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0002] 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 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头痛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 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 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
[0003] 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 类"将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theprimaryheadaches):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 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thesecondaryheadaches):包括头颈部外伤、颜颈部血 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 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0004]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祖 国医学根据其病因病机把头痛分为以下几类: 1、风寒头痛:此种头痛最常见。系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起病较急,头痛为重,以前额及 太阳区为主,常牵连颈项部拘紧感,遇风寒时头痛即刻加重,由于风寒束表毛窍闭塞,而头 痛无汗,影响肺气宣降可伴有咳嗽、喷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发烧、全身酸痛。舌苔 薄白,脉象浮紧。治则:祛风散寒。
[0005] 2、风湿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气血痹阻,遂致头痛。若风寒得解, 则其痛停止,但因湿邪内伏,每遇阴雨风寒天气则复发,故俗称头风。症见头痛多偏于一侧, 或左右交替发作,或全头毕痛.头重如裹、头胀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伴四肢沉重、胸胁满 闷、全身困倦酸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治则:祛风胜湿。
[0006] 3、风热头痛:主要见症:起病急、头痛重,伴有头沉和灼热感,常有发烧、头中觉 热、喜凉风,热重时口渴咽干痛、小便赤黄、大便秘结、鼻流浊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黄,脉浮 数。治则:祛风清热。
[0007] 4、肝阳头痛:情志郁怒,气郁化火,肝阳偏亢;或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僭, 风阳旋扰而头痛。本型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头角抽痛,多偏于一侧搏动样跳痛,伴有头晕 耳鸣、目眩而涩、颈项拘紧感、性急易怒、面红口苦咽干等。舌质红,脉弦。治则:平肝潜阳。
[0008] 5、痰浊头痛:素来体质肥胖,偏嗜甘肥,湿盛生痰,痰浊阻遏经隧,清阳不展而致头 痛。症见:头痛较重,头额昏痛如裹,伴有目眩、胸闷、恶心呕吐、咳嗽多痰,便溏。舌苔白腻, 脉濡滑。治则:化痰祛湿。
[0009] 6、血虚头痛:久病体虚或失血之后,血虚不能上荣脑髓,络脉空虚而为头痛。主要 症见:、头昏,头部隐隐作痛,痛势绵绵,休息痛减。记忆减退、伴有头晕心悸、气短、四肢无 力、劳动时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无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 贝IJ:滋阴补血。
[0010] 7、瘀血头痛:头痛日久,久痛入络,络脉瘀滞,或因跌仆损伤,脑髓受损,气血运行 不畅,均可形成瘀血头痛。此种头痛多有外伤史。其特点是头痛较剧烈、如刺,经常发作、痛 处固定不移,治疗比较困难。重者伴有视物花黑,恶心呕吐、心悸气短、失眠、记忆减退等。舌 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沉细或涩。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0011] 8、肾阳虚头痛:主要症见:头痛头晕、健忘、腰腿酸痛、四肢发冷、小便频数,重者 伴有阳瘘等。舌质淡白,脉沉迟无力,尤以尺脉为甚。治则:疏肝升阳。
[0012] 9、肾阴虚头痛:主要症见:头痛较轻、伴有头晕耳鸣、目眩、记忆减退以及腰酸遗 精、多梦失眠、心悸气短等,重者有盗汗、低烧。舌质红,脉细数。治则:滋阴补肾。
[0013] 10、火热头痛:此种头痛多为阳明经证,气分热邪炽盛所致,如乙型脑炎等有较剧 烈的头痛,伴有呕吐及高热、大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神躁、面红、小便短赤等。舌苔黄燥, 脉洪大而数。治则:泻火解毒。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中药制剂和其制备方法,使得该中药制剂对 顽固性头痛具有较好的治疗结果。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发明人从研宄古人治疗顽固性头 痛的经验着手,充分研宄了现代中药制剂的技术手段,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和中 医药理论知识,配伍药材形成初步的药方,然后根据制剂工艺的特点和临床实践的效果,反 复研宄调整组方药材的种类和数量,最终开发出一个全新的中药组方和一套完善的制备方 法,由此获得的中药制剂对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顽固性头痛具有十分显著的 治疗效果。该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计): 羌活11-27份、黄芩8-24份、白芍13-33份、川考11-29份、桔梗8-20份、蝉衣7-19份、 葛根7-23份、天南星6-16份、天麻8-24份、乳香8-25份、蒺藜12-32份、蔓荆子12-30份、 黄连7-17份、蜈蚣3-9份、细辛7-17份、全蝎3-9份、僵蚕2-10份、甘草6-14份。
[0015] 在实践过程当中优选出的疗效特别优异的4个组方配比分别为(以重量份计): 配比1 :宪活19份、黄芩16份、白芍23份、川考20份、桔梗14份、蝉衣13份、葛根15 份、天南星11份、天麻16份、乳香16份、蒺藜22份、蔓荆子21份、黄连12份、蜈蚣6份、细 辛12份、全蝎6份、僵蚕6份、甘草11份。
[0016] 配比2 :宪活17份、黄芩15份、白芍22份、川考21份、桔梗14份、蝉衣12份、葛 根15份、天南星13份、天麻18份、乳香17份、漢藜24份、蔓荆子20份、黄连12份、蜈蚁7 份、细辛11份、全蝎7份、僵蚕6份、甘草12份。
