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疹的中药外用剂及其制法

xiaoxiao2020-10-23  9

治疗湿疹的中药外用剂及其制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医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湿瘆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 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 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瘆的发生。外界刺激如 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 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瘆为主, 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0003] 湿瘆发病原因复杂,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中医称湿瘆为"浸淫疮"、 "湿毒疮"、"血风疮"等。发病的部位有耳部、乳房、脐部、肛门、阴囊等处。清?吴谦《医宗金 鉴?血风疮》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 可见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四经的病变有密切的关系。湿瘆的发病机制以体虚为本,风 湿热毒邪为标。湿瘆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 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因 此,在应以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为治疗原则。
[0004] 申请公布号CN104027421A(申请号201410280550. 3)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公开 了一种外治湿瘆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生山楂55-65克,生大黄45-50克,大楓 子35-45克,蛇床子25-30克,地肤子25-35克,苦参50-65克,蝉蜕15-25克,白矾55-60克。 申请公布号CN103800755A(申请号201210595207. 9)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湿 疼护理液,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忍冬藤10-20份、白]E10-20份、白藓皮15-20份、 苍耳子10-15份、大风子1-3份、八月札10-15份、赤芍10-20份、山海螺6-12份、水红花 子6-12份、菝葜6-12份、鬼羽箭10-15份、马鞭草6-12份。申请公布号CN103157047 A(申请号201110408943. 4)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瘆的中药,由以下重 量份的原料制成:生地18_22g;银花18-22g;桔梗18-22g;白芷18-22g;土苓28-33g;苦参 ll_17g;赤芍ll_17g;虫蜕ll-17g;丹皮ll-17g;甘草3-7g;白藓草28-33g;连翘18-22g。
[0005] 西医治疗本病多是内服抗组胺药物,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后患者短期疗效尚可, 但极易复发。亚急性湿瘆常由亚急性湿瘆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迀延发展而来,脾虚湿热 内蕴型亚急性湿瘆是各证型亚急性湿瘆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中医药治疗湿瘆具有一定的优 势,能有效地减轻皮瘆,减少复发,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治疗成本 低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及制备方法。
[0007]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海桐皮10-16 ;东风草 8-13 ;千里光11-17 ;木槿子9-16 ;防风10-14 ;瓦松5-10 ;小蜡树9-15 ;刺蒺藜7-13 ;五色 梅叶11-16 ;古山龙8-15 ;焦栀子10-13 ;牙疳药7-15 ;紫花地丁 9-14 ;牛至10-15 ;玉柏 7-12 ;半边旗 9-13。
[0008] 优选的方案中,海桐皮12-14;东风草9. 5-11. 5;千里光13-15;木槿子11-14;防 风11-13 ;瓦松7-8 ;小蜡树11-13 ;刺蒺藜9-11 ;五色梅叶12-15 ;古山龙10-13 ;焦栀子 11-12;牙疳药9-13;紫花地丁 10-13;牛至11-14;玉柏8-11;半边旗10-12。
[0009] 更加优选的,海桐皮13;东风草10. 5;千里光14;木槿子12. 5;防风12;瓦松7. 5 ; 小蜡树12;刺蒺藜10 ;五色梅叶13. 5 ;古山龙11. 5 ;焦栀子11. 5 ;牙疳药11 ;紫花地丁 11. 5 ;牛至12. 5 ;玉柏9. 5 ;半边旗11。
[0010]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 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 回流提取40-56分钟(优选第一次回流提取46-50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26-40分钟(优选 第二次回流提取30-36分钟),第三次回流提取12-28分钟(优选第三次回流提取16-24分 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稠膏,喷 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8-14倍量的清水(优选加10-12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 然后武火加热煮沸,转文火煎煮1-1. 6小时(优选转文火煎煮1. 2-1. 4小时),过滤,药渣再 加8-10倍量的清水(优选药渣再加8. 5-9. 5倍量的清水),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35-55 分钟(优选转文火煎煮40-50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18-32分钟(优 选文火加热煎煮22-28分钟),三层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冰片和明矾,搅拌使之充分溶 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
[0011] 上述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2)中乙醇的量为原 料药量的4-8倍(优选的乙醇的量为原料药量的5-7倍,更加优选的乙醇的量为原料药量的 6倍)。
