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10-23  10

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中医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0002] 蛔虫症,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 异物。一、不明原因的经常性肚脐周围疼痛。二、大便不正常,有时干燥,有时腹泻。三、脸上 有指头样的圆形白色皮癣块。四、多食,易饥,爱吃零食,虽然吃得多,却不长肉,发育不良。 五、时有气喘、发热,但又找不到其他原因。六、皮肤上常起不明原因的"风疙瘩"。七、眼白 区有三角、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斑点。八、夜间睡眠容易惊醒,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九、 经常厌食、偏食,甚至爱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十、舌面上有散在的 圆形或边缘整齐的乳头状红色丘瘆。辨证分型:1.蛔虫内积症状:脐周腹痛阵作,胃纳欠 佳,形体消瘦,恶心呕吐,睡中磨牙,甚则咬衣角,嗜食泥土,面部有白斑后质红,苔薄,脉濡。 证候分析:感染蛔虫,虫在肠间扰动,阻滞气机,故有腹痛阵作。虫耗小儿营养,久之则形体 消瘦,面有白斑。脾胃受损,生湿蕴热,故呕恶,嗜食异物,胃纳欠佳,舌质红。脾虚肝气旺, 故咬衣角,睡中磨牙。2.脏寒蛔厥症状:具有蛔虫病一般症状,同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曲 背,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吐出蛔虫。痛在胃脘部及右胁下,痛止如常人。重者腹痛 持续,可有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疽,舌苔黄腻,脉弦数。证候分析:中焦虚寒,蛔虫扰动,蛔 虫钻入胆道,或逆窜入胃,虫动则绞痛剧烈,肢冷汗出。蛔安则痛止,故疼痛时作时止。蛔虫 内聚,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若寒郁化热,胆汁外溢,则可有畏寒发热,黄疸,舌苔黄腻等。 脉弦数为疼痛时之脉象。3.脾虚气弱症状:纳呆食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大便 欠实,驱虫后纳呆、神疲更剧,舌苔薄白,脉细软。证候分析:蛔虫在肠中劫取营养,导致气 机不畅,脾胃运化失司,化生水谷精微有碍,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故纳呆面黄、神疲乏力、大 便不实等。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故自汗盗汗。舌苔薄白,脉细软,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疗:蛔虫内积治则:驱蛔杀虫。脏寒蛔厥治则:安蛔止痛,驱蛔杀虫。脾虚气弱治则:健脾 补气。中成药有化虫丸、使君子九、肥儿丸。香榧子,文火炒熟,5岁以上每岁每次2粒,嚼 细烂,每日3次,连服1周;5岁以下服香榧子粉(将香榧子炒熟,研成细粉),每岁每次1克, 温开水吞服,每日3次,连服1周。用于驱除蛔虫。使君子肉,先去皮尖,文火炒黄嚼服。每 日每岁1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用于驱除蛔虫。出现腹痛,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内 关、阳陵泉等穴。出现蛔厥,先刺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后刺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等穴。
[0003] 申请公布号CN103690729A(申请号201310735681. 1)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 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中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乌梅50份、使君子25份、苦楝 子25份、枳壳15份、花椒15份、榧子15份、槟榔25份、广木香15份、甘草5份。申请公布 号CN103330784A(申请号201310206382. 9)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胆道蛔虫 症的中药,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使君子10-12、大黄2-3、郁李仁10-12、火 麻仁6-9、黄连3-5、乌梅10-12、蜜桶花5-8、枳实5-8、绞股蓝10-12、草柏枝9-12、白术6-9、 枸杞叶6-9、棒棒草10-12、马齿苋10-12、川楝子5-8。申请公布号CN103285290A(申请 号201310162137. 2)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 法,由下列组分组成,各组分的重量份为:茵陈20-25、木香9-11、枳壳9-11、生大黄3-5、南 瓜子4-6、甘蔗叶8-10、乌梅7-9、姜半夏3-4、花椒2-5、雷丸2-4、全蝎6-8、三七参9-11、白 芥子4-6、岗梅根2-4、柴胡8-10、海藻5-8、三棱4-6、竹茹1-3和苦楝皮5-7。
[0004] 蛔虫症是目前农村多发常见病,发病急,疼痛剧烈,以往多在驱虫、解痉、抗感染等 治疗基础上加用止痛药,虽能暂时迅速止痛,但病情常易复发且毒副作用较大。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及其制法。 本发明疗效好,标本兼治,不易复发,安全、无副作用,药源广泛,适合推广应用。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白芍10-15,百部 8-13,白杨树皮9-14,自消容7-15,篇蓄10-14,百眼藤8-16,川谷根7-17,打破碗花花 9_15,山滨郎6_14,海人草11-14,榧子7_13,松萝9_16,眼子菜10-17,红石耳8_12。
[0007] 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优选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 白芍11-13,百部10-12,白杨树皮11-13,自消容9-12,篇蓄11-13,百眼藤10-14,川谷 根11-15,打破碗花花10-14,山槟郎8-12,海人草12-13,榧子9-11,松萝12-15,眼子菜 13-15,红石耳 9-11。
[0008] 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更加优选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 成:白芍12,百部11,白杨树皮12,自消容10,篇蓄12,百眼藤13,川谷根13,打破碗花花12, 山槟郎11,海人草12. 5,榧子10,松萝14,眼子菜14,红石耳10。
[0009] 本发明还提供了将前述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丸剂、稠膏剂、 散剂和汤剂的制备方法。
[0010] 所述丸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五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五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五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混合,搅拌均匀,以步骤(3)所得泛丸,制 成粒径为2_的小丸粒,55°C干燥8小时,即得。