[0017] 配比3:宪活17份、黄芩16份、白芍21份、川考22份、桔梗15份、蝉衣14份、葛 根14份、天南星12份、天麻17份、乳香16份、漢藜21份、蔓荆子24份、黄连11份、蜈蚁6 份、细辛13份、全蝎6份、僵蚕8份、甘草12份。
[0018] 配比4 :宪活19份、黄芩18份、白芍23份、川考22份、桔梗16份、蝉衣15份、葛 根17份、天南星13份、天麻18份、乳香18份、漢藜24份、蔓荆子23份、黄连13份、蜈蚁7 份、细辛13份、全蝎7份、僵蚕7份、甘草11份。
[0019] 本发明所开发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⑴、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宪活、黄苳、白苟、川考、桔梗、虫单衣、葛根、天南星、天麻、乳 香、蒺藜、蔓荆子、黄连、蜈蚣、细辛、全蝎、僵蚕、甘草各味药材,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5-15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6-24小时,回流煎煮1-6小 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4-12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1-5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 滤液,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4-12倍重量的浓度50-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 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 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 床所需要的成品剂型,如片剂、丸剂(含蜜丸)、颗粒剂、胶囊剂(含软胶囊)、口服液、散剂、酊 剂、贴剂、膏药、软膏剂等剂型。
[0020] 本发明中药制剂所用原料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及功效特点: 羌活: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味辛、苦,性温; 归膀胱、肾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0021] 黄芩: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0022] 白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
肝、脾经;平肝止痛,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0023] 川考: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 气,祛风止痛。
[0024] 桔梗: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宣肺,利咽,祛 痰,排脓。
[0025] 蝉衣: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散 风除热,利咽,透瘆,退翳,解痉。
[0026] 葛根: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解肌 退热,生津,透瘆,升阳止泻。
[0027] 天南星: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莖。味 苦、辛,性温;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0028] 天麻: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味甘,性平;归肝经;平肝息风止痉。
[0029] 乳香:橄榄科乳香树属植物乳香树、药胶香树及野乳香树等,以其树干皮部伤口渗 出的油胶树脂入药。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调气活血,定痛,追毒。
[0030] 蒺藜: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苦,性微温;归肝经;平肝 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0031] 蔓荆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苦,性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0032] 黄连: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归心、 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0033] 蜈蚣: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味辛,性温;归肝经;息风镇痉,功 毒散结,通络止痛。
[0034] 细辛: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味辛,性温; 归心、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0035] 全蝎: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味辛,性平;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 散结,通络止痛。
[0036] 僵蚕: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 幼虫干燥体。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0037]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 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38]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的方解: 该组方是以白芍、川芎、羌活、蒺藜、蔓荆子为君药,养血调经、祛风止痛、散寒除湿、活 血祛风、清利头目;以黄芩、天麻、乳香、葛根、桔梗为臣药,泻火解毒、息风止痉、定痛追毒、 解肌退热、宣肺祛痰;以蜈蚣、全蝎、僵蚕、细辛为佐药,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祛风定惊、通窍 止痛;以蝉衣、天南星、黄连为使药,散风除热、祛风止痉、泻火解毒;以甘草调和诸药性,是 君臣佐使诸药配合,相辅相成,阴阳和谐,共同达到养血调经、祛风止痛、散寒除湿、活血止 痉、清利头目、定痛追毒、解肌退热、宣肺祛痰、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对偏头痛、紧张 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顽固性头痛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