[0012] 上述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2)中乙醇的质量浓 度为45%-75% (优选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55%-65%,更加优选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60%)。
[0013] 上述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3)中浸泡的时间为 2. 2-3. 8小时(优选的浸泡的时间为2. 6-3. 4小时,更加优选的浸泡的时间为3. 0小时)。
[0014] 上述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3)中武火加热煮沸 的时间为12-20分钟(优选的武火加热煮沸的时间为14-18分钟,更加优选的武火加热煮沸 的时间为16分钟)。
[0015] 上述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4)中冰片的质量 分数为5. 5%-8. 5% (优选的冰片的质量分数为6. 5%-7. 5%,更加优选的冰片的质量分数为 7. 0%)〇
[0016] 上述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优选的方案是,步骤(4)中明矾的质量 分数为4. 0%_6. 0% (优选的明研^的质量分数为4. 5%_5. 5%,更加优选的明研^的质量分数为 5. 0%)〇
[0017] 各原料药的药理功效分别为: 海桐皮:基原: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化学成份:树皮含刺桐灵碱、氨基酸和有机酸。 种子含油,油中含饱和有机酸36. 7%和不饱和有机酸(油酸、亚油酸)63. 3%,另含下箴刺桐 碱。性味:苦辛,平。归经:入肝、脾经。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杀虫。治风湿痹痛,痢 疾,牙痛,疥癣。
[0018] 东风草:基原:为菊科植物东风草的全草。性味:味苦;微辛;性凉。功能主治:清 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风瘆;疥疮;皮肤瘙痒;痈肿疮疖;跌 打红肿。
[0019] 千里光:基原:本品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以全草入药。化学成份:毛莨黄 素、菊黄素、黄酮、鞣质、生物碱等。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明目。治各 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 冒,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瘆,烫伤,滴虫性阴道炎。用于风热感冒、 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瘆疮疖。
[0020] 木槿子:基原: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果实。化学成份:种子油含锦葵酸,胖大 海 酸,十四碳三烯酸,十六碳三烯酸,十六碳一烯酸,硬脂酸,十八碳一烯酸,十八碳二烯酸, 十八碳三烯酸,还含a-0-S-生育酚,0-谷甾醇,莱油甾醇,a-、0-胡萝卜素,3,4_二羟 基-0-胡萝卜素。药理作用:同属植物果实的水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1/2半数致死 量),对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性味:甘;寒。归经:肺;心;肝经。功能主治:清肺 化痰;止头痛;解毒。主痰喘咳嗽;支气管炎;偏正头痛;黄水疮;湿瘆。
[0021] 瓦松:基原: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红瓦松等的全草。化学成份:含大量草酸。性 味:酸苦,凉,有毒。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利湿, 消肿。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瘆,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0022] 小蜡树:基原: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小蜡树,以叶入药。药理作用:抑菌试验证明,叶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肺炎 杆菌有极强的抗菌作用。性味: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感冒发热;肺 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湿热黄疸;痢疾;痈肿疮毒;湿瘆;皮炎;跌打损伤;烫伤。
[0023] 防风:基原: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 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 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化学成份:防风含挥发 油、甘露醇、苦味甙等。性味:辛、甘.温。归经:归膀胱、肝、脾经。功效:解表祛风,胜湿, 止痉。主治: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瘆瘙痒,破伤风。
[0024] 刺蒺藜:基原: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化学成份: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_葡 萄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刺蒺藜甙、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 5%及少量挥发油、鞣 质、树脂、留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和哈尔明碱, 不含皂甙。药理作用:①降低血压作用;②利尿作用。性味:苦辛,温。归经:入肝、肺经。 功能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 疬。
[0025] 五色梅叶:基原:为马鞭草科植物马樱丹的叶或嫩枝叶。化学成份:茎、叶含马缨 丹烯A、B,马缨丹酸,马缨丹异酸,齐墩果酸,齐墩果酮酸,22 0 -羟基-3-氧代-12-齐墩 果烯28-酸,24-羟基-3-氧代-12-齐墩果烯-28-酸,3-氧代-12-乌苏烯-28-酸,白桦 脂酸,白桦脂酮酸,马缨丹白桦脂酸,叶还含马缨丹酮,二甲基丙烯酰氧基马缨丹酸,马缨丹 黄酮甙,22-羟基马缨丹异酸,毛蕊花甙,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及水杨酸等。药理作 用:1.解热、抗肿瘤等作用叶含有的马缨丹烯A有解热作用;含有的毛蕊花甙在体外有抗 微生物、免疫抑制和抗肿瘤作用,又是大鼠脑蛋白激酶C抑制剂。另含有的生物碱能降低狗 的血压,加快加深呼吸并引起战栗;兴奋大鼠肠管而抑制子宫活动。2.免疫作用:给羊灌服 五色梅叶粉200mg/ (kg*d),连续110d,能显着抑制中毒羊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也 显着降低脾网状内皮细胞非特异性吞噬功能。性味:味辛;苦;性凉;无毒。功能主治:清热 解毒;祛风止痒。主痈肿毒疮;湿瘆;疥癣;皮炎;跌打损伤。