[0011] 所述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五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五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药液混合,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2-1. 35的稠膏(优选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4的稠膏);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五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混合,搅拌均匀,加 入炼蜜,炼蜜的重量为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总重量的 1.3-1. 6倍(优选炼蜜的重量为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 总重量的1. 5倍),搅拌均匀,装入无菌瓶中密封即得。
[0012] 所述散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 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七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七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药液混合,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2-1. 35的稠膏(优选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4的稠膏),50°C减压干燥12小时,研成细粉,过七号筛;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七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所得细粉混合,加入0.8-1. 3倍量蔗糖粉 (优选加入I. 1倍量蔗糖粉),混匀,以每包6g分包,无菌封装,即得。
[0013] 所述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八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八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两次,加水量均 为12味原料药总重量的4. 8-6. 2倍(优选加水量均为12味原料药总重量的5. 5倍),第一 次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20分钟后加入步骤(3)所得药液,继续煎煮5分钟,合并药液; (5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 )所得药液中,搅匀,即得。
[0014]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剂组方科学,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简单,所得产品服用方便。除 此之外,本发明的优良效果还表现在: 1、 疗效好,不易复发; 2、 安全、无副作用; 3、 药源广泛且价格低廉,适合推广应用; 4、 具有驱蛔杀虫、理气健胃、清热解毒、平肝止痛之功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实验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0016] 实施例1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取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每份为 600g):白芍10份,百部8份,白杨树皮9份,自消容7份,篇蓄10份,百眼藤8份,川谷根7 份,打破碗花花9份,山槟郎6份,海人草11份,榧子7份,松萝9份,眼子菜10份,红石耳 8份。
[0017] 上述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 小时后,粉碎,过八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倍量开水中,泡胀1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八 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两次,加水量均 为12味原料药总重量的4. 8倍,第一次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20分钟后加入步骤(3)所 得药液,继续煎煮5分钟,合并药液; (5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 )所得药液中,搅匀,即得。
[0018] 本发明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汤剂的服用方法是:口服,一日两次,成人每次 150-170mL,儿童每次 40-80mL,温热。
[0019] 实施例2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取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每份为 600g):白芍15份,百部13份,白杨树皮14份,自消容15份,篇蓄14份,百眼藤16份,川谷 根17份,打破碗花花15份,山槟郎14份,海人草14份,榧子13份,松萝16份,眼子菜17 份,红石耳12份。
[0020] 上述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丸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 小时后,粉碎,过五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 五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五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混合,搅拌均匀,以步骤(3)所得泛丸,制 成粒径为2_的小丸粒,55°C干燥8小时,即得。
[0021] 典型病例一:黄XX,男,43岁。3天前,患者突发右下腹疼痛伴脐周疼痛,伴有恶心、 无呕吐。到附近诊所,给予药物治疗,症状有所好转。1天前,上述症状复发,遂前来就诊。 患者阵发性绞痛,胃纳欠佳,伴有恶心,无呕吐。质红,苔薄,脉濡。查体:R:26次/分,BP: 124/78mmHg,T:37. 4°C,双眼无黄疸,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胆区无压痛、肾区无叩痛,腹 肌稍紧张、脐周轻压痛、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压麦氏点可放射至脐上疼痛,肠呜音稍 亢进。诊断为蛔虫症。服用本实施例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丸剂,一日两次,每次6丸, 温水送服。服用1天,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排便1次,排出蛔虫10余条。继续服用1天,疼 痛消失,诸症全消。随访无复发。