[003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药制剂主要由以下技术优势: 1、调理与治理相结合,标本兼治,特别是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头痛治疗效果好,治愈率 高,无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复发。
[0040] 2、其制剂工艺简便易行、制剂药效稳定、制剂设备成本低、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中药组方和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 试验药品,发明人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组方配比进行口服液的实践生产,生产工艺采用 本发明制备方法的最佳的工艺参数。这些有代表性的组方配比分别为本发明中药组方药材 范围的最大值、最小值、任意值和4个优选的组方配比。
[0042] 实施例1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27kg、黄芩24kg、白芍33kg、川芎29kg、桔梗20kg、蝉衣 19kg、葛根23kg、天南星16kg、天麻24kg、乳香25kg、漢藜32kg、蔓荆子30kg、黄连17kg、蜈 虫公9kg、细辛17kg、全蝎9kg、僵蚕10kg、甘草14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3] 实施例2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11kg、黄芩8kg、白芍13kg、川芎11kg、桔梗8kg、蝉衣 7kg、葛根7kg、天南星6kg、天麻8kg、乳香8kg、漢藜12kg、蔓荆子12kg、黄连7kg、蜈蚁3kg、 细辛7kg、全蝎3kg、僵蚕2kg、甘草6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4] 实施例3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12kg、黄芩23kg、白芍14kg、川芎27kg、桔梗10kg、蝉衣 15kg、葛根20kg、天南星10kg、天麻23kg、乳香9kg、漢藜31kg、蔓荆子13kg、黄连16kg、蜈虫公 4kg、细辛11kg、全蝎6kg、僵蚕9kg、甘草13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5] 实施例4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19kg、黄芩16kg、白芍23kg、川芎20kg、桔梗14kg、蝉衣 13kg、葛根15kg、天南星11kg、天麻16kg、乳香16kg、漢藜22kg、蔓荆子21kg、黄连12kg、蜈 虫公6kg、细辛12kg、全蝎6kg、僵蚕6kg、甘草11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
,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6] 实施例5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17kg、黄芩15kg、白芍22kg、川芎21kg、桔梗14kg、蝉衣 12kg、葛根15kg、天南星13kg、天麻18kg、乳香17kg、漢藜24kg、蔓荆子20kg、黄连12kg、蜈 虫公7kg、细辛11kg、全蝎7kg、僵蚕6kg、甘草12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7] 实施例6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17kg、黄芩16kg、白芍21kg、川芎22kg、桔梗15kg、蝉衣 14kg、葛根14kg、天南星12kg、天麻17kg、乳香16kg、漢藜21kg、蔓荆子24kg、黄连11kg、蜈 虫公6kg、细辛13kg、全蝎6kg、僵蚕8kg、甘草12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8] 实施例7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19kg、黄芩18kg、白芍23kg、川芎22kg、桔梗16kg、蝉衣 15kg、葛根17kg、天南星13kg、天麻18kg、乳香18kg、漢藜24kg、蔓荆子23kg、黄连13kg、蜈 虫公7kg、细辛13kg、全蝎7kg、僵蚕7kg、甘草11kg,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11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18小时,回流煎煮3小时,过 滤,再加入初始重量7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2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 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8倍重量的浓度7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 中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口服 液,规格:〇. 465g生药/ml口服液。
[0049] 本发明实施例1-7所生产的口服液的毒性试验: 1、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SPF级KM小鼠,体重21 ±2g,70只,雌雄各半,由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0050] (2)、药物与试剂 本发明实施例1-7所生产的口服液。
[0051] 2、试验方法 (1)、预实验: 用本发明中药口服液。给小鼠按每次最大给药量0. 4ml/10g,每天给药3次,用10只小 鼠(雌雄各半)做预试,经观察后,结果小鼠无一例死亡,也未出现任何中毒现象。本试验难 以求得LD5tl。因此采用测定小鼠的最大耐受量来测定药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
[0052] (2)、方法与步骤 取SPF级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2组,分为给药组和空白组。灌胃前禁食不禁 水16h,1天内给药组灌胃给药3次,每次以药物最大浓度0. 86g/ml并按0. 4ml/10g的最大 给药量进行给药,相当于成人日用量(成人体重按60Kg算)的332. 9倍。空白组同样灌胃给 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后观察7天,正常饮食,观察小鼠的死亡、中毒及外观、行为、分 泌物及排泄物的情况,并记录小鼠的体重变化。