[0026] 古山龙:基原: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的根或茎藤。化学成份:古山龙茎含掌叶防已 碱,小檗碱以及药根碱。根含小檗碱及药根碱。药理作用:有降压、止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性味:苦;寒;小毒。归经:心;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清 热利湿;泻火解毒。主肠炎;菌痢;黄疸;疟疾;疖肿;湿瘆;阴道炎;支气管炎;百日咳;扁 桃体炎;眼结膜炎。
[0027]栀子:基原: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味苦、寒。归心、肝、肺、胃经。主要化学成 分为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0-谷留醇。另 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I- 0 -D-龙 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效。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 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0028]焦栀子的炮制方法: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0029] 牙疳药:基原: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粗糙钩毛耳草的全草。性味:味辛;甘; 微苦;性平。归经:胃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健脾消积。主牙疳;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炎; 泄泻;痢疾;皮肤瘙痒。
[0030] 紫花地丁 :基原:本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性味:苦、辛,寒。归经: 归心、肝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0031] 牛至:基原:为唇形科牛至属牛至,以全草入药。化学成份:全草含水苏糖和挥发 油,油中主要含百里香酚,香荆芥酚,乙酸牛儿醇酯及聚伞花素等,叶还含熊果酸。药理作 用:1.抗微生物作用,牛至挥发油对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荆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2.对平滑肌的作用,牛至挥发油对大鼠离体肠管主动收缩及氯化钡(BaC12)引起的收 缩无明显影响,但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有较弱的对抗作用。性味:味辛;微苦;性凉。功 能主治:解表;理气;清暑;利湿。主感冒发热;中暑;胸膈胀满;腹痛吐泻痢疾;黄疸;水肿; 带下;小儿疽积;麻瘆;皮肤瘙痒;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0032] 玉柏:基原:为石松科植物玉柏的全草。性味:酸;温;无毒。归经:肺;肾经。功 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主风湿痹痛;腰腿痛;肢体麻木;跌打扭伤;小儿 麻痹症后遗症。
[0033]半边旗:基原: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以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凉。功 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外用治跌 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疡疖肿,湿瘆,毒蛇咬伤。
[0034]本发明的技术优势还体现在: 八本发明中药外用剂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理论,并具有祛 风除湿、解毒止痒之功效,对各种原因引发的急、慢性湿瘆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么本发明产品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药物直达患处,作用迅速,无任何毒副作用,对湿瘆 的治疗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0035] 3、疗效显著,药源广,成本低廉,能够减轻患者负担。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实验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0037]实施例1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55g/ 份):海桐皮16份;东风草13份;千里光17份;木槿子16份;防风14份;瓦松10份;小蜡 树15份;刺蒺藜13份;五色梅叶16份;古山龙15份;焦栀子13份;牙疳药15份;紫花地 丁 14份;牛至15份;玉柏12份;半边旗13份。
[0038]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是: (1) 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4倍原料药量的质量浓度为45% 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回流提取40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26分钟,第三次回流 提取12分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 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8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2. 2小时,然后武火加热煮沸12 分钟,转文火煎煮1小时,过滤,药渣再加8倍量的清水,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35分 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18分钟,三层 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5. 5%的冰片和质量分数为4. 0%的明矾,搅拌使之充 分溶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
[0039] 本发明所得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是: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 三次,5天一个疗程。