[0022] 实施例3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取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每份为 600g):白芍11份,百部10份,白杨树皮11份,自消容9份,篇蓄11份,百眼藤10份,川谷 根11份,打破碗花花10份,山槟郎8份,海人草12份,榧子9份,松萝12份,眼子菜13份, 红石耳9份。
[0023] 上述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 小时后,粉碎,过五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 五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药液混合,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4的稠膏;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五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混合,搅拌均匀,加 入炼蜜,炼蜜的重量为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总重量的 1. 5倍,搅拌均匀,装入无菌瓶中密封即得。
[0024] 典型病例二:张XX,女,4岁。4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腹痛阵作,伴有恶 心呕吐,睡中磨牙,甚则咬衣角呕吐。曾到附近诊所治疗,无好转。遂前来就诊。患儿脐周 腹痛阵作,无放射性痛,伴有恶心呕吐,睡中磨牙,甚则咬衣角呕吐,呕吐物为清水样。舌质 红,苔薄,脉濡。查T:37. 2°C,HR:96次/分,R:22次/分,BP:97/69mmHg,急性痛苦面容, 巩膜无黄染,口唇稍苍白,咽部充血,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 性杂音,腹平软,无隆起,肝脾未触及,莫菲征阴性,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 性,肠鸣音正常。诊断为蛔虫症。服用本实施例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稠膏剂,一日两次, 每次5g,开水冲服。服药后当天上述症状改善,连续排便两次,排出蛔虫二十余条。继续服 用1天,疼痛完全消失,诸症全消,至今未复发。
[0025] 实施例4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取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每份为 600g):白芍13份,百部12份,白杨树皮13份,自消容12份,篇蓄13份,百眼藤14份,川谷 根15份,打破碗花花14份,山槟郎12份,海人草13份,榧子11份,松萝15份,眼子菜15 份,红石耳11份。
[0026] 上述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散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 小时后,粉碎,过七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 七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药液混合,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4的稠膏,50°C减压干 燥12小时,研成细粉,过七号筛;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七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所得细粉混合,加入I. 1倍量蔗糖粉,混 匀,以每包6g分包,无菌封装,即得。
[0027] 典型病例三:胡XX,男,27岁。5天前,患者不明原因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部剑突下 绞痛,疼痛时辗转不安,伴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曾在附近医院进行治疗,无明显好转。遂 前来就诊。查体可见患者腹部柔软,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有压痛,痛时病人面色青灰,烦闷,四 肢冰冷,舌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蛔虫症。服用本实施例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散剂, 一日两次,每次6g,开水冲服。服用当天疼痛明显减轻,排便2次,排出蛔虫10余条。服用 2天,诸症全消,至今未复发。
[0028] 实施例5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取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每份为 600g):白芍12份,百部11份,白杨树皮12份,自消容10份,篇蓄12份,百眼藤13份,川谷 根13份,打破碗花花12份,山槟郎11份,海人草12. 5份,榧子10份,松萝14份,眼子菜14 份,红石耳10份。
[0029] 上述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 小时后,粉碎,过八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 八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两次,加水量均 为12味原料药总重量的5. 5倍,第一次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20分钟后加入步骤(3)所 得药液,继续煎煮5分钟,合并药液; (5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 )所得药液中,搅匀,即得。
[0030] 本发明所用主要中药原料的药理如下: 白芍:基原: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用主治: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自汗,盗汗。
[0031] 百部:基原: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对叶百部的根。药性:甘;苦;微 温。归肺经。功用主治:润肺止咳,杀虫灭虱。主新久咳嗽,肺痨,百日咳,蛲虫病,体虱,癣 疥。
[0032]白杨树皮:基原:为双子叶植物药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药性:苦;性寒。功用 主治:祛风活血,清热利湿,驱虫。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痢疾,肺热咳嗽,口疮,牙痛,小便 淋沥,蛔虫病。
[0033]自消容:基原:为豆科植物大猪屎豆的茎叶。药性:淡;寒;有毒。归肺、脾经。功 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消肿。主小儿头疮,口疮,牙痛,肺热咳嗽咯血,跌打损伤, 外伤出血,水肿,肾结石,膀胱炎,风湿骨痛。