[0053] 3、观察指标 (1) 、神经系统方面:行为及反应(包括不正常叫声、烦躁、不安等); (2) 、运动(包括肌肉抽搐、僵硬、强迫运动等); (3) 、瞳孔及分泌物(瞳孔有无缩小或放大、流泪等); (4) 、呼吸及心血管:呼吸急促或过缓、鼻分泌、触心前区心率快慢等; (5) 、胃肠方面:腹部胀气或收缩、大便坚硬或湿等; (6) 、皮肤和毛:颜色、完整性、有否充血、发瘆等; (7) 、心、肝、脾、肺、肾有无特殊改变; (8) 、每天称体重和食量。
[0054] 4、实验结果 给药后,连续观察7d,小鼠没有出现死亡情况。小鼠活动正常,一般状态良好,并未出现 明显的中毒现象。处死后解剖观察其心、肝、脾、肺、肾,均无特殊改变。我们记录了小鼠灌 胃前和灌胃后体重的变化情况,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由数据可知,给药组和空白组小鼠的体 重均有增长,可见此药对小鼠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由实验可知,本发明中药制剂以最大浓 度0. 86g/ml和最大给药量给药,小鼠未出现死亡和明显的中毒情况,此时,小鼠的日用剂 量103. 2g/kg,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剂量(成人日用剂量为0. 31g生药/kg) 332. 9倍以上, 故本发明中药口服液的安全性很高。
[0055]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药效学实验 一、镇痛实验 小鼠扭体法镇痛试验 取KM小鼠60只,雌雄各半。分性别、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阳性组(正天 丸)、西药阳性组(布洛芬片)和本发明实施例5所生产口服液(规格:0. 465g生药/ml口服 液)高、中、低剂量组(6. 20、3. 10和1.55g生药/kg),共6组,连续灌胃给药5天,观察第 1次灌胃给药后和末次灌胃给药后小鼠对腹腔注射0. 6%冰乙酸诱发的扭体反应的抑制作 用,计算抑制率,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评价供试品镇痛作用,结果见表1和表2。
[0056] 表1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药小鼠扭体法镇痛试验(Z=SD,n=10)
注: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〇? 05, < 0? 01,< 0? 001。
[0057] 表2本发明中药制剂连续给药5天小鼠扭体法镇痛试验(I=SD,n=10)
注: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〇? 05, < 0? 01,< 0? 001。
[0058] 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I.55-6. 20g/kg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药及多次给药 (连续给药5天)后,对醋酸致小鼠疼痛均有显著镇痛作用(p< 0. 001-p< 0. 05),镇痛作用 呈剂量-效应关系,且多次给药较单次给药效果更佳,说明没有产生药物耐受性,镇痛作用 效果低剂量单次与正天丸相当,其他均显著优于正天丸(P〈〇. 05),且高剂量的作用效果与 布洛芬接近。
[0059] 结论: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化学刺激致痛模型动物具有镇痛作用。
[0060] 二、镇静实验 1、小鼠自发活动试验 取KM小鼠60只,雌雄各半。按性另Ij
、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阳性组(正天丸)、西药 阳性组(艾司唑仑片)和本发明实施例5所生产口服液(规格:0. 465g生药/ml口服液)高、 中、低剂量组(6. 20、3. 10和1.55g生药/kg),共6组,连续灌胃给药5天,观察第1次灌胃 给药后和末次灌胃给药后小鼠的自发活动(站立次数和走动次数)情况,进行组间统计学分 析,评价供试品镇静作用,结果见表3和表4。
[0061]表3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药小鼠自发活动试验(n=10)
注: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〇? 05, < 0? 01,< 0? 001。
[0062] 表4本发明中药制剂多次给药小鼠自发活动试验(I=SD,n=10)
注: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〇? 05, < 0? 01,< 0? 001。
[0063] 结果:1. 55-6. 20g/kg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药及多次给药(连续给药5天)后Ih 能显著减少小鼠站立次数和走动次数(P< 0. 01或P< 0. 001),镇静作用呈剂量-效应关 系,中药组合物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镇静效果相当,说明没有产生药物耐受性,其3个剂量 组的镇静作用效果显著优于正天丸和艾司唑仑片(P< 0. 05)。
[0064] 结论: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0065] 2、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和阈下剂量催眠试验 设对照组、中药阳性组(正天丸)、西药阳性组(艾司唑仑片)和本发明实施例5所生产口 服液(规格:〇.465g生药/ml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6. 20、3. 10和1.55g生药/kg),每 组10只KM种小鼠,雌雄各半。连续灌胃给药5天,观察第1次灌胃给药后和末次灌胃给药 后,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催眠作用(催眠潜伏期和催眠时间)的影响,以及对戊巴比妥钠阈 下剂量诱导小鼠入睡数量的影响,评价其镇静作用,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评价供试品镇静 作用,结果见表5和表6。
[0066] 表5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药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
注: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〇? 05, < 0? 01,< 0? 001。