[0040]实施例2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35g/ 份):海桐皮16份;东风草13份;千里光17份;木槿子16份;防 风14份;瓦松10份;小蜡 树15份;刺蒺藜13份;五色梅叶16份;古山龙15份;焦栀子13份;牙疳药15份;紫花地 丁 14份;牛至15份;玉柏12份;半边旗13份。
[0041]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是: (1)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8倍原料药量的质量浓度为75% 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回流提取56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40分钟,第三次回流 提取28分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 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14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3. 8小时,然后武火加热煮沸20 分钟,转文火煎煮1. 6小时,过滤,药渣再加10倍量的清水,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55 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32分钟,三层 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 5%的冰片和质量分数为6. 0%的明矾,搅拌使之充 分溶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
[0042]本发明所得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是: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 三次,5天一个疗程。
[0043]典型病例:宋XX,男,12个月,其目代述:患者三天前经常哭闹,睡眠不安,大腿根 部有小片红斑,皮肤潮红,曾涂抹药膏治疗。未见好转,于2013年5月22日来我院就诊。经 询问:患儿夜晚一直带尿不湿睡觉,患处因不透气而形成湿瘆。检查患处无明显瘙痒,触之 患儿疼痛,患处皮肤潮红,有少量红斑,诊断为轻度急性湿瘆。
[0044]使用本实施例所得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使用方法: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 抹于患处,每天三次,5天一个疗程。使用三天后,患处湿瘆明显消退,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 常,使用一个疗程后,患者湿瘆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痊愈。停药后无复发。
[0045] 实施例3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50g/ 份):海桐皮12份;东风草9. 5份;千里光13份;木槿子11份;防风11份;瓦松7份;小蜡 树11份;刺蒺藜9份;五色梅叶12份;古山龙10份;焦栀子11份;牙疳药9份;紫花地丁 10份;牛至11份;玉柏8份;半边旗10份。
[0046]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是: (1) 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5倍原料药量的质量浓度为55% 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回流提取46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30分钟,第三次回流 提取16分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 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10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2. 6小时,然后武火加热煮沸14 分钟,转文火煎煮1. 2小时,过滤,药渣再加8. 5倍量的清水,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40 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22分钟,三层 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6. 5%的冰片和质量分数为4. 5%的明矾,搅拌使之充 分溶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
[0047]本发明所得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是: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 三次,5天一个疗程。
[0048] 实施例4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40g/ 份):海桐皮14份;东风草11. 5份;千里光15份;木槿子14份;防风13份;瓦松8份;小 蜡树13份;刺蒺藜11份;五色梅叶15份;古山龙13份;焦栀子12份;牙疳药13份;紫花 地丁 13份;牛至14份;玉柏11份;半边旗12份。
[0049]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是: (1) 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7倍原料药量的质量浓度为65% 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回流提取50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36分钟,第三次回流 提取24分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 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12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2. 6小时,然后武火加热煮沸18 分钟,转文火煎煮1. 4小时,过滤,药渣再加9. 5倍量的清水,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50 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28分钟,三层 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7. 5%的冰片和质量分数为5. 5%的明矾,搅拌使之充 分溶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