[0034] 篇蓄:基原:为寥科植物篇蓄的干燥地上部分。全草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扁蓄 甙,槲皮甙,牡荆素,异牡荆素,木犀草素,鼠李素-3-半乳精甙,金丝桃甙等。还含香豆精类 成分: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又含酸性成分:阿魏酸,芥子酸,香草酸,丁香酸,草木犀酸, 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咖啡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对羟基苯乙酸,绿原酸,水 杨酸,并没食子酸,右旋儿茶精,草酸,硅酸以及蛋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苯 丙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等。还含葡萄 糖,果糖,蔗糖,水溶性多糖。药性:苦,微寒。归膀胱经。功用主治: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用于膀胱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皮肤湿瘆,阴痒带下。
[0035] 百眼藤:基原: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细叶巴戟天的全株。药性:《广西本草选编》: "甘,性凉。"功用主治:清热止咳,和胃化湿,散瘀止痛。主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消化不良, 湿瘆,跌打损伤,腰肌劳损。
[0036] 川谷根:基原:为禾本科植物川谷的根和根茎。药性:甘;淡;微寒。归脾、膀胱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血,消积杀虫。主热淋,血淋,膏淋,崩漏,白带,水肿,湿热黄疸, 食积腹胀,蛔虫症。
[0037] 打破碗花花:基原:为毛茛科植物打破碗花花的根或全草。药性:苦;辛;平;小 毒。归脾、胃、大肠经。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消肿散瘀。主痢疾,泄泻,疟疾,蛔虫 病,疮疖痈肿,瘰疬,跌打损伤。
[0038] 山槟郎:别名山萝卜、化积药,为唇形科鸡脚参属植物鸡脚参的根。药性:《云南中 草药》:"辛、甘,平。"功用主治: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杀虫消积。主治风湿痹痛,淋证,水肿, 跌打损伤,骨折,食积腹胀,虫积腹痛。
[0039] 海人草:基原:为松节藻科植物海人草的藻体。药性:凉;咸;平。归大肠经。功用 主治:驱蛔。主蛔虫病。
[0040] 榧子:基原: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药性:甘;湿;性平。归大肠、胃、肺经。功 用主治:杀虫;消积;润燥。主肠道寄生虫病;小儿疳积;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痔疮。
[0041] 松萝:基原:为松萝平植物长松萝、环裂松萝的地衣体。药性:甘,苦,平。归心、 肾、肺经。功用主治:祛痰止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止血调经,驱虫。主痰热温疟,咳喘,肺 痨,头痛,目赤云翳,痈肿疮毒,瘰疠,乳痈,烫火伤,毒蛇咬伤,风温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外 伤出血,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白带,蛔虫病,血吸虫病。
[0042] 眼子菜:基原: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及鸡冠眼子菜的全草。药性:味苦;性寒。归 胆、肝、膀胱经。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驱蛔。主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 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0043] 红石耳:基原:为石耳科植物红腹石耳的地衣体。药性:微苦;性平。归胃经。功 用主治:理气健胃,利水消胀。主消化不良,腹痛,痢疾,疳积。
[0044] 试验例1本发明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实施例5)的临床应用:2007年7 月-2009年5月,在4所医院筛选266例蛔虫症患者,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06例,年龄 3-58岁,平均年龄16岁,病程0. 5-7天,平均2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 133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 有可比性。
[0045] 治疗方法:实验组使用本发明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使用方法为:口服,一日 两次,成人每次150-170mL,儿童每次40-80mL,温热。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蛔虫症的药物 (如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化虫丸等)。两组病例均治疗两天后进行疗效比较。
[0046] 疗效情况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检查示蛔虫完全排除;好转: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检查示蛔虫破裂排出;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B超检 查无好转。总有效包括治愈和好转,结果如表1所示。
[0047] 表1:本发明所得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效果验证
疗效分析:两组病例治疗2天后,实验组治愈112例,好转20例,无效1例,总有效 率99. 25% ;对照组治愈75例,好转3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4. 96%。实验组的治愈率 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实验组 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0048] 本发明以白芍、百部、白杨树皮和自消容等为主要原料药,制成治疗蛔虫症的中药 剂。方中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白杨树皮祛风活 血,清热利湿,驱虫。自消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消肿。篇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百 眼藤清热止咳,和胃化湿,散瘀止痛。川谷根清热利湿,通淋止血,消积杀虫。打破碗花花清 热利湿,解毒杀虫,消肿散瘀。山槟郎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杀虫消积。海人草驱蛔。榧子杀 虫;消积;润燥。松萝祛痰止咳,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止血调经,驱虫。眼子菜清热解毒,利 湿通淋,止血,驱蛔。红石耳理气健胃,利水消胀。