[0068] 结果:1.55-6. 20g/kg本发明中药制剂单次给药及多次给药(连续给药5天)后具 有延长阈剂量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其协同催眠作用效果显著优于正天丸(P <0.05),并优于艾司唑仑片。
[0069] 结论: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
[0070]三、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和镇静作用,其作用效果显 著优于同类的中药制剂和化学药物。
[0071]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临床试验 本次临床试验共征集174名顽固性头痛病患者自愿参与试验,这些患者年龄19-60岁, 女112名,男62名,病程均在一年以上,其中85例患偏头痛,89例患有紧张型头痛、丛集性 头痛或二者兼而有之。所有患者口服本发明实施例5所生产口服液(规格:0. 465g生药/ml 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20ml,3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所有者在停药6个月 后进行跟踪回访。评价标准如下: 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停药6个月内没有复发; 有效:头痛的症状部分消失或有所减轻; 无效:头痛的症状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更加严重。
[0072]治疗结果如表7所示: 表7治疗结果统计分析表
试验结论:表7的治疗结果表明,本发明治疗顽固性头痛的治愈率均在57%以上,总有 效率在92%以上,进一步证明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顽固性头痛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和技术 优势,获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以重量份计组方为: 羌活11-27份、黄芩8-24份、白芍13-33份、川考11-29份、桔梗8-20份、蝉衣7-19份、葛 根7-23份、天南星6-16份、天麻8-24份、乳香8-25份、蒺藜12-32份、蔓荆子12-30份、黄 连7-17份、蜈蚣3-9份、细辛7-17份、全蝎3-9份、僵蚕2-10份、甘草6-14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以 重量份计组方为:羌活19份、黄芩16份、白芍23份、川芎20份、桔梗14份、蝉衣13份、葛 根15份、天南星11份、天麻16份、乳香16份、漢藜22份、蔓荆子21份、黄连12份、蜈蚁6 份、细辛12份、全蝎6份、僵蚕6份、甘草11份。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以 重量份计组方为:羌活17份、黄芩15份、白芍22份、川芎21份、桔梗14份、蝉衣12份、葛 根15份、天南星13份、天麻18份、乳香17份、漢藜24份、蔓荆子20份、黄连12份、蜈蚁7 份、细辛11份、全蝎7份、僵蚕6份、甘草12份。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以 重量份计组方为:羌活17份、黄芩16份、白芍21份、川芎22份、桔梗15份、蝉衣14份、葛 根14份、天南星12份、天麻17份、乳香16份、漢藜21份、蔓荆子24份、黄连11份、蜈蚁6 份、细辛13份、全蝎6份、僵蚕8份、甘草12份。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以 重量份计组方为:羌活19份、黄芩18份、白芍23份、川芎22份、桔梗16份、蝉衣15份、葛 根17份、天南星13份、天麻18份、乳香18份、漢藜24份、蔓荆子23份、黄连13份、蜈蚁7 份、细辛13份、全蝎7份、僵蚕7份、甘草11份。6. -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以下步骤: (1) 按中药组方分别称取羌活、黄苳、白芍、川考、桔梗、蝴衣、葛根、天南星、天麻、乳香、 蒺藜、蔓荆子、黄连、蜈蚣、细辛、全蝎、僵蚕、甘草各味药材,分别粉碎,备用; (2) 将所有药材加入初始药材5-15倍重量的蒸馏水,浸泡6-24小时,回流煎煮1-6小 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4-12倍重量的蒸馏水,回流煎煮1-5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 滤液,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备用; (3) 将步骤(2)的滤渣加4-12倍重量的浓度50-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 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23-1. 26的浓缩液 备用; (4) 将步骤(2)和(3)所得的浓缩液合并,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31-1. 35的中 药浸膏,备用; (5) 将步骤(4)的中药浸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所 需要的成品剂型。7.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 制剂为片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散剂、酊剂、贴剂、膏药和软膏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该中药制剂的原料为羌活、黄芩、白芍、川芎、桔梗、蝉衣、葛根、天南星、天麻、乳香、蒺藜、蔓荆子、黄连、蜈蚣、细辛、全蝎、僵蚕、甘草18种中药材,这些中药材通过本发明制备方法可以制成方便使用的成品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对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顽固性头痛具有标本兼治,特别是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头痛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复发等技术优势,此外,其制剂工艺简便易行、制剂药效稳定、制剂设备成本低、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
【IPC分类】A61K35/64, A61P29/00, A61K35/646, A61P25/06, A61K35/648, A61K36/8988, A61P25/00
【公开号】CN104906402
【申请号】CN201510389673
【发明人】刘学键
【申请人】苗怡文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