[0050] 本发明所得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是: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 三次,5天一个疗程。
[0051] 典型病例: 唐XX,男,33岁,患者自述: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出差,以至于难以适应某些地方的气 候,导致面部、小腿等部位出现红瘆,瘙痒,患者经常挠抓,导致部分皮肤损害严重,患处出 现少量渗液,由于瘙痒常常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患者曾在某皮肤医院治疗,每次治疗后 不久又复发,令患者痛苦不堪。后来家人多方打听了解到我医院治疗湿瘆疗效显著。于2011 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检查:患者面部及两手前臂、大腿部满布鲜红色红斑、丘瘆,患处 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甚剧,灼热感明显,有口渴,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诊断为慢性湿 瘆。
[0052] 使用本实施例所得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使用方法: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 抹于患处,每天三次,5天一个疗程。使用两个疗程后,患者红斑、丘瘆明显减轻,瘙痒亦明显 缓解,其它症状亦明显好转,使用三个疗程后,患者湿瘆症状完全消失,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自感痊愈,半年后回访,症状无反复。
[0053]实施例5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45g/ 份):海桐皮13份;东风草10. 5份;千里光14份;木槿子12. 5份;防风12份;瓦松7. 5份; 小蜡树12份;刺蒺藜10份;五色梅叶13. 5份;古山龙11. 5份;焦栀子11. 5份;牙疳药11 份;紫花地丁 11. 5份;牛至12. 5份;玉柏9. 5份;半边旗11份。
[0054]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是: (1)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6倍原料药量的质量浓度为60% 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回流提取48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33分钟,第三次回流 提取20分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 稠膏,喷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11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3. 0小时,然后武火加热煮沸16 分钟,转文火煎煮1. 3小时,过滤,药渣再加9倍量的清水9,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45 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25分钟,三层 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7. 0%的冰片和质量分数为5. 0%的明矾,搅拌使之充 分溶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
[0055] 本发明所得中药外用剂的使用方法是:将患处洗净,取本品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 三次,5天一个疗程。
[0056] 试验例:本发明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 (实施例5)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I.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诊断为湿瘆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 患者共166例,女性患者共134例,年龄在1-67岁。患者中急性湿瘆患者共123例,亚急性 湿瘆患者共78例,慢性湿瘆患者共99例。
[0057] 1. 2诊断标准 湿瘆的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湿瘆的诊断标准:①、急性发病,皮损由红斑、丘瘆、水 疱组成。集簇成片状,因搔抓常引起糜烂、渗出、结痂和化脓等改变,边缘不清,常呈对称分 布。②、剧烈瘙痒。(2)亚急性湿瘆的诊断标准:为急性炎症减轻后,皮瘆以小丘瘆、鳞肩和 结痂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瘆、水疱及糜烂;皮损较为局限,瘙痒仍较剧烈;(3)慢性湿瘆的 诊断标准:①、可从急性湿瘆反复发作而致或开始即呈慢性。②、好发于面部、耳后、肘、月国 窝、小腿、外阴和肛门等部位,伴剧痒。③、皮损较局限,肥厚浸润显著,境界清楚,多有色素 沉着。④、病程慢性,常有急性发作。
[0058] 1. 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使用本发明所得产品,使用方法:将患处洗净,取本品 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三次,5天一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其他药品(如湿瘆膏、湿毒清胶囊、西 替利嗪等常规药品),共观察治疗三个疗程。
[0059] 1. 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瘆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后回访无复发。
[0060] 显效:湿瘆主要临床症状消除或明显改善。
[0061] 有效:湿瘆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瘙痒得到控制。
[0062]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