诸药合用,共奏驱蛔杀虫、理气健胃、清热 解毒、平肝止痛之功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0049] 最后应说明的是,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最优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白芍 10-15,百部8-13,白杨树皮9-14,自消容7-15,篇蓄10-14,百眼藤8-16,川谷根7-17,打破 碗花花9-15,山槟郎6-14,海人草11-14,榧子7-13,松萝9-16,眼子菜10-17,红石耳8-12。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 料药制备而成:白芍11-13,百部10-12,白杨树皮11-13,自消容9-12,篇蓄11-13,百眼 藤10-14,川谷根11-15,打破碗花花10-14,山槟郎8-12,海人草12-13,榧子9-11,松萝 12-15,眼子菜13-15,红石耳9-1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 料药制备而成:白芍12,百部11,白杨树皮12,自消容10,篇蓄12,百眼藤13,川谷根13,打 破碗花花12,山槟郎11,海人草12. 5,榧子10,松萝14,眼子菜14,红石耳10。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将该治疗蛔虫症的 中药剂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丸剂,所述丸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五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五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五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混合,搅拌均匀,以步骤(3)所得泛丸,制 成粒径为2_的小丸粒,55°C干燥8小时,即得。5.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将该治疗蛔虫症的 中药剂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稠膏剂,所述稠膏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五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五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药液混合,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2-1. 35的稠膏(优选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4的稠膏);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五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混合,搅拌均匀,加 入炼蜜,炼蜜的重量为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总重量的 1.3-1. 6倍(优选炼蜜的重量为步骤(1)、步骤(2)和步骤(4)所得细粉与步骤(3)所得稠膏 总重量的1. 5倍),搅拌均匀,装入无菌瓶中密封即得。6.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将该治疗蛔虫症的 中药剂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散剂,所述散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优选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 (优选武火煎煮24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燥24小时后,粉碎,过七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优选泡胀2. 2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七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药液混合,浓缩成相对密度为I. 32-1. 35的稠膏(优选 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 34的稠膏),50°C减压干燥12小时,研成细粉,过七号筛; (4) 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共研细末,过七号筛; (5) 将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所得细粉混合,加入0.8-1. 3倍量蔗糖粉 (优选加入I. 1倍量蔗糖粉),混匀,以每包6g分包,无菌封装,即得。7. 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其特征在于,将该治疗蛔虫症的 中药剂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汤剂,所述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1) 将自消容置于5-8倍量水中,武火煎煮18-26分钟,滤出药液,滤渣经65°C减压干 燥24小时后,粉碎,过八号筛; (2) 将红石耳放入5. 7-7. 5倍量开水中(优选将红石耳放入6. 6倍量开水中),泡胀1-3 小时,滤出药液,滤渣晒干后,研成细粉,过八号筛; (3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药液混合; (4)将除自消容和红石耳外的其余12味原料药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两次,加水量均 为12味原料药总重量的4. 8-6. 2倍(优选加水量均为12味原料药总重量的5. 5倍),第一 次煎煮30分钟,第二次煎煮20分钟后加入步骤(3)所得药液,继续煎煮5分钟,合并药液; (5 )将步骤(1)和步骤(2 )所得细粉加入到步骤(4 )所得药液中,搅匀,即得。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将自消容置于6倍量水中。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武火煎煮24分钟。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汤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 中泡胀2. 2小时。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蛔虫症的中药剂及其制法,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白芍10-15,百部8-13,白杨树皮9-14,自消容7-15,萹蓄10-14,百眼藤8-16,川谷根7-17,打破碗花花9-15,山槟郎6-14,海人草11-14,榧子7-13,松萝9-16,眼子菜10-17,红石耳8-12。本发明疗效好,标本兼治,不易复发,安全、无副作用,药源广泛,适合推广应用。
【IPC分类】A61K36/904, A61P33/10
【公开号】CN104906479
【申请号】CN201510347797
【发明人】徐冉
【申请人】徐冉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最新回复(0)