伸展部位的平铺宽度LI即为袖宽。
[0023]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服装为上衣,需要增加宽放补片的伸展部位为腋窝7部,该上衣的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上衣的腋窝部7运动张开处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该两道连接缝设置在衣袖根部,连接缝从衣袖正面延伸至衣袖背面,可随手臂运动从腋窝部7多向运动张开;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L和宽放距离H ;
步骤2.1、测量肩部的实际伸展角度β为110°,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μ为1.1,上衣的衣袖平铺宽度LI为15cm ;
步骤2.2、确定肩部的目标伸展角度Θ为180°,将长度参数L2取值为12cm;
步骤 2.3、角度参数 α =(180° — 110° ) / 1.1=41° ;
步骤 2.4、宽放距离 H = 2*L2*tan (α/2) =2*12cm * tan (41 ° /2)=2*12cm*0.37=8.9cm ;由于腋窝部7是多向活动,宽放补片可为双片,其长度距离L=2*L2=2*12cm=24cm;
步骤3、取宽放补片的形状为椭圆形,即椭圆形的长度为24
cm,宽度为8.9cm,宽放补片形状确定;
步骤4、沿椭圆的长度方向,将椭圆的两弧形边分别缝制在两道连接缝上,宽放补片连接在衣袖根部的正面至背面。
[0024]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服装为上衣,需要增加宽放补片的伸展部位为肘关节1,该上衣的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上衣的肘关节I运动张开处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该两道连接缝设置在衣袖的背面,可随肘关节I单向运动张开;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L和宽放距离H ;
步骤2.1、测量肘关节I的实际伸展角度β为120°,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μ为1.5,上衣的衣袖平铺宽度LI为9cm ; 步骤2.2、确定肘关节I的目标伸展角度Θ为180°,将长度参数L2取值为6cm;
步骤 2.3、角度参数 α =(180。—120。) / 1.5=40。;
步骤 2.4、宽放距离 H= 2*L2*tan ( α/2) =2*6cm * tan (40。/2) =2*6cm*0.36=4.3cm ;由于肘关节I是单向活动,宽放补片可为单片,其长度距离L=L2=6cm;
步骤3、取宽放补片的形状为椭圆形,即椭圆形的长度为6cm,宽度为4.3cm,宽放补片形状确定;
步骤4、沿椭圆的长度方向,将椭圆的两弧形边分别缝制在两道连接缝上,宽放补片连接在衣袖肘关节处的背面。
[0025]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服装为裤子,需要增加宽放补片的伸展部位为裤裆部6,该裤子的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裤子的裤裆部6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连接缝从裤档正面延伸至裤档背面,可随腿部多向运动张开;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L和宽放距离H ;
步骤2.1、测量裤裆部6的实际伸展角度β为130°,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μ为1.4,裤子的裤腿平铺宽度LI为20cm ;
步骤2.2、确定裤裆部6的目标伸展角度Θ为180°,将长度参数L2取为18cm;
步骤 2.3、角度参数 α =(180° — 130° ) / 1.4=36° ;
步骤 2.4、宽放距离 H = 2*L2*tan(a/2)=2*18cm *tan (36° /2) =2*18cm*0.32=11.5cm ;由于裤裆部6是多向活动,宽放补片可为双片,其长度距离 L=2*L2=2*18cm=36cm;
步骤3、取宽放补片的形状为菱形,即菱形两相对顶点之间的距离为36cm,另外两顶点之间的距离为11.5cm,宽放补片形状确定;
步骤4、沿菱形的长度方向,将菱形的两斜边分别连接在两道连接缝上,宽放补片缝制在裤腿根部的正面至背面。
[0026]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服装为裤子,需要增加宽放补片的伸展部位为髋关节,该裤子的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裤子的髋关节处4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该连接缝设置在裤腿根部,连接缝从裤腿正面延伸至裤腿背面,可随髋关节4多向运动张开;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L和宽放距离H ;
步骤2.1、测量髋关节4的实际伸展角度β为150°,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μ为1.2,裤子的裤腿平铺宽度LI为15cm ;
步骤2.2、确定肘关节4的目标伸展角度Θ为180°,将长度参数L2取为12cm;
步骤 2.3、角度参数 α =(180° — 150° ) / 1.2=20° ;
步骤 2.4、宽放距离 H = 2*L2*tan (α/2) =2*12cm * tan (20 ° /2)=2*12cm*0.18=4.3 cm ;由于髋关节4是多向活动,宽放补片可为双片,其长度距离L=2*12cm=24cm;
步骤3、取宽放补片的形状为菱形,即菱形两相对顶点之间的距离为24cm,另外两顶点之间的距离为4.3cm,宽放补片形状确定;
步骤4、沿菱形的长度方向,将菱形的两斜边分别连接在两道连接缝上,宽放补片缝制在裤腿根部的正面至背面。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服装的伸展部位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 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和宽放距离; 步骤3、确定宽放补片的形状; 步骤4、沿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方向,将宽放距离所在的两边分别连接或缝制在两道连接缝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还包括: 步骤2.1、测量所述伸展部位的实际伸展角度、服装使用面料的弹力系数及服装上该伸展部位的平铺宽度; 步骤2.2、确定该伸展部位的目标伸展角度及一数值不大于所述平铺宽度的长度参数; 步骤2.3、根据角度参数=(目标伸展角度一实际伸展角度)/弹力系数,计算一角度参数; 步骤2.4、根据宽放距离=2*长度参数* tan (角度参数/2),计算出宽放补片的宽放距离;根据长度距离=长度参数、或长度距离=2*长度参数,计算出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1中实际伸展角度即伸展部位未设置宽放补片时的伸展角度,根据弹力系数=适量可回缩拉伸后长度/布料原本长度,计算面料的弹力系数。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2中伸展部位的目标伸展角度即伸展部位的理想活动范围,平铺宽度为服装该伸展部位的周长/ 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4中伸展部位为单向活动时,宽放补片为单片,其长度距离=长度参数;所述伸展部位为多向活动时,宽放补片为双片,其长度距离=2*长度参数,该双片的宽放距离相同,双片通过宽放距离相同的边连接成一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该宽放补片形状为对称或非对称。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该宽放补片为三角形、菱形或椭圆形。8.如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部位为肘关节、肩部、腰部、髋关节、膝关节、裤裆部及腋窝部。9.如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宽放补片一体化连接在服装的伸展部位上。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部位为肘关节、肩部及腋窝部时,所述平铺宽度为衣袖的平铺宽度;所述伸展部位为髋关节、膝关节、裤裆部时,所述平铺宽度为裤腿的平铺宽度。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装3D运动精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服装的伸展部位切开形成两道连接缝;步骤2、计算连接缝处所需的一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和宽放距离;步骤3、确定宽放补片的形状;步骤4、沿宽放补片的长度距离方向,将宽放距离所在的两边分别连接在所述两道连接缝上。本发明在服装的伸展部位增加宽放补片,进行运动精裁,可明显减少服装开线,伸展四肢更加自然,特别是针对服装面料弹力较小,服装趋向紧身的情况下,增加宽放补片的效果与作用更加明显。
【IPC分类】A41H3/00
【公开号】CN104905457
【申请号】CN201510220200
【发明人】李登, 杨晶, 陈水清
【申请人】深圳市美立方时尚用品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