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1

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桡动脉压迫器,主要有气囊压迫器和旋钮压迫器两大类。前者通过向气囊内注入不同体积的空气来控制气囊对桡动脉穿刺点的压力来达到止血目的,后者则通过旋钮来控制对桡动脉穿刺点的压力来达到止血目的。
[0003]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上述两种类型的压迫器均具有诸多缺陷,例如:
[0004]I)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无法施加恰当的止血压力。为防止出血,医务人员往往施加过大的压力,过长时间,导致部分患者压迫部位严重不适,疼痛,甚至桡动脉闭塞。
[0005]2)当需要调整压迫器位置时,需要先松开压迫器,调整位置后,再重新注入空气或旋紧旋钮。在此过程中,需要至少两位医务人员的协助,同时无法避免桡动脉的出血,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刺激,同时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桡动脉压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
[000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压迫体和第二压迫体;所述第一压迫体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螺纹杆和第一固定带,所述第一螺纹杆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后连接有第一压迫垫,所述第一固定带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所述第二压迫体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螺纹杆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二螺纹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后连接有第二压迫垫,所述第二固定带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
[0008]其中,在上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中,所述第一压迫垫的面积为1CM2,所述第二压迫体的面积为2CM2。
[0009]其中,在上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中,所述第一压迫体和所述第二压迫体之间通过弹性橡胶环相连。
[0010]其中,在上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中,所述第一压迫体和所述第二压迫体之间的距离为2CM。
[0011]其中,在上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中,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头部连接有第一旋钮,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头部连接有第二旋钮。
[0012]其中,在上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上均设置有调节其长度的扣带。
[0013]其中,在上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中,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均为弹性带。
[0014]本发明的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可以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单个压迫点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桡动脉压迫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当临床出现穿刺点出血等需要调整第一压迫点位置时,可以临时增加第二压迫点压力后,旋松第一压迫点旋钮,待调整位置后再旋紧第一压迫点旋钮,并再适当减少第二压迫点压力,从而顺利完成压迫点位置调整,使得该操作仅需一名医务人员即可完成,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工作量。
[0015]本发明的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桡动脉压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16]图1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
[0018]I为第一压迫体;2为第二压迫体;3为第一支撑板;4为第一螺纹杆5为第一固定带;6为第一压迫垫;7为第二支撑板;8为第二螺纹杆;9为第二固定带;10为第二压迫垫;11为弹性橡胶环;12为第一旋钮;13为第二旋钮;14为扣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0020]本发明实施例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压迫体I和第二压迫体2,第一压迫体I用于止血,第二压迫体2用于减压。
[0021]具体而言,第一压迫体I包括第一支撑板3、第一螺纹杆4和第一固定带5,第一螺纹杆4贯穿第一支撑板3后连接有第一压迫垫6,第一固定带5连接在第一支撑板3的两端。第一压迫垫6与皮肤接触面积为1CM2,其主要作用为止血。第一螺纹杆4的头部连接有第一旋钮12,通过旋转第一旋钮12来控制第一压迫垫6。第一固定带5为弹性带,第一固定带5上设置有调节其长度的扣带14,通过扣带14与第一旋钮12的相互搭配,可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调整压迫力度。
[0022]第二压迫体2包括第二支撑板7、第二螺纹杆8和第二固定带9,第二螺纹杆8贯穿第二支撑板7后连接有第二压迫垫10,第二固定带9连接在第二支撑板7的两端。第二压迫垫10与皮肤接触面积为2CM2,其主要作用为减压。第二螺纹杆8的头部连接有第二旋钮13,通过旋转第二旋钮13来控制第二压迫垫10。第二固定带9为弹性带,第二固定带9上设置有调节其长度的扣带14,通过扣带14与第二旋钮13的相互搭配,可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调整压迫力度
[00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迫体I和第二压迫体2之间通过弹性橡胶环11相连,且第一压迫体I和第二压迫体2之间的距离为2CM。
[0024]由于桡动脉压迫器的原理是通过体外给予桡动脉穿刺点机械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所需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患者体质、药物、穿刺点大小、血压等多种因素,穿刺点血压越高所需压力越大,患者不适感越强。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均为单压迫点设计,其缺点已如前述。本发明主要通过使用独创的双压迫点,双旋钮设计,在桡动脉穿刺压迫点(第一压迫垫6)前,设置第二压迫垫10。桡动脉血流由近心端首先通过第二压迫垫10,通过第二旋钮13施压可以降低压迫点远端血流速度和压力,为止血创造良好的条件,然后通过第一压迫垫6上方的第一旋钮12施压,最终达到止血目的。
[0025]与传统单旋钮压迫器相比,本发明可以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单个压迫点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桡动脉压迫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当临床出现穿刺点出血等需要调整第一压迫点位置时,可以临时增加第二压迫点压力后,旋松第一压迫点旋钮,待调整位置后再旋紧第一压迫点旋钮,并再适当减少第二压迫点压力,从而顺利完成压迫点位置调整,使得该操作仅需一名医务人员即可完成,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工作量。
[0026]目前我国每年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检查和治疗的患者数百万例,数量巨大。使用本发明压迫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桡动脉压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患者,男,6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使用传统单压迫点压迫器止血,术后2小时,患者诉压迫点远端手部肿胀、疼痛,旋松按钮后,穿刺点有出血;遂换用本发明的压迫器,患者肿胀、疼痛消失,穿刺点亦未出血,患者表示满意。患者,女,72岁,冠心病患者,接受烧动脉冠脉介入手术后使用本发明压迫器,术后I小时后如厕时不慎将压迫器碰歪,穿刺点出血,医生闻讯后,即刻旋紧第二压迫点旋钮,穿刺点出血明显减慢。然后重新调整第一穿刺点位置后,旋紧旋钮,出血停止。
[0027]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主权项】
1.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压迫体(I)和第二压迫体⑵; 所述第一压迫体(I)包括第一支撑板(3)、第一螺纹杆(4)和第一固定带(5),所述第一螺纹杆(4)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3)后连接有第一压迫垫(6),所述第一固定带(5)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3)的两端; 所述第二压迫体(2)包括第二支撑板(7)、第二螺纹杆(8)和第二固定带(9),所述第二螺纹杆(8)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7)后连接有第二压迫垫(10),所述第二固定带(9)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7)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迫垫(6)的面积为1CM2,所述第二压迫体(2)的面积为2CM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迫体(I)和所述第二压迫体(2)之间通过弹性橡胶环(11)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迫体(I)和所述第二压迫体(2)之间的距离为2C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杆(4)的头部连接有第一旋钮(12),所述第二螺纹杆(8)的头部连接有第二旋钮(13)。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5)和所述第二固定带(9)上均设置有调节其长度的扣带(1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5)和所述第二固定带(9)均为弹性带。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第一压迫体和第二压迫体;所述第一压迫体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螺纹杆和第一固定带,所述第一螺纹杆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后连接有第一压迫垫,所述第一固定带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所述第二压迫体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螺纹杆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二螺纹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板后连接有第二压迫垫,所述第二固定带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本发明的一种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桡动脉压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IPC分类】A61B17/132
【公开号】CN104905844
【申请号】CN201510282096
【发明人】侯磊, 许锋
【申请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8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