[0063] L 5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注: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疗效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本发明所得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实验组,治愈 136例(68%);显效37例(18. 5%);有效24例(12%);无效3例(1. 5%);总有效率为98. 5%,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0064]本发明选择海桐皮、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防风、瓦松、小蜡树、刺蒺藜、五色梅 叶、古山龙、焦栀子、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和半边旗共16味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 方中,海桐皮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杀虫的作用;东风草祛风止痒;解毒消肿;祛风止痒;千 里光、木槿子解毒,杀虫;瓦松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小蜡树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防 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五色梅叶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古山龙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玉柏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半边旗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以上中草药有机组合,增强了该药物祛 风除湿、解毒止痒的功效,治疗三个疗程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 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 为 78%。
[0065]最后应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最优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海桐皮 10-16 ;东风草8-13 ;千里光11-17 ;木槿子9-16 ;防风10-14 ;瓦松5-10 ;小蜡树9-15 ;刺 蒺藜7-13 ;五色梅叶11-16 ;古山龙8-15 ;焦栀子10-13 ;牙疳药7-15 ;紫花地丁 9-14 ;牛至 10-15 ;玉柏 7-12 ;半边旗 9-13。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 均为重量份:海桐皮12-14 ;东风草9. 5-11. 5 ;千里光13-15 ;木槿子11-14 ;防风11-13 ;瓦 松7-8 ;小蜡树11-13 ;刺蒺藜9-11 ;五色梅叶12-15 ;古山龙10-13 ;焦栀子11-12 ;牙疳药 9-13;紫花地丁 10-13;牛至11-14;玉柏8-11;半边旗10-12。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 均为重量份:海桐皮13 ;东风草10. 5 ;千里光14 ;木槿子12. 5 ;防风12 ;瓦松7. 5 ;小赌树 12 ;刺蒺藜10 ;五色梅叶13. 5 ;古山龙11. 5 ;焦栀子11. 5 ;牙疳药11 ;紫花地丁 11. 5 ;牛至 12. 5 ;玉柏9. 5 ;半边旗1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 海桐皮洗净,置于炉火上焙干,取出放凉,研细,备用;刺蒺藜捣碎为末,加入麻油搅 拌如泥状,然后文火加热,翻炒至焦黑,取出放凉,与焦栀子一同研成细粉,备用; (2) 防风和古山龙分别洗净,置于中药提取器中,加入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 回流提取40-56分钟(优选第一次回流提取46-50分钟),第二次回流提取26-40分钟(优选 第二次回流提取30-36分钟),第三次回流提取12-28分钟(优选第三次回流提取16-24分 钟),合并三次提液液,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0的稠膏,喷 雾干燥得干膏粉,研细,备用; (3) 将东风草、千里光、木槿子、瓦松、小蜡树、五色梅叶、牙疳药、紫花地丁、牛至、玉柏 和半边旗置于中药煎锅中,加8-14倍量的清水(优选加10-12倍量的清水)于室温下浸泡, 然后武火加热煮沸,转文火煎煮1-1. 6小时(优选转文火煎煮1. 2-1. 4小时),过滤,药渣再 加8-10倍量的清水(优选药渣再加8. 5-9. 5倍量的清水),武火加热至沸,转文火煎煮35-55 分钟(优选转文火煎煮40-50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备用; (4) 向上述滤液中加入步骤(1)和(2)处理后的原料药粉,文火加热煎煮18-32分钟(优 选文火加热煎煮22-28分钟),三层面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冰片和明矾,搅拌使之充分溶 解,经微孔过滤膜过滤,灌装,灭菌,封口,即得。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 乙醇的量为原料药量的4-8倍(优选的乙醇的量为原料药量的5-7倍,更加优选的乙醇的量 为原料药量的6倍)。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 乙醇的质量浓度为45%-75% (优选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55%-65%,更加优选的乙醇的质量浓 度为60%)。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 浸泡的时间为2. 2-3. 8小时(优选的浸泡的时间为2. 6-3. 4小时,更加优选的浸泡的时间为 3. 0小时)。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 武火加热煮沸的时间为12-20分钟(优选的武火加热煮沸的时间为14-18分钟,更加优选的 武火加热煮沸的时间为16分钟)。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 冰片的质量分数为5. 5%-8. 5% (优选的冰片的质量分数为6. 5%-7. 5%,更加优选的冰片的质 量分数为7. 0%)。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湿瘆的中药外用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中明矾的质量分数为4. 0%-6. 0% (优选的明矾的质量分数为4. 5%-5. 5%,更加优选的明矾的 质量分数为5. 0%)。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外用剂,由下列原料药制备而成,均为重量份:海桐皮10-16;东风草8-13;千里光11-17;木槿子9-16;防风10-14;瓦松5-10;小蜡树9-15;刺蒺藜7-13;五色梅叶11-16;古山龙8-15;焦栀子10-13;牙疳药7-15;紫花地丁9-14;牛至10-15;玉柏7-12;半边旗9-13。本发明的优良效果还表现在:本发明产品制作简单,药物直达患处,作用迅速,无任何毒副作用,对湿疹的治疗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IPC分类】A61K36/86, A61P17/00
【公开号】CN104906268
【申请号】CN201510317933
【发明人】商孝霞
【申请人】商孝霞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1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